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脉所属第四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脉所属第四-原文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亦名人迎,

肝部在左手关上,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亦名气口,

脾部在右手关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

脉法赞云: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

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

各随其部。

三阴三阳一云按察阴阳,

谁先谁后,

阴病治官官藏内也,

阳病治府府外也,

奇邪所舍,

如何捕取,

审而知者,

针入病愈。

脉有三部,

阴阳相乘,

荣卫气血,

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

上下于中,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

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

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

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

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

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

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

进退低昂,

心迷意惑,

动失纪纲,

愿为缕陈,

令得分明。

师曰:

子之所问,

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

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

肺浮肝弦,

此自常经,

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

脉一周身,

旋复寸口,

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

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

寒则紧弦,

沉潜水蓄,

支饮急弦,

动弦为痛,

数洪热烦,

设有不应,

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

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

终必有奸,

审察表里,

三焦别分,

知邪所舍,

消息诊看,

料度腑脏,

独见若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脉所属第四-译文

心脏的脉位在左手关的前方,也称为人迎;肝脏的脉位在左手关上方;肾脏的脉位在左手关后方的尺骨中间;肺脏的脉位在右手关的前方,也称为气口;脾脏的脉位在右手关上方;肾脏的脉位在右手关后方的尺骨中间。

脉法赞颂说:肝脏和心脏的脉出现在左手,脾脏和肺脏的脉出现在右手,肾脏和命门(命门是中医认为的肾脏的一部分)的脉都出现在尺部,魂魄、谷气、神气都可以在寸口看到。左手主司官职,右手主司府库,左手大顺适合男性,右手大顺适合女性,关前的一分是主宰人命的关键。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神门是决定脉象的关键,两者都在关后。人没有两条相同的脉,病死就不会痊愈,各种经脉受损,各自随着其所在部位。三阴三阳,一说是指按察阴阳,谁先谁后,阴病治疗时关注官职内部,阳病治疗时关注府库外部,奇邪所停留的地方,如何捕捉,明白这一点,针灸就能使病愈。

脉有三部,阴阳相互影响,荣卫气血流动,行走于人体,呼吸的出入,上下于中,随着呼吸游走分布,津液流通,随着动作随时变化,效象和形容都会随之变化。春天脉象弦紧,秋天脉象浮散,冬天脉象沉实,夏天脉象洪大,观察面色和脉象,大小会有所不同,短时间内变化无常,寸和尺的脉象或短或长,上下不一致,或存在或消失,病情会随之改变,脉象的变化会有起伏,心神迷惑,意念混乱,动作失去规律,希望详细陈述,使人明白。

师傅说:你所问的是脉法的根源,脉有三部,寸、尺、关,荣卫气血流动,不失平衡。肾脏脉沉,心脏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些都是正常脉象,不失分寸,脉象的出入升降,像漏刻一样周而复始,水下二刻,脉走一周身,回到寸口,虚实就可以显现。变化相互影响,阴阳相互干扰,风邪导致脉浮而虚,寒邪导致脉紧而弦,沉脉水蓄,支饮脉急弦,动脉弦紧表示疼痛,数脉洪大表示热烦,如果脉象不符合这些情况,就要知道变化的原因。

三部脉不同,病情也不同,脉象过强或过弱都是异常,邪气不会空虚无因,最终必然有原因,仔细观察表里,三焦各自分开,知道邪气所在,消息诊看,推测脏腑情况,就能像神一样洞察一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脉所属第四-注解

心部:指心脏的部位,在中医学中,心与血脉、精神活动等密切相关。

肝部:指肝脏的部位,在中医学中,肝与情志、视力、筋脉等密切相关。

肾部:指肾脏的部位,在中医学中,肾与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密切相关。

肺部:指肺脏的部位,在中医学中,肺与呼吸、皮肤、毛发等密切相关。

脾部:指脾脏的部位,在中医学中,脾与消化、吸收、肌肉、四肢等密切相关。

寸口:指手腕横纹上寸口的位置,是中医切脉的重要部位。

人迎:指位于颈部的人迎穴,是切脉的一个部位。

气口:指位于手腕横纹上寸口的位置,是切脉的一个部位。

命门:指位于腰部第二腰椎下方的命门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之一。

魂魄:在中医学中,魂魄是指人的精神活动,魂为阳,魄为阴。

谷神:指脾胃的功能,谷为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神为脾胃的运化功能。

左主司官:指左手脉象反映的是与官职、权力相关的健康状态。

右主司府:指右手脉象反映的是与家庭、财富相关的健康状态。

关前一分:指寸口脉象,是脉象变化的重要部分。

神门:指位于手腕横纹上的神门穴,是切脉的一个部位。

三阴三阳:指中医学中的六经,包括三阴经和三阳经,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生理功能。

阴病治官:指治疗阴性疾病时,应该关注与官职、权力相关的健康状态。

阳病治府:指治疗阳性疾病时,应该关注与家庭、财富相关的健康状态。

奇邪所舍:指异常的邪气所停留的地方。

针入病愈:指通过针灸治疗疾病,可以使疾病痊愈。

三部:指脉象的三部,即寸、关、尺。

荣卫:指中医学中的营气和卫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行:指脉象流动。

躬:指身体。

息:指呼吸。

游布:指脉象的分布。

津液:指人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春弦秋浮:指春季脉象多弦,秋季脉象多浮,是脉象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冬沉夏洪:指冬季脉象多沉,夏季脉象多洪,是脉象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察色观脉:指通过观察面色和脉象来诊断疾病。

漏刻周旋:指时间的变化,古代用水滴漏计时。

漏刻:古代一种计时工具,用水滴漏计时。

变化相乘:指脉象的变化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风则浮虚:指脉象受风邪影响时多表现为浮而虚。

寒则紧弦:指脉象受寒邪影响时多表现为紧而弦。

沉潜水蓄:指脉象受水邪影响时多表现为沉而蓄。

支饮急弦:指脉象受饮邪影响时多表现为支而急弦。

动弦为痛:指脉象中弦而动多与疼痛症状相关。

数洪热烦:指脉象中数而洪多与热病、烦躁症状相关。

知变所缘:指了解脉象变化的原因。

三焦:指中医学中的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与水液代谢、呼吸等功能相关。

表里:指身体的内外部分,表指外部,里指内部。

消息诊看:指观察病情的变化。

料度腑脏:指根据脉象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脉所属第四-评注

此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脉象的分类,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脉诊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首句‘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亦名人迎,肝部在左手关上,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亦名气口,脾部在右手关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明确指出了不同脏腑对应的脉位,这是中医脉诊定位的基础。

‘脉法赞云’以下是对脉象的赞美和总结,‘肝心出左,脾肺出右’概括了脉象的分布规律,即左右手脉象分别代表不同的脏腑。

‘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则强调了肾和命门等重要脏腑的脉象特征,以及寸口脉对魂魄和谷神的反映。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表明左右手脉象与人体不同的功能区域相对应,左为官,右为府,体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中的‘关’指的是脉象的关部,即寸口脉和尺脉之间的部分,强调关部脉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进一步说明了左右手脉的具体名称和功能。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描述了神门脉的位置和作用,指出神门脉位于关部之后,是脉诊中重要的参考点。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强调脉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指出脉象的异常是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三阴三阳一云按察阴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官藏内也,阳病治府府外也’说明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的对应关系,以及治疗原则。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强调了诊断和治疗中要辨别邪气的所在,准确诊断才能有效治疗。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而行人躬’说明了脉诊的三个部位和阴阳气血的相互关系,以及脉象与人体生理功能的联系。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反映了脉象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体现了中医的时令观念。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强调了脉象变化无常,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指出了脉象的多样性,以及诊断中的复杂性。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说明了诊断过程中的困难和医生需要具备的敏锐洞察力。

‘愿为缕陈,令得分明’表达了作者希望详细阐述脉诊知识的愿望。

‘师曰’以下则是古代医家的经验和教诲,‘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再次强调了脉诊的三部原则。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经,不失铢分’描述了正常脉象的特征,以及脉象与脏腑健康的关系。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说明了脉象的流动性和全身性。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紧弦,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弦为痛,数洪热烦’描述了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脉象变化。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强调了医生需要根据脉象变化判断病因和病机。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说明了脉象与疾病多样性的关系,以及诊断的复杂性。

‘审察表里,三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强调了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以及医生的高超医术。

整段古文体现了中医脉诊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脉所属第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