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原文

凡三部脉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

小儿四五岁者,脉呼吸八至,细数吉。

‘《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

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

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

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

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

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

虚而弦急,癫病亦死。

三部脉实而大,长病得之死。

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实而缓亦生,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癫病可治之。

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

三部脉羸,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软,长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

浮而滑,长病亦死。

三部脉浮而数,长病风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弦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蛊毒病必死。

数而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潎潎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霹雳,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角弓,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十四日死。

‘《脉经》云:十日死。’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七日死。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婉转腹痛,针上下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译文

所有的三部脉都应该大致相等,只有像小人、细人、妇女的脉比较小而软。四五岁的小孩子,脉跳每呼吸八次,细而快是吉祥的。《千金翼》说:人高大而脉细,人细小而脉大,人快乐而脉实,人痛苦而脉虚;性急的人脉象缓,性缓的人脉象躁动;人强壮而脉细,人瘦弱而脉大,这些都是不正常的情况,不正常就难以治疗;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正常就易于治疗。通常妇女的脉象应该比丈夫的脉象更加柔弱。四五岁的小孩子,脉象自然会有快有慢,每呼吸八次也是正常的。

三部脉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这是因为胃中有冷气,所以导致脉象不通。

三部脉虚弱,这样的人长期生病会死亡。脉象既虚又涩,长期生病也会死亡;脉象既虚又滑,长期生病也会死亡;脉象既虚又缓,长期生病也会死亡。脉象既虚又弦急,患有癫病也会死亡。

三部脉坚实而大,长期生病会死亡。脉象既实又滑,长期生病会生存,突然生病会死亡。脉象既实又缓,也会生存。脉象既实又紧,也会生存,如果脉象既实又紧急,患有癫病是可以治疗的。

三部脉过于强劲,如果不符合这个人的脉象,疾病就会导致死亡。

三部脉过于瘦弱,如果不符合这个人的脉象,得病就会死亡。

三部脉粗大,长期生病会死亡,突然生病会生存。

三部脉细软,长期生病会生存,细而快也会生存,微而紧也会生存。

三部脉微弱而伏藏,长期生病会死亡。

三部脉柔软,长期生病得到它,不治疗自然会好,治疗了反而会死,突然生病得到它会生存。

三部脉浮而结,长期生病会死亡。浮而滑,长期生病也会死亡。

三部脉浮而快,长期生病如果是因为风邪得之会生存,突然生病会死亡。

三部脉如断线,长期生病会生存。

三部脉弦而快,长期生病会生存,突然生病会死亡。

三部脉如皮革,长期生病会死亡,突然生病会生存。

三部脉坚而快,像银钗的股部,患有蛊毒病必死。快而软,患有蛊毒病会生存。

三部脉如羹上浮油,长期生病会死亡,突然生病会生存。

三部脉如蜘蛛丝连绵不断,长期生病会死亡,突然生病会生存。

三部脉如霹雳声,长期生病会死亡。

三部脉如弓弦,长期生病会死亡。

三部脉如串珠,长期生病会死亡。

三部脉如水流动,长期生病不治疗自然会好,治疗了反而会死。

三部脉如屋漏滴水,长期生病十四天会死。《脉经》说:十天会死。

三部脉如鸟啄食,长期生病七天会死。

三部脉如锅中的水沸腾,早上得到它晚上就会死,半夜得到它到中午就会死,中午得到它到半夜就会死。

三部脉急切,腹部有病,又伴有辗转腹痛,针灸上下可以缓解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注解

三部脉:中医术语,指寸脉、关脉、尺脉三部脉象,用以判断病情。

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指小个子的人、细弱的人、妇女的脉象通常较小且柔软。

小儿四五岁者,脉呼吸八至,细数吉:四五岁的小儿脉象每呼吸跳动八次,脉细而数表示吉利。

《千金翼》:《千金翼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的性格急躁时脉象会显得缓慢,性格舒缓时脉象会显得急躁。

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强壮的人脉象通常细,瘦弱的人脉象通常大。

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这些情况都是不正常的,不正常则难以治疗;相反,正常则容易治疗。

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妇女的脉象通常比丈夫的脉象要柔软和弱。

冷气在胃中:胃中有冷气,导致脉象不通。

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脉象虚弱而涩滞、滑利、缓慢,长期患病者都会死亡。

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象充实而滑利,长期患病者会康复,突发疾病者则可能死亡。

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脉象过于强劲,如果不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病人就会死亡。

三部脉羸,非其人,得之死:脉象过于衰弱,如果不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病人就会死亡。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脉象粗大,长期患病者会死亡,突发疾病者则可能康复。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脉象细软,长期患病者会康复,脉细而数、脉微而紧也有生还的可能。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脉象微弱而伏隐,长期患病者会死亡。

三部脉软,长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脉象柔软,长期患病者不治疗也会自愈,治疗反而会死亡;突发疾病者则会康复。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浮而滑,长病亦死:脉象浮而结滞、浮而滑利,长期患病者都会死亡。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脉象芤,长期患病者会康复。

三部脉弦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象弦紧而数,长期患病者会康复,突发疾病者则可能死亡。

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脉象革,长期患病者会死亡,突发疾病者则会康复。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蛊毒病必死。数而软,蛊毒病得之生:脉象坚硬而数,如同银钗的股部,患有蛊毒的病人必死;脉数而柔软,患有蛊毒的病人则会康复。

三部脉潎潎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脉象潎潎如羹上之肥,长期患病者会死亡,突发疾病者则会康复。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脉象连连如蜘蛛丝,长期患病者会死亡,突发疾病者则会康复。

三部脉如霹雳,长病得之死:脉象如霹雳,长期患病者会死亡。

三部脉如角弓,长病得之死:脉象如角弓,长期患病者会死亡。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脉象累累如贯珠,长期患病者会死亡。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脉象如水淹然流,长期患病者不治疗也会自愈,治疗反而会死亡。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十四日死。《脉经》云:十日死:脉象如屋漏,长期患病者十四天内会死亡,《脉经》中记载为十天内死亡。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七日死:脉象如雀啄,长期患病者七天内会死亡。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脉象如釜中汤沸,早晨发现这种脉象,傍晚就会死亡;夜半发现,次日中午就会死亡;中午发现,次日夜半就会死亡。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婉转腹痛,针上下瘥:脉象急切,表示腹部有病,伴有辗转反侧的腹痛,可以通过针灸治疗上下穴位来缓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了三部脉的普遍性,指出大多数人的脉象都趋于相似。然而,对于小人、细人、妇人等群体,脉象却表现出小、软的特点,这反映了古人对不同体质人群脉象差异的观察。

《千金翼》中的论述,从脉象与人的性格、体型、情绪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体现了古人对脉象与人体状态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如‘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等,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形态的相互关系;‘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等,则揭示了脉象与情绪的密切联系。

文中提到‘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这反映了古人对脉象与性格之间关系的认识,即性格急躁的人脉象可能表现为缓,而性格温和的人脉象可能表现为躁。

‘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等论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体质之间的关系,即体质壮实的人脉象可能表现为细,而体质虚弱的人脉象可能表现为大。

文中还提到了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如‘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等,这表明古人对脉象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三部脉实而大,长病得之死’等论述,揭示了脉象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即脉象实大者,疾病可能较为严重。

文中对脉象的描述丰富多彩,如‘三部脉如霹雳’、‘三部脉如屋漏’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古人对脉象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婉转腹痛,针上下瘥’等,体现了古人对脉象与治疗方法之间关系的认识,即通过脉象判断疾病所在,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内容丰富,从脉象与人体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反映了古人对脉象学的深刻理解和丰富实践经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