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原文
春三月,木旺,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旺相顺脉也。
到六月土旺,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
何谓肾反脾,夏火旺,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
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肾反肝,三岁死。
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肾反心,二岁死。
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期六月,忌戊己。
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上。
凡疗病,察其形貌神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
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从四时,此为易治;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坚甚,脉逆四时,此为难治。
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涩者,曰逆。
春夏沉涩,秋冬浮大,病热。
脉静泄痢,脉大脱血,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实,名逆四时,皆难疗也。
凡四时脉皆以胃气为本,虽有四时旺相之脉,无胃气者难瘥也。
何谓胃脉,来弱以滑者是也,命曰易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译文
春天这三个月,木气旺盛,肝的脉象应该最先显现,其次是心的脉象,然后是肺的脉象,最后是肾的脉象,这就是所说的旺相顺脉。
到了六月,土气旺盛,脾的脉象应该最先显现,却反而没有显现,反而出现了肾的脉象,这就是所谓的肾反脾,这样的情况在七十天后会导致死亡。
什么叫做肾反脾呢?夏天火气旺盛,心的脉象应该最先显现,肺的脉象次之,却反而出现了肾的脉象,这就叫做肾反脾,这种情况发生在五月和六月,要避免丙丁日。
脾反肝的情况,会在三十天后导致死亡。什么叫做脾反肝呢?春天肝的脉象应该最先显现,却反而没有显现,脾的脉象先显现,这就叫做脾反肝,这种情况发生在正月和二月,要避免甲乙日。
肾反肝的情况,会在三岁后导致死亡。什么叫做肾反肝呢?春天肝的脉象应该最先显现,却反而没有显现,肾的脉象先显现,这就叫做肾反肝,这种情况发生在七月和八月,要避免庚辛日。
肾反心的情况,会在两岁后导致死亡。什么叫做肾反心呢?夏天心的脉象应该最先显现,却反而没有显现,肾的脉象先显现,这就叫做肾反心,这种情况发生在六月,要避免戊己日。
这里没有讨论肺金之气,简略未明,需要参考指南,再推演五行,也是有所颠倒,待求别录上。
凡是治疗疾病,要观察病人的形貌、神气、色泽,脉象的盛衰,疾病的新的还是旧的,才能进行治疗。
如果形气相合,色泽明亮,脉象随四季变化,这样的病容易治疗;如果形气不协调,色泽暗淡无光,脉象坚实且不符合四季变化,这样的病难治疗。
违背四季变化的脉象,比如春天出现肺的脉象,夏天出现肾的脉象,秋天出现心的脉象,冬天出现脾的脉象,如果这些脉象都显得悬绝、涩滞,就称为逆。
春夏季节脉象沉涩,秋冬季节脉象浮大,这样的病是热的。脉象平静时会有泄泻,脉象大时会有出血,脉象坚实时病在中,脉象坚实时病在外,脉象不坚实,称为逆四时,都是难以治疗的。
四季的脉象都应以胃气为本,即使有四季旺相的脉象,如果没有胃气,也难以治愈。什么是胃脉呢?脉来弱而滑利的就是,这样的脉象叫做容易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注解
春三月:春季的三个月,即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
木旺:木气旺盛,根据五行理论,春季属木,木旺代表春季是木元素最为旺盛的时期。
肝脉治:肝的脉象正常,肝与木相对应,春季肝气旺盛,脉象应该正常。
心脉次之:心脉的脉象次之,心与火相对应,春季火气相对较弱。
肺脉次之:肺脉的脉象再次之,肺与金相对应,春季金气相对较弱。
肾脉次之:肾脉的脉象再次之,肾与水相对应,春季水气相对较弱。
旺相顺脉:旺盛且相顺的脉象,指脉象与季节和内脏的生理状态相符合。
六月土旺: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的五月至七月,土气旺盛,根据五行理论,夏季属火,火旺生土。
脾脉当先至:脾的脉象应该先于其他脉象出现,脾与土相对应。
肾反脾:肾的脉象反而先于脾的脉象出现,称为肾反脾,表示内脏之间的相克关系。
七十日死:如果出现肾反脾的情况,通常在七十天后死亡。
夏火旺:夏季火气旺盛,火与心相对应。
期五月六月:在五月和六月,应该避免丙丁日,丙丁日与火相关,可能会加重火旺的情况。
脾反肝:脾的脉象先于肝的脉象出现,称为脾反肝,表示内脏之间的相克关系。
三十日死:如果出现脾反肝的情况,通常在三十天后死亡。
正月二月:在正月和二月,应该避免甲乙日,甲乙日与木相关,可能会加重木旺的情况。
肾反肝:肾的脉象先于肝的脉象出现,称为肾反肝,表示内脏之间的相克关系。
三岁死:如果出现肾反肝的情况,通常在三岁后死亡。
七月八月:在七月和八月,应该避免庚辛日,庚辛日与金相关,可能会加重金旺的情况。
肾反心:肾的脉象先于心的脉象出现,称为肾反心,表示内脏之间的相克关系。
二岁死:如果出现肾反心的情况,通常在二岁后死亡。
期六月:在六月,应该避免戊己日,戊己日与土相关,可能会加重土旺的情况。
四时脉:四季的脉象,即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脉象。
胃气:胃的气机,中医认为胃气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胃气旺盛则身体强健。
易治:容易治疗的情况,指脉象与季节和内脏的生理状态相符合,且胃气充足。
难治:难以治疗的情况,指脉象与季节和内脏的生理状态不相符合,且胃气不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评注
春三月,木旺,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旺相顺脉也。
此句描述了春季时,木气旺盛,对应的肝脉应当先显现,其次是心脉、肺脉、肾脉,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的顺序。‘旺相顺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脉象随季节变化而正常变化的脉象,反映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到六月土旺,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
这句话说明了夏季土旺,按理脾脉应当先显现,但反常的是脾脉没有显现,而是肾脉先显现,称为‘肾反脾’,这种情况预示着病重,可能在七十天后死亡。这里反映了中医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即通过脉象的异常变化来预测病情的发展。
何谓肾反脾,夏火旺,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肾反脾’的具体情况,即在夏季火旺之时,心脉应当先显现,肺脉次之,但反常的是肾脉先显现,这种情况在五月和六月尤为常见,应避免丙丁日,即农历的五月和六月。
何谓脾反肝,三十日死。
‘脾反肝’指的是春季肝脉应当先显现,但脾脉先显现,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病重,可能在三十天后死亡。
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肾反肝’在春季表现为肝脉应当先显现,但肾脉先显现,这种情况在七月和八月更为常见,应避免庚辛日,即农历的七月和八月。
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期六月,忌戊己。
‘肾反心’在夏季表现为心脉应当先显现,但肾脉先显现,这种情况在六月更为常见,应避免戊己日,即农历的六月。
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上。
这里指出在脉诊中对于肺金之气的论述较为简略,且在五行推演中存在颠倒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
凡疗病,察其形貌神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外在表现、神态、面色以及脉象的强弱、疾病的性质和病史等因素。
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从四时,此为易治;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坚甚,脉逆四时,此为难治。
这里区分了易治和难治的病象。易治的病象表现为形气相合,面色光亮,脉象随四时变化;难治的病象则表现为形气不合,面色晦暗,脉象异常。
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涩者,曰逆。
‘逆四时’指的是脉象与季节相反,如在春季出现肺脉,夏季出现肾脉,秋季出现心脉,冬季出现脾脉,且脉象异常,如悬绝涩,这种脉象称为逆。
春夏沉涩,秋冬浮大,病热。脉静泄痢,脉大脱血,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实,名逆四时,皆难疗也。
这里进一步描述了不同季节的脉象异常及其对应的疾病,如春夏沉涩脉象为热病,脉静泄痢为泄泻,脉大脱血为出血,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这些脉象均难以治疗。
凡四时脉皆以胃气为本,虽有四时旺相之脉,无胃气者难瘥也。
这句话强调了胃气在脉诊中的重要性,即使脉象符合四时的旺相,如果没有胃气,也难以治愈。
何谓胃脉,来弱以滑者是也,命曰易治。
这里定义了胃脉的特征,即脉来柔和而滑利,这种脉象被称为易治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