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阴阳表里虚实第八-原文
弦为少阳,缓为阳明,洪为太阳,三阳也;微为少阴,迟为厥阴,沉为太阴,三阴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凡脉浮滑长者,阳也;沉涩短者,阴也。
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言病之逆顺也。
脉有阳盛阴盛,阴盛阳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谓阴阳虚实之意也。
凡脉浮大数动长滑,阳也;沉涩弱弦短微,阴也。
阳病见阴脉者,逆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吐,阴微即下,阳弦则头痛,阴弦即腹痛,以依阴阳察病也。
又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但浮而速。
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阴绝而阳微,死不治。
呼为表属腑,吸为里属脏,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
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
阳微则汗,阴浮自下。
《脉经》作阴微。
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扰不得眠。
阳芤吐血,《脉经》作阳数则吐血。
阴芤下血。
《脉经》作阴涩即下血。
无阳即厥,无阴即呕。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懑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不通一作并。
臂不能举。
《巢源》作臂偏不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人有三虚三实者,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
脉之虚实者,脉来濡者为虚,牢者为实也。
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也。
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
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何谓重实。
所谓重实者,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也。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悗瞀,为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痢注前后,饮食不入,为五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阴阳表里虚实第八-译文
弦脉属于少阳,缓脉属于阳明,洪脉属于太阳,这三种脉象合称为三阳;微脉属于少阴,迟脉属于厥阴,沉脉属于太阴,这三种脉象合称为三阴。
脉象有单一阴脉和单一阳脉,一阴两阳脉,一阴三阳脉;也有单一阳脉和单一阴脉,一阳两阴脉,一阳三阴脉。这样来说,寸口脉是否有六种脉象都活跃呢?但是经文上说的是这样,并不是六种脉象都活跃,而是指脉象的浮沉、长短、滑涩。
凡是脉象浮滑且长的,属于阳脉;沉涩且短的,属于阴脉。所谓一阴一阳,是指脉象沉而滑;一阴两阳,是指脉象沉滑且长;一阴三阳,是指脉象浮滑且长,但偶尔会有一次沉脉。所谓一阳一阴,是指脉象浮而涩;一阳两阴,是指脉象长而沉涩;一阳三阴,是指脉象沉涩且短,但偶尔会有一次浮脉。这些都是根据脉象所属的经络,来分析病情的顺逆。
脉象有阳盛阴盛,阴盛阳虚的情况,这是什么意思呢?浮脉减小,沉脉增大,所以说阴盛阳虚;沉脉减小,浮脉增大,所以说阳盛阴虚,这就是阴阳虚实之意。凡是脉象浮大、数、动、长、滑的,属于阳脉;沉涩、弱、弦、短、微的,属于阴脉。阳病出现阴脉,是逆的,预示着死亡;阴病出现阳脉,是顺的,预示着生机。
关前属于阳,关后属于阴,阳脉数多时容易呕吐,阴脉微弱时容易腹泻,阳脉弦紧时容易头痛,阴脉弦紧时容易腹痛,这些都是根据阴阳来观察病情的方法。
尺脉属于阴,阴脉通常是沉而迟的;寸关属于阳,阳脉通常是浮而快的。如果只有表证没有里证,邪气停留的地方会出现鬼病。什么是表里?寸尺属于表,关属于里,两端有脉,关中却没有脉。尺脉上不达到关,称为阴绝;寸脉下不达到关,称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是无法救治的。
呼气属于表属腑,吸气属于里属脏,阳微不能呼气,阴微不能吸气,呼吸不足,胸中感到短气。脉弱出现在关上,脉濡出现在巅顶,脉微出现在上方,脉涩出现在下方,脉微意味着阳气不足,沾热出汗,脉涩意味着没有血液,身体发冷。
各个腑的脉象属于阳,主要表现为热;各个脏的脉象属于阴,主要表现为寒。阳微则出汗,阴脉浮起自下。《脉经》记载为阴微。阳脉数多则口生疮,阴脉数多且微弱,必然恶寒且心烦失眠。《脉经》记载为阳数则吐血。阴脉数多且涩紧,则下血。《脉经》记载为阴涩即下血。没有阳气则身体发冷,没有阴气则呕吐。
寸口脉浮大而急速的,称为阳中之阳,病人会感到心烦、身体发热、头痛、腹中发热。
寸口脉沉细的,称为阳中之阴,病人会感到悲伤不乐、讨厌人声、少气、有时出汗、阴气不通,手臂不能举起。
尺脉沉细的,称为阴中之阴,病人会感到两腿酸疼,不能长时间站立,阴气衰弱,小便有剩余,阴部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的,称为阴中之阳,病人会感到小腹痛满,不能排尿,排尿时阴部疼痛,大便也有同样的感觉。
尺脉牢而长的,关上没有脉象,这是阴干阳的表现,病人会感到两腿沉重,少腹部牵引腰部疼痛。寸口脉壮大,尺部没有脉象,这是阳干阴的表现,病人会感到腰背部疼痛,阴部受伤,脚腿发冷。
人有三虚三实的情况,这是什么意思呢?脉的虚实、病的虚实、诊的虚实。脉的虚实是指脉来柔和的为虚,坚实为实。病的虚实是指排出体外的为虚,进入体内的为实;说话的为虚,不说话的为实;脉象缓和的为虚,急促的为实。诊的虚实是指痒的为虚,痛的为实;外部疼痛内部舒适的为外实内虚,内部疼痛外部舒适的为内实外虚。所以称为虚实。
问:什么是虚实?答:邪气盛则为实,精气不足则为虚。什么是重实?所谓重实,是指大热病,气热脉满,这就是重实。脉象盛,皮肤发热,腹胀,前后不通,昏沉,这是五实;脉象细,皮肤寒冷,气少,腹泻,饮食不进,这是五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阴阳表里虚实第八-注解
弦:指脉象中脉波波动明显,如琴弦振动,多见于肝胆病。
缓:指脉象中脉波速度较慢,如缓慢流动的水,多见于脾胃虚弱。
洪:指脉象中脉波幅度较大,如洪水般汹涌,多见于阳热亢盛。
少阳:指少阳经,中医经络之一,与胆和三焦相关。
阳明:指阳明经,中医经络之一,与胃和大肠相关。
太阳:指太阳经,中医经络之一,与膀胱和小肠相关。
少阴:指少阴经,中医经络之一,与心和小肠相关。
厥阴:指厥阴经,中医经络之一,与肝和胆相关。
太阴:指太阴经,中医经络之一,与脾和肺相关。
阴:指脉象中脉波沉而涩,多见于阴寒内盛。
阳:指脉象中脉波浮而滑,多见于阳热外显。
寸口:指手腕横纹上寸口的位置,是中医切脉的重要部位。
浮沉:指脉象中脉波的位置,浮指靠近皮肤,沉指深入。
长短:指脉象中脉波的持续时间,长指脉波持续时间较长,短指持续时间较短。
滑涩:指脉象中脉波的流畅程度,滑指流畅,涩指不畅。
阳盛阴盛:指阳气过盛,阴气相对不足。
阴盛阳虚:指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
阳微:指阳气不足。
阴微:指阴气不足。
芤:指脉象中脉波突然减弱或消失,如刀割断。
阳中之阳:指脉象中阳气的表现,如脉浮大而疾。
阳中之阴:指脉象中阴阳夹杂,如脉沉细。
阴中之阴:指脉象中阴气的表现,如脉沉细。
阴中之阳:指脉象中阴阳夹杂,如脉滑而浮大。
三虚三实:指人体有三种虚症和三种实证。
邪气盛:指邪气过盛。
精气夺:指精气不足。
重实:指实证中的重症。
五实:指实证的五种表现。
五虚:指虚证的五种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阴阳表里虚实第八-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脉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对脉象的描述,阐述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诊断方法。
首先,作者将脉象分为三阳和三阴,分别对应弦、缓、洪和微、迟、沉。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中医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即脉象的变化与阴阳五行的变化相对应。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脉象的具体表现,如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等,这些都是脉诊中常见的脉象。通过对这些脉象的描述,作者揭示了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脉诊中,浮沉、长短、滑涩等都是重要的脉象特征。作者指出,脉浮滑长者为阳,沉涩短者为阴。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医生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阴阳虚实的关系。他认为,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这种观点强调了阴阳平衡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在脉诊中,寸口脉、尺脉、关脉等都是重要的脉位。作者指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吐,阴微即下。这些描述为医生提供了诊断疾病的方法。
作者还提到了表里、阴阳、虚实等概念。他认为,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医生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表里。
最后,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脉象对应的疾病症状。例如,寸口脉浮大而疾者,病苦烦懑身热,头痛,腹中热;尺脉沉细者,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等。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对中医脉诊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生命现象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