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原文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
一经云一日死。
脉二动一止,三日死。
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脉四动一止,六日死。
脉五动一止,七日死,或五日死。
脉六动一止,八日死。
脉七动一止,九日死。
脉八动一止,十日死。
脉九动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经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脉十动一止,立春死。一经云立夏死。
脉十一动一止,立夏死。一经云夏至死,又云立秋死。
脉十二动十三动一止,立秋死。一经云立冬死。
脉十四动十五动一止,立冬死。一经云立夏死。
脉二十动一止,一岁死,若立秋死。
脉二十一动一止,二岁死。
脉二十五动一止,二岁死。一经云一岁死。又云立冬死。
脉三十动一止,二岁死,若三岁死。
脉三十五动一止,三岁死。
脉四十动一止,四岁死。
脉五十动一止,五岁死。
不满五十动一止,五岁死。
五行气毕,阴阳数同,荣卫出入,经脉通流,昼夜百刻,五德相生。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也。
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
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脏无气,却后三岁,麦熟而死。
脉来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脏无气,却后二岁,桑椹赤而死。
脉来十投而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得节不动,出清明死,远不出谷雨死矣。
脉来五动而一止者,五脏无气,却后五日而死。
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脉三来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中治。
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枝中治。
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气全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译文
脉搏跳动一次然后停止,两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两次然后停止,三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三次然后停止,四天后或五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四次然后停止,六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五次然后停止,七天后或五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六次然后停止,八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七次然后停止,九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八次然后停止,十天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九次然后停止,九天后或十一天后死亡,也有说是十三天后,如果是在立春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十次然后停止,立春那天就会死亡,也有说是立夏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十一次然后停止,立夏那天就会死亡,也有说是夏至那天死亡,或者立秋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十二次或十三次然后停止,立秋那天就会死亡,也有说是立冬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十四次或十五次然后停止,立冬那天就会死亡,也有说是立夏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二十次然后停止,一年后就会死亡,也有说是立秋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二十一次然后停止,两年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二十五次然后停止,两年后就会死亡,也有说是一年后,或者立冬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三十次然后停止,两年后或三年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三十五次然后停止,三年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四十次然后停止,四年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五十次然后停止,五年后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不到五十次然后停止,五年后就会死亡。
五行之气运行完毕,阴阳的数目相同,荣卫之气出入,经脉通畅,昼夜一百刻,五德相互生成。
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停止,五脏都受到气,这样就没有病。
脉搏跳动四十次然后停止一次,一个脏器没有气,再过四年,春天草长时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三十次然后停止一次,两个脏器没有气,再过三年,麦子成熟时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二十次然后停止一次,三个脏器没有气,再过两年,桑椹变红时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十次然后停止一次,四个脏器没有气,一年中就会死亡,如果节气不变动,清明那天死亡,如果再远一些,谷雨那天死亡。
脉搏跳动五次然后停止一次,五脏没有气,再过五天就会死亡。
脉搏跳动一次然后长时间不停止,说明有旧病在心脏,需要治疗中焦。
脉搏跳动两次然后长时间不停止,说明病在肝脏,需要治疗枝节。
脉搏跳动三次然后长时间不停止,说明病在脾脏,需要治疗下焦。
脉搏跳动四次然后长时间不停止,说明病在肾脏,需要治疗间焦。
脉搏跳动五次然后长时间不停止,说明病在肺脏,需要治疗枝节。
五种脉象的病,体弱的人得此病会死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药物无法治疗,针灸也无法触及。体质强的人可以治疗,因为气还没有完全耗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注解
脉:指血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血液流动。
一动一止:指脉搏跳动一次后停止一次。
一日死:指脉动一次后,患者将在一天内死亡。
一经:指古代医学经典中的记载。
二日死:指脉动两次后,患者将在两天内死亡。
三日死:指脉动三次后,患者将在三天内死亡。
四日死:指脉动四次后,患者将在四天内死亡。
五日死:指脉动五次后,患者将在五天内死亡。
六日死:指脉动六次后,患者将在六天内死亡。
七日死:指脉动七次后,患者将在七天内死亡。
八日死:指脉动八次后,患者将在八天内死亡。
九日死:指脉动九次后,患者将在九天内死亡。
十日死:指脉动十次后,患者将在十天内死亡。
十一日死:指脉动十一次后,患者将在十一天内死亡。
十二日死:指脉动十二次后,患者将在十二天内死亡。
十三日死:指脉动十三次后,患者将在十三天内死亡。
十四日死:指脉动十四次后,患者将在十四天内死亡。
十五日死:指脉动十五次后,患者将在十五天内死亡。
立春:指农历正月初一,春季的开始。
立夏:指农历四月初一,夏季的开始。
夏至:指农历六月初一,夏季的中间时刻。
立秋:指农历七月初一,秋季的开始。
立冬:指农历十一月初一,冬季的开始。
昼夜百刻:指一昼夜的一百零八刻,古代时间单位。
五德相生: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理论。
荣卫出入:指气血的运行。
经脉通流:指人体经络的通畅。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一脏无气:指一个脏器气血不足。
却后:指之后,过后。
春草生:指春天草木生长的时候。
麦熟:指麦子成熟的时候。
桑椹赤:指桑树的果实成熟变红的时候。
清明:指农历三月初四,春季的一个节气。
谷雨:指农历四月初八,春季的一个节气。
五脉病:指五种脉象的疾病。
虚羸人:指身体虚弱的人。
中治:指治疗中心。
枝中治:指治疗分支。
下中治:指治疗下方。
间中治:指治疗中间。
主:指主要。
药不得而治:指药物无法治疗。
针不得而及:指针灸无法触及。
盛人:指身体健康的人。
气全:指生命力旺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讲述了脉象与生死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首先,古文通过脉动的次数和停止的频率来预测生死,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对生命现象的深刻认识。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古文中提到‘脉一动一止,二日死’,说明脉动一次后停止,表示生命活力衰竭,死亡将至。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医对生命衰亡过程的观察和总结。
接着,古文进一步阐述了不同脉象对应的生死时间,如‘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等,这些描述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此外,古文还涉及了五行、阴阳、荣卫、经脉等中医基本概念,如‘五行气毕,阴阳数同,荣卫出入,经脉通流’等,这些概念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古文中提到‘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也’,说明脉象稳定,五脏功能正常,人体无病。这反映了中医对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
古文还讲述了不同脉象对应的疾病和治疗方法,如‘脉来五动而一止者,五脏无气,却后五日而死’等,这些内容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治疗思路。
最后,古文指出‘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气全故也’,强调了体质强弱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内容丰富,既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又反映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