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虚实第二-原文
心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治心热实或欲吐,吐而不出,烦闷喘息,头痛,石膏汤方
石膏一斤地骨皮五两栀子仁三七枚淡竹叶一升茯苓三两小麦三升香豉一升
上七味㕮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麦竹叶,取八升,澄清,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泻心汤。
治老小下痢,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泻心汤方
人参一两半夏三两黄连二两黄芩甘草各一两干姜一两半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乱,若寒,加附子一枚;若渴,加栝楼根二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客热,以生姜代干姜。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也。
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竹沥汤方
淡竹沥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术栀子仁人参各三两知母茯神赤石脂紫菀各二两生地黄汁一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消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茯神煮散方
茯神麦冬门各三十六铢通草升麻各三十铢紫菀桂心各十八铢知母一两赤石脂四十二铢大枣二十枚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华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泻心汤
治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亦治霍乱。
治心热满,烦闷惊恐,安心煮散方
远志白芍药宿姜各二两茯苓知母紫菀赤石脂石膏麦冬门各四十二铢桂心麻黄黄芩各三十铢萎蕤三十六铢人参二十四铢甘草十铢
上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
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灸心输二七壮,小儿减之。
心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喉咽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走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茯苓补心汤方
茯苓四两桂心二两大枣二十枚紫石英一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赤小豆一十四枚麦门冬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或梦山丘平泽,半夏补心汤方
半夏六两宿姜五两茯苓桂心枳实橘皮各三两术四两防风远志各二两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
通治百病虚瘠羸乏等方。
牛髓羊髓白蜜酥枣膏各一升茯苓一云茯神麦门冬芎桂心当归甘草羌活各二十铢干姜干地黄各二十六铢人参五味子防风各一两细辛十八铢白术四十二铢
上十九味,切捣十四味,再筛别研,枣膏和散,次与诸髓蜜和散,搅令相得,纳铜钵中,于釜汤中铫之,取堪为丸,酒服丸如梧子大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气,四肢厥,肠澼,名曰心小肠俱虚也。
大补心汤
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方。黄芩附子各一两甘草茯苓桂心各三两石膏半夏远志各四两生姜六两大枣二十枚饴糖一斤干地黄阿胶麦门冬各三两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四服,汤成下糖。
补心丸
治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女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方。
当归防风芎附子芍药甘草蜀椒干姜细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黄猪苓各一两茯苓一方用茯神远志各二两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极加热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虚实第二-译文
心实热: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是手少阴经的脉象,病人会感到闭气,大便不畅,腹部胀满,四肢沉重,身体发热,这种情况叫做心实热。
治疗心热实或想呕吐,但吐不出来,感到烦躁和喘息,头痛,可以使用石膏汤。石膏一斤,地骨皮五两,栀子仁三七枚,淡竹叶一升,茯苓三两,小麦三升,香豉一升。将这七种药材捣碎,先用一斗五升水煮小麦和竹叶,取八升澄清后,加入其他药材,再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次服用。《外台》中称为泻心汤。
治疗老幼下痢,食物不消化,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可以使用泻心汤。人参一两半,半夏三两,黄连二两,黄芩、甘草各一两,干姜一两半,大枣十二枚。将这七种药材捣碎,用八升水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也适用于霍乱,如果感觉寒冷,加附子一枚;如果口渴,加栝楼根二两;呕吐,加橘皮一两;疼痛,加当归一两;外感热病,用生姜代替干姜。
心小肠俱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是手少阴和巨阳经都实,病人会感到头痛身热,大便困难,心腹烦满,无法入睡,因为胃气不转,水谷积聚,这种情况叫做心小肠俱实。
治疗心实热,惊梦,喜笑恐惧,心悸不安,可以使用竹沥汤。淡竹沥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术、栀子仁、人参各三两,知母、茯神、赤石脂、紫菀各二两,生地黄汁一升。将这十一味药材捣碎,用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渣,加入竹沥,再煎取三升。如果需要通便,加入芒硝二两,去掉芍药,分三次服用。
治疗心实热,口干烦渴,睡眠不安,可以使用茯神煮散。茯神、麦冬、门冬各三十六铢,通草、升麻各三十铢,紫菀、桂心各十八铢,知母一两,赤石脂四十二铢,大枣二十枚,淡竹茹鸡子大一枚。将这十味药材研成粗末,用布包一方寸匕,用井水二升半煮取九合,不时摇动包裹,作为一剂,一天服用两次。
泻心汤:治疗心气不定,吐血衄血。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将这三种药材捣碎,用水三升煮取一升,服用。也适用于霍乱。
治疗心热满,烦躁惊恐,可以使用安心煮散。远志、白芍药、宿姜各二两,茯苓、知母、紫菀、赤石脂、石膏、麦冬门各四十二铢,桂心、麻黄、黄芩各三十铢,萎蕤三十六铢,人参二十四铢,甘草十铢。将这十五种药材研成粗末,先用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渣,再煮散一方寸匕,用绢包裹,煮时摇动,煎取八合,作为一剂,一天服用两次。
不能进食,胸中满闷,膈上逆气闷热,可以用艾灸心输二七壮,小儿减量。
心虚寒: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是手少阴经的脉象,病人会感到心悸恐惧不快乐,心腹痛,难以言说,感觉心慌意乱,这种情况叫做心虚寒。
治疗心气不足,容易悲伤忧愁愤怒,鼻衄,面色黄,烦躁,五心热,或者自言自语而不自觉,喉咙痛,舌根僵硬,出冷汗,容易忘事恐惧,行动不定,妇女崩漏,面色红,可以使用茯苓补心汤。茯苓四两,桂心二两,大枣二十枚,紫石英一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赤小豆十四枚,麦门冬三两。将这八味药材捣碎,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治疗心虚寒,心中胀满,悲伤忧愁,或者梦见山丘平地,可以使用半夏补心汤。半夏六两,宿姜五两,茯苓、桂心、枳实、橘皮各三两,术四两,防风、远志各二两。将这九味药材捣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牛髓丸:通治百病虚损羸瘦等症。牛髓、羊髓、白蜜、酥、枣膏各一升,茯苓、茯神、麦门冬、芎、桂心、当归、甘草、羌活各二十铢,干姜、干地黄各二十六铢,人参、五味子、防风各一两,细辛十八铢,白术四十二铢。将这十九味药材切捣十四味,再筛研,用枣膏和散,然后与诸髓蜜和散,搅拌均匀,放入铜钵中,在釜汤中煎煮,制成药丸,酒服如梧桐子大小三十丸,逐渐加至四十丸,一天服用两次。
心小肠俱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是手少阴和巨阳经都虚,病人会感到腹泻,如果感觉寒冷,少气,四肢发冷,肠鸣,这种情况叫做心小肠俱虚。
大补心汤:治疗虚损不足,心气弱,心悸,或者有时胡言乱语,四肢虚弱,体力下降,面色无华。
补心丸:治疗内脏虚弱,容易感到恐惧如鬼魅状,以及妇女产后余疾,月经不调。当归、防风、芎、附子、芍药、甘草、蜀椒、干姜、细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黄、猪苓各一两,茯苓一方用茯神、远志各二两。将这十六味药材研成末,用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酒服五丸,一天三次,如果不知道效果,可以加至十丸,如果感觉寒冷,可以加温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虚实第二-注解
心实热:指心脏内部热盛,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闭证、大便不利、腹满、四肢沉重、身热等。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中医术语,指左手寸口(手腕内侧)到人迎(喉咙前方)之间的脉象。
手少阴经:中医术语,指心脏所属的经络。
闭:中医术语,指大小便不通。
腹满:指腹部胀满的感觉。
四肢重:指四肢沉重,无力。
身热:指身体发热。
石膏汤方: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实热等症状。
地骨皮: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的功效。
栀子仁: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淡竹叶:中药材,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小麦: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
香豉:中药材,具有解表、宣肺、除烦的功效。
泻心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气不定、吐血衄血等症状。
大黄: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黄连: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大枣: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竹沥: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定惊止痉的功效。
石膏: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白术: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知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茯神:中药材,具有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
赤石脂:中药材,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功效。
紫菀:中药材,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生地黄汁: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芒消: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的功效。
茯神煮散方: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实热、口干烦渴等症状。
麦冬: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
通草: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
升麻:中药材,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
桂心: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淡竹茹: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鸡子:中药材,指鸡蛋。
牛髓丸: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百病虚瘠羸乏等症状。
牛髓:中药材,指牛的骨髓。
羊髓:中药材,指羊的骨髓。
白蜜:中药材,指蜂蜜。
酥:中药材,指酥油。
枣膏:中药材,指红枣熬制的膏。
麦门冬: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
芎:中药材,指川芎。
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羌活: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干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清热凉血的功效。
五味子:中药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功效。
防风: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细辛: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心小肠俱实:指心脏和小肠同时出现实证,表现为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等症状。
心小肠俱虚:指心脏和小肠同时出现虚证,表现为洞泄、少气、四肢厥等症状。
大补心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虚损不足、心气弱悸等症状。
补心丸: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脏虚、善恐怖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虚实第二-评注
心实热一段,首先通过脉象的描述,揭示了手少阴经的病变特征。‘心实热’之名,点明了病症的核心在于心火亢盛。‘闭’、‘不利’、‘满’、‘重’等字,形象地描绘了患者不适的症状,如大便不通、腹满、四肢沉重等。此段文字不仅是对病症的描述,更是对中医诊断理论的体现,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性。
石膏汤方中,石膏为君药,清热解毒,地骨皮、栀子仁、淡竹叶等均为清热之品,茯苓、小麦、香豉等则能养心安神。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清热解毒、养心安神,是治疗心实热的常用方剂。
治老小下痢一段,方中人参、半夏、黄连、黄芩等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作用。干姜、甘草、大枣等则能温中健脾,调和药性。此方针对下痢、心下痞满等症状,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心小肠俱实一段,通过脉象的描述,揭示了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的病变特征。竹沥汤方中,淡竹沥、石膏、芍药、白术等药,具有清热解毒、养心安神的作用。此方针对头痛、身热、心腹烦满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清热解毒、养心安神。
泻心汤一段,大黄、黄连、黄芩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此方针对心气不定、吐血衄血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心虚寒一段,通过脉象的描述,揭示了手少阴经阴虚的病变特征。茯苓补心汤方中,茯苓、桂心、大枣、紫石英等药,具有养心安神、温中补虚的作用。此方针对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中的养心安神、温中补虚。
牛髓丸一段,方中牛髓、羊髓、白蜜、酥、枣膏等,均为滋补之品。茯苓、麦门冬、芎、桂心、当归等药,具有养心安神、温中补虚的作用。此方针对百病虚瘠羸乏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滋补强壮、养心安神。
心小肠俱虚一段,通过脉象的描述,揭示了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的病变特征。大补心汤方中,黄芩、附子、甘草、茯苓、桂心等药,具有温阳补虚、养心安神的作用。此方针对虚损不足、心气弱悸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温阳补虚、养心安神。
补心丸一段,方中当归、防风、芎、附子等药,具有养血安神、温中补虚的作用。此方针对脏虚、善恐怖如魇状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中的养血安神、温中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