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气极第四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气极第四-原文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

肺应气,气与肺合。

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寒湿之气客于六腑也。

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

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

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

阴气至,湿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也。

然阳病治阴,阴是其里,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里,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

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

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瘥暮甚,气短息寒,钟乳散亦治百病,令人丁强,能食饮,去风冷方。

钟乳别研干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参各一两六铢白术一两防风牡蛎栝楼根各二两半

上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

‘《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热加黄芩,各三两。’

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黄芪汤方

黄芪四两人参白术桂心各二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生姜八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一方不用附子。

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于肺,寒气入客于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大露宿丸方

礜石《肘后》作矾石干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治气极虚寒,澼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硫黄丸方

硫黄礜石干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术桔梗茯苓各二两

上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为度。

‘《肘后》无白术桔梗茯苓,用吴茱萸蜀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大前胡汤方

前胡八两半夏麻黄芍药各四两枳实四枚生姜五两黄芩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竹叶汤方

竹叶二升麦门冬小麦生地黄各一升生姜六两麻黄三两甘草一两石膏六两大枣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后肘中横纹。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脘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气极第四-译文

论说:凡是气极度虚弱的情况,主要与肺有关。肺与气相应,气与肺相合。又说:秋天遇到疾病被称为皮痹,如果皮痹没有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邪气内侵肺部,那么寒湿之气就会停留在六腑中。如果肺有病,首先会表现出气的症状,气向上冲胸,常常想要自我毁灭。秋天庚辛日受到风邪之气的影响称为肺风,肺风的表现是多汗。如果阴气受伤,就会感到寒冷,寒冷导致虚弱,虚弱则气逆咳嗽,咳嗽则气短,傍晚时症状加重。阴气到来,湿气产生,因此症状加重,阴气害怕阳气,白天则症状减轻;如果阳气受伤,就会感到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严重时甚至吐血。然而阳病要治疗阴,阴是其内部,阴病要治疗阳,阳是其外部,因此阴阳内外,是衰弱和旺盛的根源,所以知道用阳气来调节阴气,用阴气来调节阳气,阳气实则决断,阴气虚则引导。擅长治病的人,疾病刚开始侵入皮毛肌肤筋脉时就要治疗,如果到了六腑五脏,就已经半死不活了。扁鹊说:气绝不通治不好,喘息一发作就会冷汗直流,两天就会死去。气与手太阴经相应,太阴经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治疗气极度虚弱和寒冷,阴气害怕阳气,白天症状减轻,傍晚加重,气短息寒,钟乳散也可以治疗百病,使人强壮,能够饮食,去除风冷的方法。

钟乳、干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参各一两六铢,白术一两,防风、牡蛎、栝楼根各二两半。

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粉末,用酒服方寸匕,一天三次,逐渐增加到二匕,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多次服用,见效为止。《千金翼》说:有冷病加椒,有热病加黄芩,各三两。

治疗气极度虚弱和寒冷,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耗,黄芪汤方。

黄芪四两,人参、白术、桂心各二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生姜八两。

以上七味药捣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次服用。一方不用附子。

治疗气极度虚弱和寒冷,皮痹没有治愈,内侵肺部,寒气进入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大露宿丸方。

礜石(肘后作矾石)、干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

以上六味药研成粉末,蜜丸。酒服如梧子十丸,一天三次,逐渐增加。

慎热及近火等。

治疗气极度虚弱和寒冷,澼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硫黄丸方。

硫黄、礜石、干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术、桔梗、茯苓各二两。

以上十味药研成粉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一天三次,逐渐增加,以知为度。《肘后》没有白术、桔梗、茯苓,用吴茱萸、蜀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治疗气极度伤热,喘息冲胸,常常想要自我毁灭,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大前胡汤方。

前胡八两,半夏、麻黄、黄芩、芍药各四两,枳实四枚,生姜五两,黄芩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八味药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治疗气极度伤热,气喘,严重时甚至吐血,气短乏力,不欲食,口燥咽干,竹叶汤方。

竹叶二升,麦门冬、小麦、生地黄各一升,生姜六两,麻黄三两,甘草一两,石膏六两,大枣十枚。

以上九味药捣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服用。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后肘中横纹。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脘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气极第四-注解

气极:指气的极度虚弱或衰竭,中医认为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

主肺:中医认为肺是主管呼吸和气的器官。

皮痹: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肌肉的疾病,表现为皮肤干燥、疼痛、麻木等。

六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器官。

气上冲胸:指气机逆乱,气从胸部上冲,引起胸部不适。

欲自恚:想要自己伤害自己,形容极度痛苦或绝望的情绪。

肺风:中医术语,指肺脏受风邪侵袭所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多汗。

阴伤:中医术语,指体内阴液不足,常见于燥热或过度劳累后。

阳伤:中医术语,指体内阳气不足,常见于寒冷或久病体虚后。

气喘息上胸臆:指呼吸急促,胸部感觉不适。

唾血:指唾液中带血,是严重的气血逆乱症状。

阴阳表里:中医术语,指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表里是相对的,指身体内外。

衰王之源:指阴阳盛衰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皮毛肌肤筋脉:中医术语,指人体表面的皮肤、肌肉、筋骨和血脉。

六腑五脏:中医术语,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心、肝、脾、肺、肾。

钟乳散: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极虚寒等症状。

干姜:中药材,性温,用于温中散寒。

桔梗:中药材,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的作用。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细辛:中药材,性温,用于温肺化饮、散寒止痛。

桂心:中药材,性温,用于温中散寒、活血化瘀。

附子:中药材,性热,用于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作用。

白术:中药材,性温,用于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防风:中药材,性温,用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牡蛎:中药材,性寒,用于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栝楼根:中药材,性寒,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酒服:用酒作为溶剂或载体服用中药。

方寸匕:古代计量单位,约等于一钱(3.3克)。

得力乃止:达到治疗效果后停止用药。

冷加椒:在治疗冷证时加入花椒。

热加黄芩:在治疗热证时加入黄芩。

虚劳百病:指因虚弱引起的各种疾病。

气力损乏:指体力或精力衰弱。

黄芪汤: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极虚寒等症状。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将药材切成小块。

大露宿丸: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极虚寒等症状。

礜石:中药材,性寒,用于清热解毒、祛痰平喘。

皂荚:中药材,性温,用于祛风解表、宣肺平喘。

硫黄丸: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极伤热等症状。

大前胡汤: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极伤热等症状。

半夏:中药材,性温,用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麻黄:中药材,性温,用于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甘草:中药材,性平,用于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石膏:中药材,性寒,用于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竹叶汤: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极伤热等症状。

生姜:中药材,性温,用于温中止呕、发汗解表。

尺泽:中医穴位,位于手臂肘部。

太仓:中医穴位,位于腹部。

雷鸣相逐:形容腹部雷鸣般的声音,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或肠道问题引起的。

上脘下一寸:中医穴位,位于腹部。

梧子:古代计量单位,约等于一粒梧桐子的体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气极第四-评注

本文所述的‘气极’与‘肺’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气’与脏腑功能的密切联系。‘气极’指气的极端状态,而‘肺’作为气的汇聚之地,其功能直接受到气的影响。‘肺应气,气与肺合’说明了肺与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原理。

‘秋遇病为皮痹’体现了中医对季节与疾病关系的认识。秋季属金,金克木,木主皮,故秋季易患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说明了疾病的发展变化,由表及里,由皮毛至脏腑。

‘寒湿之气客于六腑’说明了湿邪和寒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和影响。‘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描述了肺病的典型症状,如气喘、胸闷等。

‘肺风’一症,多表现为多汗,与‘阴伤则寒’、‘虚则气逆咳’等描述,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病机的深入分析。‘阴气至,湿气生’说明了湿邪与阴气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病情的影响。

‘阳伤则热’、‘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等描述,反映了阳虚与阳实两种不同病机的症状。‘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则是中医治疗原则的体现,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体现了中医的预防观念,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则警示我们,疾病发展到晚期,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扁鹊所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是对气绝症状的描述,强调了气的重要性。‘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则进一步说明了气与手太阴肺经的关系。

文章中提到的各种方剂,如‘钟乳散’、‘黄芪汤’、‘大露宿丸’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气极虚寒、皮痹、肺风等疾病时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方法。

‘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等描述,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气力损乏’、‘虚劳百病’等则说明了疾病对人体的全面影响。

‘治气极伤热’一节,通过‘喘息冲胸’、‘心腹满痛’等描述,展现了中医对热病症状的把握。‘大前胡汤’、‘竹叶汤’等方剂,则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热病时的丰富经验。

最后,‘呕吐上气灸尺泽’、‘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脘下一寸名太仓’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不仅注重内服药物,也重视外治方法,如针灸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肺脏方-气极第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