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胀满第七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胀满第七-原文

论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

夫腹中满不减,减不惊人,此当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

腹满,口中苦干燥,腹间有水,是饮。

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胠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

腹满转痛,来趣少腹,为欲自下利也。

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为欲自利。

温胃汤

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一两干姜五分蜀椒三合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汤

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大枣二十枚甘草附子当归人参厚朴各二两桂心五两生姜八两茯苓枳实各二两蜀椒二百粒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附子粳米汤

主腹中寒气,胀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一服一升,日三。《集验》加干姜二两。

厚朴七物汤

治腹满气胀方。仲景云: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数,饮食如故者。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心二两生姜五两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

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厚朴半斤大黄四两陈枳实大者五枚

上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纳大黄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一方加芒消二两。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二十枚生姜八两

上八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虚羸胸膈满,大桂汤方

桂心一斤半夏一升生姜一斤黄芪四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葶苈寒水石栝楼根苦参黄连各等分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加至十丸。胪胀胁腹满灸膈俞百壮,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俞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俞输,随年壮。

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脘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疼冷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利灸天枢百壮,穴在脐旁相对,横去脐两旁各二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胀满第七-译文

论曰:病人腹部膨胀,按摸时不觉得疼痛的是虚症,按摸时觉得疼痛的是实症。如果腹部膨胀不减,减了也不觉得惊讶,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处理。舌头发黄但没有消退的,消退了黄色就会消失。腹部膨胀时减轻,但后来又恢复原状,这是寒症,应该使用温性药物。腹部膨胀,口中苦而干燥,腹部有积水,这是积水引起的。跗阳脉微弦,按照法则应该有腹部膨胀,如果没有膨胀,那一定是下部阻塞,大便困难,两侧腰部疼痛,这是虚寒之气从下向上蔓延,应该服用温性药物来治疗。腹部膨胀转为疼痛,疼痛部位移向小腹部,是想要自行腹泻。另一种说法是:腹部疼痛,如果气流转动向下移向小腹部,也是想要自行腹泻。

温胃汤:主要用于治疗胃气不平,时常胀满咳嗽,不能进食的症状。

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一两干姜五分蜀椒三合:将这九种药材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大半夏汤:主要用于治疗胃中虚冷,腹部膨胀阻塞,下气不畅的症状。

半夏一升大枣二十枚甘草附子当归人参厚朴各二两桂心五两生姜八两茯苓枳实各二两蜀椒二百粒:将这十二种药材捣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附子粳米汤:主要用于治疗腹中寒气,胀满肠鸣剧痛,胸胁逆满,呕吐的症状。

附子一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将这五种药材捣碎,用八升水煮米熟后去渣,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集验》中建议加干姜二两。

厚朴七物汤:治疗腹部膨胀气胀的方剂。仲景说:治疗腹部膨胀发热数十天,脉浮数,饮食如常的情况。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心二两生姜五两:将这九种药材捣碎,用一斗水煮取五升,去渣后加入大黄再煮取四升,每次服用八合,一天三次。如果呕吐,加半夏五合;如果腹泻,去掉大黄;如果寒气多,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治疗腹部膨胀发热数十天,脉浮而数,饮食如常的方剂。

厚朴半斤大黄四两陈枳实大者五枚:将这五种药材捣碎,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五升,加入大黄再煮取三升,去渣后服用一升。如果腹部有转动的感觉不要服用,如果没有转动可以继续服用。另一种方剂中加芒硝二两。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进食的吴茱萸汤方: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二十枚生姜八两:将这八种药材捣碎,用五升酒和三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虚羸胸膈满,大桂汤方:桂心一斤半夏一升生姜一斤黄芪四两:将这四种药材捣碎,用一斗半水煮取五升,分五次服用,一天三次,晚上两次。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饿不能进食,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的方剂:大黄葶苈寒水石栝楼根苦参黄连各等分:将这六种药材磨成粉末,用蜜制成丸子。用豆豉汁和药丸一起服用,每次服用如梧桐子大小两丸,一天三次,可增加到十丸。对于胪胀胁腹满的情况,先灸膈俞一百壮,再灸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俞一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叫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俞输,随年壮。

胀满雷鸣灸大肠俞一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脘一百壮,三报,穴位在鸠尾下三寸。

腹胀满,绕脐结痛,坚硬不能进食灸中守一百壮,穴位在脐上一寸。另一种称呼是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疼冷灸气海一百壮,穴位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硬如石灸膀胱募一百壮,穴位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利灸天枢一百壮,穴位在脐旁相对,横去脐两旁各二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胀满第七-注解

腹满:指腹部胀满,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内停、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

按之不痛:指用手按压腹部时没有疼痛感,多提示为虚证。

按之痛:指用手按压腹部时有疼痛感,多提示为实证。

虚:中医术语,指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

实:中医术语,指邪气盛,正气相对不足。

腹中满不减:指腹部胀满的症状持续不减。

减不惊人:指腹部胀满的症状虽有减轻,但并未显著改善。

当下之:指立即处理。

舌黄未下:指舌头上出现黄色且没有消退。

黄自去:指黄色自行消退。

寒:中医术语,指寒邪侵袭,多表现为冷痛、畏寒等症状。

温药:指具有温中散寒作用的药物。

饮: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水液停滞。

跗阳脉:指足背部的脉搏。

微弦:指脉搏细弱而弦紧。

法当:按照中医理论应当。

下部闭塞:指下腹部气血不通。

大便难:指大便干燥难解。

两胠下疼痛:指两侧胠部(腰部两侧)疼痛。

虚寒气:指虚寒之气。

温药服之:指服用温性药物。

取瘥:指病愈。

转痛:指疼痛转移。

少腹:指小腹部。

欲自下利:指有自行腹泻的倾向。

胃气不平:指胃气不顺畅。

时胀咳:指时而腹胀,伴有咳嗽。

不能食:指食欲不振。

方:指药方。

㕮咀:指将药材捣碎成末。

煮取:指将药材加水煮沸后取汁。

分服:指将药汁分次服用。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大枣:一种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人参:一种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作用。

橘皮:一种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芍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作用。

干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蜀椒: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作用。

桂心: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生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作用。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枳实:一种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结的作用。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作用。

芒消: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作用。

吴茱萸: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小麦:一种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止汗的作用。

汗出中风:指因汗出而中风。

卒劳内伤:指突然劳累而导致的内伤。

葶苈: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逐水、消肿散结的作用。

寒水石: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栝楼根: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

苦参: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作用。

黄连: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蜜丸:指用蜜糖制成的药丸。

豉汁:指豆豉泡制的汁液。

梧子:指梧桐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灸: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等物质来刺激穴位。

膈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作用。

肝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作用。

脾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具有健脾和胃、利湿止泻的作用。

季胁:中医穴位,位于腰部,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

三焦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具有疏肝理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大肠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具有疏肝理气、通便的作用。

胃脘: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中守: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水分: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小便的作用。

气海: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膀胱募: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小便的作用。

天枢: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食晦:中医术语,指饮食不当导致的身体不适。

输:中医穴位,位于背部,具有疏肝理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中极: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小便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胀满第七-评注

此段古文论述了中医对于腹满症状的辨识及其治疗方法。首先,从症状的虚实判断出发,指出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接着,针对不同症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表明中医治疗注重内外兼治,内外调和。

文中提到的温胃汤、大半夏汤、附子粳米汤等方剂,反映了中医对于腹满症状的针对性治疗。温胃汤主要针对胃气不平、时胀咳等症状,通过温胃、和胃、降逆来达到治疗目的。大半夏汤则针对胃中虚冷、腹满塞等症状,以温中降逆为主。附子粳米汤则针对腹中寒气、胀满肠鸣等症状,以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为治法。

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腹满症状时,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厚朴七物汤治疗腹满发热,脉浮数,饮食如故者,强调解表散寒,调和脾胃。厚朴三物汤治疗腹满发热,脉浮而数,饮食如故,以厚朴降气、大黄通便、枳实行气为治法。

文中还提到了吴茱萸汤、大桂汤等方剂,以及针灸治疗方法。吴茱萸汤治疗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等症状,以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为治法。大桂汤治疗虚羸胸膈满,以温中补气、散寒止痛为治法。针灸治疗则针对不同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医在治疗腹满症状时的丰富经验和理论体系。从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到个体差异,再到治疗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了中医的智慧。同时,这些古文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胀满第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