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极第四-原文
论曰:凡脉极者,主心也。
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
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食饮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现赤色。
凡脉气衰,血焦发堕,以夏丙丁日得之于伤风,损脉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
若脉气实则热,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为色赤,甚则言语不快,血脱,色干燥不泽,食饮不为肌肤;若脉气虚则寒,寒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
故曰:心风虚实候也。
若阳经脉病治阴络,阴络脉病治阳经,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脉实宜泻,气虚宜补,善治病者,定其虚实,治之取痊。
病在皮毛肌肤筋脉则全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
治脉热极则血气脱,色白干燥不泽,食饮不为肌肤,生地黄消热止极强胃气煎方
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人参茯苓芍药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麦门冬一升石膏六两生萎蕤四两干地黄三两莼心一升,一作豉远志二升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十一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黄蜜,更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呕逆,面无滋润灸上门,随年壮,穴在夹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
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灸肩髃百壮,穴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极第四-译文
论说:凡是脉象极度衰弱的情况,主要是心脏的问题。心脏的脉象相互呼应,脉象与心脏相合,心脏有病是从脉象开始的。又说:夏天遇到疾病叫做脉痹,脉痹如果得不到治疗,再次受到邪气侵袭,邪气内侵心脏,那么饮食就不能滋养肌肤,会出现咳嗽,出血,面色苍白无光泽,脉象空虚,口唇出现红色。
凡是脉气衰弱,血液干枯,头发脱落,夏天在丙丁日受到风邪侵袭,损伤脉象成为心风,心风的表现是出很多汗,怕风。
如果脉气充实则身体发热,发热则伤害心脏,使人容易发怒,口唇发红,严重时言语不快,出血,面色干燥无光泽,饮食不能滋养肌肤;如果脉气虚弱则身体寒冷,寒冷则咳嗽,咳嗽则心痛,喉咙感觉有东西堵住,严重时咽喉肿痛。
所以说:心风有虚实之分。如果阳经的脉病治疗阴经的络脉,阴经的络脉病治疗阳经,调整其血气,各自保持其正常状态,脉实应该泻,气虚应该补,擅长治病的人,首先要确定虚实,然后进行治疗以达到痊愈。
如果病在皮毛、肌肤、筋脉,则可以完全治疗;如果病到了六腑和五脏,就已经半死不活了。
扁鹊说:脉象断绝三天必死,怎么知道呢?脉气空虚,脸色焦黄头发脱落,脉象对应手少阴经,手少阴经气绝则脉象不通,血液先死。
治疗脉象热极导致血气脱失,面色苍白干燥无光泽,饮食不能滋养肌肤的病症,可以使用生地黄消热止极强胃气煎方。
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人参、茯苓、芍药、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麦门冬一升,石膏六两,生萎蕤四两,干地黄三两,莼心一升(或用豉),远志二升。
将上述十三味药捣碎,用水一斗二升煮十一种药,取二升七合,去渣,加入地黄汁和蜜,再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次服用。
胸中疼痛,牵引腰背,心下呕吐,面色无光泽,可以用艾灸上门,随年龄壮数,穴位在夹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或一寸)。
面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疼痛不能上头,可以用艾灸肩髃一百壮,穴位在肩外头近后,用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极第四-注解
脉极:指脉象极度衰弱或极度旺盛的状态,极可以是极端的意思。
主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健康状况。
心应脉:心与脉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心火旺盛可以影响脉象。
脉与心合:脉象与心的生理功能相协调。
心有病从脉起:心的疾病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
脉痹:中医术语,指血脉不通畅的病症。
内舍于心:病邪从外侵袭,最终影响心脏。
食饮不为肌肤:饮食不能滋养肌肤,表现为营养不良。
咳:咳嗽,是肺部疾病的一种表现。
脱血:失血过多。
色白不泽:面色苍白无光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口唇现赤色:口唇出现红色,可能是热病的表现。
脉气衰:脉象衰弱,气血不足。
血焦发堕:血液枯竭,头发脱落。
丙丁日: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日,丙丁日通常指夏季。
伤风:感冒,中医称为外感风寒。
损脉:损伤脉道,导致脉象异常。
心风:心脏受风邪侵袭的病症。
多汗恶风:汗出过多,怕风,是心风的表现之一。
脉气实:脉象实,气血旺盛。
热:体内热盛。
好怒:容易发怒,是热盛伤心所致。
口为色赤:口唇发红,是热盛的表现。
言语不快:言语急躁,不悦。
血脱:失血。
色干燥不泽:面色干燥无光泽,是血虚的表现。
脉气虚:脉象虚,气血不足。
寒:体内寒盛。
心痛:心脏疼痛。
喉中介介如哽:喉咙有阻塞感,像是哽咽。
咽肿喉痹:咽喉肿痛,吞咽困难。
心风虚实候:心风病的虚实变化。
阳经脉病:阳经血脉的疾病。
阴络脉病:阴经脉络的疾病。
定其血气:确定血脉的气血状况。
各守其乡:各自回到本位,恢复平衡。
脉实宜泻:脉象实,应该泻法治疗。
气虚宜补:脉象虚,应该补法治疗。
善治病者:擅长治疗疾病的人。
定其虚实,治之取痊:确定疾病的虚实,进行治疗以达到痊愈。
病在皮毛肌肤筋脉:疾病发生在皮肤、肌肉、筋脉等表浅部位。
六腑五脏: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五脏六腑。
扁鹊: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脉绝不治三日死:脉象断绝,不进行治疗,三天内必死。
脉气空虚:脉象空虚,气血不足。
颜焦发落:面色焦黄,头发脱落。
手少阴:中医经络学中的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气绝:手少阴心经的气血断绝。
血先死矣:血液先于身体其他部分死亡。
生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
消热止极强胃气煎方: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清热、止极、强胃气。
赤蜜:红蜜,一种蜜糖。
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
白术: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生麦门冬: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石膏: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生萎蕤:中药材,具有清热润燥的作用。
干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莼心: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豉:豆类发酵制成的调味品,此处可能指某种药材。
远志:中药材,具有安神益智的作用。
㕮咀:古代将药材切成小片的工具。
巨阙:中医穴位,位于胸部。
肩髃:中医穴位,位于肩部。
解:缓解,此处指穴位按压后感觉舒适。
宛宛中:形容穴位所在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脉极第四-评注
论曰:凡脉极者,主心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脉与心的紧密关系,‘脉极’指脉象极度变化,‘主心’则强调心为脉之主宰。在中医理论中,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故脉象的变化与心的状况密切相关。此句为全文奠定了脉象诊断的基础。
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
此句进一步阐述心与脉的相互关系,心与脉相合,心有病则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中医诊断疾病,常常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状态,此句强调了脉象诊断的重要性。
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食饮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现赤色。
此句描述了夏季因感受邪气而导致的脉痹症状,‘脉痹’即脉道不通,‘内舍于心’则说明邪气影响到了心脏。症状表现为肌肤不泽、咳嗽、出血、面色苍白等,反映了心脉不通的病理变化。
凡脉气衰,血焦发堕,以夏丙丁日得之于伤风,损脉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
此句讲述了脉气衰弱、血虚导致头发脱落的情况,并指出夏季丙丁日感受伤风邪气,损伤脉道,形成心风。心风症状为多汗、怕风,反映了心脉受损的病理状态。
若脉气实则热,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为色赤,甚则言语不快,血脱,色干燥不泽,食饮不为肌肤;若脉气虚则寒,寒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
此句分析了脉气实热和脉气虚寒两种病理状态,分别导致心火亢盛和心阳不足。心火亢盛表现为好怒、口赤、言语不快等,心阳不足则表现为咳嗽、心痛、喉痹等症状。
故曰:心风虚实候也。
此句总结前文,指出心风有虚实之分,为中医诊断心风病提供了依据。
若阳经脉病治阴络,阴络脉病治阳经,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脉实宜泻,气虚宜补,善治病者,定其虚实,治之取痊。
此句提出了中医治疗原则,即根据阴阳经络的病变,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脉实则泻,脉虚则补,强调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虚实进行辨证论治。
病在皮毛肌肤筋脉则全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此句说明了疾病的轻重,病在皮毛肌肤筋脉等表浅部位,治疗相对容易;若病至六腑五脏等深层次,则病情危重。
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此句引用扁鹊的观点,强调脉绝(脉象断绝)的严重性,指出脉绝三日必死,体现了脉象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脉气空虚的严重后果,指出脉气空虚会导致颜面焦枯、头发脱落,手少阴经气绝则脉不通,血液先死。
治脉热极则血气脱,色白干燥不泽,食饮不为肌肤,生地黄消热止极强胃气煎方。
此句提出了治疗脉热极的方法,使用生地黄等药材煎制药物,以消除热邪,恢复血气。
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人参茯苓芍药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麦门冬一升石膏六两生萎蕤四两干地黄三两莼心一升,一作豉远志二升。
此句列举了煎制药物的具体配方,详细说明了药材的种类和用量。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十一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黄蜜,更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此句说明了煎制药物的具体方法,包括药材的加工、煎煮、去滓、分服等步骤。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呕逆,面无滋润灸上门,随年壮,穴在夹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
此句描述了胸中痛、呕吐等症状的治疗方法,采用灸法,穴位位于巨阙穴的两侧。
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灸肩髃百壮,穴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此句描述了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等症状的治疗方法,同样采用灸法,穴位位于肩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