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虚实第五-原文
论曰: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
凡脉虚实之应,主于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从热生则应脏,寒则应腑也。
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补虚调中防风丸方
防风桂心通草茯神远志甘草人参麦门冬白石英各三两
上九味末之,白蜜和,丸如梧子大。
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升麻汤方
升麻栀子仁子芩泽泻淡竹叶芒消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二服。
治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齿龋嗌痛,麻黄调心泄热汤方
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子芩茯苓芍药各五两白术二两桂心一两生地黄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须利,加芒消三两。
脉不出针不容,穴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
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虚实第五-译文
论述说:凡是脉象虚弱的人容易感到惊慌不安,脉象充实的人则脉象洪大。脉象的虚实变化,主要与心脏和小肠有关,如果脏腑有病,热病则影响脏器,寒病则影响腑器。
治疗脉象虚弱、惊慌不安、时来时去的情况,主要认为是小肠腑寒,可以用补虚调中防风丸的方剂:
防风、桂心、通草、茯神、远志、甘草、人参、麦门冬、白石英各三两。
将这九种药材研成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酒服用三十丸,一天两次,可以增加到四十丸。
治疗脉象充实、洪大饱满的情况,主要认为是心热病,可以用升麻汤的方剂:
升麻、栀子仁、子芩、泽泻、淡竹叶、芒消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
将这七种药材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渣,加入芒消,分两次服用。
治疗心脉厥大、寸口脉象大、小肠热、牙齿疼痛、喉咙痛的情况,可以用麻黄调心泄热汤的方剂:
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子芩、茯苓、芍药各五两,白术二两,桂心一两,生地黄切,一升。
将这九种药材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如果需要通便,可以加芒消三两。
如果脉象不明显,不适合针灸,穴位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
如果感到心闷痛,呼吸不畅,牵引到小肠,可以用灸法灸巨阙穴位,每次灸二十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虚实第五-注解
脉虚:指脉搏弱而无力,通常与气血不足有关,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脉象。
脉实:指脉搏有力,通常与邪气亢盛有关,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脉象。
惊跳不定:形容心跳不规律,时快时慢,可能是心神不宁或气血不足的表现。
洪满:指脉搏洪大而有力,通常是热病的表现。
心小肠:在中医理论中,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火旺盛时可以影响小肠。
腑脏:中医术语,指人体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
热生:指体内产生热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寒:指体内有寒邪,也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补虚调中: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或饮食调整身体虚弱状态,使之恢复平衡。
防风:中药名,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等功效。
桂心:中药名,指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
通草:中药名,具有清热利湿、通乳等功效。
茯神:中药名,具有安神定志、利水渗湿等功效。
远志:中药名,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止咳等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补中益气等功效。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等功效。
麦门冬:中药名,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等功效。
白石英: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等功效。
酒服:指用酒送服药物。
升麻:中药名,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等功效。
栀子仁: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
子芩:中药名,指黄芩的种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泽泻: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等功效。
淡竹叶:中药名,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乳等功效。
芒消:中药名,指消石,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功效。
生地黄:中药名,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等功效。
㕮咀:古代将药材捣碎成末的方法。
去滓:指过滤掉药渣。
分服:指将药液分成几次服用。
利:指通利大小便,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效果。
穴:指人体上的穴位。
幽门: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具有调和肠胃、止痛等功效。
小肠: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与心相表里。
灸: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等物质在穴位上施以温热刺激。
巨阙:中医穴位名,位于胸部,具有宽胸理气、止痛等功效。
壮:古代量度单位,用于艾灸,指艾灸时燃烧的艾草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虚实第五-评注
论曰: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
此句开篇即点明脉象的虚实之分,脉虚者常表现为惊跳不定,脉实者则表现为洪满有力。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理论分析,认为脉象的变化与人体内脏功能密切相关。
凡脉虚实之应,主于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从热生则应脏,寒则应腑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脉象与内脏的关系,认为脉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心和小肠的功能状态。若内脏有病,热病多应于脏,寒病多应于腑,这种理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补虚调中防风丸方
此句提出针对脉虚惊跳不定的治疗方法,认为主要由小肠腑寒引起,建议使用补虚调中的防风丸方。
防风桂心通草茯神远志甘草人参麦门冬白石英各三两
此方中,防风、桂心、通草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脾胃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小肠腑寒的症状。
上九味末之,白蜜和,丸如梧子大。
此句描述了药物的制备方法,将九味药材研末,用白蜜调和,制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剂,便于服用。
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此句说明了服用方法,每日两次,每次服用三十丸,可根据病情调整至四十丸。
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升麻汤方
此句提出针对脉实洪满的治疗方法,认为主要由心热病引起,建议使用升麻汤方。
升麻栀子仁子芩泽泻淡竹叶芒消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
此方中,升麻、栀子、黄芩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心热病的症状。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二服。
此句描述了药物的制备方法,将七味药材煎煮,去滓后加入芒消,分两次服用。
治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齿龋嗌痛,麻黄调心泄热汤方
此句提出针对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齿龋嗌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建议使用麻黄调心泄热汤方。
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子芩茯苓芍药各五两白术二两桂心一两生地黄切,一升
此方中,麻黄、生姜、细辛等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的症状。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此句描述了药物的制备方法,将九味药材煎煮,去滓后分三次服用。
须利,加芒消三两。
此句说明在服用过程中,若需加强疗效,可适当增加芒消的用量。
脉不出针不容,穴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
此句描述了穴位的位置,指出脉不出针时,穴位位于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处。
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七壮。
此句提出针对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的治疗方法,建议使用灸法,灸巨阙穴二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