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发背第三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发背第三-原文

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

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于死。

其临困之时,已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失音。

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帖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

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

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

又法,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止。

此病忌面酒五辛等。

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凡服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

亦不得逐便恣意取暖,称己适情,必须遗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凡肿起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

禁房室酒肉蒜面。

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

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

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

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

如热痛,即急易之。

患当减,快得安稳。

一日二度灸之。

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瘥。

治发背,背上初欲结肿,即服此方。

大黄升麻黄芩甘草各三两栀子三七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便止,不通更进。

治痈疽发背已溃未溃及诸毒肿方

栝楼根榆白皮胡燕窠鼠坌土

上四味等分末之,以女人月经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肿上,干易,溃者四面封之,亦觉即封,从一日至五日,令瘥。

内补散

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

当归桂心各二两人参芎厚朴防风甘草白芷桔梗各一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绝。

《外台秘要》无防风甘草白芷。

内补散

治痈疮发背方。

蜀椒干姜各二分白敛一两黄芩人参各二分桂心一分甘草一两小豆一合半附子防风各一两芎二两

上十一味治下筛。

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治痈疽发背及小小瘰疬,李根皮散方

李根皮一升通草白敛桔梗厚朴黄芩附子各一两甘草当归各二两葛根三两半夏五两桂心芍药各四两芎六两栝楼根五两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之。

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得瘥。

治发背痈肿经年,瘥后复发,此因大风,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以来出攻于背,久不治,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大内塞排脓散方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干姜各一分当归石韦芎各四分附子二分苁蓉巴戟天远志麦门冬干地黄各八分桂心芍药各三分地胆菟丝子各三分石斛人参甘草各五分

上二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长服终身不患痈疖。

治发背方

乱发灰酒服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饮铁浆二升,取利。

又方三年醋滓三字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日一易。

又方猪狗牙烧灰,醋和敷上,日三四易之。

又方猪脂敷上,日四五,亦治发乳。

‘《救急方》云:取猪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帖上,暖易之,五六十片差。若初帖少许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方蛇头灰醋和敷之,日三易。

又方烧鹿角灰,醋和敷之,日四五。

又方烧古蚌灰,鸡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发背第三-译文

论述说:所有患背疾的人,都是因为服用五石寒食更生散导致的,也有单独服用钟乳石而得病的,还有一生从未服用过此类药物却自发背疾的人,这些都是因为前代人服用过。这种病的症状通常从背部两侧肩胛骨之间开始,最初像小米粒大小,有的地方痛有的地方痒,皮肤会变成红色,人们最初都不把它当回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不超过十天就会导致死亡。到了临终的时候,疮口已经扩大到三寸宽一寸高,疮口有数十个孔,用手按下去,所有的孔中都会流出脓液,很快就会失声。所以,养生的人在背上感觉痒痛有异常时,应该立即取净土,用水调和成泥,揉成饼状,厚度为二分,宽度为一寸半,用粗艾做成大的艾炷在泥上灸,贴在疮口上灸,一炷艾草换一个饼子。如果疮口像小米粒大小,可以灸七个饼子就痊愈;如果像榆荚大小,灸七个七次的艾炷就痊愈;如果像铜钱大小,可以日夜不停地灸,不限制艾炷的数量。同时服用五香连翘汤和铁浆等药物来治疗,才能痊愈。还有一种方法,对于尚未形成大脓的背疾,可以用冷水冲洗,浸石头让它冷却后熨烫,日夜不停,直到痊愈为止。这种病忌讳饮酒、吃辛辣食物等。也有人在两肩上发病的情况。

所有服用石药的人都需要从事劳役,四肢不要让自己过于安逸,如果不然,很多人都会有发病的情况。也不可以随意地取暖,只顾自己的舒适,必须忍受寒冷,虽然当时会感到不适,但这样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最终不会有发病的担忧。

所有背部肩胛中间肿胀起包,头部像小米粒一样白,四周相连,肿胀发红发黑,让人感到闷乱,这就是所说的背疾。禁止房事、饮酒、吃肉、大蒜、面食等。如果不进行灸治,就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进行灸治,应该在疮口上灸七八百壮。有人不认识这种病,错误地将其当作杂肿来治疗,结果都死了。

治疗背疾和痈肿的方法,无论已经溃破还是未溃破,都可以用以下方法:将香豉三升与少量水混合,煮熟后捣成浓泥,可以用来做成饼状,厚度超过三分,有孔的地方不要覆盖孔上,将豉饼铺上,用艾草放在上面,灸到温暖且热,不要让肉破损。如果感到热痛,就立即更换。病情会减轻,感到舒适。一天灸两次。

治疗背疾,如果背部刚开始想要结肿,就服用这个方子。

大黄、升麻、黄芩、甘草各三两,栀子三七枚。将这五味药切成小片,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直到大便通畅为止,如果不通再继续服用。

治疗痈疽背疾已溃破或未溃破,以及各种毒肿的方法:栝楼根、榆白皮、胡燕窠、鼠粪土。将这四种药等分磨成粉末,用女人月经衣的水洗净后取汁和成泥,封在肿胀的地方,干了就更换,溃破的地方四面都封上,也感觉到了就封上,从一日至五日,直到痊愈。

内补散:治疗痈疽背疾,已经溃破排脓生肉的方法。

当归、桂心各二两,人参、芎、厚朴、防风、甘草、白芷、桔梗各一两。将这九味药研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方寸匕,一天三次,晚上两次,如果没有痊愈,继续服用。

内补散:治疗痈疮背疾的方法。

蜀椒、干姜各二分,白敛一两,黄芩、人参各二分,桂心一分,甘草一两,小豆一合半,附子、防风各一两,芎二两。将这十一味药研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方寸匕,一天三次,晚上两次。

治疗痈疽背疾及小瘰疬的方法:李根皮、通草、白敛、桔梗、厚朴、黄芩、附子、甘草、当归、葛根、半夏、桂心、芍药、芎、栝楼根。将这十五味药研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方寸匕,一天三次,疮口大的病人晚上再服一次。曾经有人患骨从疮中出来,还有三十多个痈疖,服用这个散剂后痊愈。

治疗背疾痈肿多年,痊愈后又复发,这是因为大风或结气在内,经脉阻塞,到了夏以来攻于背部,久不治疗,积聚成脓血,形成疮口内漏,大内阻塞,需要用排脓散的方法。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干姜各一分,当归、石韦、芎各四分,附子二分,苁蓉、巴戟天、远志、麦门冬、干地黄各八分,桂心、芍药各三分,地胆、菟丝子各三分,石斛、人参、甘草各五分。将这二十味药研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方寸匕,一天三次,晚上一次,逐渐增加剂量,长期服用终身不患痈疖。

治疗背疾的方法:乱发灰酒服用,也可以治疗疔疽。

另一个方法:饮用铁浆二升,取利。

另一个方法:三年陈醋滓三字,微火煎至浓稠,和牛脂敷上,一天更换一次。

另一个方法:猪狗牙烧灰,用醋和敷上,一天三四次。

另一个方法:猪脂敷上,一天四五次,也可以治疗发乳。《救急方》说:取猪羊脂切成片,用冷水浸泡后敷上,温暖后更换,五六十片后好转。如果一开始敷上感到冷,冷下来后会睡得很好,非常妙。

另一个方法:蛇头灰用醋和敷上,一天三次。

另一个方法:烧鹿角灰,用醋和敷上,一天四五次。

另一个方法:烧古蚌灰,用鸡蛋清和敷上,一天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发背第三-注解

发背:发背是一种古代医学术语,指的是背部出现的严重感染,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时会导致脓肿形成,甚至危及生命。

五石寒食更生散: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发背等疾病,可能含有多种矿物质和草药成分。

钟乳:钟乳石,古代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但现代医学认为其药用价值有限。

净土:指纯净的土壤,古代认为具有净化作用,可用于治疗疾病。

粗艾:艾草的一种,常用于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五香连翘汤:古代中药方剂,含有多种香料和连翘,用于治疗发背等疾病。

铁浆:古代认为具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作用的药液。

五香:指五种香料,古代用于制作药膳或药物。

连翘: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面酒五辛:指酒、面食以及辛辣食物,古代认为这些食物可能加重病情。

栝楼根: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榆白皮:榆树皮,古代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胡燕窠鼠:胡燕窠和鼠的混合物,古代认为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土:指泥土,古代认为具有吸收毒素、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香豉: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药材,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的作用。

升麻:中药材,具有发表、解热、解毒的作用。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栀子: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指将药材切成小块。

李根皮:李树皮,古代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通草: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乳的作用。

白敛: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桔梗:中药材,具有宣肺、利咽、排脓的作用。

厚朴:中药材,具有燥湿、行气、消痰的作用。

附子: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葛根: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桂心: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芎: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山茱萸:中药材,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作用。

五味子:中药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作用。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

石韦: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通淋化石的作用。

苁蓉:中药材,具有补肾阳、益精血的作用。

巴戟天:中药材,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的作用。

远志:中药材,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的作用。

麦门冬: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作用。

干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地胆: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

菟丝子:中药材,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精缩尿的作用。

石斛: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作用。

乱发灰:指头发烧成的灰,古代认为具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的作用。

三年醋滓:指存放三年的醋渣,古代认为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牛脂:牛的脂肪,古代认为具有滋润皮肤、解毒消肿的作用。

猪狗牙:猪狗的牙齿,古代认为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猪脂:猪的脂肪,古代认为具有滋润皮肤、解毒消肿的作用。

蛇头灰:蛇头烧成的灰,古代认为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鹿角灰:鹿角烧成的灰,古代认为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古蚌灰:古代蚌壳烧成的灰,古代认为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鸡子白:鸡蛋清,古代认为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发背第三-评注

此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医对于发背病的成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专业赏析:

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

这段话指出发背病的成因,认为与服用某些药物有关,如五石寒食更生散和钟乳,同时也可能是因为个人体质差异而自发。

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

描述了发背病的早期症状,通常出现在背部两侧,初期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

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于死。

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其临困之时,已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失音。

病情严重时,伤口扩大,有多个脓孔,触摸时会有脓液流出,并可能导致失音。

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帖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

描述了早期发现病情时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净土、艾草进行灸疗。

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

根据病情轻重,灸疗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

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

除了灸疗外,还需要服用中药进行治疗。

又法,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止。

另一种治疗方法是使用冷水进行冷敷。

此病忌面酒五辛等。

指出发背病患者应避免的食物,如面食、酒和辛辣食物。

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说明发背病也可能出现在肩膀上。

凡服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

指出服用某些药物的人需要保持适当的劳动和休息,否则容易引发疾病。

亦不得逐便恣意取暖,称己适情,必须遗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建议避免过度追求温暖,适当的寒冷对身体有益。

凡肿起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

详细描述了发背病的症状,包括肿胀、颜色变化和不适感。

禁房室酒肉蒜面。

建议发背病患者避免某些食物和活动。

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

强调如果不及时治疗,发背病的严重性。

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

描述了灸疗的具体操作,即灸疮上数百次。

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指出如果不正确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

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

提供了治疗发背和痈肿的方法。

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

描述了使用香豉和艾草进行灸疗的具体方法。

如热痛,即急易之。

如果感到热痛,应立即更换灸疗材料。

患当减,快得安稳。

灸疗后症状会减轻,患者会感到舒适。

一日二度灸之。

每天进行两次灸疗。

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瘥。

如果疮孔中有脓液流出,说明病情有所好转。

治发背,背上初欲结肿,即服此方。

提供了治疗早期发背病的方剂。

大黄升麻黄芩甘草各三两栀子三七枚。

列出了方剂的成分。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便止,不通更进。

描述了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治痈疽发背已溃未溃及诸毒肿方。

提供了治疗痈疽、发背和毒肿的方剂。

栝楼根榆白皮胡燕窠鼠坌土。

列出了方剂的成分。

上四味等分末之,以女人月经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肿上,干易,溃者四面封之,亦觉即封,从一日至五日,令瘥。

描述了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内补散。

提供了治疗痈疽发背的方剂。

当归桂心各二两人参芎厚朴防风甘草白芷桔梗各一两。

列出了方剂的成分。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绝。

描述了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外台秘要》无防风甘草白芷。

指出《外台秘要》中未提及防风、甘草和白芷。

内补散。

再次提到了治疗痈疮发背的方剂。

蜀椒干姜各二分白敛一两黄芩人参各二分桂心一分甘草一两小豆一合半附子防风各一两芎二两。

列出了方剂的成分。

上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描述了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治痈疽发背及小小瘰疬,李根皮散方。

提供了治疗痈疽、发背和小瘰疬的方剂。

李根皮一升通草白敛桔梗厚朴黄芩附子各一两甘草当归各二两葛根三两半夏五两桂心芍药各四两芎六两栝楼根五两。

列出了方剂的成分。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之。

描述了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得瘥。

提到了一个病例,说明该方剂的有效性。

治发背痈肿经年,瘥后复发,此因大风,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以来出攻于背,久不治,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大内塞排脓散方。

提供了治疗长期发背痈肿的方剂,并分析了病因。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干姜各一分当归石韦芎各四分附子二分苁蓉巴戟天远志麦门冬干地黄各八分桂心芍药各三分地胆菟丝子各三分石斛人参甘草各五分。

列出了方剂的成分。

上二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长服终身不患痈疖。

描述了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治发背方。

提供了治疗发背病的方剂。

乱发灰酒服方寸匕,亦治瘭疽。

描述了使用乱发灰和酒进行治疗的方剂。

又方饮铁浆二升,取利。

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方法,即饮用铁浆。

又方三年醋滓三字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日一易。

提供了使用醋滓和牛脂进行治疗的方剂。

又方猪狗牙烧灰,醋和敷上,日三四易之。

提供了使用猪狗牙灰和醋进行治疗的方剂。

又方猪脂敷上,日四五,亦治发乳。

提供了使用猪脂进行治疗的方剂,并指出也可用于治疗发乳。

《救急方》云:取猪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帖上,暖易之,五六十片差。

引用了《救急方》中的治疗方法。

若初帖少许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描述了使用猪羊脂进行治疗的感受。

又方蛇头灰醋和敷之,日三易。

提供了使用蛇头灰和醋进行治疗的方剂。

又方烧鹿角灰,醋和敷之,日四五。

提供了使用鹿角灰和醋进行治疗的方剂。

又方烧古蚌灰,鸡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提供了使用古蚌灰和鸡蛋清进行治疗的方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发背第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