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胃虚实第二-原文
胃实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作腹中坚痛而热,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
泻胃热汤方
栀子仁射干升麻茯苓各二两芍药四两白术五两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加减。
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
防风柏子仁细辛桂心橘皮各二两芎吴茱萸人参各三两甘草一两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人参散方
人参甘草细辛各六两麦门冬桂心当归各七分干姜二两远志一两吴茱萸二分蜀椒三分
上十味治下筛,食后温酒服方寸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胃虚实第二-译文
胃实热:右手关上脉阳实,是指足阳明经有病,病人会感到头痛。《脉经》记载病人会有腹中坚硬疼痛和发热,不出汗像温疟一样,唇口干燥,容易干呕,乳房发炎,缺盆和腋下肿胀疼痛,这种情况称为胃实热。
泻胃热汤方:栀子仁、射干、升麻、茯苓各二两,芍药四两,白术五两,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将这些药材捣碎,用水七升煎煮取一升半,去渣,加入生地黄汁再煮两沸,然后加入赤蜜再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老人和小孩的用量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穴位在膝盖下方三寸处。
胃虚冷:右手关上脉阳虚,是指足阳明经有病,病人会感到小腿寒冷,无法入睡,怕冷,身体发抖,眼睛干涩,腹部疼痛,身体虚弱,耳朵有空虚感,《外台》记载为耳朵空虚感,时而感到寒冷,时而感到发热,唇口干燥,面部浮肿,这种情况称为胃虚冷。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光泽,补胃汤方:防风、柏子仁、细辛、桂心、橘皮各二两,芎、吴茱萸、人参各三两,甘草一两。将这些药材捣碎,用水一斗煎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补胃虚寒,身体枯瘦,所有骨节都疼痛,人参散方:人参、甘草、细辛各六两,麦门冬、桂心、当归各七分,干姜二两,远志一两,吴茱萸二分,蜀椒三分。将这些药材研成粉末,饭后用温酒服下一方寸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胃虚实第二-注解
胃实热:指胃部出现实热症状,如腹中疼痛、热感、汗不出等,常见于中医诊断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在中医脉诊中,右手关上脉阳实是指右手脉象表现为实热的脉象。
足阳明经:中医经络学中的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与胃部功能密切相关。
头痛:头部疼痛,是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腹中坚痛而热:指腹部有坚硬的疼痛感并伴有热感。
汗不出如温疟:指不出汗,症状类似于温疟(一种热病)。
唇口干善哕:嘴唇和口腔干燥,容易干呕。
乳痈:乳腺炎,是乳腺发炎的疾病。
缺盆腋下肿痛:缺盆和腋下部位肿胀和疼痛。
泻胃热汤方: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胃热症状。
栀子仁:栀子果实中的仁,用于清热解毒。
射干: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升麻:一种草本植物,具有升阳解热的功效。
茯苓:一种药用真菌,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具有养血调经、缓中止痛的功效。
白术:一种草本植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生地黄汁:生地黄榨取的汁液,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
赤蜜:红蜜糖,具有补中益气、润燥的作用。
㕮咀:古代的一种药物加工方法,将药材切成小片。
去滓:去除药液中的药渣。
分三服:将药液分为三次服用。
老小以意加减:根据老人和小孩的体质适当增减药量。
灸三里三十壮:用艾灸的方法在足三里穴位(位于膝下三寸)上施灸三十壮。
胃虚冷:指胃部出现虚寒症状,如胫寒、不得卧等。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在中医脉诊中,右手关上脉阳虚是指右手脉象表现为虚寒的脉象。
胫寒:小腿部位感觉寒冷。
不得卧:难以入睡。
恶风寒洒洒:害怕寒冷,身体发抖。
目急:眼睛有急迫感。
虚鸣:耳朵有空虚的鸣响感。
时寒时热:时而感到寒冷,时而感到热。
唇口干:嘴唇和口腔干燥。
面目浮肿:面部和眼睛周围出现浮肿。
治少气口苦:治疗气短和口苦的症状。
身体无泽:身体缺乏光泽,表现为肌肤干燥。
补胃汤方: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胃虚症状。
防风:一种草本植物,具有祛风解表、止痛的功效。
柏子仁:柏树的种子,具有润肠通便、养心安神的功效。
细辛:一种草本植物,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心: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橘皮:橘子的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芎:川芎,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吴茱萸: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人参:一种草本植物,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的功效。
甘草:一种草本植物,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补胃虚寒:治疗胃部虚寒的症状。
身枯绝:身体极度虚弱,缺乏生机。
诸骨节皆痛:全身的骨节都感到疼痛。
人参散方:一种中医散剂,用于治疗胃虚寒症状。
麦门冬: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
远志:一种草本植物,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止咳的功效。
蜀椒:四川花椒,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胃虚实第二-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著作,描述了中医对于胃热和胃虚冷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逐行赏析:
‘胃实热’一句,点明了本段的主题,即胃的热证。中医认为,胃实热是由胃中热邪过盛所致,表现为一系列热象。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表明了胃实热的脉象特征,右手关上脉阳实指的是手阳明经的脉象,表明了胃热的病位。
‘病苦头痛’、‘腹中坚痛而热’等描述了胃实热的常见症状,如头痛、腹部疼痛、发热等。
‘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等进一步描绘了胃实热的症状,如不出汗、口干、易哕等。
‘乳痈,缺盆腋下肿痛’说明了胃实热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乳痈、局部肿胀等。
‘泻胃热汤方’提供了治疗胃实热的方法,方中栀子仁、射干、升麻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说明了药物的制备方法,㕮咀是指将药材捣碎成末。
‘分三服’说明了药物的服用方式,老小以意加减则是指根据年龄和体质的不同,调整药物剂量。
‘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介绍了胃中热病的治疗方法,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胃虚冷’一句,转折到胃的另一种病理状态,即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表明了胃虚冷的脉象特征,右手关上脉阳虚指的是手阳明经的脉象虚弱。
‘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等描述了胃虚冷的常见症状,如小腿寒冷、难以入睡、怕冷等。
‘唇口干,面目浮肿’等进一步描绘了胃虚冷的症状,如口干、面部浮肿等。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说明了胃虚冷的治疗目标,即改善少气、口苦、身体无光泽等症状。
‘补胃汤方’提供了治疗胃虚冷的方法,方中防风、柏子仁、细辛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养血的功效。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说明了药物的制备方法,与胃实热方类似。
‘分为三服’说明了药物的服用方式。
‘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进一步说明了胃虚寒的症状,如身体枯瘦、关节疼痛等。
‘人参散方’提供了治疗胃虚寒的方法,方中人参、甘草、细辛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温中散寒的功效。
‘上十味治下筛,食后温酒服方寸匕’说明了药物的制备和服用方法,食后温酒服是指饭后用温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