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原文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
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
一曰二日死。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
眉为之倾。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
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
肩息回视,立死。
一曰目亭亭,二日死。
病人肠一云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
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
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
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
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
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
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
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
口张,但气出而不还。
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
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
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
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译文
病人肝脏功能衰竭,八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面容发青,只想躺下睡觉,眼睛看着人却看不见,汗水或泪水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出。有人说两天后就会死。
病人胆功能衰竭,七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眉毛因此向下倾斜。
病人筋功能衰竭,九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手脚的指甲变青,不停地呼喊和咒骂。有人说八天后就会死。
病人心脏功能衰竭,一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肩膀呼吸,然后立即死亡。有人说眼睛无神,两天后死亡。
病人的肠道(一说小肠)功能衰竭,六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头发直如干草,不能弯曲或伸展,汗液不停地流出。
病人脾功能衰竭,十二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口部感觉冷,脚部肿胀,腹部发热,肚子膨胀,腹泻不知何时停止。有人说五天后就会死。
病人胃功能衰竭,五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背部疼痛,腰部沉重,无法翻身。有人说小腿肚子平坦,九天后就会死。
病人肌肉功能衰竭,六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耳朵干涩,舌头肿胀,尿中带血,大便呈红色并腹泻。有人说脚部肿胀,九天后就会死。
病人肺功能衰竭,三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嘴巴张开,只有呼出的气而没有吸入的。有人说鼻子和嘴巴张开,呼吸短促。
病人大肠功能衰竭,无法治疗,怎么知道的呢?腹泻不止,腹泻停止就意味着死亡。
病人肾功能衰竭,四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的呢?牙齿突然干枯,脸色变得非常黑,眼睛中出现黄色,腰部感觉像要折断,汗液像流水一样流出。有人说人中平坦,七天后就会死。
病人骨骼功能衰竭,牙齿脱落,十天后就会死亡。
所有浮动且没有根基的脉象都意味着死亡,以上所说的五脏六腑都是身体的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注解
肝绝:肝在中医理论中代表木,与情绪、视力、筋脉等密切相关。’肝绝’意味着肝脏功能衰竭,通常指肝脏疾病晚期或严重损伤。
八日死:指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这里表示病人从症状出现后大约八天内死亡。
面青:面部呈现青色,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或血液缺氧。
伏眠:指病人喜欢躺下睡觉,可能是由于体力不支或精神状态不佳。
目视而不见人:眼睛看似在看着人,但实际上不能辨认或反应,表示视力严重受损。
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出汗如泪水般不断流出,形容汗出不止。
胆绝:胆在中医理论中代表木,与决断、勇气、情绪等密切相关。’胆绝’意味着胆功能衰竭。
眉为之倾:眉毛下塌,形容悲伤或极度虚弱的状态。
筋绝:筋在中医理论中代表肝,与肌肉、关节活动有关。’筋绝’意味着筋脉功能衰竭。
手足爪甲青:手脚指甲呈现青色,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良。
呼骂不休:不断呼喊或骂人,可能是由于疼痛或精神错乱。
心绝:心在中医理论中代表火,与情感、精神、血脉等密切相关。’心绝’意味着心脏功能衰竭。
肩息回视,立死:呼吸急促,目光无神,立即死亡。
目亭亭,二日死:目光呆滞,两天后死亡。
肠一云小肠绝:肠或小肠功能衰竭。
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头发直如干草,无法弯曲或伸展。
白汗不止:不断出汗,颜色发白。
脾绝:脾在中医理论中代表土,与消化、吸收、血液生成等密切相关。’脾绝’意味着脾功能衰竭。
口冷足肿:口唇发冷,脚部水肿。
腹热胪胀:腹部感觉热,伴有膨胀。
泄利不觉,出无时度:腹泻不止,没有规律。
胃绝:胃在中医理论中代表土,与消化吸收有关。’胃绝’意味着胃功能衰竭。
脊痛腰中重:脊柱疼痛,腰部沉重。
不可反覆:无法翻身或重复动作。
肉绝:肉在中医理论中代表脾,与肌肉、皮肤等密切相关。’肉绝’意味着肌肉和皮肤功能衰竭。
耳干,舌皆肿:耳朵干燥,舌头肿胀。
溺血,大便赤泄:尿液中带血,大便颜色异常。
肺绝:肺在中医理论中代表金,与呼吸、皮肤等密切相关。’肺绝’意味着肺功能衰竭。
口张,但气出而不还:口张着,但无法吸气。
病人大肠绝:大肠功能衰竭。
泄利无度,利绝则死:腹泻不止,一旦停止腹泻则死亡。
病人肾绝:肾在中医理论中代表水,与生殖、泌尿、骨骼等密切相关。’肾绝’意味着肾功能衰竭。
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牙齿突然干枯,面色呈现真正的黑色。
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眼睛呈现黄色,腰部感觉像要折断,不断出汗如流水。
人中平,七日死:人中部位平坦,七天后死亡。
病人骨绝:骨在中医理论中代表肾,与骨骼、骨髓等密切相关。’骨绝’意味着骨骼功能衰竭。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所有脉象浮而不实,没有根基的病人都会死亡。
五脏六腑:中医理论中的五大脏器(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代表人体主要的生理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是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衰竭时症状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生命体征和疾病预后的观察与总结。以下是对每行内容的赏析: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此句描述了肝脏衰竭的症状。面青表示面色苍白,肝气衰败;欲伏眠,指患者精神萎靡,只想躺下休息;目视而不见人,说明视力模糊,甚至失明;汗出如水不止,暗示体内津液枯竭。这些症状共同预示着生命的终结。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胆绝意味着胆汁分泌功能丧失。眉为之倾,形容患者表情痛苦,眉宇紧蹙,这是胆气不足,影响情绪的体现。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筋绝说明筋脉失养,导致手足爪甲发青,患者可能情绪激动,呼骂不止,这是筋脉衰弱,无法控制情绪的表现。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二日死。
心绝是心脏功能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肩息回视,即呼吸急促到几乎无法呼吸,生命垂危。目亭亭可能是指目光呆滞,失去光泽,是心气衰竭的另一种表现。
病人肠一云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肠绝或小肠绝,指的是消化吸收功能丧失。发直如干麻,形容毛发干燥,无法弯曲;不得屈伸,说明关节活动受限;白汗不止,则表明体内津液流失严重。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曰五日死。
脾绝涉及消化和血液生成功能。口冷足肿,说明脾阳不足,血液运行不畅;腹热胪胀,则是因为脾湿内停;泄利不觉,指腹泻不止,无规律;出无时度,表明身体失去控制。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胃绝涉及消化功能,脊痛腰中重,说明胃气衰败,影响腰脊;腓肠平可能是指小腿肌肉松弛,无力。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肉绝意味着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营养供应中断。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都是肌肉和脂肪组织营养不足的表现。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肺绝指呼吸功能衰竭。口张,气出而不还,说明呼吸急促,无法正常吸气;鼻口虚张,短气,也是呼吸功能衰竭的征兆。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大肠绝意味着排泄功能丧失。泄利无度,指腹泻不止,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生命终结。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肾绝涉及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齿为暴枯,面黑,目黄,腰折,白汗如流,都是肾精枯竭的征兆。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骨绝指骨骼和牙齿的营养供应中断。齿黄落,即牙齿变黄并脱落,是骨骼和牙齿营养不足的表现。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此句强调了中医诊断中的脉象重要性。浮脉无根,即脉象不稳定,无根可寻,是生命即将终结的征兆。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其功能衰竭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