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原文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

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

关上数,其人则吐。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

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

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室圣药。

半夏汤

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茯苓桂心各五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若少气,加甘草二两。

一名小茯苓汤。

前胡汤

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结聚,彭亨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前胡生姜各二两甘草朴消各二两大黄别浸,各二两茯苓麦门冬当归半夏芍药滑石石膏栝楼根黄芩附子人参各一两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前

胡芎甘草当归石膏人参桂心橘皮各二两芍药三两半夏四两生姜五两大枣三十枚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黄芩三两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一方不用黄芩。

治呕吐不止,小麦汤方

小麦一升人参厚朴各四两甘草一两生姜汁三合青竹茹二两半茯苓三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呕而膈上寒,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

渴者,多饮水。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犀角人参饮子方

犀角人参各三两薤白五两粟米一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四升半煮取一升七合,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七里久进一服。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啘方

白茅根一升橘皮桂心葛根各二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数进服,尽更合。

有热去桂。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鬲间有水,痰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出第十八卷中。

治呕哕方

人参一两胡麻仁八合橘皮一分枇杷叶八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纳麻仁,稍饮之。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一升半夏八两生姜二两人参前胡桂心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大枣十五枚橘皮二两豉一升附子一枚生姜甘草各一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呕哕方

芦根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治卒呕哕厥逆方

饮新汲冷水三升,佳。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二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切,一升青竹茹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一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又方通草橘皮各二两生芦根切,一升粳米三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干呕吐逆,涎沫出者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㕮咀,以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日三。

治病人干呕方

取羊乳汁饮一杯。

治干呕方

酒浸马屎一宿,取汁服之。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手间使三十壮。

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此起死人法。

干呕灸心主尺泽,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治哕方

煮豉三升,饮汁,佳。

又方空腹饮姜汁一升。

又方浓煮芦根汁饮之。

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治恶心方

苦瓠穰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蛤蟆衣三升。

又方服小便百日,佳。

又方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日二服,尽一石瘥。

一切病自能食饮,不能酒,任性多少。

治食已吐其食方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食饮辄吐方

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住灸胃脘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

章门穴也。

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

《甲乙经》云:日月胆募也,在期门下五分。

吐逆,霍乱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壮。

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哕噫呕逆灸石关百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译文

吐家,脉搏来时形状像刚起床的人,阳脉紧绷,阴脉数急,这个人吃下去的东西马上就吐出来。阳脉浮起而数急,也表现为呕吐。寸口脉紧而跳动不均,紧表示有寒,跳动不均表示虚弱,寒和虚相互搏击,脉象呈现为阴结而迟缓,这个人就会噎住。关上脉数急,这个人就会呕吐。趺阳脉微弱而涩滞,微弱表示下利,涩滞表示呕吐,谷食不能进入。趺阳脉浮起,表示胃气虚弱,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两种气相互争斗,只能出不能进,这个人就会呕吐而无法进食,感到恐怖如死,放松舒缓就会好转。呕吐时脉象弱,小便再次通畅,身体有轻微发热,出现厥逆难以治疗。

论曰:凡是服用汤药后呕吐不能进入腹中的情况,先用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用后能够呕吐,但如果服用后不呕吐反而更好,调整剂量后,再服用其余的汤药,就会顺畅不呕吐了。凡是呕吐的人,多吃生姜,这是治疗呕吐的神药。

半夏汤:主要治疗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逆向上的症状。半夏一升,生姜一斤,茯苓、桂心各五两。

前胡汤:主要治疗寒热呕吐,少气,心下有结聚,膨胀满闷,不能进食,寒热消渴,补益不足的方剂。

治疗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的方剂。前胡、川芎、甘草、当归、石膏、人参、桂心、橘皮各二两,芍药三两半,半夏四两,生姜五两,大枣三十枚。

治疗呕吐不止的小麦汤方。小麦一升,人参、厚朴各四两,甘草一两,生姜汁三合,青竹茹二两半,茯苓三两。

治疗呕吐而膈上有寒的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三两。

治疗呕吐,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的犀角人参饮子方。犀角、人参各三两,薤白五两,粟米一合。

治疗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哕的白茅根汤方。白茅根一升,橘皮、桂心、葛根各二两。

治疗各种呕吐,心下有硬块,膈间有水,痰多头晕,心悸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治疗呕吐的方剂。人参一两,胡麻仁八合,橘皮一分,枇杷叶八两。

治疗气厥呕吐不能呼吸的方剂。豉一升,半夏八两,生姜二两,人参、前胡、桂心、甘草各一两。

治疗呕吐不止的方剂。大枣十五枚,橘皮二两,豉一升,附子一枚,生姜、甘草各一两。

治疗呕吐的方剂。芦根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次服用。

治疗突然呕吐的方剂。饮新汲取的冷水三升,效果佳。

治疗干呕,若手足厥冷的橘皮汤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治疗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的方剂。生芦根切一升,青竹茹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一两。

治疗干呕吐逆,涎沫出的方剂。半夏、干姜各等分。

治疗病人干呕的方剂。取羊乳汁饮一杯。

治疗干呕的方剂。酒浸马屎一宿,取汁服用。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手间使三十壮。如果四肢厥逆,脉沉绝不至,灸之便通,这是起死回生的方法。

干呕灸心主尺泽,也好。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治疗哕的方剂。煮豉三升,饮汁,效果佳。

又方空腹饮姜汁一升。

又方浓煮芦根汁饮之。

哕灸承浆七壮,艾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治疗恶心的方剂。苦瓠穰和子一升,碎,用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一会儿吐出像蛤蟆衣一样的物质三升。

又方服小便百日,效果佳。

又方麻子一升,熬香熟,捣碎,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一日两次,饮尽一石则病愈。一切病都能进食饮水,不能饮酒,任其多少。

治疗食后呕吐的方剂。大黄四两,甘草二两。

治疗食后即吐的方剂。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呕吐,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呕吐,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壮。

呕吐,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

呕吐,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呕吐,食不住,灸胃脘百壮,三报。

呕吐,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

呕吐,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甲乙经》云:日月胆募也,在期门下五分。

呕吐,霍乱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壮。

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哕噫呕逆,灸石关百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注解

吐家:指患有呕吐症状的病人。

脉来形状如新卧起:脉搏的形状像刚从床上起来的人,形容脉搏有力。

阳紧阴数:阳脉紧绷,阴脉急促,形容脉搏的紧张和急促。

食已即吐:食物入胃后立即呕吐。

阳浮而数:阳脉浮起且急促。

寸口脉紧而芤:寸口脉(手腕部的脉搏)紧绷且脉搏细弱。

紧即为寒:脉搏紧绷通常与寒邪有关。

芤即为虚:脉搏细弱通常与气血虚弱有关。

寒虚相搏:寒邪与气血虚弱相互搏击。

脉为阴结而迟:脉搏表现为阴寒凝结且脉象迟缓。

其人即噎:病人会感到喉咙哽咽。

关上数:关脉(手腕上部的脉搏)急促。

趺阳脉微而涩:趺阳脉(足背的脉搏)微弱且涩滞。

微即下利:脉微弱表示可能有腹泻。

涩即吐逆:脉涩滞表示可能有呕吐。

谷不得入:食物不能进入。

阳浮而数,亦为吐:阳脉浮起且急促也可能导致呕吐。

甘草: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等功效。

汤:中药煎剂,用于治疗疾病。

生姜: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和药用植物,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等功效。

茯苓: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

桂心: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

前胡: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等功效。

甘草朴消:朴硝与甘草的混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大黄: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

茯苓麦门冬:茯苓与麦门冬的混合物,具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等功效。

当归: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功效。

芍药: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养血调经、缓急止痛等功效。

滑石: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等功效。

石膏: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等功效。

栝楼根: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黄芩: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等功效。

附子: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等功效。

人参: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等功效。

橘皮:橘子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

大枣: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

青竹茹:竹子的叶鞘,具有清热解毒、除烦止呕等功效。

猪苓: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利水渗湿、通便利尿等功效。

白术: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

薤白: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温中散寒、通阳开结等功效。

白茅根:茅草的根,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等功效。

葛根:葛藤的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等功效。

豉:豆豉,具有发汗解表、和中止呕等功效。

芦根:芦苇的根,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

粳米:粳稻的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

酒:酒精饮料,有时用于药用。

新汲冷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冷水。

粥:用米或其他谷物煮成的稠状食物。

灸: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绒或香草在穴位上,以温热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俞:位于背部的心脏区域,是心脏的俞穴。

膈俞:位于背部膈肌区域,是膈肌的俞穴。

胸堂:位于胸部的穴位,与胸部疾病有关。

巨阙:位于腹部的穴位,与胃部疾病有关。

胃脘:胃部区域。

脾募:位于腹部的脾的募穴。

神光:位于腹部的胆的募穴。

手心主:位于手腕部的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

石关:位于腹部的穴位,与三焦疾病有关。

承浆:位于面部的穴位,与口齿疾病有关。

乳下:乳房下方的区域。

章门:位于腹部的穴位,与肝胆疾病有关。

日月:位于腹部的穴位,与胆经有关。

期门:位于腹部的穴位,与肝经有关。

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位于腋下靠近肋骨的穴位。

腋下:腋下区域。

聚毛:腋毛。

附肋:靠近肋骨。

宛宛中:形容穴位所在的位置。

通草:一种常用的草药,具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等功效。

苦瓠穰:苦瓜的藤蔓。

麻子:麻的种子,有时用于药用。

酒水:酒与水的混合物。

浆水:发酵的豆类或谷物制成的液体。

羊乳汁:羊奶。

马屎:马的粪便。

艾绒:艾草的绒毛,用于灸疗。

香草:用于灸疗的香料。

麦大:像麦粒一样大小。

三报:连续灸三次。

一石:古代容量单位,相当于十斗,约合120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评注

这段古文内容选自《黄帝内经》中的脉诊和方剂章节,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于脉象的观察和疾病治疗的思考。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

此句描述了吐家脉象的特点,‘夫吐家’指患有呕吐症状的患者,‘脉来形状如新卧起’形容脉象的起伏变化,‘阳紧阴数’说明脉象的阴阳属性和速度,‘其人食已即吐’指出患者饭后即有呕吐现象。

阳浮而数,亦为吐。

此句进一步说明脉象阳浮而数时,也会出现呕吐症状。

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

此句分析了寸口脉的脉象变化,指出脉紧为寒,脉芤为虚,寒虚相搏导致脉为阴结而迟,患者因此出现噎食的症状。

关上数,其人则吐。

此句指出关上脉数时,患者会出现呕吐。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

此句描述趺阳脉的脉象,脉微为下利,脉涩为吐逆,说明患者因脉象变化而出现下利和呕吐。

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

此句分析了趺阳脉浮的原因,指出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导致二气相争,患者因此出现呕吐、不得食的症状,但经过宽缓治疗即可康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此句描述了呕吐伴随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等症状,指出病情严重,可能出现厥逆,难以治疗。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

此段论述了治疗呕吐的方法,指出服用甘草汤后,如果能够引起呕吐,则表示治疗方法正确,如果不吐,则需调整剂量,直到症状缓解。

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室圣药。

此句强调了生姜在治疗呕吐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称为‘呕室圣药’。

以下内容为各种治疗呕吐的方剂,包括半夏汤、前胡汤、小麦汤、猪苓散等,每种方剂都详细列出了药物组成和服用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于疾病治疗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