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噎塞第六-原文
五噎丸
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食饮不下,结气不消方。
《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
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
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
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
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䀮䀮。
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干姜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五分细辛白术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
右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五噎丸
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半夏桂心防风一作防葵小草附子细辛甘草各二两紫菀干姜食茱萸芍药乌头各六分枳实一两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五丸。乌头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
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一方用竹叶细辛各二两甘草生姜通草人参茯苓麻黄桂心五味子各一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干姜汤
主饮食辄噎方
干姜石膏各四两栝楼根《集验》作桔梗人参桂心各二两半夏一升吴茱萸二升小麦一升甘草一两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集验》名半夏汤。
通气汤
主胸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三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服。
羚羊角汤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通草橘皮各二两厚朴干姜吴茱萸各三两乌头五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杏仁桂心各三两
上二味末之,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治卒噎方
满口著蜜食之,即下。
又方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治诸噎方
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曰: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哽之法,岂宜以鸬鹚主骨哽,狸虎治鱼哽耶。
至于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事,乃可通为诸哽用耳。
治诸哽方
取鹿筋渍之令濡,合而萦之,大如弹丸,以线系之,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处,徐徐引之,哽著筋出。
又方作竹篾刮令滑,绵裹纳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随出。
又方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的的尔,从外薄哽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
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以代前,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哽出。
《肘后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
又方煮薤白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薤中央,捉线吞薤下喉至哽处,牵引,哽即出矣。
治哽咽方
以虎骨末若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瞿麦末,服方寸匕。
治鱼骨哽方
鸬鹚屎服方寸匕。
又方口称鸬鹚鸬鹚,则下。
又方服橘皮汤。
又方服沙糖水。
又方烧鱼网灰,服方寸匕。
《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止。
又方烧虎狼屎,服之。
又方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瘥止。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取乱发烧末,酒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
又方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又方服蜜二升,即出。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
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益佳也。
又方吞水银一两,再服之。
误吞镮及指彄方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
鹅羽亦得。
误吞钗方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
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误吞铜铁而哽者方烧铜弩牙令赤,纳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等方但多食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治误吞针方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
《古今录验》云:今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出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噎塞第六-译文
五噎丸:主要用于治疗胸中长时间寒冷,呕吐,反胃,食物和饮料无法下咽,气结不消的病症。《古今录验》说:五噎包括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表现为心悸,上下不通,呃逆不止,胸胁疼痛;忧噎表现为天阴时感到寒冷,心下悸动,手脚冰凉;劳噎表现为气膈,胁下胀满,胸中堵塞,导致手脚冰凉,无法自我温暖;食噎表现为食物不论多少,胸中总是感到堵塞和疼痛,无法呼吸;思噎表现为心悸动,容易忘记事情,目光呆滞。这些都是由于忧虑、愤怒、寒气上攻胸胁引起的。
五噎丸:治疗五种气导致的噎食方。
五噎丸:人参、半夏、桂心、防风(或防葵)、小草、附子、细辛、甘草、紫菀、干姜、食茱萸、芍药、乌头、枳实各等份,研末,用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酒服用三丸,一天三次,如果不知道效果,可以逐渐增加到十丸。
竹皮汤:治疗噎声不出方。
竹皮汤:竹叶、细辛各二两,甘草、生姜、通草、人参、茯苓、麻黄、桂心、五味子各一两,将这些药一起捣碎,用水一斗煮竹叶,煮至剩下二升,去竹叶下药,再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干姜汤:治疗饮食后噎食方。
干姜汤:干姜、石膏各四两,栝楼根(或桔梗)、人参、桂心、半夏、吴茱萸、小麦、甘草、赤小豆各等份,将这些药一起捣碎,用五升酒、一斗水煮枣二十枚,去渣,合并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通气汤:治疗胸满气噎方。
通气汤: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三十枚,将这些药一起捣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次服用,一天三次,晚上两次。
羚羊角汤:治疗气噎不通,无法进食方。
羚羊角汤:羚羊角、通草、橘皮各二两,厚朴、干姜、吴茱萸各三两,乌头五枚,将这些药一起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一天三次。
又方:杏仁、桂心各三两,将这些药研末,用蜜制成如枣大小的丸子。慢慢吞服,吃饭前含在口中效果更佳。
治卒噎方:满口含蜜吃,就会下咽。
又方:取饭盆边零散的饭粒一粒吃,就会下咽。
又方:刮取杵头细糠含在口中,就会下咽,非常有效。
治诸噎方:经常吃干粳米饭,就不会噎食。
又方:将火炭研末,用蜜制成如弹子大小的丸子,含在口中,慢慢咽下,就会下咽。
又方:老牛涎如枣核大小,用水饮之,终身不再噎食。
论曰:治疗疾病,都应该根据其症状。至于治疗哽噎的方法,难道应该用鸬鹚治疗骨哽,用狸虎治疗鱼哽吗?至于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都可以通用于各种哽噎。
治诸哽方:取鹿筋浸泡使其柔软,缠绕成弹丸大小,用线系住,拿着筋的一端吞入喉咙,推至哽噎处,慢慢拉出。
又方:将竹篾刮得光滑,用绵包裹后放入咽喉中,使其到达哽噎处,可以进退拉动,哽噎物就会随绵出来。
又方:用二两绵,用蜜煎热后,从外面轻轻贴在哽噎所在处,用烧红的瓠子熨绵上。如果哽噎物还没有出来,再煮一段绵替换之前的,同时用少量皂荚屑吹入鼻中,使其打喷嚏,哽噎物就会出来。
又方:煮薤白至半熟,小口嚼之,用线系住薤的中心,抓住线吞下喉咙至哽噎处,牵引,哽噎物就会出来。
治哽咽方:用虎骨末或狸骨末,服用方寸匕。
又方:瞿麦末,服用方寸匕。
治鱼骨哽方:鸬鹚屎服用方寸匕。
又方:口称‘鸬鹚鸬鹚’,就会下咽。
又方:服用橘皮汤。
又方:服用沙糖水。
又方:烧鱼网灰,服用方寸匕。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取饴糖制成如鸡蛋黄大小的丸子,吞服,如果不下,继续吞服,逐渐增大制成丸子,最多到十丸为止。
又方:烧虎狼屎,服用。
又方:吞猪膏如鸡蛋黄大小,如果不好,继续吞服,好转为止。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取乱发烧末,用酒服用一钱匕。
治吞钱方:艾蒿五两,用水五升煮取一升,一次服下,就会下咽。
又方:将火炭研末,用酒服用方寸匕,用水服用也可以。
又方:服用蜜二升,就会下咽。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白糖二斤,一次慢慢吃下,吃得越多越好。
又方:吞水银一两,再服。
误吞镮及指彄方:烧雁毛二七枚,研末,服用。
鹅羽也可以。
误吞钗方:晒干韭菜,蒸熟后不要切,吃一束就会出来。或者用生麦叶,像韭菜一样煮,也可以用,只要多吃就会自然消失。
误吞铜铁而哽者方:烧铜弩牙至红色,放入酒中,饮用,立即痊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等方:但多吃肥肉,使其吃饱,自然会排出。
治误吞针方:取悬挂的针磁石末,服用方寸匕,就会下咽。
《古今录验》说:如果吞针在喉咙中,而服用磁石末进入腹中,如果含磁石在口中或者吸针出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噎塞第六-注解
五噎丸: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五种不同的噎病,包括气噎、忧噎、劳噎、食噎和思噎。
主胸中久寒:主要症状为胸部长期感到寒冷。
呕逆:呕吐和反胃的症状。
逆气:气逆,指气机逆乱。
食饮不下:食物和饮料难以吞咽。
结气不消方:气结聚而不消散的方剂。
古今录验:古代医学著作,记录了各种医学经验和方剂。
五噎者:指五种噎病。
气噎:因气机不畅导致的噎病。
心悸:心脏跳动不规律,感觉心脏跳动异常。
忧噎:因忧愁导致的噎病。
天阴苦厥逆:天气阴沉时感到极度不适。
劳噎:因劳累导致的噎病。
食噎:因食物导致的噎病。
思噎:因思虑过度导致的噎病。
忧恚嗔怒:忧虑、愤怒和怨恨。
寒气上入胸胁:寒气从上方进入胸部和胁部。
干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蜀椒: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食茱萸: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桂心: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人参:一种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肺的作用。
细辛: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白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橘皮:一种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蜜和:用蜜调和。
丸如梧子大: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
酒服:用酒送服。
日三服:每天服用三次。
不知,稍加至十丸: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逐渐增加至每天服用十丸。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防风: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作用。
防葵: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作用。
小草: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紫菀: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的作用。
枳实:一种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作用。
芍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乌头: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羚羊角:一种中药材,具有平肝息风、清热解毒的作用。
通草: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通气的作用。
厚朴: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作用。
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五味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的作用。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赤小豆: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作用。
吴茱萸: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小麦:一种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除烦止汗的作用。
杏仁: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润肠的作用。
竹皮:竹子的皮,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乳的作用。
竹叶:竹子的叶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乳的作用。
生姜: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石膏: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
栝楼根: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
桔梗:一种中药材,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作用。
羚羊角汤: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噎不通,无法进食。
治噎声不出方:治疗噎声不出(即声音嘶哑)的方剂。
竹皮汤: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噎声不出。
干姜汤: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饮食噎病。
通气汤: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胸满气噎。
治卒噎方:治疗突然噎住的方剂。
满口著蜜食之,即下:用满口的蜜食噎住,然后吞下。
又方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又一种方法,捏取饭盆边的一粒饭粒食噎住,然后吞下。
又方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又一种方法,刮取舂杵头的细糠含在口中,然后吞下,效果神奇。
治诸噎方:治疗各种噎病的方剂。
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经常食用干粳米饭,就不会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又一种方法,将烧红的炭末制成如弹子大小的蜜丸,含在口中,慢慢吞咽,就会下。
又方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又一种方法,取老牛的唾液,大小如枣核,用水冲服,终身不再噎。
论曰:评论说:
凡疗病者,皆以其类:治疗疾病,都应针对其病因。
至如治哽之法,岂宜以鸬鹚主骨哽,狸虎治鱼哽耶:至于治疗哽咽的方法,难道应该用鸬鹚来治疗骨哽,用狸虎来治疗鱼哽吗?
至于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事,乃可通为诸哽用耳:至于用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物,都可以通用于治疗各种哽咽。
治诸哽方:治疗各种哽咽的方剂。
取鹿筋渍之令濡,合而萦之,大如弹丸,以线系之,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处,徐徐引之,哽著筋出:取鹿筋浸泡使其柔软,然后将其缠成弹丸大小,用线系住,拿着筋的一端吞入喉咙,推至哽咽处,慢慢拉出。
又方作竹篾刮令滑,绵裹纳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随出:又一种方法,制作竹篾,刮使其光滑,用绵包裹后放入咽喉中,使其到达哽咽处,可以前后拉动,哽咽物就会随之下。
又方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的的尔,从外薄哽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以代前,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哽出。《肘后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又一种方法,用两两绵,用蜜煎煮使其变热,从外部轻轻覆盖在哽咽处,用烧红的瓠子熨烫绵上。如果哽咽物仍然不出来,再煮一段绵替换之前的,并用皂荚粉末少许吹入鼻中,使其打喷嚏,哽咽物就会出来。《肘后方》说:治疗哽咽百日不出。
又方煮薤白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薤中央,捉线吞薤下喉至哽处,牵引,哽即出矣:又一种方法,将薤白煮至半熟,小口咀嚼,用线系住薤的中心,拉住线将薤吞下喉咙至哽咽处,慢慢牵引,哽咽物就会出来。
治哽咽方:治疗哽咽的方剂。
以虎骨末若狸骨,服方寸匕:用虎骨末或狸骨末,服用方寸匕。
又方瞿麦末,服方寸匕:又一种方法,用瞿麦末,服用方寸匕。
治鱼骨哽方:治疗鱼骨哽咽的方剂。
鸬鹚屎服方寸匕:用鸬鹚屎,服用方寸匕。
又方口称鸬鹚鸬鹚,则下:又一种方法,口中默念鸬鹚鸬鹚,鱼骨就会下。
又方服橘皮汤:又一种方法,服用橘皮汤。
又方服沙糖水:又一种方法,服用沙糖水。
又方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又一种方法,烧鱼网灰,服用方寸匕。《必效方》说:用鱼网覆盖头部,立即下。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止:治疗骨鲠在喉,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取饴糖制成如鸡蛋黄大小的丸,吞服,如果不下,再吞,逐渐增大丸体,最多可至十丸。
又方烧虎狼屎,服之:又一种方法,烧虎狼屎,服用。
又方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瘥止:又一种方法,吞服猪膏如鸡蛋大小,如果不愈,再吞,痊愈为止。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取乱发烧末,酒服一钱匕:治疗食物中吞入头发,咽不下绕喉的方法,取乱发烧末,用酒送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治疗吞入钱币的方剂。
艾蒿: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用五升水煮取一升,一次服完,即可下。
又方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又一种方法,将烧红的炭末制成末,用酒送服方寸匕,也可以用水送服。
又方服蜜二升,即出:又一种方法,服用二升蜜,即可下。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治疗吞入金银镮和钗的方剂。
白糖:一种食品,用于调味和甜食。
吞水银一两,再服之:吞服水银一两,再服。
误吞镮及指彄方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误吞镮和指环的方法,烧雁毛二十七枚,制成末,服用。鹅毛也可以。
误吞钗方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误吞钗的方法,将韭菜晒干使其枯萎,蒸熟后不要切,吃一束就会出来。或者将生麦叶切成像韭菜一样的细丝,也可以用,只要多吃自然会消。
误吞铜铁而哽者方烧铜弩牙令赤,纳酒中,饮之,立愈:误吞铜铁哽咽的方法,将铜弩牙烧红,放入酒中,饮用,立即痊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等方但多食脂肥肉令饱,自裹出:误吞钉针和箭镞等物的方法,只需多吃肥肉,自然就会裹出。
治误吞针方:治疗误吞针的方剂。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今录验》云:今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出耳:取悬挂的针的磁石末,服用方寸匕,即可下。《古今录验》说:现在吞针在喉咙中,服用磁石末进入腹中,如果含在口中或吸出针来。
吞针在喉中:针吞入喉咙中。
吞针:吞入针。
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针吞入喉咙中,服用磁石末进入腹中。
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出耳:针吞入喉咙中,服用磁石末进入腹中,如果含在口中或吸出针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噎塞第六-评注
五噎丸方中,首先对五噎的病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五噎是由气、忧、劳、食、思五种因素引起的。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分别对应心悸、心下悸动、手足逆冷、胸中苦塞常痛、心悸动等症状。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即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五噎丸的药物组成中,干姜、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参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理气止痛的作用。这些药物相互配合,可以调和脾胃,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从而治疗五噎。
在制剂方法上,将药物研末后用蜜丸,蜜具有润燥、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丸剂易于服用,便于携带,适合长期服用。
竹皮汤方中,竹叶、细辛、甘草、生姜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的作用。此方主要用于治疗噎声不出,通过清热解毒、散寒止痛,使噎声得以恢复。
干姜汤方中,干姜、石膏、人参、桂心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清热解毒、理气止痛的作用。此方主要用于治疗饮食噎,通过温中散寒、清热解毒、理气止痛,使饮食得以顺畅。
通气汤方中,半夏、生姜、桂心、大枣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此方主要用于治疗胸满气噎,通过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使气机畅通。
羚羊角汤方中,羚羊角、通草、橘皮、厚朴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理气止痛的作用。此方主要用于治疗气噎不通,通过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理气止痛,使气机畅通。
在治疗噎方中,除了内服药物外,还有许多外治方法,如以蜜食、捻饭盆边零饭、刮舂杵头细糠等,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
在治诸噎方中,提到了鹿筋、竹篾、绵、蜜、火炭、老牛涎等多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在治诸哽方中,提到了鹿筋、竹篾、绵、蜜、火炭、老牛涎等多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在治哽咽方中,提到了虎骨末、狸骨、瞿麦末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治鱼骨哽方中,提到了鸬鹚屎、橘皮汤、沙糖水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治骨鲠在喉方中,提到了饴糖丸、烧虎狼屎、吞猪膏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治食中吞发方中,提到了乱发烧末、酒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治吞钱方中,提到了艾蒿、火炭、蜜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治吞金银镮及钗方中,提到了白糖、水银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治误吞镮及指彄方中,提到了烧雁毛、鹅羽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治误吞钗方中,提到了曝韭、生麦叶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治误吞铜铁而哽者方中,提到了烧铜弩牙、多食脂肥肉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治误吞针方中,提到了悬针磁石末、含磁石口中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