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肺劳第三-原文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于肺矣。
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麻黄引气汤方
麻黄杏仁生姜半夏各五分石膏八两紫苏四分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竹叶切,一升,橘皮二分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各二两人参橘皮麦门冬各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腹痛,加当归二两。
治肺劳,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厚朴汤方
厚朴麻黄桂心黄芩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枳实甘草秦艽杏仁茯苓各三两细辛一两半夏一升生姜十两大枣十五枚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为五服。
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肺劳第三-译文
论述说:对于患有肺劳病的人,应该通过补肾气来增强体质,因为肾脏强盛就会影响到肺部。
如果人违背了秋天的气候,那么手太阴经(肺经)就会失去收敛功能,导致肺气变得焦躁和充满。
顺应秋气则能生存,违背秋气则会导致死亡;顺应秋气则能治愈疾病,违背秋气则会导致混乱。如果反向顺应,就会形成关格,这样疾病就会产生了。
肺劳实证,症状为气喘鼻张,面目苦肿,麻黄引气汤的配方如下:麻黄、杏仁、生姜、半夏各五分,石膏八两,紫苏四分,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竹叶切碎,一升,橘皮二分。
将上述十一味药研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
治疗肺劳虚寒、心腹冷痛、气逆游走、胸胁气满、从胸到背的疼痛、忧愁情绪、呕吐、饮食即吐、虚乏不足等症状,半夏汤的配方如下: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各二两,人参、橘皮、麦门冬各三两。
将上述八味药研碎,用一斗水煮取四升,分四次服用。如果腹痛,可以加当归二两。
治疗肺劳,由风邪、虚寒、痰湿、水气引起的症状,如昼夜不能入睡,头部不能靠近枕头,上气胸满,喘息气绝,这是痰水和湿气过于旺盛,厚朴汤的配方如下:厚朴、麻黄、桂心、黄芩、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枳实、甘草、秦艽、杏仁、茯苓各三两,细辛一两半,半夏一升,生姜十两,大枣十五枚。
将上述十六味药研碎,用一斗三升水煮取四升,分为五次服用。
对于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流涎等症状,可以灸肺俞七壮,也可以根据年龄适当增加壮数,最多至百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肺劳第三-注解
肺劳:肺劳,指肺脏劳损,即肺脏功能失调,多由劳累过度、久病耗损等引起,属于中医病名。
补肾气:补肾气,指通过中药或其他方法来增强肾脏的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肾脏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
肾王:肾王,指肾脏的功能强大,健康,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
秋气:秋气,指秋季的气候特点,秋季干燥,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应顺应这一气候变化。
手太阴:手太阴,指手太阴肺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与肺脏相关。
肺气焦满:肺气焦满,指肺脏功能失调,导致呼吸不畅,感觉肺中气体紧张。
顺之:顺之,指顺应自然规律或医嘱进行治疗。
逆之:逆之,指违背自然规律或医嘱进行治疗。
关格:关格,中医术语,指肾脏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小便不通和呕吐。
麻黄: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杏仁:杏仁,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生姜:生姜,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
半夏: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石膏:石膏,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紫苏:紫苏,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作用。
白前:白前,中药材,具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的作用。
细辛:细辛,中药材,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作用。
桂心:桂心,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竹叶:竹叶,中药材,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的作用。
橘皮:橘皮,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㕮咀:㕮咀,古代制药方法,指将药材捣碎。
滓:滓,药渣,指煮药后剩下的药渣。
半夏汤:半夏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等症状。
厚朴:厚朴,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下气平喘的作用。
人参: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作用。
麦门冬:麦门冬,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作用。
大戟:大戟,中药材,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作用。
枳实:枳实,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结的作用。
秦艽:秦艽,中药材,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茯苓: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
喉痹:喉痹,中医病名,指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肺俞:肺俞,中医穴位名,位于背部,是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肺劳第三-评注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于肺矣。
此句开篇点明肺劳病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补肾气来增强肺的功能。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肺为五脏之华盖,两者相互影响。此处的‘肾王’指的是肾脏功能强大,能够对肺产生良好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此句阐述了人体违背秋季的自然规律,会导致肺气不畅,手太阴肺经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肺气焦满的症状。秋季属金,肺应之,秋季收敛之气,若人体不顺应,则肺气不能收敛,导致气机逆乱。
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
此句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顺从自然规律,人体得以健康,逆之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这里的‘顺之’和‘逆之’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方法。
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此句指出如果违背了顺应自然的原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关格’是指人体的气机不畅,气血不通,是疾病的表现。这进一步强调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原则。
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麻黄引气汤方。
此句描述了肺劳实证的症状,包括气喘、鼻张、面目肿等。麻黄引气汤方是针对这些症状而设的方剂,麻黄具有宣肺平喘、开窍通窍的作用,适用于肺气闭郁、气喘鼻张的情况。
麻黄杏仁生姜半夏各五分石膏八两紫苏四分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竹叶切,一升,橘皮二分。
此句列举了麻黄引气汤方的组成成分及其用量。麻黄、杏仁、生姜、半夏等药材共同作用,以达到宣肺平喘、解表散寒的效果。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此句说明了麻黄引气汤方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式。‘㕮咀’是指将药材捣碎,便于煎煮。煎煮后去滓,分三次服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原则。
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半夏汤方。
此句描述了肺劳虚寒证的病状,包括心腹冷、气逆、胸胁气满、背痛、呕逆等。半夏汤方是针对这些症状而设的方剂,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的情况。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各二两人参橘皮麦门冬各三两。
此句列举了半夏汤方的组成成分及其用量。方中半夏、生姜、甘草、厚朴等药材共同作用,以达到燥湿化痰、温中止呕的效果。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
此句说明了半夏汤方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式。与麻黄引气汤方类似,半夏汤方也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的调整,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原则。
治肺劳,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厚朴汤方厚朴麻黄桂心黄芩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枳实甘草秦艽杏仁茯苓各三两细辛一两半夏一升生姜十两大枣十五枚。
此句描述了肺劳痰水盛溢证的病状,包括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等。厚朴汤方是针对这些症状而设的方剂,厚朴具有燥湿化痰、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痰湿内阻、气机不畅的情况。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为五服。
此句说明了厚朴汤方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式。与之前的方剂类似,厚朴汤方也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的调整,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原则。
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此句描述了喉痹、气逆咳嗽等症状的治疗方法,即通过灸肺俞穴来缓解症状。肺俞穴位于背部,是肺经的俞穴,具有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的作用。‘壮’是指灸的时间,七壮至百壮不等,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