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秘涩第六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秘涩第六-原文

论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秘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

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

单复诸方,以虞仓卒耳。

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

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枳实八两杏仁一升芍药八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

芒消二两乌梅桑白皮各五两芍药杏仁各四两麻仁二两大黄八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秘塞不通神方

猪羊胆无在,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出不尽,须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

又椒豉汤五升,和猪膏三合灌之,佳。

临时易可得即用之。

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

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成如上法。

三黄汤

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黄芩二两甘草一两栀子二七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

若大秘,加芒消二两。

淮南五柔丸

治秘涩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和荣卫,利腑脏,补三焦方。

大黄一升,蒸三斗米下前胡二两半夏苁蓉芍药茯苓当归葶苈细辛各一两

上九味末之,蜜和,合捣万杵,为丸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稍增之,日再。

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

有忧者加松实半两、菴䕡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

又有黄芩一两。

大五柔丸

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荣卫,利九窍,消谷,益气力方。

大黄芍药枳实苁蓉葶苈甘草黄芩牛膝各二两桃仁一百枚杏仁四十枚

上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濡脏汤

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

生葛根二升猪膏二升大黄一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

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商陆牛膝各三斤大戟一斤大豆五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尽,至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蜜和胡燕屎,纳大孔中,即通。

又方水四升、蜜一升合煮熟,冷,灌下部中,一食顷即通。

又方盐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著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纳下部中,立通。

治大便难方

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桑根白皮榆根白皮各一把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取半升,顿服。

又方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水服桃花方寸匕。无桃花,白皮亦得。

又方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好胶三寸葱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葵子牛酥各一升,猪脂亦用得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葵子,取一升,纳酥煮一沸,待冷分二服。

又方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酱清三升麻油二升葱白三寸

上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芒消丸

治胀满不通方。

芒消芍药各一两半黄芩一两六铢杏仁大黄各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通草朴消各四两郁李仁黄芩瞿麦各三两车前子五合,一方六两,一方二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

又方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气立通。

又削姜裹盐导之,及干姜盐杏仁捣丸导之,并佳。

治胀满闭不下方

吴茱萸一升干姜大黄当归桂心芍药甘草芎各二两人参细辛各一两桃白皮一把真朱半两雄黄十八铢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马汤主一切卒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出第十三卷心腹痛篇。

巴豆丸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秘不通方。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练中丸

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

大黄八两葶苈杏仁芒消各四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七丸,日二,稍加。《肘后》名承气丸。

大便难灸第七椎两旁各一寸七壮。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腨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灸夹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

又灸大敦四壮,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

后闭不通灸足大都,随年壮。

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三壮。

又灸大指奇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青竹叶一把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五沸,顿服。

又方葵子一升榆皮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脂一升,空腹分二服。

又方甑带煮取汁,和蒲黄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猪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饮汁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一升消石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

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末鸡屎白,服一钱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

又灸横纹百壮。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百壮,穴在腰目下三寸,夹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计八穴,故名八窌音辽。

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两吻各一壮。

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枢百壮,穴在夹脐相去三寸。

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秘涩第六-译文

论说:有人因为疾病好转后,出现秘塞不通的症状,最终导致夭折,这种情况非常严重,不可轻视,因此详细叙述。即使不是致命的疾病,普通人如果不懂得用药,也会束手无策等待死亡,这是非常可悲的。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都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凡是大便不通,都使用滑腻的东西和冷水来通便。凡是面色发黄的人,就知道大便难了。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枳实八两,杏仁一升,芍药八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芒消二两,乌梅桑白皮各五两,芍药杏仁各四两,麻仁二两,大黄八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秘塞不通神方:猪羊胆无在,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出不尽,须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又椒豉汤五升,和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易可得即用之。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成如上法。

三黄汤: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大黄三两,黄芩二两,甘草一两,栀子二七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秘,加芒消二两。

淮南五柔丸:治秘涩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和荣卫,利腑脏,补三焦方。大黄一升,蒸三斗米下前胡二两半夏苁蓉芍药茯苓当归葶苈细辛各一两。

上九味末之,蜜和,合捣万杵,为丸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有忧者加松实半两、菴䕡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又有黄芩一两。

大五柔丸: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荣卫,利九窍,消谷,益气力方。大黄芍药枳实苁蓉葶苈甘草黄芩牛膝各二两桃仁一百枚杏仁四十枚。

上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濡脏汤: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生葛根二升,猪膏二升,大黄一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商陆牛膝各三斤,大戟一斤,大豆五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尽,至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蜜和胡燕屎,纳大孔中,即通。

又方水四升、蜜一升合煮熟,冷,灌下部中,一食顷即通。

又方盐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著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纳下部中,立通。

治大便难方: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桑根白皮榆根白皮各一把。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取半升,顿服。

又方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水服桃花方寸匕。无桃花,白皮亦得。

又方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好胶三寸葱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葵子牛酥各一升,猪脂亦用得。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葵子,取一升,纳酥煮一沸,待冷分二服。

又方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酱清三升麻油二升葱白三寸。

上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芒消丸:治胀满不通方。芒消芍药各一两半,黄芩一两六铢,杏仁大黄各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通草朴消各四两,郁李仁黄芩瞿麦各三两,车前子五合,一方六两,一方二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

又方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气立通。又削姜裹盐导之,及干姜盐杏仁捣丸导之,并佳。

治胀满闭不下方:吴茱萸一升,干姜大黄当归桂心芍药甘草芎各二两,人参细辛各一两,桃白皮一把,真朱半两,雄黄十八铢。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马汤主一切卒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出第十三卷心腹痛篇。

巴豆丸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秘不通方。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练中丸: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大黄八两,葶苈杏仁芒消各四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七丸,日二,稍加。《肘后》名承气丸。

大便难灸第七椎两旁各一寸七壮。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腨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灸夹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

又灸大敦四壮,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

后闭不通灸足大都,随年壮。

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三壮。

又灸大指奇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通方:葵子末,一升青竹叶一把。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五沸,顿服。

又方葵子一升榆皮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脂一升,空腹分二服。

又有一种方子,是用甑(一种古代炊具)煮取汁液,加入蒲黄(一种药材)一寸匕(古代量药用的勺子),每天服用三次。

又有一种方子,用一斤猪脂,加水二升煮三次沸腾,饮用汁液立刻通畅。

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方子:葵子一升,消石二两。

将上述两种药材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两次服用。

治疗小儿大小便不通的方子:捣碎白花胡葵子,煮汁服用。

又有一种方子,用鸡屎白粉末,服用一钱匕。

大小便不通,想要作腹痛时,用艾条灸荣卫四穴一百壮,穴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处。

腹部热闭,时常大小便困难,腰痛连胸时,用艾条灸团冈一百壮,穴位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处灸之。

大小便不通时,用艾条灸脐下一寸三壮。

又用艾条灸横纹一百壮。

大小便不利时,用艾条灸八窌一百壮,穴位在腰目下三寸,夹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总共八穴,因此得名八窌,音译为‘liáo’。

小儿大小便不通时,用艾条灸口两吻各一壮。

小便不利,大便次数增多时,用艾条灸屈骨端五十壮。

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时,用艾条灸天枢一百壮,穴位在腹部,脐两侧各三寸处。

魂魄之舍不可用针,大法是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大约三寸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秘涩第六-注解

秘塞:指大便不通,秘结不通畅。

夭命:指寿命短,早逝。

药饵:指药物,药方。

单复方:指简单的方剂和复杂的方剂。

滑腻之物:指能够润滑肠道的食物或药物,如蜂蜜。

冷水:指冷的水,可能用于刺激肠道。

趺阳脉:中医术语,指足背上的脉搏。

涩:中医术语,指脉搏不畅,有力但不易触感。

麻子仁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大便不通。

枳实:中药材,有行气、破结的作用。

杏仁:中药材,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芍药:中药材,有养血、止痛的作用。

大黄:中药材,有泻下、清热的作用。

厚朴:中药材,有行气、燥湿的作用。

蜜丸:指用蜂蜜制成的药丸。

关格:中医术语,指肾气不固,小便不利。

芒消:中药材,有泻下、清热的作用。

乌梅:中药材,有敛肺、生津的作用。

桑白皮:中药材,有清热、润肺的作用。

㕮咀:古代将药材捣碎成末的方法。

猪羊胆:动物胆汁,用于治疗便秘。

筒:古代的一种灌肠工具。

冬葵子汁:冬葵子的汁液,用于治疗便秘。

椒豉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便秘。

猪膏:猪油,用于制作药膏。

煎:将药材加水煮沸,去渣取汁。

三黄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下焦热结。

栀子:中药材,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淮南五柔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便秘和虚损不足。

前胡:中药材,有疏风、清热的作用。

半夏:中药材,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苁蓉:中药材,有补肾、润肠的作用。

葶苈:中药材,有泻下、利水的作用。

细辛:中药材,有温肺、散寒的作用。

松实:中药材,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菴䕡:中药材,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大五柔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大便难。

濡脏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大便不通。

商陆:中药材,有泻下、利尿的作用。

大戟:中药材,有泻下、逐水的作用。

大豆:豆类,用于制作药方。

胡燕屎:燕子粪便,用于治疗便秘。

桃花:中药材,有活血、通便的作用。

车前子:中药材,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葵子:向日葵籽,用于治疗便秘。

牛酥:牛油,用于制作药膏。

麻油:芝麻油,用于制作药膏。

酱清:酱油的水溶液,用于制作药膏。

芒消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胀满不通。

通草:中药材,有通乳、利尿的作用。

朴消:中药材,有泻下、清热的作用。

郁李仁:中药材,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瞿麦:中药材,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独头蒜:大蒜头,用于治疗便秘。

干姜:中药材,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吴茱萸:中药材,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当归:中药材,有补血、调经的作用。

桂心:中药材,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甘草:中药材,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芎:中药材,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人参:中药材,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桃白皮:桃树的皮,用于治疗便秘。

真朱:朱砂,用于制作药丸。

雄黄:中药材,有解毒、杀虫的作用。

走马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卒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秘不通。

练中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宿食不消、大便难。

承气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便秘。

第七椎:中医术语,指人体背部第七个脊椎骨。

承筋:中医术语,指人体小腿后侧的一个穴位。

大敦:中医术语,指人体足大趾末节内侧的一个穴位。

石门:中医术语,指人体腹部的一个穴位。

足大都:中医术语,指人体足大趾内侧的一个穴位。

葵子末:葵子的粉末,用于治疗便秘。

青竹叶:竹叶,用于制作药方。

榆皮:榆树的皮,用于治疗便秘。

桃皮:桃树的皮,用于治疗便秘。

羊蹄根:羊蹄草的根,用于治疗便秘。

麻子:麻籽,用于制作药方。

蜜煎:蜂蜜制成的煎剂,用于治疗便秘。

猪脂:猪的脂肪,古代常用作药引或食物调料。

陈葵子末:陈旧的葵子粉末,用于治疗便秘。

桃花方寸匕:桃花的粉末,用于治疗便秘。

葵根汁:葵根的汁液,用于治疗便秘。

好胶:优质胶,用于制作药膏。

葱白:葱的白部分,用于治疗便秘。

甑:古代的一种炊具,类似于现代的蒸锅,用于蒸煮食物。

蒲黄:中药名,为香蒲科植物香蒲的干燥花粉,具有止血、消炎等功效。

方寸匕:古代的一种量器,相当于一寸见方的匕,用于量取药物。

沸:水或其他液体达到一定温度后,内部产生气泡并翻滚的现象。

消石:古代对某些矿物或其化合物的称呼,常用于制作药物。

白花胡葵子:中药名,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种子,具有清热、利尿等功效。

鸡屎白:鸡粪的白色部分,古代有时用作药物。

钱匕:古代的一种量器,一钱等于十文,匕为勺子,用于量取药物。

荣卫四穴: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背部,是调节气血的重要穴位。

百壮:针灸术语,指进行针灸治疗时,每个穴位需要进行的刺激次数。

背脊:人体背部脊柱的部位。

团冈: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腰部,是治疗腰痛的穴位。

小肠俞: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腰部,是治疗小肠疾病的穴位。

横三间寸:针灸术语,指在人体特定部位横向量取的长度。

脐:人体腹部正中,是重要的穴位。

八窌:中医穴位名,位于腰部,是治疗大小便不通的穴位。

腰目:中医穴位名,位于腰部,是治疗腰痛的穴位。

屈骨端: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腿部,是治疗腰腿痛的穴位。

天枢: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腹部,是治疗肠胃疾病的穴位。

魂魄之舍:中医术语,指人体内藏有魂魄的地方,通常指心脏。

针:针灸工具,用于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秘涩第六-评注

又方甑带煮取汁,和蒲黄方寸匕,日三服。

此句所述为古代医方,甑带煮汁即利用甑(古代炊具)煮取汁液,蒲黄是一种草药,方寸匕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此处指一小勺。此方每日三次服用,可见其用药频率较高,可能是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

又方猪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饮汁立通。

此方以猪脂和水煮制,猪脂具有温补作用,水煮则有助于药效的释放。三沸之后饮用,可以迅速通便,可见此方针对的是大便不通的病症。

治大小便不利方葵子一升消石二两

葵子与消石合用,葵子具有利尿通便的作用,消石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此方针对大小便不利,通过利尿和清热来达到治疗目的。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此句说明将葵子和消石以五升水煮制,取汁二升,分两次服用。这里的分次服用可能是为了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或者根据病情的轻重调整用药量。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此方专为小儿大小便不通而设,捣碎白花胡葵子,煮汁服用。白花胡葵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

又方末鸡屎白,服一钱匕。

此方使用鸡屎白为末,一钱匕为量。鸡屎白在古代医学中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泻的作用。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此句描述的是针灸疗法,荣卫四穴位于背脊四面各一寸,通过灸法(艾灸)施以百壮,以治疗大小便不利和腹痛。

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

此方针对腹热闭、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等症状,通过灸团冈穴(位于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施以百壮,以达到治疗目的。

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

此方针对大小便不通,通过灸脐下一寸的穴位施以三壮,以促进大小便通畅。

又灸横纹百壮。

此句说明再灸横纹穴(具体位置未提及)百壮,以加强治疗效果。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百壮,穴在腰目下三寸,夹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计八穴,故名八窌音辽。

八窌穴位于腰目下三寸,夹脊相去四寸,每侧有四穴,共计八穴。此方通过灸八窌穴百壮,以治疗大小便不利。

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两吻各一壮。

此方针对小儿大小便不通,通过灸口两吻各一壮,以促进大小便通畅。

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此方针对小便不利和大便次数增多,通过灸屈骨端五十壮,以调整小便和大便的情况。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枢百壮,穴在夹脐相去三寸。

此方针对小便不利和大便泄泻,通过灸天枢穴(位于夹脐相去三寸)百壮,以调整小便和大便。

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

此句提到魂魄之舍不可针,即某些穴位不宜针灸。大法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说明针灸时需要注意的位置和距离。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对针灸的严谨态度和操作规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脾脏方-秘涩第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