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肝脏-肝虚实第二-原文
肝实热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竹沥泄热汤方
竹沥一升麻黄三分石膏八分生姜芍药各四分大青栀子仁升麻茯苓玄参知母各三分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沥,煮两三沸,分三服。须利,下芒消三分,去芍药,加生地黄五分。《删繁方》无石膏生姜芍药生葛,用人参三分。
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前胡汤方
前胡秦皮细辛栀子仁黄芩升麻蕤仁决明子各三两苦竹叶切,一升车前叶切,一升芒消三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两,共十二味。
治肝实热,梦怒虚惊,防风煮散方
防风茯苓萎蕤白术橘皮丹参各一两三分细辛二两甘草一两升麻黄芩各一两半大枣三七枚射干一两酸枣仁三分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方寸两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时时动裹子,煎取一升,分服之,日二。
治肝邪热,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远志煮散方
远志射干杏仁大青各一两半茯神葛根甘草麦门冬各一两芍药二两三分桂心三分石膏二两知母升麻各五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叶一升,取汁,用煮药一匕半,煎取八合为一服,日二,以绵裹散煮之。
治邪热伤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惊恐,地黄煎方
生地黄淡竹叶生姜车前草干蓝各切一升丹参玄参各四两茯苓二两石膏五两赤蜜一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三两沸,分三服。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也。
肝虚寒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
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补肝汤方
甘草桂心山茱萸各一两,《千金翼》作乌头细辛桃仁《千金翼》作蕤仁柏子仁茯苓防风各二两大枣二十四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补肝散
治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䀮䀮昏,风泪出,见物不审,而逆风寒偏甚,消食破气,止泪方。
山茱萸桂心署预天雄茯苓人参各五分芎白术独活五加皮大黄各七分防风干姜丹参厚朴细辛桔梗各一两半甘菊花甘草各一两贯众半两橘皮三分陈麦曲大麦蘖各一升
上二十三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补肝酒
治肝虚寒,或高风眼泪等杂病,酿松膏酒方。松脂十斤细剉,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细细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尽更水,煮如前,烟尽去火停冷,脂当沉下。取一斤,酿米一石,水七斗,好曲末二斗,如家常酿酒法,仍冷下饭封一百日,脂米曲并消尽,酒香满一室,细细饮之。此酒须一倍加曲。
又方取枸杞子捣碎,先纳绢袋中,率一斗枸杞子二斗酒渍讫,密封泥瓮勿泄,曝干,天阴勿出,三七日满,旦温酒服,任性饮,忌醋。
治肝虚寒,目䀮䀮,视物不明,谛视生花,防风补煎方
防风细辛芎白鲜皮独活甘草各三两橘皮二两大枣三七枚甘竹叶切,一斗蜜五合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两沸,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贮,冷水藏之。
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槟榔汤方
槟榔二十四枚母姜七两附子七枚茯苓橘皮桂心各三两桔梗白术各四两吴茱萸五两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若气喘者,加芎三两、半夏四两、甘草二两。
肝虚,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一二七壮。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如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名曰肝胆俱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肝脏-肝虚实第二-译文
肝实热:左手脉关上阴脉实者,是足厥阴肝经的病变,患者会感到心下坚硬胀满,经常两胁疼痛,呼吸急促,好像发怒的样子,这种情况叫做肝实热。
治疗肝实热,阳气内伏,邪热导致喘息、逆气、胸闷、恐惧,看东西模糊不清,精神错乱,言语不正常,可以使用竹沥泄热汤方:竹沥一升,麻黄三分,石膏八分,生姜、芍药各四分,大青栀子仁、升麻、茯苓、玄参、知母各三分,生葛八分。将这十二种药材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二升半,去渣,加入竹沥,再煮两三沸,分三次服用。如果需要通便,加入芒硝三分,去掉芍药,加入生地黄五分。《删繁方》中无石膏、生姜、芍药、生葛,用人参三分。
治疗肝实热,眼睛痛,胸满,气急阻塞,可以使用泻肝前胡汤方:前胡、秦皮、细辛、栀子仁、黄芩、升麻、决明子各三两,苦竹叶切,一升,车前叶切,一升,芒硝三两。将这十一味药材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去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又有一种方剂,加入柴胡三两,共十二味药材。
治疗肝实热,梦中发怒,惊恐不安,可以使用防风煮散方:防风、茯苓、萎蕤、白术、橘皮、丹参各一两三分,细辛二两,甘草一两,升麻、黄芩各一两半,大枣三七枚,射干一两,酸枣仁三分。将这十三味药材捣碎,筛成粗末,用方寸匕的布包起来,用二升井花水煮,不时摇动布包,煮取一升,分两次服用,每天两次。
治疗肝邪热,言语反常,时而宽慰时而急躁,可以使用远志煮散方:远志、射干、杏仁、大青各一两半,茯神、葛根、甘草、麦门冬各一两,芍药二两三分,桂心三分,石膏二两,知母、升麻各五分。将这十三味药材捣碎,筛成粗末,用二升五合水煮竹叶一升,取汁,用一匕半的药末,煎取八合为一服,每天两次,用绵布包散煮之。
治疗邪热伤肝,容易悲伤愤怒,情绪不稳定,自己感到惊恐,可以使用地黄煎方:生地黄、淡竹叶、生姜、车前草、干蓝各切一升,丹参、玄参各四两,茯苓二两,石膏五两,赤蜜一升。将这十味药材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去渣,待冷却后加入蜜,再煎三沸,分三次服用。
肝胆俱实:左手脉关上阴阳脉都实者,是足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都实,患者会感到胃胀、呕吐、食欲不振,这种情况叫做肝胆俱实。
肝虚寒:左手脉关上阴脉虚者,是足厥阴肝经的病变,患者会感到胁下坚硬,寒热交替,腹部胀满,不想吃饭,腹胀,情绪低落,妇女月经不调,腰腹痛,这种情况叫做肝虚寒。
治疗肝气不足,两胁下胀满,筋脉紧张,呼吸困难,四肢冰冷,突发心腹痛,视力模糊,以及妇女心痛、乳痈,膝盖发热、口渴,指甲干枯,面色青黑,可以使用补肝汤方:甘草、桂心、山茱萸各一两,《千金翼》中作乌头、细辛、桃仁《千金翼》中作蕤仁、柏子仁、茯苓、防风各二两,大枣二十四枚。
补肝散:治疗左侧胁痛,长期积食不消化,以及眼睛模糊不清,风泪出,看东西不清楚,遇到逆风特别严重,可以消食破气,止泪。
补肝酒:治疗肝虚寒,或者高风眼泪等杂病,可以酿造松膏酒:松脂十斤,细切,用水浸泡一周后煮之,慢慢取出上面的膏,水干后继续加水,脂尽再加水,煮法如前,烟尽后熄火待冷却,膏会沉到下面。取一斤膏,酿造米一石,水七斗,好曲末二斗,按照家常酿酒的方法,冷却后加入饭封一百天,脂、米、曲都消尽,酒香充满一室,慢慢饮用。这种酒需要加一倍的曲。
治疗肝虚寒,眼睛模糊不清,看东西不清晰,可以饮用防风补煎方:防风、细辛、芎、白鲜皮、独活、甘草各三两,橘皮二两,大枣三七枚,甘竹叶切,一斗,蜜五合。
治疗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眼睛模糊不清,看东西不清晰,可以使用槟榔汤方:槟榔二十四枚,母姜七两,附子七枚,茯苓、橘皮、桂心各三两,桔梗、白术各四两,吴茱萸五两。
肝虚,视力模糊,可以灸肝俞穴二百壮,小儿根据情况酌情减少,可以灸一壮、二壮、七壮。
肝胆俱虚:左手脉关上阴阳脉都虚者,是足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都虚,患者会感到恍惚,像死了一样不知人事,幻觉,少气无力说话,经常自己感到惊恐,这种情况叫做肝胆俱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肝脏-肝虚实第二-注解
肝实热:指肝脏因实热所致的病状,表现为心下坚硬、两胁疼痛、情绪激动、视物模糊、心悸、言语失控等。
足厥阴经:中医经络之一,与肝脏相联系,负责调节情志和疏泄。
竹沥泄热汤方: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肝实热症状,以竹沥为主药,具有清热泄热的作用。
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石膏: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生姜: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大青栀子仁: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升麻:中药材,具有升阳举陷、发表透疹的作用。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玄参: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
知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作用。
生葛: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前胡:中药材,具有疏风散热、降气化痰的作用。
秦皮: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的作用。
细辛: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的作用。
栀子仁: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蕤仁: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
决明子:中药材,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作用。
苦竹叶: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车前叶: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带的作用。
芒消: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防风: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作用。
萎蕤: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作用。
白术: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
橘皮: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丹参: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肿的作用。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大枣: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射干: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的作用。
酸枣仁: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的作用。
远志:中药材,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的作用。
杏仁: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润肠的作用。
大青: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茯神: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利水渗湿的作用。
葛根: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麦门冬: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的作用。
桂心: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清热凉血的作用。
淡竹叶: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赤蜜: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
足厥阴与少阳经:中医经络之一,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分别与肝脏和胆腑相联系。
肝胆俱实:指肝脏和胆腑因实热所致的病状,表现为胃胀、呕吐、食欲不振等。
肝虚寒:指肝脏因虚寒所致的病状,表现为胁下疼痛、寒热交替、腹胀、食欲不振等。
补肝汤方: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肝虚寒症状,以甘草、桂心、山茱萸等为主要药材。
补肝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等症状。
补肝酒: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肝虚寒、高风眼泪等杂病。
防风补煎方: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肝虚寒、目昏花等症状。
槟榔汤方: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肝虚寒、胁下痛、胀满等症状。
肝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具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的作用。
肝胆俱虚:指肝脏和胆腑因虚寒所致的病状,表现为精神恍惚、昏厥、惊恐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肝脏-肝虚实第二-评注
这段古文内容选自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中医对于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每段内容的逐行赏析:
肝实热:此段首先描述了肝实热的症状,如心下坚满、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等,这些都是肝气郁结、实热内蕴的表现。
治肝实热:此段介绍了治疗肝实热的方法,通过竹沥泄热汤方来泄热解毒,调和阴阳。其中竹沥具有清热、润肺、化痰的作用,麻黄、石膏等药物则用于解表清热。
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前胡汤方:此方用于治疗肝实热引起的目痛、胸满、气急等症状,通过泻肝前胡汤方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治肝实热,梦怒虚惊,防风煮散方:此方用于治疗肝实热引起的梦怒虚惊等症状,通过防风煮散方来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治肝邪热,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远志煮散方:此方用于治疗肝邪热引起的言语反常、情绪不稳定等症状,通过远志煮散方来安神定志,调和阴阳。
治邪热伤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惊恐,地黄煎方:此方用于治疗邪热伤肝引起的情绪波动、惊恐不安等症状,通过地黄煎方来滋阴养血,清热解毒。
肝胆俱实:此段描述了肝胆俱实的症状,如胃胀呕逆、食不消等,这是肝胆功能失调、气机不畅的表现。
肝虚寒:此段描述了肝虚寒的症状,如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等,这是肝气虚弱、寒邪内侵的表现。
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补肝汤方:此方用于治疗肝气不足引起的多种症状,通过补肝汤方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
补肝散:此方用于治疗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等症状,通过补肝散来疏肝解郁,消食化积。
补肝酒:此方用于治疗肝虚寒、高风眼泪等杂病,通过补肝酒来温补肝肾,调和阴阳。
治肝虚寒,目䀮䀮,视物不明,谛视生花,防风补煎方:此方用于治疗肝虚寒引起的视力模糊、头晕目眩等症状,通过防风补煎方来补益肝肾,改善视力。
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槟榔汤方:此方用于治疗肝虚寒引起的胁下痛、目昏等症状,通过槟榔汤方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
肝虚,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一二七壮:此段介绍了通过灸法治疗肝虚引起的视力模糊,通过灸肝俞穴来调养肝肾,改善视力。
肝胆俱虚:此段描述了肝胆俱虚的症状,如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等,这是肝胆功能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