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痹第八-原文
论曰:血痹病从何而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巢源》云:其状如被微风所吹。
但以脉自微涩,涩在寸口,关上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
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治三阴三阳,厥逆寒食,胸胁支满,病不能言,气满胸中,急肩息,四肢时寒热不随,喘悸烦乱,吸吸少气,言辄飞扬,虚损,铁精汤方
黄铁三十斤,以流水八斗扬之三千遍炭五十斤,烧铁令赤,投冷水复烧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药半夏麦门冬各一升白薇黄芩甘草芍药各四两人参三两大枣二十枚石膏五两生姜二两
上十味㕮咀,纳前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日三,两日令尽。
黄芪汤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方。
蜀黄芪人参芍药桂心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尽。《要略》五物,无人参。
治游风行走无定,肿或如盘大,或如瓯,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脚,悉主之方
海藻茯苓防风独活附子白术各三两大黄五两鬼箭当归各二两,一本作当陆
上九味㕮咀,以酒二斗渍之五日,初服二合,加之,以知为度。
白敛散
治风痹肿,筋急展转易常处方。
白敛半两附子六铢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
治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大易方
萆薢署预牛膝泽泻各二两白术地肤子各半两干漆蛴螬天雄狗脊车前子各十铢茵芋六铢山茱萸三十铢干地黄二两半
上十四味末之,蜜和。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稍加之。
治诸风痹方
防风甘草黄芩桂心当归茯苓各一两秦艽葛根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附子酒
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方。大附子一枚重二两者,亦云二枚,酒五升渍之,春五日,一服一合,日二,以瘥为度。
麻子酒
主虚劳百病,伤寒风湿,及妇人带下,月水往来不调,手足疼痹著床,服之令人肥健方。
麻子一石法曲一斗
上二味,先捣麻子成末,以水两石著釜中,蒸麻子极熟,炊一石米,须出滓,随汁多少如家酝法,候熟取清酒,随性饮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痹第八-译文
论述说:血痹病是从哪里得来的。张仲景说:那些地位尊贵、体弱多病的人,因为骨弱而肌肤丰腴,加之劳累出汗后,睡觉时不注意身体的移动,被微风吹拂,就会患上这种病,症状就像被风吹一样,《巢源》说:它的症状就像被微风吹拂。但脉象微涩,涩在寸口,关上紧,应该用针灸来引导阳气,使脉象和顺,紧绷感消失则病愈。
治疗风湿病,脉象浮,身体沉重,出汗怕风的方法:
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将这六味药捣碎,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服后坐在被中,想要缓解就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一样,睡觉时出汗。
治疗三阴三阳,厥逆寒食,胸胁支满,病不能说话,气满胸中,急促呼吸,四肢时冷时热,喘息不安,心烦意乱,呼吸短促,说话就感到头昏眼花,虚弱,铁精汤方:
黄铁三十斤,用流水八斗搅拌三千遍,炭五十斤,烧铁至红色,投入冷水中再烧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药半夏、麦门冬各一升,白薇、黄芩、甘草、芍药各四两,人参三两,大枣二十枚,石膏五两,生姜二两。
将这十味药捣碎,放入前面的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一天三次,两天内服完。
黄芪汤:治疗血痹,阴阳都微弱,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部症状是身体不感觉,像风一样。
蜀黄芪、人参、芍药、桂心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将这六味药捣碎,用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一天三次服完。《要略》中提到的五物,没有人参。
治疗游风行走不定,肿胀或如盘大,或如碗,或附着在腹部背部,或附着在手臂,或附着在脚上,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海藻、茯苓、防风、独活、附子、白术各三两,大黄五两,鬼箭、当归各二两,一本作当陆。
将这九味药捣碎,用酒二斗浸泡五天,初服二合,逐渐增加,以知道为度。
白敛散:治疗风痹肿胀,筋急展转不正常的方法:
白敛半两,附子六铢。
将这两种药研成粉末,用酒服半刀圭,一天三次。如果不知道,增加到一刀圭,身体中热行为候,十天就会感觉好转。
治疗风痹游走不定处,名叫血痹大易方:
萆薢、署预、牛膝、泽泻各二两,白术、地肤子各半两,干漆、蛴螬、天雄、狗脊、车前子各十铢,茵芋六铢,山茱萸三十铢,干地黄二两半。
将这十四味药研成末,用蜜调和。用酒下如梧子十丸,一天三次,逐渐增加。
治疗各种风痹方:
防风、甘草、黄芩、桂心、当归、茯苓各一两,秦艽、葛根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将这十一味药捣碎,用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取汗。
附子酒:主治大风冷,痰癖胀满,各种痹病。大附子一枚重二两,也说是两枚,用酒五升浸泡,春天五天,一次服一合,一天两次,以病愈为度。
麻子酒:主治虚劳百病,伤寒风湿,以及妇女带下,月经不调,手足疼痛痹病,躺在床上,服用后使人肥健。麻子一石,法曲一斗。
将这两种药先捣成末,用水两石放在锅中,蒸麻子至极熟,煮一石米,必须滤去渣滓,根据汁的多少,像家酿法一样,等到熟了取清酒,随性饮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痹第八-注解
血痹:血痹是一种中医病名,指的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局部肌肉或皮肤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
尊荣人:指地位高、受人尊敬的人。
骨弱肌肤盛:形容人体质虚弱,但肌肉丰满。
微涩脉:中医脉象之一,指脉搏微弱而涩滞,多见于气血不足、血脉不畅等情况。
寸口:中医脉诊部位之一,位于手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
关上:中医脉诊部位之一,位于手腕横纹上,寸口上方的脉搏部位。
紧脉:中医脉象之一,指脉搏有力而紧,多见于外感风寒、气血郁滞等情况。
针引阳气: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激发和引导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巢源:《巢源》是古代医学著作,作者巢元方。
风湿:中医病名,指由风邪和湿邪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肢体沉重等症状。
浮脉:中医脉象之一,指脉搏浮在皮肤表面,多见于表证。
身重:身体沉重,多见于湿邪侵袭。
恶风:怕风,多见于风邪侵袭。
防己: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黄芪:中药名,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
生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大枣: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指将药材捣碎成粉末。
半夏: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麦门冬:中药名,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
白薇: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蜀黄芪:中药名,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
桂心: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游风:中医病名,指风邪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游走性疼痛、肿胀等症状。
海藻:中药名,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防风:中药名,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独活: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附子: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大黄:中药名,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鬼箭: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当归:中药名,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白敛: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萆薢: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署预: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牛膝:中药名,具有活血通经、利水通淋的功效。
泽泻: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功效。
地肤子:中药名,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
干漆:中药名,具有破血祛瘀、杀虫的功效。
蛴螬:中药名,具有破血逐瘀、消积止痛的功效。
天雄: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狗脊:中药名,具有祛风湿、强腰膝的功效。
车前子:中药名,具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功效。
茵芋: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山茱萸:中药名,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
干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秦艽: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葛根:中药名,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杏仁:中药名,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大附子: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酒渍:将药材用酒浸泡的方法,以增强其药效。
麻子:中药名,具有润肠通便、消肿止痛的功效。
法曲:中药名,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痹第八-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金匮要略》,是中医古籍中关于血痹病及其治疗的论述。以下是对其逐行赏析的详细内容。
论曰:血痹病从何而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巢源》云:其状如被微风所吹。
赏析:此段首先提出了血痹病的成因,认为血痹病多因人体虚弱,肌肤盛而骨弱,加之疲劳出汗后,卧床时不注意保暖,被微风侵袭而得。‘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表明了血痹病与人体体质的关系,‘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则揭示了发病的诱因,‘形如风状’则是对病状的生动描绘。
但以脉自微涩,涩在寸口,关上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赏析:此句提出了诊断血痹病的方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微涩’和‘紧’是血痹病的脉象特征,‘针引阳气’则是治疗的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
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赏析:此段介绍了治疗风湿病的方剂,其中汉防己、甘草、黄芪等药材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治疗方法则是煎煮后分三次服用,并要求患者在服药后坐于被中,以促进汗出,达到解表驱邪的效果。
治三阴三阳,厥逆寒食,胸胁支满,病不能言,气满胸中,急肩息,四肢时寒热不随,喘悸烦乱,吸吸少气,言辄飞扬,虚损,铁精汤方
黄铁三十斤,以流水八斗扬之三千遍炭五十斤,烧铁令赤,投冷水复烧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药半夏麦门冬各一升白薇黄芩甘草芍药各四两人参三两大枣二十枚石膏五两生姜二两
上十味㕮咀,纳前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日三,两日令尽。
赏析:此段描述了治疗复杂病症的方剂,铁精汤的制作过程复杂,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处理的精细和对药效的追求,方中药物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症状,具有补虚、清热、祛风等多种功效。
黄芪汤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方。
蜀黄芪人参芍药桂心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尽。《要略》五物,无人参。
赏析:黄芪汤是治疗血痹病的方剂,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人参则增强补益效果,方中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治疗原则。
治游风行走无定,肿或如盘大,或如瓯,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脚,悉主之方
海藻茯苓防风独活附子白术各三两大黄五两鬼箭当归各二两,一本作当陆
上九味㕮咀,以酒二斗渍之五日,初服二合,加之,以知为度。
赏析:此段介绍了治疗游风(一种风邪所致的皮肤病)的方剂,方中药物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治疗方法则是用酒浸泡,体现了酒在古代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白敛散
治风痹肿,筋急展转易常处方。
白敛半两附子六铢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
赏析:白敛散是治疗风痹肿痛的方剂,白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附子则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方中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治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大易方
萆薢署预牛膝泽泻各二两白术地肤子各半两干漆蛴螬天雄狗脊车前子各十铢茵芋六铢山茱萸三十铢干地黄二两半
上十四味末之,蜜和。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稍加之。
赏析:此段介绍了治疗血痹大易方的药物组成,方中药物种类繁多,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多种功效,体现了中医方剂配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治诸风痹方
防风甘草黄芩桂心当归茯苓各一两秦艽葛根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赏析:此段介绍了治疗各种风痹的方剂,方中药物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治疗方法则是煎煮后分三次服用,并要求患者取汗,体现了中医的治疗原则。
附子酒
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方。大附子一枚重二两者,亦云二枚,酒五升渍之,春五日,一服一合,日二,以瘥为度。
赏析:附子酒是治疗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等病症的方剂,附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酒则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方中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麻子酒
主虚劳百病,伤寒风湿,及妇人带下,月水往来不调,手足疼痹著床,服之令人肥健方。
麻子一石法曲一斗
上二味,先捣麻子成末,以水两石著釜中,蒸麻子极熟,炊一石米,须出滓,随汁多少如家酝法,候熟取清酒,随性饮之。
赏析:麻子酒是治疗虚劳百病、伤寒风湿、妇人带下等病症的方剂,麻子具有润燥通便、解毒消肿的作用,法曲则具有助消化、解酒毒的功效,方中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