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偏风第四-原文
防风汤
主偏风,甄权处疗安平公方。
防风芎白芷牛膝狗脊萆薢白术各一两羌活葛根附子《外台》作人参杏仁各二两麻黄四两生姜五两石膏薏苡仁桂心各三两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剂觉好,更进一剂,即一度针,九剂九针,即瘥,灸亦得。
针风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沟一穴,五枢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凡针七穴即瘥。
仁寿宫备身患脚,奉敕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
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行上窌一穴,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即得跪。
库狄钦患偏风,不得挽弓,针肩髃一穴,即得挽弓,甄权所行。
治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方杏仁去双仁及皮尖三斗洗,入臼捣二斗令碎,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尝看香滑即熟,未及此为不熟,惟熟为妙,停极冷,然后纳好曲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酘也。
次一炊复取杏仁三升研,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酘也;次一炊准第二酘取杏仁汁多少为第三酘也。
若疑米不足,别更取二升杏仁研,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斟酌炊米酘之。
若犹不足,更研杏仁二升,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酘之,以熟为限。
一石米杏仁三斗,所以节次研杏仁者,恐并煎汁醋故也。
若冬日任意并煎,准计三斗杏仁取汁一石六斗,煎取八斗四升渍曲,以分之酘饙,酒熟封四七日,开澄取清,然后压糟,糟可干末,和酒服之,大验秘方。
又方蜱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铜钵盛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
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次灸承浆,次灸风府,次灸肩髃,次灸心俞,次灸手五,次灸手髓孔,次灸手少阳,次灸足五,次灸足髓孔,次灸足阳明,各五百壮。
治大风半身不遂方
蚕沙两石熟蒸,作直袋三枚各受七斗,热盛一袋著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数数换,百不禁,瘥止。
须羊肚酿粳米葱白姜椒豉等混煮,热吃,日食一枚,十日止,千金不传。
又方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即止。
治四肢缓弱,身体疼痛不遂,妇人产后中柔风及气满,葛根汤方
葛根干地黄芍药桂心羌活各三两麻黄甘草各二两生姜六两
上八味㕮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
麻子汤
治大风,周身四肢挛急,风行在皮肤,身劳强,服之不虚人,又主精神蒙昧者方。
秋麻子三升,净择,水渍一宿防风桂心生姜石膏用绵裹橘皮各二两麻黄三两竹叶一握葱白一握香豉一合
上十味㕮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极熟,漉去滓,取九升别煮麻黄两沸,掠去抹,纳诸药汁中煮取三升,去滓,空腹分三服,服讫当微汗,汗出以粉涂身。
极重者不过三两剂,轻者一两剂瘥。
有人患大风贼风刺风,加独活三两,比小续命汤准当六七剂。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仲景三黄汤方
麻黄三十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八铢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两服大汗。
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六铢;气逆,加人参十八铢;心悸,加牡蛎十八铢;渴,加栝楼十八铢;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
此方秘不传。
白敛薏苡汤
治风,拘挛不可屈伸方。
白敛薏苡仁芍药桂心牛膝酸枣仁干姜甘草各一升附子三枚
上九味㕮咀,以淳酒二斗渍一宿,微火煎三沸,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
《千金翼》有车前子。
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三两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喜虚下利者,除干地黄服汤,取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
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
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
新产竟便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也。
《肘后》有附子一枚大者,无寄生人参甘草当归。
菊花酒
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色,嘘吸少气,去风冷,补不足方。
菊花杜仲各一斤附子黄芪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四两紫石英苁蓉各五两萆薢独活钟乳各八两茯苓三两防风四两
上十五味㕮咀,以酒七斗渍五日,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千金翼》不用干姜。
杜仲酒
主腰脚疼痛不遂,风虚方。
杜仲八两石南二两羌活四两大附子五枚
上四味㕮咀,以酒一斗渍三宿,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妇人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偏风第四-译文
防风汤:主要治疗偏风,甄权在安平公的处方中使用了这种治疗方法。
防风、川芎、白芷、牛膝、狗脊、萆薢、白术各一两,羌活、葛根、附子《外台》中作人参、杏仁各二两,麻黄四两,生姜五两,石膏、薏苡仁、桂心各三两。
将这十六种药材咀嚼后,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服用一剂觉得好转,再服用一剂,每剂后针灸一次,九剂九次针灸后即愈,也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针灸风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沟一穴,五枢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总共针灸七穴即愈。
仁寿宫的备身患脚病,奉皇帝之命针灸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就能起身行走。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灵,不能跪起,针灸上窌一穴,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就能跪下。库狄钦患偏风,不能拉弓,针灸肩髃一穴,就能拉弓,这是甄权的方法。
治疗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的方法是:杏仁去双仁及皮尖三斗洗净,放入石臼中捣碎,研成像寒食粥一样的样子,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尝味道香滑即熟,如果不香滑即为不熟,只有熟了才好,冷却后,然后加入好曲一斗六升,煎取八升,这是第一遍。接下来再煮一锅,再取杏仁三升研碎,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这是第二遍;再煮一锅,按照第二遍的比例取杏仁汁,这是第三遍。如果怀疑米不足,另外再取二升杏仁研碎,取八升汁煎取四升,再斟酌煮米的比例。如果还不够,再研杏仁二升,取八升汁煎取四升,再斟酌煮米。以熟为标准。一石米用杏仁三斗,所以分次研杏仁,是担心一起煎汁会酸。
如果冬天随意一起煎,按照三斗杏仁取汁一石六斗的比例,煎取八斗四升,浸泡曲,分次煎煮,酒熟后密封四七天,打开澄清取清液,然后压榨酒糟,酒糟可以晒干磨成末,和酒一起服用,效果显著,是秘方。
又方:麻子脂一升,酒一斗,用铜锅盛酒中浸泡一天,煮到熟,服用。
治疗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的方法是:灸百会,然后灸本神,接着灸承浆,再灸风府,然后灸肩髃,接着灸心俞,再灸手五,然后灸手髓孔,再灸手少阳,接着灸足五,然后灸足髓孔,再灸足阳明,每个穴位各灸五百壮。
治疗大风半身不遂的方法:蚕沙两石,熟蒸后,制成三个直袋,每个袋能装七斗,热的时候将一袋放在患处,如果冷了就换另一袋,反复更换,直到病愈为止。需要羊肚、粳米、葱白、姜、椒、豉等混合煮,热着吃,一天吃一个,十天后停止,价值千金。
又方:蒸鼠壤土,用袋子装起来热敷,病愈即止。
治疗四肢无力,身体疼痛不遂,妇女产后中柔风及气满,葛根汤方:葛根、干地黄、芍药、桂心、羌活各三两,麻黄、甘草各二两,生姜六两。
上八味药咀嚼后,用三升清酒、五升水煮取三升,温服五合,一天三次。
麻子汤:治疗大风,周身四肢拘急,风行在皮肤,身体劳累,服用后不会使人虚弱,又可治疗精神昏蒙的方法。
秋麻子三升,洗净,水泡一夜,防风、桂心、生姜、石膏用绵包裹、橘皮各二两,麻黄三两,竹叶一把,葱白一把,香豉一合。
上十味药咀嚼后,先用二斗半水煮麻子到极熟,过滤去渣,取九升,另外煮麻黄两沸,去沫,放入其他药汁中煮取三升,去渣,空腹分三次服用,服用后应微微出汗,出汗后用粉擦身。病情重的不超过三剂,轻的只需一剂即愈。有人患大风、贼风、刺风,加独活三两,按照小续命汤的标准,大约六七剂。
治疗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心烦意乱,怕冷,连续几天不想吃饭,仲景三黄汤方:麻黄三十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八铢,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
上五味药咀嚼后,用五升水煮取二升,分两次服用,一次微微出汗,两次大汗。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腹胀,加枳实六铢;气逆,加人参十八铢;心悸,加牡蛎十八铢;口渴,加栝楼十八铢;先前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这个方子是秘方。
白敛薏苡汤:治疗风,拘挛不能屈伸的方法。
白敛、薏苡仁、芍药、桂心、牛膝、酸枣仁、干姜、甘草各一升,附子三枚。
上九味药咀嚼后,用两斗淳酒浸泡一晚,微火煎三沸,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可以拄拐杖行走,如果受不了酒味,可以服用五合。《千金翼》中有车前子。
治疗腰背痛,独活寄生汤:腰背痛的人,都是因为肾气虚弱,卧在冷湿的地方,受风而得,如果不及时治疗,病会流入脚膝,成为偏枯冷痹,身体无力,疼痛沉重,或者腰痛脚重痹,应该立即服用这个方子。
独活三两,寄生《古今录验》中用续断、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
上十五味药咀嚼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温身不要冷。喜欢虚下利的人,除去干地黄,服用汤药,取蒴藋叶用火烤热,铺在席子上,趁热睡在上面,冷了再烤热。冬天取根,春天取茎熬煮,睡在上面很好。其他地方的风湿也用这个方法。新产后立即患腹痛不能转动,以及腰脚拘挛疼痛,不能屈伸,身体无力的人,应该服用这个汤,以除风消血。《肘后》中有附子一枚大的,没有寄生、人参、甘草。
菊花酒:治疗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身体瘦弱无光泽,呼吸短促,去风冷,补充不足的方法。
菊花、杜仲各一斤,附子、黄芪、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四两,紫石英、苁蓉各五两,萆薢、独活、钟乳各八两,茯苓三两,防风四两。
上十五味药咀嚼后,用七斗酒浸泡五天,一次服用二合,逐渐增加到五合,一天三次。《千金翼》中不用干姜。
杜仲酒:治疗腰脚疼痛不遂,风虚的方法。
杜仲八两,石南二两,羌活四两,大附子五枚。
上四味药咀嚼后,用一斗酒浸泡三宿,服用二合,一天两次,特别适合冷病妇女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偏风第四-注解
防风汤: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偏风(即中风),由甄权所创。
甄权:唐代著名医学家,擅长针灸和药物治疗。
偏风:中医术语,指中风的一种,表现为半身不遂等症状。
芎白芷: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牛膝:中药材,有活血通经、利水消肿的作用。
狗脊:中药材,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
萆薢:中药材,有祛风湿、止痛的作用。
白术: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羌活:中药材,有祛风湿、止痛的作用。
葛根: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附子: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
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杏仁:中药材,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生姜: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石膏: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薏苡仁: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
桂心: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针风池:针灸穴位,位于颈部。
肩髃:针灸穴位,位于肩部。
曲池:针灸穴位,位于肘部。
支沟:针灸穴位,位于前臂。
五枢:针灸穴位,位于腰部。
阳陵泉:针灸穴位,位于小腿。
巨虚下廉:针灸穴位,位于小腿。
仁寿宫:古代宫殿名,位于长安。
大理赵卿:古代官员名。
库狄钦:古代人物名。
猥退风:中医术语,指风邪侵袭,导致身体虚弱。
失音不语:中医症状,指声音嘶哑或失声。
寒食粥法:古代烹饪方法,指用寒食草煮粥。
酘:古代量词,指酒的分量。
蜱麻子脂:中药材,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
酒:古代常用饮品,也用于药酒的制备。
铜钵:古代一种用于煮药的容器。
百会:针灸穴位,位于头部。
本神:针灸穴位,位于头部。
承浆:针灸穴位,位于面部。
风府:针灸穴位,位于颈部。
心俞:针灸穴位,位于背部。
手五:针灸穴位,位于手部。
手髓孔:针灸穴位,位于手部。
手少阳:中医经络名称,手少阳三焦经。
足五:针灸穴位,位于足部。
足髓孔:针灸穴位,位于足部。
足阳明:中医经络名称,足阳明胃经。
蚕沙: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羊肚:动物器官,用于制作中药。
粳米:水稻品种,用于制作中药。
葱白:中药材,具有发表通阳、解毒的功效。
姜: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椒: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豉: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和胃消食的功效。
鼠壤土: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蒴藋: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腰背痛:中医症状,指腰部和背部疼痛。
肾气虚弱:中医术语,指肾脏功能减退。
偏枯冷痹:中医术语,指半身不遂,肢体冷痛。
缓弱疼重:中医症状,指身体虚弱,疼痛加重。
葛根汤: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腰背痛。
麻子汤: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大风、周身四肢挛急等症状。
仲景三黄汤: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手足拘挛等症状。
白敛薏苡汤: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拘挛不可屈伸等症状。
独活寄生汤: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腰背痛,由肾气虚弱引起。
菊花酒:古代药酒,主要用于治疗男女风虚寒冷等症状。
杜仲酒:古代药酒,主要用于治疗腰脚疼痛不遂,风虚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治诸风方-偏风第四-评注
防风汤,作为古代中医方剂,其名中之‘防风’便点明了其主攻之病——风邪。甄权处疗安平公方,表明此方出自唐代著名医学家甄权之手,用于治疗风邪所致的疾病。
方中药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防风、芎、白芷、牛膝等,均为祛风通络之品,适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附子、羌活、葛根等,则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疼痛。
防风汤的煎制方法也颇具特色,需将药物咀碎,以水煮取三升,分三服。这种煎制方法有利于药物的充分溶解,提高药效。服一剂觉好,更进一剂,即一度针,九剂九针,即瘥,灸亦得。这表明此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仁寿宫备身患脚,奉敕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行上窌一穴,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即得跪。库狄钦患偏风,不得挽弓,针肩髃一穴,即得挽弓,甄权所行。这些案例表明,防风汤在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时,常配合针灸疗法,以增强疗效。
治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方,通过杏仁去双仁及皮尖,捣碎后煎煮,再加入曲米等,制成酒剂,具有祛风通络、补益肝肾的功效。此方在古代中医中较为罕见,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风邪治疗方法的创新。
治疗大风半身不遂方,通过蒸鼠壤土、蚕沙等,制成熨敷剂,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此方体现了古代中医对风邪治疗方法的多样性。
葛根汤、麻子汤、白敛薏苡汤等方剂,均为治疗风邪所致疾病的经典方剂。其中,葛根汤具有解肌发表、清热解毒的功效;麻子汤具有祛风通络、温经散寒的作用;白敛薏苡汤则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独活寄生汤、菊花酒、杜仲酒等方剂,均为治疗腰背痛、风虚等疾病的经典方剂。其中,独活寄生汤具有祛风除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菊花酒具有祛风除湿、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杜仲酒则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补肝肾的功效。
这些方剂均体现了古代中医对风邪、寒邪等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它们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