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肉极第四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肉极第四-原文

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

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

凡风气藏于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

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

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

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

皮肤不通,外不得泄。

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使良医妙药终不治也。

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

风气藏于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

麻黄枳实细辛白术防己各三两,一作防风生姜附子各四两甘草桂心各二两石膏八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西州续命汤方

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芎桂心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汤方出第七卷中。

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石南散主诸风大病方

石南三十铢署预天雄桃花一作桃仁甘菊花芍药各一两,一本作甘草黄芪十八铢山茱萸一两十八铢真珠十八铢石膏二两升麻萎蕤各一两半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治肉极虚寒为脾风,阴动伤寒,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虚极所致,大黄芪酒方

黄芪桂心巴戟天石斛泽泻茯苓柏子仁干姜蜀椒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二两天雄芍药附子乌头茵芋半夏细辛白术黄芩栝楼根山茱萸各一两

上二十三味㕮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痹为度,日再。

治肉极虚寒,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方

独活茵芋黄芩各三两甘草防风芍药芎麻黄葛根各二两人参一两乌头三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竹沥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肉极第四-译文

论曰:凡是肉类极度消耗的情况,主要影响的是脾脏。脾脏与肉类相对应,肉与脾脏相合,如果脾脏生病,肉就会变色。

又曰:至阴的体质遇到疾病会患上肌痹,肌痹如果得不到治疗,再次受到邪气侵袭,邪气会内侵脾脏,身体会感到痒,就像老鼠在其身上跑动,津液会流失,腠理会开放,大汗淋漓,鼻子尖部颜色变黄,这就是它的症状。

凡风气藏在皮肤中,肉色就会变坏,如果在季夏的戊己日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形成脾风。脾风的症状包括多汗,阴性的伤寒,寒冷会导致虚弱,虚弱则身体沉重,精神不振,四肢无力,不愿意活动,食欲不振,吃东西会咳嗽,咳嗽则右胁下会疼痛,肩膀和背部会隐隐作痛,不能转动,这被称为恶风,内部虚弱,外部实热。

如果阳性的热邪侵袭,热邪会导致实热,实热则人体上会像老鼠在其身上跑动,唇口会溃烂,皮肤颜色会变化,身体津液会流失,腠理会开放,大汗淋漓,这被称为恶风。必须了解其根本和变化,知道其起始和终结,阴阳的动静,肉的虚实,实热就泻,虚弱就补。能够治疗这种病的人,风邪刚进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时,就必须立即治疗,如果风邪已经侵入六腑和五脏,那么就有一半的几率会死亡。

扁鹊说:肉极度消耗不治疗,五天就会死亡,为什么会这样呢?皮肤不通,外部的邪气无法排出。凡是肉类与足太阴相联系,太阴之气绝绝,脉气就不能滋养肌肉,嘴唇反卷,气息耗尽,肉就会先死,即使有良医和妙药也无法治愈。

治疗肉极度消耗引起的肌痹,症状如老鼠在其身上跑动,津液流失,腠理开放,大汗淋漓,这是脾风。风气藏在皮肤中,肉色变坏,鼻子出现黄色,可以用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来治疗。

麻黄、枳实、细辛、白术、防己各三两,防风、生姜、附子各四两,甘草、桂心各二两,石膏八两。

将这些药捣碎,用九升水煮麻黄,去除泡沫,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肉极度消耗引起的虚热,肌痹如老鼠在其身上跑动,津液流失,或者麻木不仁,四肢疼痛,可以用西州续命汤来治疗。

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芎、桂心、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将这些药捣碎,用九升水先煮麻黄,去除泡沫,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煮至三升,去渣,分四次服用,每天两次。

治疗肉极度消耗引起的身体津液流失,腠理开放,大汗淋漓,以及恶风,下焦脚部虚弱,可以使用越婢汤来治疗。

治疗肉极度消耗引起的身体如老鼠在其身上跑动,或者如风痹,唇口溃烂,皮肤颜色变化,可以使用石南散来治疗。

石南三十铢,署预、天雄、桃花(或桃仁)、甘菊花、芍药各一两,或甘草、黄芪十八铢,山茱萸一两十八铢,真珠十八铢,石膏二两,升麻、萎蕤各一两半。

将这些药研成粉末,用酒服用方寸匕,每天两次,饭后服用。

治疗肉极度消耗引起的虚寒,为脾风,阴性的伤寒,身体沉重,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关节疼痛,食欲不振,虚极所致,可以使用大黄芪酒来治疗。

黄芪、桂心、巴戟天、石斛、泽泻、茯苓、柏子仁、干姜、蜀椒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二两,天雄、芍药、附子、乌头、茵芋、半夏、细辛、白术、黄芩、栝楼根、山茱萸各一两。

将这些药捣碎,用绢袋装好,用三斗清酒浸泡,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开始服用三合,逐渐增加,以微痹为度,每天两次。

治疗肉极度消耗引起的虚寒,突然中风,口噤不能说话,四肢无力,偏瘫,急痛,注五脏,精神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灵活,可以使用独活茵芋汤来治疗。

独活、茵芋、黄芩各三两,甘草、防风、芍药、芎、麻黄、葛根各二两,人参一两,乌头三枚。

将这些药捣碎,用一斗水、四升竹沥一起煮,煮至四升,分四次服用,每天三次,夜间一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肉极第四-注解

肉极:指肌肉的极度虚弱或衰弱状态。

脾:在中医理论中,脾是五脏之一,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输营养,以及统摄血液等功能。

肌痹:指肌肉的痹痛,即肌肉疼痛或麻木。

邪:中医术语,指引起疾病的外来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腠理: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细小缝隙,是汗液和气体交换的通道。

风气:中医术语,指风邪,是一种能引起多种疾病的因素。

季夏: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

戊己日:指古代农历中的某些特定日子,与五行中的土相联系。

脾风:中医术语,指由风邪引起的脾脏疾病。

麻黄: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功效。

枳实:中药名,具有行气消痰、破气散结等功效。

细辛:中药名,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等功效。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

防己: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等功效。

防风:中药名,具有祛风解表、止痛等功效。

生姜: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功效。

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等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等功效。

桂心:中药名,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等功效。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

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肌肉痹痛、风痹等症状。

西州续命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肌肉虚弱、风痹等症状。

越婢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下焦虚弱、脚弱等症状。

石南散: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多种风病和大病。

大黄芪酒: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肌肉虚弱、脾风等症状。

注五脏:中医术语,指疾病影响到五脏。

恍惚:中医术语,指精神恍惚、意识不清的症状。

喜怒无常:中医术语,指情绪不稳定、喜怒不定的症状。

竹沥:中药名,指竹子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肉极第四-评注

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

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肉与脾的关系密切,脾的病变直接影响到肉的颜色变化。这里的‘肉极’指的是肉质的极致状态,而‘脾’则代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肌痹的病理变化。至阴指的是阴气过盛,肌痹是一种肌肉的疾病,由于阴气过盛,导致邪气入侵,进而影响脾的功能。‘体痒淫淫’形容症状的严重性,‘如鼠走其身上’则形象地描绘了瘙痒的感觉。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等症状反映了脾的阴液不足,无法濡养肌肤。

凡风气藏于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

此句说明了风气对皮肤和肉色的影响。季夏戊己日指的是夏季的中期,此时风气最为旺盛,容易导致脾风的发生。脾风是一种以脾为主的风邪疾病,表现为肉色改变。

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

此句详细描述了脾风的症状,包括多汗、寒邪侵袭导致的体虚、体重、怠惰、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咳嗽、右胁下痛等。‘厉风’指的是严重的风邪,里虚外实则反映了疾病的病理状态。

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

此句讨论了阳动伤热导致的恶风症状,如皮肤色变、津液脱失、腠理开泄、汗出不止等。‘恶风’指的是一种恶性的风邪,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此句强调了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把握疾病的纲纪,了解疾病的始末变化,以及阴阳动静和肉之虚实。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此句说明了治疗时机的重要性。风邪初入肌肤筋脉时,治疗较为容易;若风邪深入六腑五脏,则治疗难度大大增加,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

扁鹊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此句引用扁鹊的观点,指出肉绝(即肌肉坏死)如果不及时治疗,五日内必死。皮肤不通,外邪不得泄出,是导致肉绝的重要原因。

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使良医妙药终不治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肉与太阴经的关系。太阴经与肌肉关系密切,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则气尽,意味着肌肉无法得到气血的滋养,最终导致肌肉坏死。

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风气藏于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

此段描述了治疗肉热极、肌痹等脾风症状的方剂。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通过麻黄、枳实、细辛等药材,达到止汗、通肉、解风痹的效果。

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西州续命汤方。

此段描述了治疗肉极虚热、肌痹等症状的方剂。西州续命汤方通过麻黄、生姜、当归等药材,达到温阳益气、活血通络的效果。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汤方出第七卷中。

此段描述了治疗肉极热、汗出不止、下焦脚弱等症状的方剂。越婢汤方通过石膏、甘草、桂枝等药材,达到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效果。

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石南散主诸风大病方。

此段描述了治疗肉热极、皮肤色变等症状的方剂。石南散方通过石南、署预、天雄等药材,达到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效果。

治肉极虚寒为脾风,阴动伤寒,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虚极所致,大黄芪酒方。

此段描述了治疗肉极虚寒、脾风等症状的方剂。大黄芪酒方通过黄芪、桂心、巴戟天等药材,达到温阳益气、活血通络的效果。

治肉极虚寒,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方。

此段描述了治疗肉极虚寒、中风等症状的方剂。此方通过独活、茵芋、黄芩等药材,达到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肉极第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