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虚实第二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虚实第二-原文

胆实热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方

半夏宿姜各三两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五合黄芩一两远志茯苓各二两秫米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长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三千遍,澄清,取九升煮药,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验方》治虚烦闷不得眠,无地黄远志,有麦门冬桂心各二两、甘草人参各二两。

胸中胆病灸浊浴,随年壮,穴在夹胆俞旁行相去五寸。

胆虚寒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名曰胆虚寒也。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胆虚灸三阴交各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一夫。

千里流水汤

治虚烦不得眠方。

半夏麦门冬各三两茯苓四两酸枣仁二升甘草桂心黄芩远志萆薢人参生姜各二两秫米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之万过,澄清,取一斗煮药,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枣汤

治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枣仁三升人参桂心生姜各二两石膏四两茯苓知母各三两甘草一两半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枣仁,取七升,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虚劳烦闷,不得眠方

大枣二七枚葱白七茎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治大下后虚劳不得眠,剧者颠倒懊𢙐欲死,栀子汤方仲景云: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汤主之。

大栀子十四枚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纳豉更煮三沸,去滓,一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

治烦闷不得眠方

生地黄枸杞白皮各五两麦门冬甘草前胡各五两茯苓知母各四两人参二两豉粟米各五合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三服。

治虚劳不得眠方

酸枣榆叶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十五丸,日再。

又方干姜四两末,汤和顿服,覆取汗,病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虚实第二-译文

胆实热:左手脉关上的阳脉实而有力,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病症,患者会感到腹部气胀,食物难以吞咽,喉咙干燥,头痛,感觉冷,肩膀痛,这种症状被称为胆实热。

治疗胆腑实热,精神不集中,可以使用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方:半夏和干姜各三两,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五合,黄芩一两,远志和茯苓各二两,秫米一升。将这些药材捣碎,用五斗长流水煮秫米,直到水沸,搅拌三千次,澄清后取九升水煮药,取三升半,分三次服用。《集验方》中提到治疗虚烦闷不得眠,如果没有地黄和远志,可以用麦门冬和桂心各二两,甘草和人参各二两。

胸中胆病可以通过灸法治疗,同时进行温水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壮数,穴位位于胆俞旁五寸处。

胆虚寒:左手脉关上的阳脉虚而无力,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病症,患者会感到头晕、晕厥、肢体无力,脚趾不能活动,不能站立,身体僵硬跌倒,眼睛发黄,精液流失,这种症状被称为胆虚寒。

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这是由于胆寒引起的,应该服用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胆虚可以通过灸法治疗三阴交,每次灸二十壮,穴位位于内踝上一夫处。

千里流水汤:治疗虚烦不得眠的方剂。

酸枣汤:治疗虚劳烦扰,胸中奔气,难以入睡的方剂。

治疗虚劳烦闷,不得眠的方剂:大枣二十七枚,葱白七茎。

治疗大下后虚劳不得眠,病情严重者,颠倒不安,几乎要死,可以使用栀子汤方:大栀子十四枚,豉七合。

治疗烦闷不得眠的方剂:生地黄、枸杞子、白皮各五两,麦门冬、甘草、前胡各五两,茯苓、知母各四两,人参二两,豉、粟米各五合。

治疗虚劳不得眠的方剂:酸枣仁和榆叶等量。

另一种方剂:干姜四两,研末,用汤调和后一次服用,覆被取汗,病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虚实第二-注解

胆实热:指足少阳胆经实证,表现为胆经热盛,常见症状有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恶寒、胁痛等。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中医脉诊术语,指左手寸口脉象实而有力,通常与胆经有关。

足少阳经:中医经络学中的经络之一,主要与胆和肝相关。

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方: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胆经实热证。

半夏: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生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养血生津的功效。

酸枣仁:中药名,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的功效。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远志:中药名,具有宁心安神、祛痰开窍的功效。

茯苓:中药名,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安神的功效。

秫米: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㕮咀:古时中药煎煮前将药材捣碎的过程。

长流水:指清澈不断的流水,用于煎药以保持药材的药效。

蟹目沸:指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的细小气泡,如同螃蟹的眼睛。

扬之:指搅拌,使药液均匀受热。

澄清:指过滤,使药液清澈。

胆虚寒:指足少阳胆经虚寒证,表现为眩晕、四肢无力、目黄、失精等症状。

温胆汤方: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胆虚寒证。

竹茹:中药名,具有清热化痰、和中止呕的功效。

枳实:中药名,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结的功效。

橘皮:中药名,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生姜: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三阴交:中医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具有调和气血、安神定志的功效。

千里流水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虚烦不得眠。

酸枣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虚劳烦扰、不得眠。

虚劳:中医术语,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虚弱、疲劳不堪的病状。

奔气:中医术语,指气机逆乱、运行不畅。

栀子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豉:中药名,即豆豉,具有解表、除烦、宣肺的功效。

大栀子:中药名,即栀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大枣: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葱白: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虚实第二-评注

胆实热这一段描述了足少阳经(胆经)的实证热病症状,包括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恶寒、胁痛等。这里的‘胆实热’是对症状的概括,胆在中医理论中主决断,与情绪、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实证热病意味着体内有热邪,且胆气郁滞。‘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方’是治疗此病的方剂,其中半夏、黄芩等药材具有清热降逆、和中止呕的作用,而‘千里流水’则暗示了药效如流水般迅速而持久。‘长流水’的煮药方式,体现了中医用药讲究水质的传统,长流水寓意水质清澈,有利于药物的煎煮和药效的发挥。

胆虚寒一段描述了足少阳经的虚证寒病症状,如眩晕、痿软、足指不能摇动、目黄、失精等。‘胆虚寒’是对病机的概括,虚寒意味着体内阳气不足,胆气虚弱。‘温胆汤方’是治疗此病的方剂,其中半夏、生姜、甘草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的作用,通过温补胆气,达到治疗目的。‘三阴交’穴位位于内踝上,是治疗胆虚寒的重要穴位,通过艾灸可以温补阳气,调和气血。

千里流水汤方是治疗虚烦不得眠的方剂,其中半夏、麦门冬、茯苓等药材具有清热润燥、和中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因内热所致的失眠。‘千里流水’的煮药方式,强调了药效的持久和温和,体现了中医用药注重煎煮方法的传统。

酸枣汤方是治疗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的方剂,酸枣仁、茯苓、知母等药材具有养心安神、清热润燥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因心火亢盛、心神不宁所致的失眠。‘日三’的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用药注重规律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栀子汤方是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的方剂,栀子、豉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和中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因热邪内扰所致的失眠。‘一服一升’的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用药注重个体差异和剂量适宜的原则。

治烦闷不得眠方中的生地黄、枸杞、麦门冬等药材具有滋阴润燥、清热除烦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因阴虚火旺所致的失眠。‘分三服’的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用药注重规律性和持续性。

治虚劳不得眠方中的酸枣仁、榆叶等药材具有养心安神、清热除烦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因心神不宁所致的失眠。‘蜜丸’的服用形式,体现了中医用药注重口感和吸收的便利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虚实第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