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痱第五-原文
论曰,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
治之以伏龙肝五升末,冷水八升和搅,取其汁饮之,能尽为善。
《肘后》此方治心烦恍惚,腹中痛满,绝而复苏。
自此以下九方皆是主此风,用之次第宜细寻之。
论曰:凡欲医此病,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汤药,以失机宜,非但杀人。
因兹遂为痼疾,亦既得之,当进三味竹沥饮,少似有胜于常,更进汤也。
竹沥饮子,患热风者必先用于此,制其热毒。
竹沥汤
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哺夜各一服,服讫,觉四体有异似好,次进后汤方
麻黄防风各一两半芎防己附子人参芍药黄芩甘草桂心各一两生姜四两石膏六两杏仁四十枚竹沥一升羚羊角二两生葛汁五合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间五日更服一剂,频与三剂,渐觉少损,仍进后方
竹沥三升防己升麻桂心芎羚羊角各二两麻黄三两防风二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两日服一剂,常用加独活三两,最佳,此方神良,频进三剂。
若手足冷者,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
若未除,更进后汤方
防风麻黄芍药各一两半防己桂心黄芩白术附子一本作杏仁四十枚羚羊角竹沥一升甘草一本作葛根二两人参芎独活升麻各一两生姜石膏各二两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更服。
若有气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煮散除余风方
防风独活防己秦艽黄芪芍药人参白术茯神芎远志升麻石斛牛膝羚羊角丹参甘草厚术天门冬五加皮桂心黄芩《千金翼》作署预地骨皮各一两,一云各四两橘皮生姜麻黄干地黄各三两槟榔《千金翼》作甘草藁本《千金翼》作附子杜仲《千金翼》作麦门冬乌犀角各二两,《千金翼》作山茱萸薏苡仁一升石膏六两一云三两
上三十三味捣筛为粗散,和搅令匀,每以水三升、药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滓,顿服之,取汗,日一服。
若觉心中热烦,以竹沥代水煮之。
凡患风人多热,常宜服荆沥方
荆沥竹沥生姜汁,各三合
上三味相和,暖之,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服此,平复好瘥乃止。
独活煮散
主诸风痱方。
独活八两芎芍药茯苓防风防己葛根各一两当归人参桂心羚羊角石膏麦门冬各四两磁石十两甘草三两白术三两
上十六味各切如豆,分二十四分,分安生姜生地黄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日晚或夜中服之,日一服,间日服,无所忌。
凡风服汤药,多患虚热翕翕然,五补丸除热方
防风人参苁蓉干地黄羚羊角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半芍药独活干姜白术丹参食茱萸一本云山茱萸甘草茯神升麻黄芪甘菊花地骨皮五加皮石斛牛膝署预各三十铢秦艽芎生姜屑桂心防己黄芩各一两寒水石三两附子十八铢石膏三两
上三十二味末之,白蜜和生姜,蜜汤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
忌油面蒜生冷酢滑猪羊鸡鱼等。
论曰:古人立方,皆准病根冷热制之,今人临急造次,寻之即用,故多不验。
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热,乃可检方,用无不效也,汤酒既尔,丸散亦然。
凡此风之发也,必由热盛,故有竹沥葛汁等诸冷药焉,后之学者,不能仔细识其方意,故有兹论。
具而述之,其人无密室者,不得与疗风,强人居室不密尚中风,况服药人。
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如倒作厶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各一百壮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痱第五-译文
论述说:风痱这种病,突然不能说话,口紧闭,手脚不能动弹而变得僵硬,就是这样。治疗这种病可以用伏龙肝五升末,冷水八升调和搅拌,取其汁液饮用,能够完全治愈。在《肘后》这本书中,这个方子可以治疗心烦意乱,腹部疼痛胀满,突然昏迷后复苏。从这以下九个方子都是主要治疗这种风病的,使用时应该仔细查找它们的顺序。
论述说:凡是想要治疗这种病,要知道先后的顺序,不能随意投药,以免错过治疗时机,不仅会杀人。因此,这种病就会变成慢性病,一旦得了这种病,应该服用三味竹沥饮,稍微比平时好一些,然后再服用汤药。竹沥饮子,对于患有热风病的人,必须首先使用这个方子,以控制其热毒。
竹沥汤:治疗四肢无力,心神恍惚,失去意识,不能说话的方子。
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这三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温暖后分三次服用,早上、下午、晚上各一次,服用后,感觉四肢有好转的迹象,然后服用后面的汤方。
麻黄、防风各一两半,芎、防己、附子、人参、芍药、黄芩、甘草、桂心各一两,生姜四两,石膏六两,杏仁四十枚,竹沥一升,羚羊角二两,生葛汁五合。
以上十六味药捣碎,用七升水煮到一半,加入竹沥再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次服用,取汗,每隔五天再服一剂,连续服用三剂,逐渐感觉病情有所减轻,然后服用后面的方子。
竹沥三升,防己、升麻、桂心、芎、羚羊角各二两,麻黄三两,防风二两。
以上八味药捣碎,用四升水与竹沥一起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两天服一剂,经常使用时可以加独活三两,效果最佳,这个方子非常有效,连续服用三剂。
如果手足发冷,可以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如果病情没有完全消除,可以继续服用后面的汤方。
防风、麻黄、芍药各一两半,防己、桂心、黄芩、白术、附子(一本作杏仁四十枚)、羚羊角、竹沥一升、甘草(一本作葛根二两)、人参、芎、独活、升麻各一两,生姜、石膏各二两。
以上十七味药捣碎,用八升水煮到一半,加入竹沥再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每次间隔如人行走十里。如果有气滞,可以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凡是服用前面的汤药后病情好转,可以长期服用煮散来除去剩余的风。
防风、独活、防己、秦艽、黄芪、芍药、人参、白术、茯神、芎、远志、升麻、石斛、牛膝、羚羊角、丹参、甘草、厚术、天门冬、五加皮、桂心(千金翼作署预)、地骨皮(各一两,一云各四两)、橘皮、生姜、麻黄、干地黄各三两、槟榔(千金翼作甘草)、藁本(千金翼作附子)、杜仲(千金翼作麦门冬)、乌犀角各二两(千金翼作山茱萸)、薏苡仁一升、石膏六两(一云三两)。
以上三十三味药捣碎筛成粗末,混合搅拌使其均匀,每次用三升水、药三两煮取一升,用绵过滤去渣,一次服完,取汗,每天服用一次。如果感觉心中热烦,可以用竹沥代替水煮。
凡是患有风病的人,大多有热病,应该经常服用荆沥方。
荆沥、竹沥、生姜汁,各三合。
这三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温暖后作为一剂服用,每天早上服用煮散,下午服用这个方子,病情好转后才停止。
独活煮散:治疗各种风痱的方子。
独活八两,芎、芍药、茯苓、防风、防己、葛根各一两,当归、人参、桂心、羚羊角、石膏、麦门冬各四两,磁石十两,甘草三两,白术三两。
以上十六味药切成豆粒大小,分成二十四份,分别放入生姜、生地黄切一升、杏仁二十七枚,用二升水煮取七合,晚上或夜间服用,每天一次,隔天服用,没有禁忌。
凡是服用汤药的风病,多患虚热,五补丸可以除热。
防风、人参、苁蓉、干地黄、羚羊角、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半,芍药、独活、干姜、白术、丹参、食茱萸(一本云山茱萸)、甘草、茯神、升麻、黄芪、甘菊花、地骨皮、五加皮、石斛、牛膝、署预各三十铢,秦艽、芎、生姜屑、桂心、防己、黄芩各一两,寒水石三两,附子十八铢,石膏三两。
以上三十二味药研成末,用蜂蜜和生姜调和,用蜜汤服用如梧子大小二十丸,每天三次,逐渐增加到三十丸。忌食油面、蒜、生冷、酸辣、滑的、猪羊鸡鱼等。
论述说:古人制定方剂,都是根据疾病的根源冷热来制定的,现在的人急急忙忙地制定方剂,一找到就使用,所以很多都不见效。因此,想要使用方剂的人,首先要确定疾病的冷热性质,然后才能查找方剂,使用起来才能有效,无论是汤药还是酒剂,丸剂和散剂都是如此。凡是风病的发作,必定是由热盛引起的,所以有竹沥、葛汁等清凉药物,后来的学者不能仔细识别方子的意图,所以有这篇论述。详细地说,没有密室的人不能治疗风病,强行居住在不严密的地方还会中风,何况是服用药物的人。
治疗风痱不能说话,手脚不灵活的灸法:病人手小指内侧歧骨间到指端为度,放在肚脐上,直视心下,用丹药注满度上的端点,再注满两次,继续注满上面,打开上面取其根部,度横放于打开的上面,使三合,形状像倒写的‘厶’字,男性灸左手,女性灸右手,因为担心分不清,所以在三个地方同时点火,各灸一百壮即可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痱第五-注解
风痱:风痱,古医书中指因风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突然不能言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等症状。
伏龙肝:伏龙肝,古方中的一种药材,指龙肝的伏藏部分,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功效。
五升末:五升末,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以五升为计量单位。
冷水:冷水,指常温或低于体温的水。
和搅:和搅,指将药材粉末与水混合并搅拌均匀。
汁饮之:汁饮之,指将混合后的药液饮用。
心烦恍惚:心烦恍惚,指心情烦躁,精神恍惚不安。
腹中痛满:腹中痛满,指腹部疼痛且感觉胀满。
绝而复苏:绝而复苏,指病危之后又恢复过来。
痼疾:痼疾,指久治不愈的疾病。
三味竹沥饮:三味竹沥饮,指由竹沥、葛汁、生姜汁混合而成的药饮,用于治疗热风。
热风:热风,指因热邪引起的风病。
竹沥:竹沥,指竹子中的汁液,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葛汁:葛汁,指葛根的汁液,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生姜汁:生姜汁,指生姜的汁液,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麻黄:麻黄,一种中药材,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防风:防风,一种中药材,有祛风解表、止痛的功效。
芎:芎,指川芎,一种中药材,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防己:防己,一种中药材,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附子:附子,一种中药材,有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人参:人参,一种中药材,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肺的功效。
芍药:芍药,一种中药材,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黄芩:黄芩,一种中药材,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甘草:甘草,一种中药材,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桂心:桂心,指肉桂的心部,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生姜:生姜,一种中药材,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石膏:石膏,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杏仁:杏仁,一种中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羚羊角:羚羊角,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的功效。
生葛汁:生葛汁,指新鲜葛根的汁液,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㕮咀:㕮咀,指将药材切成小片或小段。
煮减半:煮减半,指将药材加水煮沸后,煮至水量减半。
纳沥煮取二升五合:纳沥煮取二升五合,指将竹沥加入药液中继续煮,煮至水量为二升五合。
分三服:分三服,指将药液分成三次服用。
取汗:取汗,指通过服用药物后发汗来治疗疾病。
间五日更服一剂:间五日更服一剂,指每隔五天服用一剂药物。
频与三剂:频与三剂,指连续服用三剂药物。
竹沥汤:竹沥汤,指以竹沥为主要成分的药汤。
煮散:煮散,指将药材加水煮后,去渣取汁的药方。
煮散除余风方:煮散除余风方,指用于去除余风的煮散药方。
荆沥:荆沥,指荆芥的汁液,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独活煮散:独活煮散,指以独活为主要成分的煮散药方。
诸风痱:诸风痱,指各种风病。
虚热翕翕然:虚热翕翕然,指身体出现虚热症状,如心烦、出汗等。
五补丸:五补丸,指一种中药丸剂,有补气养阴、养血安神的功效。
白蜜:白蜜,指蜂蜜,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功效。
油面蒜生冷酢滑猪羊鸡鱼等:油面蒜生冷酢滑猪羊鸡鱼等,指在服用药物期间应避免的食物,如油腻、辛辣、生冷、酸辣等。
方意:方意,指药方的组成原理和作用。
密室:密室,指封闭的房间,这里指保密的房间。
灸法度病者:灸法度病者,指通过灸法治疗疾病的方法。
丹注:丹注,指用丹药(一种中药材)进行注药。
壮:壮,指艾灸时点燃艾条的数量,这里指一百壮。
梧子大:梧子大,指梧桐子大小,是一种古代的计量单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痱第五-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肘后备急方》,是古代中医治疗风痱(一种因风邪引起的疾病)的方剂记录。全文详细描述了风痱的症状以及多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深刻理解。
首先,文中对风痱的症状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说明风痱患者突然无法言语,口紧闭,手脚不能自如活动且僵硬,这是典型的中风症状。
接着,文中提到了伏龙肝五升末和冷水的治疗方法,‘治之以伏龙肝五升末,冷水八升和搅,取其汁饮之,能尽为善。’这里运用了伏龙肝的寒性来调和体内过盛的热气,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竹沥汤’的描述中,‘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相应的方剂。竹沥、生葛汁、生姜汁等成分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药性的深刻理解,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中还提到了麻黄、防风、附子等药物的运用,这些药物具有发汗、祛风、温经等功效,适用于治疗风痱引起的肢体不遂等症状。
‘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煮散除余风方’表明,在病情好转后,可以通过常服煮散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的复发。
‘凡患风人多热,常宜服荆沥方’说明了风病患者多伴有热症状,荆沥方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病患者。
‘独活煮散’和‘五补丸’等方剂的介绍,进一步展示了古人对风痱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针对不同症状的针对性治疗。
最后,文中强调了治疗风痱的注意事项,如‘其人无密室者,不得与疗风’,‘强人居室不密尚中风,况服药人’,表明治疗环境对疗效有重要影响,这也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