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平脉大法第一-原文
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
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堕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
由是言之,学者必当屏弃俗情,凝心于此,则和鹊之功,因兹可得而致也。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脉经》云:过此非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脉者,皆于平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设有所作,亦如食顷,师亦如之。
既定,先诊寸口,初重指切骨,定毕便渐举指,令指不厚不薄,与皮毛相得,如三菽之重。
于轻重之间,随人强弱肥瘦,以意消息进退举按之宜,称其浮沉,诸类应于四时五行,与人五脏相应。
不尔者,以其轻重相薄,寻状论寒暑得失。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一呼而脉再至,一吸而脉再至,呼吸定息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平和中适者也。
春秋日夜正等,无余分时也,其余日则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如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
凡气脉呼吸法昼夜,变通效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有长短,而岁功日数无遗也。
若人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压遏,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四时。
夫诊脉,当以意先自消息,压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后察其脉数,计于定息之限,五至者为平人,若有盈缩,寻状论病源之所宜也。
问曰:何谓三部脉。
答曰:寸关尺也。
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异。
有尺寸分三关之法,从肘腕中横纹至掌鱼际后纹,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
故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行六分为尺分。
又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
寸主射上焦头及皮毛,竟手上部;关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
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头腹足为三元也。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晬时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
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平脉大法第一-译文
论说:脉象是医学的重要部分,如果不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怎么能成为医生呢?因此,古代的智慧医生,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都不与普通人一样,他们在紧急情况下一定会寻求医学的帮助,在困境中也会寻求医学的帮助,所以能够感应到鬼神,与天地相通,可以救助众人,也可以依靠。如果与普通人一样,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败坏,让万物失去了依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者必须摒弃世俗的情感,专心致志地研究医学,这样就可以达到扁鹊和鹊鹊的医术水平。
经文说:诊脉的方法,通常在清晨,阴气没有活动,阳气没有散开,没有进食,经脉没有充盈,络脉调和均匀,气血没有紊乱,这样才可以根据脉象诊断出异常的脉象。《脉经》中说:超过这个时间点就不是正确的了。在切脉时要注意脉的动静,观察精神是否明亮,观察五色,观察五脏的盈余和不足,六腑的强弱,身体的盛衰,可以通过这些来参考,判断生死。
又说到:平脉都是在清晨,不要进食,不要说话,调整身体气息,如果有活动,也像吃饭一样短暂,老师也是如此。确定之后,先诊寸口脉,最初重按到骨头,确定后逐渐抬起手指,让手指不要太厚也不要太薄,与皮肤毛发相接触,就像三颗豆子的重量。在轻重之间,根据人的强弱胖瘦,根据意念调整进退按压的适宜程度,称其浮沉,各种脉象与四时五行、人的五脏相对应。如果不这样,因为轻重相抵消,就会根据症状来讨论寒热和得失。
普通人身体不同,气息有适中、有急躁、有安静,各不相同,气脉的波动也各自随其性格和韵律,所以一呼一吸脉跳两次,呼吸定息之间再跳一次,总共五次,这是平和适中的人。春秋两季日夜长短相等,没有多余的时间。其他日子,呼气时脉跳得最多,吸气时脉跳得最少,或者吸气时脉跳得最多,呼气时脉跳得最少,这是不同的,就像冬夏日夜长短的不同。所有气脉呼吸法,白天黑夜变化适应四时,然而在呼吸定息时脉跳五次,没有不足或偏差,就像日晷与四时长短一样,而一年的功绩和日数没有遗漏。
如果人有瘦有胖,他们的呼吸虽然有所压制,但昼夜呼吸的节奏随着时间流逝,这就是呼吸像昼夜,变化适应四时的表现。
诊脉时,应该先自己调整气息,压取病人的呼吸以与自己的呼吸相同,然后观察脉象的跳动次数,计算在呼吸定息的范围内,五次跳动为正常人的脉象,如果有盈余或缩减,根据症状来讨论病因。
问:什么是三部脉?答:寸关尺。每个人的身高不同,形状各异。有将尺寸分为三关的方法,从肘腕中横纹到掌心鱼际后纹,向后十分之一,然后取九分,这就是尺;从鱼际后纹向后取十分之一,这就是寸;寸十分之一后取九分,这就是寸口,这里骨头自然较高。所以说是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向后行六寸为关分,从关分再向后行六寸为尺分。又说:从鱼际到高骨向后行一寸,其中叫做寸口。从寸口到尺叫做尺泽,所以叫尺寸。寸后尺前叫做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就像天地人为三界。寸主要影响上焦头部和皮肤毛发,直到手上部;关主要影响中焦腹部和腰部中部;尺主要影响下焦小腹到足下部。这就是三部法,象征三才天地人,头部腹部足部为三元。
十二经络都有动脉,但只取寸口来决定五脏六腑的生死吉凶,这是为什么?因为寸口是脉的大会,是手太阴的动脉。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天一夜,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遍及全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也二十五度,为一周天。所以五十度后再次会于手太阴。太阴就是寸口,即五脏六腑的起始和终结,所以取法于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平脉大法第一-注解
脉:中医学中指人体血脉流动的状态,包括脉象和脉位。脉象是指脉动的感觉,如沉浮、缓急、强弱等;脉位是指脉动的具体位置,如寸口、关、尺等。
医之大业: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医生是医学的实践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医学知识。
哲医:指古代有深厚医学造诣的医生。
鬼神: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指超自然的存在,包括神和鬼。
天地:指自然界,包括天和地。
和鹊:古代传说中的神医,指扁鹊。
庶事堕坏:指各种事情都会变得混乱不堪。
物类:指各种生物。
学者:指学习的人,这里指从事医学研究的人。
屏弃俗情:指摒弃世俗的杂念。
凝心于此:指专心致志地研究医学。
诊脉之法:指诊断脉象的方法。
平旦:早晨,太阳初升之时。
阴气:中医学中指与人体生理功能相对应的寒凉性质之气。
阳气:中医学中指与人体生理功能相对应的温热性质之气。
经脉:中医学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络脉:中医学中指经脉的分支。
气血: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和鹊之功:指和鹊(扁鹊)的医术。
诊脉动静:指诊脉时要注意脉动的动态变化。
精明:中医学中指眼睛的明亮,这里指脉象的清晰可见。
五色:中医学中指人的面部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脏。
五脏: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
六腑:中医学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
形之盛衰:指人的体形和体质的强弱。
平脉:指正常的脉象。
消息体气:指调整身体的气息。
举按之宜:指按脉时手的动作要适宜。
浮沉:中医学中指脉象的浮沉变化,分别对应表里、寒热等。
四时五行:中医学中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气脉潮动:指脉象随人体生理变化而变化。
性韵:指人的性格和气质。
平和中适:指脉象平和适中。
晷刻:古代计时工具,一晷为一刻,即十五分钟。
呼吸定息:指呼吸的静止时刻。
五至:中医学中指脉象跳动五次。
羸:瘦弱。
壮:强壮。
息度:呼吸的频率。
压取病人呼吸:指医生通过按压病人的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呼吸。
脉数:脉象的跳动次数。
定息之限:呼吸静止的时刻。
三部脉:中医学中指寸、关、尺三部脉。
寸关尺:中医学中指脉诊的三部脉位。
鱼际:手指掌侧肌肉隆起处。
掌鱼际后纹:手掌上鱼际后方的纹路。
肘腕中横纹:肘部和腕部之间的横纹。
骨自高:指骨节突出。
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中医学中指寸口脉的阴阳定位。
关分:脉诊中的关部。
尺分:脉诊中的尺部。
寸口:脉诊中的寸部。
尺泽:中医学中指尺部脉的穴位。
尺寸:中医学中指寸部和尺部。
关:脉诊中的关部。
阳出阴入:中医学中指阴阳的运行规律。
三才:指天、地、人。
三元:指头、腹、足。
十二经:中医学中指十二经络。
动脉:中医学中指脉搏跳动。
手太阴:中医学中指手太阴肺经。
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中医学中指呼吸时脉动的距离。
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呼吸静止时脉动的距离。
荣卫:中医学中指气血。
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中医学中指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
一周晬时:一昼夜的时间。
五十度:脉行一周的距离。
三百六十脉:中医学中指全身的脉。
三百六十日:一年的天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平脉大法第一-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脉诊的重视和阐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首句‘夫脉者,医之大业也’点明了脉诊在医学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脉诊是医学的根本,不深入研究脉诊之道,就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
‘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描述了古代医学家的专注与虔诚,他们不仅在清醒时研究医学,即使在梦中也会思考,与常人不同,体现了医学家的特殊境界。
‘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强调医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专注于医学,这种精神对于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表明医者通过深入研究脉诊,能够感知到天地之变化,为众人解除病痛,具有极高的医术。
‘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堕坏’指出如果医者不能专注于医学,就会导致医学的衰落,强调专注对于医学的重要性。
‘由是言之,学者必当屏弃俗情,凝心于此,则和鹊之功,因兹可得而致也’提倡学者应摒弃世俗的杂念,专注于医学研究,才能达到古代医学家的高度。
‘诊脉之法,常以平旦’说明了诊脉的最佳时间,即在清晨,此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是诊脉的最佳时机。
《脉经》中的‘过此非也’表明诊脉的时间不能超过这个标准,强调了时间对于诊脉准确性的重要性。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描述了诊脉的细致过程,要求医者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等,以判断病情。
‘平脉者,皆于平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进一步强调了诊脉时的注意事项,要求医者保持身体和心态的平静。
‘夫诊脉,当以意先自消息,压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后察其脉数’指出医者在诊脉时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与患者同步,才能准确判断脉象。
‘何谓三部脉’和‘寸关尺也’解释了三部脉的概念,即寸、关、尺,分别对应上焦、中焦、下焦。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说明了为什么只取寸口脉来诊断病情,因为寸口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也’表明人体有三百六十条脉,与一年的三百六十天相对应,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