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丹毒第四-原文
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其定色。
有血丹者,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状,隐疹起也。
有鸡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粒状,肉上粟粟如鸡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
有水丹者,由遍体热起,遇水湿搏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阴处。
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治之皆用升麻膏也。
升麻膏方
升麻白薇《肘后》作白敛漏芦连翘芒消黄芩各二两蛇衔枳实各三两栀子四十枚蒴藋四两
上十味微捣之,水三升浸半日,以猪膏五升,煎令水气尽,去滓,膏成敷,诸丹皆用之,日三,及热疮肿上。
《经心录》无枳实,以治诸毒肿。
治丹毒,升麻搨汤方
升麻漏芦芒消各三两栀子二十枚黄芩三两蒴藋五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浸良久,煮取七升,冷,以故帛染汁搨诸丹毒上,常令湿,搨后须服饮子并漏芦汤。
方并在前痈肿条中,但服之立瘥。
‘《小品》用治丹疹,赤毒肿。’
治丹毒单用药方
水苔生蛇衔生地黄生菘菜蒴藋叶慎火草五叶藤豆叶浮萍大黄栀子黄芩芒消
上十三味,但以一味单捣,涂之,立瘥。
大黄以下水和用。
又方凡天下极冷无过藻菜最冷,但有患热毒肿并丹等,取渠中藻菜细切熟捣,敷丹上,厚三分,干易之。
治诸丹神验方
以芸薹菜熟捣厚封之,随手即消。
如余热气未愈,但三日内封之,使醒醒好瘥止,纵干亦封之勿歇,以绝本。
余以贞观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多,至夜睡中觉四体骨肉疼痛,比至晓头痛目眩,额左角上如弹丸大肿,痛不得手近,至午时至于右角,至夜诸处皆到,其眼遂闭合不得开,几至殒毙。
县令周公以种种药治不瘥,经七日,余自处此方,其验如神,故疏之以传来世云耳。
五色油丹,俗名油肿,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轻之方缚母猪,枕头卧之,甚良。
又方牛屎涂之,干易。
赤流肿丹毒方取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
‘《千金翼》又用鸡子白和蒲席灰敷。’
又方捣大麻子,水和敷之。
又方以羊脂煎了摩之,得青羊脂最良。
‘《集验方》云:治人面目身体卒赤黑,丹起如疥状,不治日剧,遍身即杀人。’
治小儿丹毒方
捣马齿苋一握,取汁饮之,以滓薄之。
又方捣赤小豆五合,水和取汁,饮之一合良,滓涂五心。
又方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
又方腊月猪脂和釜下土敷之,干则易。
治小儿五色丹方
捣蒴藋叶敷之。
又方猪槽下烂泥敷之,干则易。
‘《集验》治卒赤黑丹。’
又方服黄龙汤二合,并敷患上。
治小儿白丹方
烧猪屎灰,鸡子白和敷之,良。
治小儿赤丹方
芸薹叶汁服三合,滓敷上良。
‘《千金翼》云:末芸薹以鸡子白和涂之。’
治小儿赤丹斑驳方
唾和胡粉,从外向内敷之。
又方锻铁屎以猪脂和敷之。
又方屋尘和腊月猪脂敷之。
治小儿火丹,赤如朱走皮中方以醋和豉研敷之。
又方鲤鱼血敷之,良。
又方捣荏子傅之,良。
又方猪屎水和绞取汁,服少许,良。
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方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便瘥。
一切丹并用此方,皆瘥。
又方生麻油涂之。
治小儿骨火丹,其疮见骨方捣大小蒜厚封之,著足踝者是。
治小儿殃火丹,毒著两胁及腋下者方伏龙肝末和油敷之,干则易。
若入腹及阴,以慎火草取汁服之。
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皆赤色者方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良。
又方烧李根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良。
治小儿朱游火丹,病一日一夜即成疮,先从背起渐至遍身,如枣大正赤色者方浓煮棘根汁洗之。
已成疮者,赤小豆末敷之。
未成疮者,鸡子白和小豆末敷之。
凡方中用鸡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完者无力。
治小儿天灶火丹,病从髀间起,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热流下,令阴头赤肿血出方伏龙肝捣末,鸡子白和敷之,日三,良。
又方鲫鱼肉剉,五合赤小豆末五合
上二味和捣,少水和敷之,良。
治小儿野火丹,病遍身皆赤者方用油涂之。
治小儿茱萸丹,病初从背起,遍身如细缬,一宿成疮者方赤小豆作末,以粉之。
如未成疮者,鸡子白和敷之。
治小儿废灶火丹,初从足趺起,正赤色者方以枣根煮汁,沐浴五六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丹毒第四-译文
论曰:丹毒被称为天火,肉中突然出现像丹药涂抹一样的红色,大的像手掌,严重的遍布全身,伴有瘙痒和肿胀,颜色不定。有血丹的,肉中肿胀,痒后又痛,轻微肿胀像吹气球一样,有隐疹出现。有鸡冠丹的,红色突出,大的像连钱,小的像麻豆粒,肉上像鸡冠的纹理,又称为茱萸丹。有水丹的,因全身发热,遇水湿后结成丹毒,闪烁着黄赤色,好像水在皮中,喜欢发生在大腿和阴部。这种病虽是小病,不治疗会让人丧命,治疗都用升麻膏。
升麻膏方:升麻、白薇、漏芦、连翘、芒消、黄芩各二两,蛇衔、枳实各三两,栀子四十枚,蒴藋四两。以上十味药稍微捣碎,用三升水浸泡半天,再用五升猪油煎煮,直到水气蒸发完毕,去除杂质,制成膏药,涂抹各种丹毒,一天三次,以及热疮和肿胀。
治丹毒,升麻搨汤方:升麻、漏芦、芒消各三两,栀子二十枚,黄芩三两,蒴藋五两。以上六味药捣碎,用一斗水浸泡很长时间,煮取七升,冷却后,用旧布蘸取药汁涂抹各种丹毒,保持湿润,涂抹后必须服用饮料和漏芦汤。这些方子在之前的痈肿条中已有,只需服用即可立即见效。
治丹毒单用药方:水苔、生蛇衔、生地黄、生菘菜、蒴藋叶、慎火草五叶、藤豆叶、浮萍、大黄、栀子、黄芩、芒消。以上十三味药,只用一味药单捣,涂抹即可见效。大黄以下用水和。
又方:凡天下极冷无过藻菜最冷,但有患热毒肿并丹等,取渠中藻菜细切熟捣,敷丹上,厚三分,干则更换。
治诸丹神验方:用油菜熟捣厚敷,立刻见效。如果余热未消,只需三天内连续敷药,使病情好转,即使药膏干了也不要停,以绝病根。
五色油丹,俗名油肿,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轻之方:用绳子绑住母猪,让它头部朝下躺下,效果很好。
又方:用牛粪涂抹,干后更换。
赤流肿丹毒方:取榆树根的白皮磨成末,与鸡蛋清混合敷上。
《千金翼》又用鸡蛋清和蒲席灰敷。
又方:捣碎大麻子,加水敷上。
又方:用羊脂煎了涂之,青羊脂效果最好。
治小儿丹毒方:捣马齿苋一把,取汁饮用,用渣敷。
又方:捣赤小豆五合,加水取汁,饮一合,渣敷五心。
又方:浓煮大豆汁,涂之,效果良好,治愈后无疤痕。
又方:腊月猪脂和釜下土敷之,干则更换。
治小儿五色丹方:捣蒴藋叶敷之。
又方:猪槽下烂泥敷之,干则更换。
又方:服黄龙汤二合,并敷患处。
治小儿白丹方:烧猪屎灰,与鸡蛋清混合敷之,效果良好。
治小儿赤丹方:油菜叶汁服三合,渣敷上,效果良好。
《千金翼》云:用油菜末与鸡蛋清混合涂之。
治小儿赤丹斑驳方:用唾液和胡粉,从外向内敷之。
又方:用铁锈和猪脂混合敷之。
又方:用屋尘和腊月猪脂敷之。
治小儿火丹,赤如朱走皮中方:用醋和豉研成粉末敷之。
又方:用鲤鱼血敷之,效果良好。
又方:捣荏子敷之,效果良好。
又方:用猪屎水和绞取汁,服少许,效果良好。
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用赤小豆二升磨成末,与鸡蛋清混合成薄泥状敷之,干则更换,即可治愈。所有丹毒都可用此方,都能治愈。
又方:用生麻油涂之。
治小儿骨火丹,其疮见骨:捣大小蒜厚敷,贴在脚踝处。
治小儿殃火丹,毒著两胁及腋下:用伏龙肝末和油敷之,干则更换。如果毒入腹及阴部,用慎火草取汁服用。
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皆赤色:用两升水,二升桑树皮切细煮取汁,沐浴,效果良好。
又方:烧李树根为灰,用田中流水调和,敷之,效果良好。
治小儿朱游火丹,病一日一夜即成疮,先从背起渐至遍身,如枣大正赤色:用浓煮棘根汁洗之。已成疮者,用赤小豆末敷之。未成疮者,用鸡蛋清和小豆末敷之。所有方剂中用鸡蛋的,都取先破的用,完整的无效。
治小儿天灶火丹,病从髀间起,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热流下,令阴头赤肿血出:用伏龙肝捣末,与鸡蛋清混合敷之,一天三次,效果良好。
又方:鲫鱼鱼肉切碎,与五合赤小豆末混合,少加水调和敷之,效果良好。
治小儿野火丹,病遍身皆赤:用油涂之。
治小儿茱萸丹,病初从背起,遍身如细缬,一宿成疮:用赤小豆磨成末,撒之。如未成疮者,用鸡蛋清和赤小豆末敷之。
治小儿废灶火丹,初从足踝起,正赤色:用枣根煮汁,沐浴五六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丹毒第四-注解
丹毒: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伴有肿胀和瘙痒。在古代医学中,丹毒被认为是由于天火(热毒)引起的。
天火:古代医学中指热毒,认为某些疾病是由自然界中的火元素引起的。
赤如丹涂之色:形容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斑点或斑块,如同丹药涂抹的颜色。
手掌:一种长度单位,古时一掌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九寸。
遍身:全身,指整个身体。
痒:皮肤发痒的感觉。
肿:皮肤或组织因炎症、液体渗出等原因而肿胀。
无其定色:没有固定的颜色,可能随病情变化。
血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特点是皮肤下有血肿。
鸡冠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皮肤上的红色斑点或斑块类似鸡冠的形状。
连钱:古代货币单位,一钱等于十文。
麻豆粒状:形容小的颗粒,如麻和豆的大小。
水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特点是皮肤上有水泡。
股:大腿。
阴处:指私密部位。
升麻膏:一种古代用于治疗丹毒的药物。
白薇: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漏芦: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连翘: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芒消: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黄芩:一种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蛇衔: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枳实:一种中药,具有破气消积、散结止痛的功效。
栀子:一种中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蒴藋: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猪膏:猪油,古代用于制作药物。
搨:涂抹。
汤:古代指药液,即煎煮后冷却的药液。
㕮咀:古代指将药材捣碎。
故帛:旧布,古代用于蘸取药液。
水苔:水生苔藓植物,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生地黄:一种中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生菘菜:一种蔬菜,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慎火草: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五叶藤豆叶:一种植物,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大黄:一种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藻菜:一种水生植物,古代用于治疗热毒肿。
芸薹菜:一种蔬菜,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棘根汁:棘树根的汁液,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伏龙肝:古代指龙肝,用于治疗皮肤病。
鲫鱼:一种鱼类,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荏子:一种植物,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赤小豆:一种豆类,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鸡子白:鸡蛋清,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胡粉:一种矿物粉末,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锻铁屎:铁锈,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屋尘:房屋中的灰尘,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醋:一种酸性液体,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豉:豆鼓,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李根:李树的根,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棘根:棘树的根,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田中流水:田间的流水,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伏龙肝末:龙肝的粉末,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鲫鱼肉:鲫鱼的肉,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枣根:枣树的根,古代用于治疗皮肤病。
野火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病状遍及全身。
废灶火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病状从足部开始,皮肤呈现红色。
朱游火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病状从背部开始蔓延。
天灶火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病状从大腿开始。
茱萸丹:一种丹毒的类型,病状从背部开始,皮肤出现细小的红色斑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痈肿毒方-丹毒第四-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丹毒的名称、症状、治疗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丹毒及其对应的药方。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丹毒的名称‘天火’寓意了丹毒的严重性和突发性,如同天火降临,突然而来,令人措手不及。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丹毒的症状,如‘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遍身有痒有肿’,‘无其定色’等,这些描述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丹毒的严重性和痛苦。
再者,文中提到了不同类型的丹毒,如‘血丹’、‘鸡冠丹’、‘水丹’等,每种丹毒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分类和治疗的细致入微。
在治疗方法方面,文中提到了多种药方,如‘升麻膏方’、‘治丹毒,升麻搨汤方’、‘治丹毒单用药方’等,这些药方涉及多种药材,如‘升麻’、‘白薇’、‘漏芦’、‘连翘’等,这些药材在古代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症状的丹毒的治疗方法,如‘治小儿丹毒方’、‘治小儿五色丹方’、‘治小儿白丹方’等,这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针对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五色油丹’、‘赤流肿丹毒方’、‘治小儿殃火丹’等,这些方法在古代医学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丹毒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还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分类、治疗和探索的精神,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