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积聚第七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积聚第七-原文

人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谷一作系,夫积者,脏病,终不移也;聚者,腑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也;谷气者,胁下牵痛,按之则愈,愈复发为谷气。

夫病以愈不得复发,今病复发,即为谷气也。

诸积大法:脉来而细软附骨者,为积也。

寸口结,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结,积在脐旁,微下关者,积在少腹;尺中结,积在气冲;上关上,积在心下。

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寸口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

其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脉弦紧而细微者,癥也。

夫寒痹癥瘕积聚之脉状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脘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

一曰关脉长弦,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又脉癥法:左手脉横癥在左,右手脉横癥在右,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

又一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

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

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合治也。

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

若腹中有伏梁,脉来沉而虚者,泄注也。

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可下,食即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积聚第七-译文

人得病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积,一种是聚,还有一种是因为谷气。所谓积,是指内脏的疾病,是不会移动的;聚,是指腑脏的疾病,会有发作的时间,疼痛会转移,是可以治疗的;谷气,是指胁下有牵扯痛,按揉后会缓解,但缓解后又复发,这就是谷气引起的病。如果病好了之后不再复发,现在病又复发了,那就是谷气引起的了。

关于积的大致诊断方法:脉象细软并且附着在骨头上的,是积的表现。在寸口处脉象结滞,积在胸中;稍微离开寸口,积在喉咙中;在关上处脉象结滞,积在肚脐旁边;稍微离开关上,积在少腹部;在尺部脉象结滞,积在气冲部位;在上方关上,积在心下。脉象出现在左边,积在左边;出现在右边,积在右边;脉象两边都出现,积在中央,根据不同的部位来诊断。寸口脉沉而横的,胁下和腹部有横积和疼痛。脉象弦,腹部急痛,腰背痛相互牵引,腹部有寒疝瘕。脉象弦紧而细微的,是癥的表现。寒痹、癥瘕、积聚的脉象都是弦紧的,如果在心下,寸脉弦紧;在胃脘,关脉弦紧;在脐下,尺脉弦紧。有人说关脉长弦,说明在肚脐左右上下有积。还有脉象诊断癥的方法:左手脉横癥在左边,右手脉横癥在右边,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又一种说法是横脉出现在左边,积在右边;出现在右边,积在左边。如果脉象洪实而滑,或者弦紧,都是积的表现,或者是寒痹,或者是疝痛。体内有积,但脉象不明显,难以治疗;如果出现一脉相应的症状,治疗起来就相对容易;如果各种脉象都不相符合,说明治疗方法不合适。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脉象弦而伏的,腹部有癥,不可移动,必死无疑。脉象细沉时直的,身上有痈肿。如果腹中有伏梁,脉象沉而虚的,是泄泻。脉象小沉实的,胃中有积聚,不能泻下,吃东西就会呕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积聚第七-注解

积:指脏病,即内脏的疾病,通常指恶性肿瘤或慢性疾病。

聚:指腑病,即腑脏的疾病,通常指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肠炎、胃病等。

谷气:指胁下牵痛,按之则痛减,但痛处会反复发作,被认为是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

附骨:指脉象细软,且紧贴于骨骼,表示病情严重。

寸口结:寸口是中医脉诊的部位之一,结脉表示气血不畅。

关上结:关脉也是脉诊部位之一,关上结脉表示疾病在脐旁。

尺中结:尺脉是脉诊部位之一,尺中结脉表示疾病在气冲部位。

上关上:上关上脉表示疾病在心下。

横积:指胁下及腹中的横向积聚,会引起疼痛。

癥:指腹中的肿块,多指肿瘤。

寒痹:指因寒邪引起的关节疼痛。

瘕:指腹中结块,可能是肿瘤或囊肿。

横脉:指脉象横行,可能表示疾病在身体的一侧。

洪实而滑:脉象洪大、坚实且滑利,可能表示积聚。

弦紧:脉象弦紧,可能表示寒邪或积聚。

泄注:指腹泻。

食即吐:指食物进入胃后即吐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积聚第七-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中医对疾病分类、诊断和治疗的看法,体现了古代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

首先,文中对‘积、聚、谷气’三种病症进行了区分。‘积’指脏病,病根深固,不易移除;‘聚’指腑病,发作有规律,疼痛可转移,为可治之症;‘谷气’则是一种轻微的病症,表现为胁下牵痛,按之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接着,文中对‘积’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观察脉象,如脉细软附骨、寸口结、关上结、尺中结等,可以判断积病的具体位置。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脉诊技术,强调通过脉象变化来推断疾病。

文中还提到了不同脉象所对应的病症,如脉弦、脉紧、脉细沉等,分别对应不同的疾病。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医生根据脉象变化,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脉象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这表明脉象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文中对一些特殊病症的脉象变化进行了描述,如腹中有伏梁、胃中有积聚等。这些描述对于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参考。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特点。通过对病症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医、传承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脉法-五脏积聚第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