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懿第六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懿第六-原文

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桂心芍药栝楼根生葛各二两生姜六两甘草三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论曰: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治中风,口噤不能言方

防己桂心麻黄各二两葛根三两甘草防风芍药各一两生姜四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喑哑不语皆治之。

石南汤

治六十四种风注,走入皮肤中如虫行,腰脊强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疹搔之作疮,风尸身痒,卒风面目肿起,手不出头,口噤不能言方。

石南干姜黄芩细辛人参各一两桂心麻黄当归芎各一两半干地黄十八铢甘草二两食茱萸三十铢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汗勿怪。

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方

白术四两,以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服荆沥一升。

又方服淡竹沥一升。

又方芥子一升醋三升

上二味煮取一升,薄头,以布裹之,一日一度。《肘后》以治卒不得语。

又方豉五升吴茱萸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渐渐饮之。《肘后》以治不能语。

卒中风,口噤不得开灸机关《千金翼》名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之。

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先灸天窗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窗五十壮者。始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较。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决定勿疑惑也,不至心者,勿浪尽灸。

论曰: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故附之于治风方末。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补之,炙熨斗熨两胁下。又灶突墨弹丸大,浆水和饮之。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刺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桂汤治卒失音方。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渐渐咽汁。

又方浓煮大豆汁,含亦佳,无豆用豉。

治卒不得语方

酒五合和人乳汁中,半分为二服。

论曰:夫眼瞤动口唇偏㖞,皆风入脉,急与小续命汤附子散,摩神明膏丹参膏,依穴灸之,喉痹舌缓亦然。风入脏使人喑哑卒死,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㖞僻者,与伏龙肝散和鸡冠血及鳖血涂,干复涂,并灸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随年壮报之,至三报。三日不瘥,更报之。

附子散

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㖞僻方。

附子桂心各五两细辛防风人参干姜各六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甘草汤

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脚枯细,面口㖞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方。

甘草桂心芎麻黄当归芍药各一两附子二枚独活防己各三两生姜石膏茯神各四两白术黄芩细辛各一两秦艽防风各一两半侧子二枚菊花一升淡竹沥四升人参二两

上二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取七升纳竹沥及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服三服讫,间一杯粥,后更服,待药势自汗。慎生冷醋蒜面乳酪鱼等。

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独活三两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即愈。

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方

牡蛎矾石灶下黄土附子各等分

上四味末之,取三岁雄鸡冠血和药敷其上,预持镜候之,才欲复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过,不复还也。《千金翼》云:偏右涂左,偏左涂右。

又方青松叶一斤捣令汁出,清酒一斗渍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出即止。

又方竹沥三升防风防己升麻桂心芎各二两羚羊角三两麻黄四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日服一剂,常用效。

又方酒煮桂取汁,以故布搨病上,正则止,左㖞搨右,右㖞搨左。秘不传,余常用,大效。

治口耳僻方

防风二两柏实三两独活生姜各四两麻黄三两杏仁三十枚附子葛根各二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口㖞不止方

取空青末如豆一枚,含之,即愈。

治卒中风口㖞方

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顿服之。《肘后》以治口噤不开。

又方大皂荚一两去皮子,下筛,以三年大醋和,左㖞涂右,右㖞涂左,干更涂之。

枳茹酒

主诸药不能瘥者方。

枳实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湿气,以酒一斗渍,微火暖令得药味,随性饮之。

主口僻眼急大验,治缓风急风并佳。《肘后》以治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枳树皮亦得。

治卒中风口㖞方

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

中风口㖞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懿第六-译文

治疗风邪不能说话,四肢不能动弹,手脚软弱无力,独活汤方:独活四两,肉桂心、芍药、瓜蒌根、生葛各二两,生姜六两,甘草三两。以上七味药,捣碎,用五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

论曰:脾的脉络连着胃,夹着咽喉,连着舌根,散布在舌下,心之别脉系着舌根,现在心脾两脏受到风邪,所以舌头僵硬不能说话。

治疗中风,口紧不能说话方:防己、肉桂心、麻黄各二两,葛根三两,甘草、防风、芍药各一两,生姜四两。以上八味药,捣碎,用六升水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哑哑不说话都可以治疗。

石南汤:治疗六十四种风邪注入,进入皮肤中像虫子爬行,腰脊僵硬,五缓六急,手脚拘挛,瘙痒起疹子,风尸身体痒,突然中风面目肿胀,手不能伸出头,口紧不能说话方。

治疗中风,口紧不省人事方:白术四两,用三升酒煮取一升,一次服完。

又方:服荆沥一升。

又方:服淡竹沥一升。

又方:芥子一升,醋三升。以上二味药,煮取一升,冷敷头部,用布包好,一天一次。《肘后》用来治疗突然不能说话。

又方:豉五升,吴茱萸一升。以上二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慢慢喝。

《肘后》用来治疗不能说话。

突然中风,口紧不能张开,灸颊车二穴,《千金翼》称为颊车穴,位于耳下八分,靠近前方,灸五壮,就能说话,再灸随年壮,偏斜的逐个灸,左右都灸。

中风失语,不能说话,手脚无力,先灸天窗五十壮,息火后再移灸百会五十壮,灸完后再灸天窗五十壮。开始发病先灸百会,则风气不能泄,内攻五脏,喜欢闭伏仍失语,所以先灸天窗,再灸百会,效果很好。一灸五十壮,全部泄出火势,再灸,看病情轻重,重的部位灸三百壮,大致如此。凡中风服药效果好的,只是风穴都灸三壮,没有不愈的,效果神奇。一定要相信,不专心的人,不要随意灸。

论曰: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所以失语不能说话,以及喉咙痹阻失声,都是风邪造成的,进入内脏都能致命,所以附在治风方末。

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这是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的缘故。针百会入三分补之,用熨斗熨两胁下。又用灶突墨弹丸大的墨丸,用浆水喝。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菜叶。又刺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桂汤治突然失音方:浓煮桂皮汁服一升,覆取汗,也可以末桂皮放在舌下,慢慢咽汁。

又方:浓煮大豆汁,含也可以,没有豆用豉。

治突然不能说话方:酒五合和人乳汁中,分两次服。

论曰:眼皮跳动,口唇歪斜,都是风入脉,急用小续命汤、附子散,摩神明膏、丹参膏,依穴位灸之,喉咙痹阻舌头不灵活也是这样。风入脏使人失语突然死亡,口眼歪斜,牙关紧闭,舌头不能转动,歪斜的人,用伏龙肝散和鸡冠血及鳖血涂,干后涂,并灸嘴唇边横纹赤白际,逐个左右灸,随年壮报之,到三报。三天不愈,再报之。

附子散:治疗中风,手臂不麻木,口面歪斜方。

甘草汤:治疗偏风多年不愈,手脚枯瘦,面口歪斜,精神不定,言语颠倒方。

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独活三两。以上三味药合煎取一升,一次服完,立即见效。

治疗中风,面目相引,口偏斜,牙关紧闭,舌头不能转动方:牡蛎、矾石、灶下黄土、附子各等分。

以上四味药末之,取三岁雄鸡冠血和药敷其上,预持镜候之,才欲复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过,不复还也。《千金翼》云:偏右涂左,偏左涂右。

又方:青松叶一斤,捣令汁出,清酒一斗渍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出即止。

又方:竹沥三升,防风、防己、升麻、肉桂心、川芎各二两,羚羊角三两,麻黄四两。

以上八味药,捣碎,用四升水合竹沥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用,每天一剂,常用有效。

又方:酒煮桂皮取汁,用旧布擦病处,正则止,左歪擦右,右歪擦左。秘不传,余常用,大效。

治口眼歪斜方:防风二两,柏实三两,独活、生姜各四两,麻黄三两,杏仁三十枚,附子、葛根各二两。

以上八味药,捣碎,用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用。

治口眼歪斜不止方:取空青末如豆大,含之,即愈。

治卒中风口眼歪斜方: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一次服完。《肘后》用来治疗口紧不开。

又方:大皂荚一两,去皮子,下筛,以三年大醋和,左歪涂右,右歪涂左,干更涂之。

枳茹酒:主诸药不能愈者方。枳实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湿气,以酒一斗渍,微火暖令得药味,随性饮之。主口眼歪斜眼急大验,治缓风急风并佳。《肘后》用来治疗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枳树皮亦得。

治卒中风口眼歪斜方:用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愈,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

中风口眼歪斜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懿第六-注解

中风:中风,中医病名,指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因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

独活汤:独活汤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舌强不语、手足不遂等症状。

独活:独活,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桂心:桂心,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芍药: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栝楼根:栝楼根,中药材,具有清热润肺、消肿散结的功效。

生葛:生葛,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解肌退热的功效。

生姜:生姜,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甘草: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㕮咀:㕮咀,古代中药炮制方法,指将药材捣碎成末。

分三服:分三服,指将药液或药末分为三次服用。

论曰:论曰,古代医书中的一种表述方式,表示作者对某一病症的论述。

脾脉络胃:脾脉络胃,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脾与胃之间的脉络联系。

心之别脉:心之别脉,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心脏的脉络分支。

防己:防己,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麻黄: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葛根:葛根,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防风:防风,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石南:石南,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干姜: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黄芩: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细辛:细辛,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

人参: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当归: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芎:芎,中药材,即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干地黄:干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养血的功效。

食茱萸:食茱萸,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白术:白术,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荆沥:荆沥,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淡竹沥:淡竹沥,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定惊止搐的功效。

芥子:芥子,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利水消肿的功效。

醋:醋,中药材,具有散瘀止痛、解毒的功效。

豉:豉,中药材,即豆豉,具有清热解毒、解表的功效。

吴茱萸:吴茱萸,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白术四两:白术四两,指白术的用量为四两。

酒:酒,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温中散寒的功效。

荆沥一升:荆沥一升,指荆沥的用量为一升。

淡竹沥一升:淡竹沥一升,指淡竹沥的用量为一升。

芥子一升醋三升:芥子一升醋三升,指芥子的用量为一升,醋的用量为三升。

薄头:薄头,古代医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指用布包药末敷于患处。

千金翼:千金翼,古代医学著作,由孙思邈所著。

机关:机关,古代医书中指人体的穴位。

颊车:颊车,穴位名,位于耳下八分小近前。

天窗:天窗,穴位名,位于头部。

百会:百会,穴位名,位于头部。

伏龙肝散:伏龙肝散,古代中医方剂名。

鸡冠血:鸡冠血,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鳖血:鳖血,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吻边横纹赤白际:吻边横纹赤白际,指面部特定部位。

小续命汤:小续命汤,古代中医方剂名。

神明膏:神明膏,古代中医方剂名。

丹参膏:丹参膏,古代中医方剂名。

附子散:附子散,古代中医方剂名。

偏风:偏风,中医病名,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积年不瘥:积年不瘥,指病症持续多年未能治愈。

精神不定:精神不定,指精神状态不稳定。

言语倒错:言语倒错,指言语表达不清或混乱。

侧子:侧子,中药材,即川芎。

菊花:菊花,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牡蛎:牡蛎,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矾石:矾石,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

灶下黄土:灶下黄土,中药材,具有解毒、止血的功效。

青松叶:青松叶,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清酒:清酒,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温中散寒的功效。

酒煮桂:酒煮桂,指用酒煮制桂心。

故布:故布,古代医书中指旧布。

空青末:空青末,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

炒大豆:炒大豆,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

大皂荚:大皂荚,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枳实:枳实,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结的功效。

茹:茹,中药材,即枳实。

苇筒:苇筒,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手交脉:手交脉,穴位名,位于手部。

鼠屎形:鼠屎形,指艾炷的形状像鼠屎。

炷:炷,指艾炷,即燃烧艾草的棒状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懿第六-评注

此段古文摘自《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病的经典论述。其中,中风一症,中医称之为‘中风’,是因风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独活汤方’中,独活汤方为治疗中风病症的方剂。独活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风邪所致的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症状。

‘独活四两桂心芍药栝楼根生葛各二两生姜六两甘草三两’中,桂心、芍药、栝楼根、生葛、生姜、甘草等药材,均为独活汤方的组成部分,各具药效。桂心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芍药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栝楼根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生葛具有清热解毒、解肌发表的作用;生姜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作用;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中,㕮咀即捣碎,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说明此方剂需煎煮后分三次服用,一日三次。

‘论曰: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中,论述了中风病症的病因病机,认为心脾二脏受风邪侵袭,导致舌强不能言语。

‘治中风,口噤不能言方’中,防己、桂心、麻黄、葛根、甘草、防风、芍药、生姜等药材,共同组成治疗中风口噤不能言的方剂。此方剂具有祛风解表、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风邪侵袭所致的口噤不能言语等症状。

‘石南汤’方剂,治疗六十四种风注,走入皮肤中如虫行,腰脊强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疹搔之作疮,风尸身痒,卒风面目肿起,手不出头,口噤不能言等症状。石南、干姜、黄芩、细辛、人参、桂心、麻黄、当归、芎、干地黄、甘草、食茱萸等药材,共同组成此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

‘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方’中,白术、酒等药材,共同组成治疗中风口噤不知人的方剂。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酒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卒中风,口噤不得开灸机关’中,颊车二穴位于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之。此法为中风口噤不开的针灸治疗方法。

‘论曰: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故附之于治风方末’中,论述了风寒之气侵袭人体,导致喑不能言、喉痹失声等症状的病因病机,认为风邪侵袭入脏,能致人死亡。

‘桂汤治卒失音方’中,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渐渐咽汁。此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风邪所致的失音等症状。

‘治卒不得语方’中,酒和人乳汁中,半分为二服。此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风邪所致的失语等症状。

‘附子散’方剂,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㖞僻。附子、桂心、细辛、防风、人参、干姜等药材,共同组成此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功效。

‘甘草汤’方剂,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脚枯细,面口㖞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甘草、桂心、芎、麻黄、当归、芍药、附子、独活、防己、生姜、石膏、茯神、白术、黄芩、细辛、秦艽、防风、侧子、菊花、淡竹沥、人参等药材,共同组成此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

‘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独活三两’中,生地黄汁、竹沥、独活等药材,共同组成治疗中风病症的方剂。生地黄汁具有滋阴清热、养血生津的作用;竹沥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独活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

‘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方’中,牡蛎、矾石、灶下黄土、附子等药材,共同组成治疗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等症状的方剂。此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功效。

‘治口耳僻方’中,防风、柏实、独活、生姜、麻黄、杏仁、附子、葛根等药材,共同组成治疗口耳僻的方剂。此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

‘治口㖞不止方’中,空青末如豆一枚,含之,即愈。此法为治疗口㖞不止的简便方法。

‘治卒中风口㖞方’中,炒大豆、大皂荚、枳实、苇筒、艾等药材,共同组成治疗卒中风口㖞的方剂。此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功效。

‘枳茹酒’方剂,主诸药不能瘥者。枳实、茹、酒等药材,共同组成此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

‘中风口㖞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中,为治疗中风口㖞的针灸治疗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功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风懿第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