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腑脉论第一-原文
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
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
《甲乙》云:中精之腑。
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水精汁二合《难经》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刚能柔。
目下裹大,其胆乃横。
凡胆脑髓骨脉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若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甲乙》作神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是。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刺阳陵泉。
若善呕,有苦汁,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
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于胆,肝咳不已,则呕胆汁。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甲乙》云:梦斗讼自刳。
肝应筋,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耎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败者胆结。
扁鹊云: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表清里浊。
其病若实极则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卧起不定;若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
发于玄水,其根在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方在治水篇。
胆有病,则眉为之倾,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其经脉经筋支别已具第十一卷肝脏部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腑脉论第一-译文
胆和内脏,是肝脏的组成部分,肝脏的气与胆相合。胆被称为中清之腑,《难经》说它是清净之腑,《甲乙经》说它是中精之腑。它被称为将军,负责决策,重量三两三铢,长度三寸三分,位于肝脏短叶的下部,储存着二合的水精汁(《难经》中说是三合),能够表现出愤怒和喜悦,刚强和柔弱。当眼睛下面肿胀时,胆横生。胆、脑、髓、骨、脉、女子胞这六者是由地气所生,都藏在阴处,像地一样,所以它们是藏而不泻的,被称为奇恒之腑。而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由天气所生,它们的气象像天,所以它们是泻而不藏的,接受五脏的浊气,被称为传化之腑,它们不能久留,只是输送和排泄的。所谓五脏,是藏精气(或神)而不泻,所以它们是满的但不是实的;六腑,是传化物质而不藏,所以它们是实的但不是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食物和水进入口中后,胃会实而肠会虚,食物下行后,肠会实而胃会虚。所以说是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左手关上阳绝的人,没有胆脉,会有膝盖疼痛,口中苦涩,眯眼,容易害怕,像看到鬼一样,多惊少力,应该刺足厥阴经,治疗阴病,位置在足大趾间,或者刺三毛中;左手关上阳实的人,是胆实,会有腹部不适,身体感觉不舒服,应该刺足少阳经,治疗阳病,位置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处。
胆有病的人,喜欢长叹,口苦,呕吐宿食,心里慌慌的,像有人要抓他一样,喉咙感觉有东西卡着,频繁地吐唾沫,这些症状应该在足少阳经的本末处寻找,也可以看到脉陷下的人进行艾灸,对于寒热症状可以刺阳陵泉。如果喜欢呕吐,有苦涩的汁液,长叹,心里慌慌的,容易悲伤和害怕,像有人要抓他一样,这是邪气在胆,逆气在胃。胆液泄出则口苦,胃气逆行则呕吐苦汁,所以说是呕胆,应该刺三里以下。胃气逆行,应该刺足少阳的血络来闭胆,然后调整其虚实,以去除邪气。
胆胀的人,胁下会感到疼痛和胀满,口苦,长叹。
肝前受到疾病的影响,会转移到胆,如果肝咳不止,就会呕吐胆汁。
厥气侵袭胆,会梦见争斗诉讼。《甲乙经》说:梦见争斗诉讼会自刎。
肝对应筋,指甲厚且颜色黄的人胆汁多,指甲薄且颜色红的人胆汁少,指甲坚硬且颜色青的人胆汁急,指甲柔软且颜色赤的人胆汁缓,指甲直且颜色白无约束的人胆汁直,指甲颜色恶且黑色多的人胆汁有结。
扁鹊说: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是表里关系,表为清,里为浊。如果实证极重,则会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卧起不定;如果虚证,则会受寒,寒则恐惧,头昏不能独卧。这种病从玄水开始,根在胆,先从头部和面部开始,肿胀到足部,治疗方法在治水篇。
胆有病,眉毛会倾斜,如果病人的眉毛倾斜,七天后就会死。
足少阳经的脉动,会导致口苦,喜欢长叹,心胁痛不能翻身,严重时面色灰暗,身体无光泽,足外侧发热,这是阳厥的症状。它是主骨所生病的,包括头痛,颔角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出汗后感到寒冷,疟疾,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都痛,小指和无名指不用力,实证时人迎脉的搏动比寸口脉大一倍,虚证时人迎脉的搏动反而小于寸口脉。其经脉、经筋、支别等都在第十一卷肝脏部中详细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腑脉论第一-注解
胆腑:胆腑是中医术语,指胆,是人体六腑之一,负责储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吸收过程。
肝:肝是人体五脏之一,负责疏泄、藏血、调节情志等功能。
气: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
将军:古代对胆的别称,因其具有决断和调节功能,故有此称。
曹吏:古代官职,指负责处理文书和案件的官员。
铢:古代计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
水精汁:指胆汁,中医认为胆汁是水样的精华。
地气:指自然界中与大地相关的气,具有滋润、养育等作用。
奇恒之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中,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五者藏而不泻,称为奇恒之腑。
传化之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中,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五者泻而不藏,称为传化之腑。
五脏:中医术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六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腑,是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器官。
水谷:指食物和水。
阳绝:中医术语,指脉搏微弱,几乎不可触及。
苦:中医术语,指口苦,是胆火旺盛的表现。
眯目:指眼睛模糊不清。
善畏:指容易感到害怕。
足厥阴:中医术语,指足厥阴肝经,是肝的经络。
足少阳:中医术语,指足少阳胆经,是胆的经络。
阳实:中医术语,指脉搏充实有力。
胆病:指胆的疾病。
太息:指长叹气。
心澹澹:指心慌意乱的感觉。
咽中介介然:指喉咙有阻塞感。
阳陵泉:中医术语,指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小腿外侧。
三里:中医术语,指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
厥气:中医术语,指突然发生的疾病,如中风等。
玄水:古代医学名词,指肾脏的水液。
眉为之倾:指眉毛向下倾斜,是胆病的症状之一。
足少阳之脉:中医术语,指足少阳胆经的脉象。
角颔痛:指颏下和颧骨下方的疼痛。
目锐眦痛:指眼睛外侧的疼痛。
马刀挟瘿:古代医学名词,指颈部肿瘤。
汗出振寒:指出冷汗,身体发抖。
疟:中医术语,指疟疾。
小指次指:指小指和无名指。
人迎:中医术语,指颈动脉搏动处,是观察脉搏的部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胆腑方-胆腑脉论第一-评注
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
这段话开篇即点明了胆与肝的关系,胆作为中清之腑,其功能与肝紧密相连,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在中医理论中,肝胆相表里,相互影响,胆的清净功能对肝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
这里引用了《难经》和《甲乙经》对胆的描述,强调了胆的清净和中精的特性。胆作为中清之腑,其功能不仅是储存胆汁,更重要的是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
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水精汁二合《难经》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刚能柔。
这里对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胆被称为将军,有决断之能,其重量和长度都有具体规定。胆汁的储存和排泄是胆的重要功能,同时胆还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体现了中医对脏腑功能的整体把握。
目下裹大,其胆乃横。凡胆脑髓骨脉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胆与眼的关系被提及,胆的位置决定了其形态。同时,胆与脑、髓、骨、脉、女子胞等脏腑共同构成了奇恒之腑,这些脏腑都与地气相关,藏而不泻,体现了中医对脏腑功能的分类和定位。
若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与奇恒之腑相对的是传化之腑,如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它们与天气相关,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负责将五脏的浊气输泻出去。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甲乙》作神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差异,五脏藏精气神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体现了中医对脏腑功能的精细划分。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这里通过水谷的消化过程来解释五脏六腑的虚实变化,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是。
这里描述了胆脉的异常表现和治疗方法,通过刺足厥阴和足少阳来调节胆的功能,体现了中医的治疗原则。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刺阳陵泉。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胆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包括太息、口苦、呕吐、心悸、恐惧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针灸和艾灸等。
若善呕,有苦汁,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
这里进一步解释了胆液和胃气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描述了胆胀的症状,包括胁下痛胀、口苦、太息等。
肝前受病,移于胆,肝咳不已,则呕胆汁。
说明了肝病可以影响到胆,导致胆汁上逆,引起呕吐。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甲乙》云:梦斗讼自刳。
描述了胆受邪气侵袭时可能出现的梦境,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肝应筋,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耎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败者胆结。
这里通过观察指甲的颜色和厚度来判断胆的虚实和功能状态,体现了中医的诊断方法。
扁鹊云: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表清里浊。其病若实极则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卧起不定;若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发于玄水,其根在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方在治水篇。
扁鹊的观点强调了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表里关系,以及胆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胆有病,则眉为之倾,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这里描述了胆病可能导致眉毛倾斜,并预言了病情的严重性。
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足少阳胆经的病变表现,包括口苦、胁痛、头痛、肢体疼痛等症状,以及相应的脉象变化。
其经脉经筋支别已具第十一卷肝脏部中。
最后指出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经筋和支别等详细内容可以在《黄帝内经》的肝脏部分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