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原文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故也。

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

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

脉数弦者,当下其寒。

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

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

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丸

治寒冷积聚方。

礜石桂心附子干姜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之。

露宿丸

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附子乌头桂心礜石各四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胡豆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冷,忌热食近火,宜冷食饮。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生地黄十五斤,取汁乌头一百五十枚大豆三升半

上三味,以除日㕮咀乌头,以酒一斗半和地黄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滓,纳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而曝之,至汁尽,药成。

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

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

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

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先病热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

曲末三升白术五两干姜桂心各三两吴茱萸蜀椒各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愈。

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

蜀椒二两香豉一升

上二味,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酒服如弹丸大七丸,日一服,食前服。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净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服取瘥乃止。

赤丸

主寒气厥逆方。

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加大枣一枚

上六味末之,纳真朱为色,蜜丸如麻子。

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

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桂心四两生姜八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温中下气,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甘草三两桂心四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汤

主虚羸,惙惙气欲绝方。

甘草生姜五味子各二两人参一两吴茱萸一升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纳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佳。

茱萸消石汤

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澼饮方。

吴茱萸八合消石一升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

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

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

主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

服汤如炊三斗米久,可饮粥二升许。

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三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

跗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

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

不冲者,心下则痞。

寒疝,绕脐苦痛,发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大乌头汤主之方

乌头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

一服未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仲景名二物乌头煎

乌头桂枝汤

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方。

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白蜜一斤

右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

初服二合,不知,更进三合,复不知,加至五合。

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

其桂枝汤方在伤寒中。

‘《外台》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得一升许,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汤合前乌头煎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

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

大热不可那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

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消煎可以定之。

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

此方直用二消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

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朴消一斤芒消八两寒水石四两石膏二两金二两

上五味,先纳二消于八升汤中搅之令消,以纸密封一宿,澄取清,纳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纳汁中,以微火煎之,候其上有漠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著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干。

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

五石汤

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

寒水石消石赤石脂龙骨牡蛎甘草黄芩栝楼根各五分知母桂心石膏各三分大黄二分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诸本只有四石。

竹叶汤

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黄芩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甘草栝楼根半夏各一两茯苓二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五服。

半夏汤

主胸中客热,心下烦懑,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一升生姜八两前胡四两茯苓五两甘草一两黄芩人参各二两杏仁枳实各三两白术五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加大黄三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一味。

承气汤

主气结胸中,热在胃脘,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枳实桂心大黄寒水石知母甘草各一两消石石膏栝楼根各二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二升枳实三两青葙子白前各一两吴茱萸黄芩各二分栝楼根麦门冬各二两生姜六两前胡一作芍药半夏各五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黄煎

主热方。

地黄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萎蕤各四两栝楼根五两竹沥三合,一方用竹叶生姜汁白蜜生地骨皮切,各二升石膏八两生麦门冬汁,一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积热方

枳实黄芩大黄黄连各三两芒消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空心酒服如梧子大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玄参五两麦门冬三两车前子二两

上四味末之,以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细丸

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大黄葶苈各三两香豉三合杏仁巴豆各三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二丸,日一服,以利为度。

治骨蒸热,羸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龙胆黄连栝楼根各四分芒消二分栀子十枚苦参大黄黄芩芍药青葙子各二两

十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二丸,日二,以知为度。一方无苦参以下,止五味。张文仲为散,饮服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水服芒消一方寸匕,日二服,神良。

又方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译文

论曰:通常体寒的人,喜欢打哈欠,他们流清鼻涕,发热,脸色和顺的人容易打喷嚏。

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濞恶寒。

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丸:治疗寒冷积聚的方剂。

礜石桂心附子干姜各二两:以上四味药研末,用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

一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以量。

露宿丸:治疗遇冷气心下结紧,呕吐,寒食不消化,以及治疗伤寒,早晚遇到寒冷恶气的方法。

附子乌头桂心礜石各四两:以上四味药研末,做成蜜丸。

以酒服如胡豆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冷,忌热食近火,宜冷食饮。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生地黄十五斤,取汁乌头一百五十枚大豆三升半。

上三味,以除日研碎乌头,用酒一斗半和地黄汁浸泡乌头至破日,绞去滓,纳入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晒之,有汁更浸而晒之,至汁尽,药成。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先病热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曲末三升白术五两干姜桂心各三两吴茱萸蜀椒各二两。

上六味研末,用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愈。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蜀椒二两香豉一升。

上二味,捣椒为末,和豉再捣三千杵,酒服如弹丸大七丸,日一服,食前服。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马蔺子九升净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服取瘥乃止。

赤丸:治疗寒气厥逆的方剂。

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加大枣一枚:以上六味药研末,用真朱为色,蜜做成如麻子大小的丸。

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半夏汤方:半夏一升桂心四两生姜八两。

上三味研碎,用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温中下气,生姜汤方:生姜一斤甘草三两桂心四两。

上三味研碎,用水六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汤:治疗虚弱的方剂。

甘草生姜五味子各二两人参一两吴茱萸一升:以上五味药研碎,用水四升煮吴茱萸至小沸,去滓纳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佳。

茱萸消石汤:治疗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澼饮的方剂。

吴茱萸八合消石一升生姜一斤:以上三味,用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治疗心胁中大寒大痛,呕吐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的方剂。

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以上四味药研碎,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如炊三斗米久,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的方剂。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三两:以上三味药研碎,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跗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寒疝,绕脐苦痛,发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大乌头汤主之方:乌头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仲景名二物乌头煎。

乌头桂枝汤:治疗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不能治的方剂。

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白蜜一斤:以上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进三合,复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其桂枝汤方在伤寒中。《外台》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得一升许,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汤合前乌头煎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那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消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消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朴消一斤芒消八两寒水石四两石膏二两金二两:以上药物按比例使用。

上五味,先纳二消于八升汤中搅之令消,以纸密封一宿,澄取清,纳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纳汁中,以微火煎之,候其上有漠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著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干。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

将五种药物中的两种消药放入八升汤中搅拌使其溶解,用纸密封一晚上,澄清取汁,倒入铜器中。另将寒水石和石膏捣碎成豆粒大小,用布袋装好,放入汁中,用微火煎煮,等上面有泡沫冒起时,用筷子插入,筷子上的泡沫像冰一样洁白,立即将汁倒入盆中,待凝固后取出,放在烈日下晒干。对于积热困闷不止的人,用一寸方的蜜一合与冷水五合混合,搅拌使其溶解,一次服下,一天三次,热退即停。

五石汤:主要治疗胃部热病,热病后未愈,烦闷,口干渴。

寒水石、消石、赤石脂、龙骨、牡蛎、甘草、黄芩、栝楼根各五分,知母、桂心、石膏各三分,大黄二分。

上述十二味药捣碎,用七升水煮取三升,分四次服用,一天三次,晚上一次。所有版本中只有四种石头。

竹叶汤:主要治疗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

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黄芩、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甘草、栝楼根、半夏各一两,茯苓二两。

上述十二味药捣碎,用一斗二升水煮竹叶和小麦,取八升,去渣,加入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老人和小孩五次。

半夏汤:主要治疗胸中客热,心下烦闷,气上,大小便困难。

半夏一升,生姜八两,前胡四两,茯苓五两,甘草一两,黄芩、人参各二两,杏仁、枳实各三两,白术五两。

上述十味药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胸中特别热的人,服用冷的。大小便涩,加大黄三两。另一种配方用栀子仁二两,共十一味。

承气汤:主要治疗气结在胸中,热在胃脘,饮食呕吐,口渴。

前胡、枳实、桂心、大黄、寒水石、知母、甘草各一两,消石、石膏、栝楼根各二两。

上述十味药捣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竹叶二升,枳实三两,青葙子、白前各一两,吴茱萸、黄芩各二分,栝楼根、麦门冬各二两,生姜六两,前胡一作芍药,半夏各五两。

上述十一味药捣碎,用八升水煮取二升,分三次服用。

地黄煎:主要治疗热病。

地黄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萎蕤各四两,栝楼根五两,竹沥三合,一种配方用竹叶、生姜汁、白蜜、生地骨皮切,各二升,石膏八两,生麦门冬汁一升。

上述十一味药捣碎,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药,取汁三升,去渣,加入竹沥、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四五沸,加入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一天三次,晚上一次,逐渐增加到六七合。四月五月可做成散剂服用。

治积热方:枳实、黄芩、大黄、黄连各三两,芒消二两。

上述五味药研末,制成蜜丸。空腹用酒服用如梧桐子大小三十丸,逐渐增加到四十丸,一天一次。

治膈上热方:苦参十两,玄参五两,麦门冬三两,车前子二两。

上述四味药研末,制成蜜丸。一次服用十五丸,一天两次。

细丸:主要治疗客热结塞不流利。

大黄、葶苈各三两,香豉三合,杏仁、巴豆各三分。

上述五味药研末,制成蜜丸。用酒服用如梧桐子大小二丸,一天一次,以利为度。

治骨蒸热,羸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龙胆、黄连、栝楼根各四分,芒消二分,栀子十枚,苦参、大黄、黄芩、芍药、青葙子各二两。

上述十味药研末,制成蜜丸。用酒服用如梧桐子大小二丸,一天两次,以症状减轻为度。一种配方没有苦参以下,只有五味。张文仲制成散剂,用酒服用一匕。

治骨蒸方:天灵盖如梳大,炙至黄色后捣碎,用五升水煮取二升,分三次服用。起死回生方。

又方:用水服芒消一方寸匕,一天两次,效果良佳。

又方:取人屎灰,用酒服用一方寸匕,一天两次。

治疗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人和小孩的剂量增减。如果虚寒严重,灸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注解

寒:指寒冷的气候或病邪,中医认为寒为百病之源,可以引起身体的各种不适。

欠:打哈欠,中医认为与人体气机不畅有关。

清涕:清澈的鼻涕,中医认为与肺气虚寒有关。

发热:体温升高,中医认为与邪气侵袭有关。

色和:面色平和,中医认为与身体健康状态良好有关。

嚏:打喷嚏,中医认为与人体正气与邪气相搏有关。

瞻病:观察病情,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脉:脉搏,中医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

口燥:口干,中医认为与津液不足有关。

下利:腹泻,中医认为与脾胃虚弱有关。

里虚:体内虚弱,中医术语。

腹中痛:腹部疼痛,中医认为与多种原因有关。

沉弦:脉象沉而弦,中医认为与寒邪侵袭有关。

弦脉:脉象如弓弦,中医认为与肝气郁结有关。

张弓弦:拉紧的弓弦,形容脉象紧绷。

脉数:脉搏快而有力,中医认为与实热有关。

迟脉:脉搏迟缓,中医认为与寒邪有关。

心下坚:心下部位感觉坚硬,中医认为与气滞血瘀有关。

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中医认为与疾病复杂有关。

下:泻下,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寸口脉:手太阴肺经的脉象,中医认为与肺脏功能有关。

胁下拘急而痛:胁下部位拘紧疼痛,中医认为与肝胆疾病有关。

恶寒:怕冷,中医认为与阳气不足有关。

师:古代对医生的尊称。

迟:脉搏迟缓,中医认为与寒邪有关。

涩:脉搏涩滞,中医认为与血液黏稠有关。

寸口脉微:脉搏微弱,中医认为与气血不足有关。

尺中紧而涩:尺脉紧而涩,中医认为与肾阳虚有关。

紧:脉象紧绷,中医认为与寒邪有关。

微:脉搏微弱,中医认为与气血不足有关。

血不足:血液不足,中医认为与营养不足有关。

发汗:通过发汗来排除病邪,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复下:再次泻下,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大露宿丸: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寒冷性疾病。

百病:各种疾病,泛指多种病症。

积聚:中医术语,指气血凝结形成的肿块。

礜石:矿物名,古代用作药物。

桂心:植物药,性温,能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寒症。

附子:乌头的根,有毒,需谨慎使用。

干姜:姜的干燥根茎,用于药用。

蜜丸:用蜜制成的药丸。

梧子:梧桐子的果实,古代用作计量单位。

乌头:乌头的根,有毒,需谨慎使用。

遇冷气:遇到寒冷气候。

心下结紧:心下部位感觉紧绷。

呕逆:恶心呕吐。

寒食不消:吃了寒凉食物后不消化。

伤寒:中医术语,指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

触寒冷恶气:接触到寒冷或恶气。

生地黄:地黄的一种,用于药用。

大豆:黄豆,用于药用。

除日:农历中的一种日数,指某些不宜进行某些活动的日子。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将药材捣碎。

破日:药材破开的日子。

绞去滓:过滤掉药渣。

除日出曝之:在除日这天将药液晒干。

瘥:病愈。

曲末:酒曲的末,用于酿酒。

白术:白术的根,用于药用。

吴茱萸:吴茱萸的果实,用于药用。

蜀椒:花椒的一种,用于药用。

捣椒为末:将花椒捣碎成末。

和豉更捣:将花椒末与豆豉混合再捣碎。

弹丸大:像弹丸一样大小。

马蔺子:马蔺的种子,用于药用。

净治去土:洗净并去除杂质。

空腹服:在空腹时服用。

赤丸: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寒气厥逆。

茯苓:真菌药,性平,能利水渗湿,用于治疗水肿。

细辛:细辛的根,用于药用。

射罔:射罔的果实,用于药用。

加大枣一枚:加入一枚大枣。

麻子:麻子的果实,古代用作计量单位。

半夏:植物药,性温,能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痰饮。

温中下气:温中散寒,降气止呕。

惙惙:心神不宁的样子。

五味子:五味子的果实,用于药用。

人参:植物药,性温,能大补元气,用于治疗虚弱。

消石:矿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大建中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心胁中大寒大痛。

饴糖:麦芽糖,用于药用。

大黄:植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熬黑不切:将乌头熬至黑色,不切片。

白蜜:蜂蜜,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

秋干乌头实中者:秋季干燥的乌头果实。

角白蜜:去角的乌头果实与蜂蜜。

桂:桂树的树皮,用于药用。

桂枝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

大大热:非常热。

那:阻止,控制。

朴消:矿物名,古代用作药物。

芒消:矿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寒水石:矿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石膏:矿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金:金属,古代用作药物。

五味:指五种味道,即酸、苦、甘、辛、咸,是中医理论中用来平衡人体阴阳平衡的概念。

消:指消石,一种矿物药,具有清热、利尿、消肿的作用。

八升汤:古代方剂中的一种,指用八升水制成的汤剂。

绢袋:用细绢制成的袋子,用于过滤或盛装药物。

微火:小火,指用温和的火候加热。

漠起:指药液表面出现泡沫。

方寸匕:古代量药的工具,方寸匕的容量约为0.5毫升。

竹叶:竹子的叶子,用于清热解毒。

小麦:小麦的种子,古代常用作药物。

知母:植物药,性寒,能清热润肺,用于治疗热病。

黄芩:植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麦门冬:植物药,性寒,能滋阴润肺,用于治疗热病。

生姜:植物药,性温,能发汗解表,用于治疗感冒。

甘草:植物药,性平,能调和药性,用于调和药方。

栝楼根:植物药,性寒,能清热润肺,用于治疗热病。

枳实:植物药,性寒,能破气消积,用于治疗气滞。

龙骨:矿物药,性平,能安神定志,用于治疗心神不宁。

牡蛎:动物药,性平,能滋阴潜阳,用于治疗阴虚阳亢。

栀子:植物药,性寒,能清热泻火,用于治疗热病。

苦参:植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地黄:植物药,性寒,能滋阴清热,用于治疗热病。

茯神:真菌药,性平,能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神不宁。

萎蕤:植物药,性平,能滋阴润肺,用于治疗热病。

竹沥:竹子的汁液,用于清热润肺。

生地骨皮:植物药,性寒,能清热凉血,用于治疗热病。

炙:指用火烤或煮,以去除药物中的杂质。

芍药:植物药,性微寒,能养血调经,用于治疗血虚。

青葙子:植物药,性寒,能清热明目,用于治疗眼疾。

香豉:植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巴豆:植物药,性热,能峻下逐水,用于治疗水肿。

龙胆:植物药,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天灵盖:动物药,性平,能补益气血,用于治疗虚弱。

人屎灰:古代的一种药物,用人的粪便烧成的灰,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来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十四椎:人体背部的一个穴位,位于第14胸椎棘突下。

脐:人体腹部正中的一个穴位,位于肚脐中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中对于热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组成。以下是对每一行内容的赏析:

上五味,先纳二消于八升汤中搅之令消,以纸密封一宿,澄取清,纳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纳汁中,以微火煎之,候其上有漠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著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干。

此段描述了制备药物的过程,强调了药物的煎煮和干燥方法。使用微火煎煮,以保持药效,同时以纸密封,体现了古代对于药物保存和防止污染的重视。

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

这里描述了对于积热困闷症状的治疗方法,使用白蜜和冷水调和药物,体现了中医注重调和药性的特点。

五石汤,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

五石汤是一种治疗胃间热的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寒水石、消石、赤石脂、龙骨、牡蛎等,这些成分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竹叶汤,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汤主要用于治疗五心热症状,其成分包括竹叶、小麦、知母、石膏等,这些成分有助于清热润燥。

半夏汤,主胸中客热,心下烦懑,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汤适用于治疗胸中客热,其成分包括半夏、生姜、前胡、茯苓等,具有清热降逆的功效。

承气汤,主气结胸中,热在胃脘,饮食呕逆,渴方。

承气汤用于治疗气结胸中,其成分包括前胡、枳实、大黄等,具有通便和清热的作用。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竹叶二升枳实三两青葙子白前各一两吴茱萸黄芩各二分栝楼根麦门冬各二两生姜六两前胡一作芍药半夏各五两。

此方针对热气引起的症状,使用竹叶、枳实、青葙子等成分,以清热解毒。

地黄煎,主热方。

地黄煎是一种治疗热病的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地黄、知母、萎蕤等,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

治积热方,枳实黄芩大黄黄连各三两芒消二两。

此方用于治疗积热,使用枳实、黄芩、大黄等成分,以清热解毒。

治膈上热方,苦参十两玄参五两麦门冬三两车前子二两。

此方针对膈上热症状,使用苦参、玄参、麦门冬等成分,以清热润燥。

细丸,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细丸用于治疗客热结塞不流利的症状,其成分包括大黄、葶苈子等,具有清热通便的作用。

治骨蒸热,羸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此方针对骨蒸热症状,使用龙胆、黄连、栝楼根等成分,以清热解毒。

治骨蒸方,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此方使用天灵盖,通过炙烧后煎煮服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

此段描述了对于五脏热和身体热的治疗方法,通过灸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这里进一步说明了灸法的使用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调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