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腹痛第六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腹痛第六-原文

论曰: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

感于寒,微者为咳,甚者为痛为泄。

厥心痛,与背相引,善瘛,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者,肾心痛也;

厥心痛,腹胀满,心痛甚者,胃心痛也;

厥心痛,如以针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

厥心痛,卧若从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蛔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坚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于输,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治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中则发心痛方

大黄芍药柴胡各四两升麻黄芩桔梗朱砂各三两鬼箭羽鬼臼桂心朴消各二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分,一服纳朱一分,搅令匀服之。得快利,痛不止,宜服后方

赤芍药六两桔梗杏仁各五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此方悉主之,并疗冷冲上气,落马堕车血疾等方。

附子干姜各二两巴豆人参吴茱萸各一两生狼毒四两

上六味末之,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一丸。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者,二丸,日一服;连年积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将息,神验。

治九种心痛方

取当太岁上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心中痞,诸逆悬痛,桂心三物汤方

桂心二两胶饴半斤生姜二两

上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分三服。仲景用枳实五枚,不用胶饴;《肘后》用枳实五枚、白术二两,为五味。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丸方

乌头六铢附子蜀椒各半两赤石脂干姜各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麻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范汪不用附子,服如梧子三丸:崔氏用桂半两,为六味。

治心痛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疗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恶,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苦参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二斗,更煎取五升,纳大豆黄末熬和汁中,煎取可丸,并手丸如梧子大。酒一升进三四十丸,日一服。当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渍二斤苦参进丸,弥佳。非止腹痛,心暴痛,骭骨等痛,凡是腹中之疾皆悉主之,又治冷血宿结阴癖,频用有效,非复一条,大良。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走马汤方

巴豆两粒杏仁二枚

上二味绵裹,椎令细,以热汤二合著小杯中,以两指搦取白汁令尽,顿服,一食顷下去即愈,老小量之。亦治卒疝,飞尸鬼击。

治卒中恶,心痛方苦参三两㕮咀,以好醋一升半煮取八合,强人顿服,老小二服。

又方桂心八两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

论曰: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多热,喜涎出,是蛔虫咬也,并宜温中当归汤,服两三剂后,若不效有异,宜改方增损,服取瘥。

温中当归汤方

当归人参干姜茯苓厚朴木香桂心桔梗芍药甘草各二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五服,日三。不耐木香者,以犀角一两代之。

增损当归汤方

当归三两黄芩朴消桔梗柴胡各四两升麻三两芍药一两半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一方有厚朴一两。

治虫心痛方

鹤虱末之,蜜和梧子大,服四十丸,日三服,慎酒肉,蜜汤下,可加至五十丸。

又方鹤虱一两末之,空腹温醋一盏和服之,虫当吐出。

又方服漆一合,方在第二十七卷养生服饵篇中,凡虫心痛皆用漆主之。

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

蜀椒细辛桂心干姜吴茱萸芍药防风苦参干地黄甘草当归各一两栀子乌梅大枣各二七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久心痛腹痛,积年不定,不过一时间还发,甚则数日不能食,又便出干血,穷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处此方,数日即愈,犀角丸方

犀角麝香雄黄桔梗莽草鬼臼桂心芫花各半两附子六铢甘遂一两半光明砂六铢赤足蜈蚣一枚贝齿五枚巴豆二十枚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一丸,日二,渐加至三丸,以微利为度。《古今录验》无雄黄。

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汤方

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

治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痛,当归汤方

当归芍药厚朴半夏各二两桂心甘草黄芪人参各三两干姜四两蜀椒一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羸劣人分六服。《小品方》云:大冷加附子一枚。

治心腹蕴蕴然痛方

芍药六两黄芩朴消桔梗柴胡各四两当归升麻各三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胪胀,当归汤方

当归茯苓各五分黄芪紫菀各四分高良姜干姜各六分肉苁蓉鹿茸桂心昆布橘皮各三分甘草二两桃仁一百枚地骨皮法曲大麦糵各一升乌头一两大枣四十枚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龙骨各三分;渴,加麦门冬一升。

治腹冷绞痛,羊肉当归汤方

当归四分干姜橘皮黄芪芍药芎桂心独活防风各一分人参吴茱萸甘草干地黄茯苓各一分生姜六分大枣三十枚羊肉半斤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肉,取一斗二升,出肉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温暖。

治寒冷腹中痛,当归汤方

当归二两吴茱萸二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生姜五两半夏小麦各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产后虚冷。《小品》名吴茱萸汤。

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方

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消各二两大黄五两甘草二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

当归吴茱萸桂心人参甘草芍药大黄各二两茯苓枳实各一两干姜三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方》无茯苓枳实。

治久寒疾,胸腹中痛,时下痢,当归汤方

当归二两甘草柑皮各二两附子一两干姜四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气,时滞下痢,当归汤方

当归桂心各三两干姜四两附子五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无附子,用甘草二两,云:虚冷激痛甚者,加黄芪芍药各二两。

治胸腹中卒痛,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取汁食蜜八两醍醐四两

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

凡心腹冷痛熬盐一斗,熨。熬蚕沙,烧砖石蒸熨,取其里温暖止,蒸土亦大佳。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腧。

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脾心痛取然谷太溪。

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肺心痛取鱼际太渊。

心痛引腰脊,欲呕刺足少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阴。

心痛腹胀,濇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少腹上下无常处,溲便难刺足厥阴。

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

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

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如针锥刺然谷及太溪主之。

心腹中卒痛石门主之。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

心懊微痛,烦逆灸心输百壮。

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输七壮。

心痛,冷气上灸龙颔百壮,在鸠尾头上行一寸半,不可刺。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

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

心痛灸臂腕横文三七壮,又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腹痛第六-译文

论曰:寒气突然侵袭五脏六腑,就会引发突然的心痛和胸痹。受到寒气的影响,轻微的会有咳嗽,严重的会有疼痛和腹泻。心痛伴有背部牵引,容易抽搐,感觉像有东西从后面撞击心脏,身体弯曲的人,这是肾心痛;心痛伴有腹胀和饱满感,心痛非常严重的人,这是胃心痛;心痛感觉像被针和锥子刺痛,心痛非常严重的人,这是脾心痛;心痛颜色苍白如死灰,整天不能叹息的人,这是肝心痛;心痛感觉像卧在心间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但脸色不变的人,这是肺心痛。真心痛,手脚冰凉至关节,心痛非常严重,早上发作晚上死亡,晚上发作早上死亡。蛔虫心痛,心腹部疼痛发作,肿胀聚集上下移动,疼痛有间歇,腹部发热,喜欢流口水,这是蛔虫咬伤,用手按住并坚持,不要让它移动,用大针扎它,长时间按住,虫子不动后再拔针,心脏下面不能扎针,里面有聚集物,不能从输穴取药,肠中有虫蛔咬,都不能用小针取药。

治寒气突然侵袭五脏六腑中则发心痛方:大黄、芍药、柴胡各四两,升麻、黄芩、桔梗、朱砂各三两,鬼箭羽、鬼臼、桂心、朴消各二两。以上十一味药,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次服用,先将朱砂分成三分,每次服用一份,搅拌使其均匀。如果感到腹泻,疼痛不止,宜服用以下方剂。

赤芍药六两,桔梗、杏仁各五两。以上三味药,捣碎,用六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九痛丸:治疗九种心痛,包括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个方子可以治疗所有这些,并且治疗冷气冲上、从马上摔下、车辆事故中的血伤等。

附子、干姜各二两,巴豆、人参、吴茱萸各一两,生狼毒四两。以上六味药,研末,用蜜调和,空腹服用如梧桐子大小的一丸。突然感到恶寒,腹胀痛,不能说话的人,服用两丸,一天一次;长期积累的冷气,流注到心胸的人,也服用此方,好好休息,效果显著。

治九种心痛方:取当太岁上新生槐枝一握,去掉两头,捣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一次服用。

治心中痞,各种逆行悬痛,桂心三物汤方:桂心二两,胶饴半斤,生姜二两。以上三味药,捣碎,用六升水煮取三升,去渣后加入饴糖,分三次服用。仲景用枳实五枚,不用饴糖;《肘后》用枳实五枚、白术二两,作为五味。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丸方:乌头六铢,附子、蜀椒各半两,赤石脂、干姜各一两。以上五味药,研末,用蜜制成丸子。饭前服用如麻子大小三丸,一天三次,如果不知道效果,可以逐渐增加剂量。范汪不用附子,服用如梧桐子大小三丸:崔氏用桂半两,作为六味。

治心痛方:桃白皮煮汁,空腹随意服用。崔氏用此方治疗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恶,口中涎出,无法控制,频频想呕吐方:苦参十斤,用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渣,加入二斗苦酒,再煎取五升,加入大豆黄末,熬和汁中,煎取可丸,用手捏成如梧桐子大小。用一升酒送服三四十丸,一天一次。当感到腹痛欲吐,如果吐不出,可以用二斤苦酒浸泡二斤苦参再服丸子,效果更佳。不仅止腹痛,心突然疼痛,腿骨等疼痛,凡是腹部疾病都可以治疗,又治冷血宿结阴癖,经常使用有效,不止一种方法,效果很好。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走马汤方:巴豆两粒,杏仁二枚。以上二味药,用绵包裹,捣碎,用二合热汤放入小杯中,用两指捏取白汁喝尽,一次服用,一顿饭的功夫后症状即缓解,老人和小孩的剂量要适量。也可以治疗突然的疝气,飞尸鬼击。

治卒中恶,心痛方:苦参三两,捣碎,用半升好醋煮取八合,强壮的人一次服用,老人和小孩分两次服用。

又方:桂心八两,捣碎,用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两次服用。

论曰:心腹中疼痛发作,肿胀聚集上下移动,疼痛有间歇,多热,喜欢流口水,这是蛔虫咬伤,都宜服用温中当归汤,服用两三剂后,如果不见效或有其他症状,宜改方增减,服用至病愈。

温中当归汤方:当归、人参、干姜、茯苓、厚朴、木香、桂心、桔梗、芍药、甘草各二两。以上十味药,捣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次温服,一天三次。不能耐受木香的人,用犀角一两代替。

增损当归汤方:当归三两,黄芩、朴消、桔梗、柴胡各四两,升麻三两,芍药一两半。以上七味药,捣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两次服用。一方有厚朴一两。

治虫心痛方:鹤虱研末,用蜜调和如梧桐子大小,服用四十丸,一天三次,慎吃酒肉,用蜜汤送服,可以增加到五十丸。

又方:鹤虱一两研末,空腹用温醋一盏和服,虫子会吐出来。

又方:服用漆一合,方法在第二十七卷养生服饵篇中,所有虫心痛都可以用漆来治疗。

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蜀椒、细辛、桂心、干姜、吴茱萸、芍药、防风、苦参、干地黄、甘草、当归各一两,栀子、乌梅、大枣各二十七枚。以上十四味药,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用。

治久心痛腹痛,积年不定,不过一时间还发,甚则数日不能食,又便出干血,穷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处此方,数日即愈,犀角丸方:犀角、麝香、雄黄、桔梗、莽草、鬼臼、桂心、芫花各半两,附子六铢,甘遂一两半,光明砂六铢,赤足蜈蚣一枚,贝齿五枚,巴豆二十枚。以上十四味药,研末,用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服用一丸,一天两次,逐渐增加到三丸,以轻微腹泻为度。《古今录验》中没有雄黄。

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汤方: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以上四味药,捣碎,用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服用,一天两次。如果一次服用疼痛停止,就停止服用,不需要再服。如果强壮的人分两次服用,虚弱的人分三次服用。

治心腹绞痛,各种虚冷气满痛,当归汤方:当归、芍药、厚朴、半夏各二两,桂心、甘草、黄芪、人参各三两,干姜四两,蜀椒一两。以上十味药,捣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次服用,虚弱的人分六次服用。《小品方》中说:大冷时加附子一枚。

治心腹蕴蕴然痛方:芍药六两,黄芩、朴消、桔梗、柴胡各四两,当归、升麻各三两。以上七味药,捣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治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胀满,当归汤方:当归、茯苓各五分,黄芪、紫菀各四分,高良姜、干姜各六分,肉苁蓉、鹿茸、桂心、昆布、橘皮各三分,甘草二两,桃仁一百枚,地骨皮、法曲、大麦糵各一升,乌头一两,大枣四十枚。

将十八种草药混合研磨,用一斗五升水煮,煮至四升二合,分成五份服用。如果出现腹泻,可以加赤石脂和龙骨各三分;如果口渴,可以加一升麦门冬。

治疗腹部冷痛和绞痛,羊肉当归汤的配方:当归四分,干姜、橘皮、黄芪、芍药、川芎、桂心、独活、防风各一分,人参、吴茱萸、甘草、干地黄、茯苓各一分,生姜六分,大枣三十枚,羊肉半斤。将十七种草药混合研磨,用一斗半水煮羊肉,煮至一斗二升,取出羊肉,将其他草药放入,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覆盖保温。

治疗腹部寒冷疼痛,当归汤的配方:当归二两,吴茱萸二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生姜五两,半夏、小麦各一升。将八种草药混合研磨,用一斗五升水煮,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也可以治疗产后虚冷。《小品》中称为吴茱萸汤。

治疗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的配方: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硝各二两,大黄五两,甘草二两。将七种草药混合研磨,用七升水煮,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

治疗冷气在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当归汤的配方:当归、吴茱萸、桂心、人参、甘草、芍药、大黄各二两,茯苓、枳实各一两,干姜三两。将十种草药混合研磨,用八升水煮,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治疗尸疰也很有效。《外台》和《仲景方》中没有茯苓和枳实。

治疗久患寒病,胸腹中疼痛,时常腹泻,当归汤的配方:当归二两,甘草、柑皮各二两,附子一两,干姜四两。

治疗久患寒病,胸腹中疼痛,短气,时常腹泻,当归汤的配方:当归、桂心各三两,干姜四两,附子五两。

治疗胸腹中突然疼痛,生姜汤的配方:生姜一斤,取汁,加入八两蜂蜜,四两酥油。

如果心腹冷痛,可以用一斗盐熬制,然后热敷。也可以熬制蚕沙,烧砖石后蒸熨,直到内部温暖为止,蒸土也很好。

如果邪气在心脏,会导致心痛,容易悲伤,时常头晕目眩,根据症状的轻重来调整穴位。

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断,再取然谷。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脾心痛取然谷、太溪。

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肺心痛取鱼际、太渊。

心痛引起腰脊疼痛,想要呕吐,刺足少阴。

心痛引起背部疼痛,呼吸不畅,刺足少阴,如果症状不缓解,再刺手少阴。

心痛伴有腹胀,大便不畅,刺足太阴。

心痛,少腹上下不定,小便困难,刺足厥阴。

心痛,呼吸短促,刺手太阴。

心痛无法按压,心烦意乱,巨阙穴位可以治疗。

心痛伴有三虫,多痰,不能翻身,上脘穴位可以治疗。

心痛伴有身体寒冷,难以屈伸,心疝发作,昏迷不知人中,上脘穴位可以治疗。

心痛如针锥刺痛,然谷和太溪穴位可以治疗。

心腹中突然剧痛,石门穴位可以治疗。

心疝突然剧痛,刺足太阴。

心烦微痛,呕吐,灸心输穴位一百次。

心痛如锥刀刺痛,气结,灸膈输穴位七次。

心痛,冷气上升,灸龙颔穴位一百次,在鸠尾头上方一寸半处,不可刺。

心痛,恶气上升,胁部疼痛,灸通谷穴位五十次,在乳房下方二寸处。

心痛,突然剧痛,几乎要死,灸神府穴位一百次,在鸠尾正中心,有禁忌。

心痛,突然恶风,灸巨阙穴位一百次。

心痛,坚硬烦闷,气结,灸太仓穴位一百次。

心痛,灸手臂腕横纹穴位三七次,再灸两个虎口白肉际穴位七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腹痛第六-注解

寒气:指寒冷的气候或寒邪,中医认为寒气侵入人体会导致疾病。

五脏六腑: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卒心痛:突然发生的心痛,中医称为真心痛。

胸痹:指胸部闷痛,可能是心绞痛的一种表现。

咳: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

痛:疼痛,指身体某部位的不适感。

泄: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瘛:抽搐,中医认为与肝风有关。

厥心痛:中医术语,指突然发生的心痛,伴有四肢厥冷的症状。

心腹:心脏和腹部,泛指与心脏和腹部相关的疾病。

蛔心痛:指由蛔虫引起的腹痛。

蛔虫: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中的蠕虫。

㕮咀:古代中药术语,指将药材切成小块以便于煎煮。

朱砂:一种矿物,中医用作药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鬼箭羽: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鬼臼: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桂心:即肉桂,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

朴消:一种矿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赤芍药: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桔梗: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宣肺、利咽的作用。

苦参: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巴豆: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泻下、逐水的作用。

人参:一种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等功效。

吴茱萸: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等功效。

生狼毒: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毒,有逐水、杀虫的作用。

蜜和:用蜜调和药物。

梧子:梧桐树的种子,中医用作药材,有安神的作用。

赤石脂: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止血、止泻等功效。

蜀椒: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乌头: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毒,有祛风、止痛的作用。

枳实: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破气、消积的作用。

胶饴:一种糖浆,中医用作药材,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白术: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健脾、利水的作用。

犀角:犀牛的角,中医用作药材,有毒,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当归: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功效。

干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功效。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

厚朴: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燥湿、行气的作用。

木香: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芍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等功效。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黄芩: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柴胡: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升麻: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升阳、解毒的作用。

黄芪:一种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

防风: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等功效。

干地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等功效。

栀子: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乌梅:一种果实,中医用作药材,有敛肺、涩肠的作用。

大枣:一种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

甄立言:古代医家,此处可能指其医方。

犀角丸:古代医方,用于治疗心痛。

高良姜: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

桃仁:桃子的种子,中医用作药材,有活血、润肠的作用。

地骨皮:一种植物,中医用作药材,有清热、凉血的作用。

法曲:一种发酵的谷物,中医用作药材,有助消化、止泻的作用。

大麦糵:一种发酵的谷物,中医用作药材,有助消化、止泻的作用。

十八味:指方剂中包含的十八种药材。

龙骨:古代中药术语,指某些动物的骨骼,如牛骨、鹿骨等,具有镇静安神、收敛止汗等功效。

麦门冬: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等功效。

羊肉:指羊肉这种肉类食材,常用于中医食疗。

橘皮:即陈皮,一种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

芎:即川芎,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

独活: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止痛等功效。

生姜: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功效。

小麦:一种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润燥止渴等功效。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等功效。

芒消: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润燥软坚等功效。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等功效。

芒硝:即芒消,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润燥软坚等功效。

京骨: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止痛等功效。

昆仑: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止痛等功效。

然谷: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

大都: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太白: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太溪: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降火、利水消肿等功效。

行间:一种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等功效。

太冲:一种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等功效。

鱼际: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太渊: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降火、利水消肿等功效。

足少阴:中医经络术语,指足少阴肾经。

手少阴:中医经络术语,指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中医经络术语,指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中医经络术语,指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中医经络术语,指手太阴肺经。

心输:中医术语,指心脏的输穴。

膈输:中医术语,指膈肌的输穴。

龙颔:中医术语,指龙骨的下端。

鸠尾:中医术语,指鸠尾骨。

神府:中医术语,指神藏之处。

石门:中医术语,指石门穴。

心懊:中医术语,指心中烦闷不安。

巨阙:中医术语,指巨阙穴。

上脘:中医术语,指上脘穴。

白肉际:中医术语,指肌肉与皮肤之间的交界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腹痛第六-评注

此段古文内容为中医方剂学中的经典,涉及多种汤方及针灸治疗心痛的方法。以下逐行赏析: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龙骨各三分;渴,加麦门冬一升。

此句描述了一种治疗下利的方剂,使用十八种药材,以水煮取药液,分五次服用。若出现下利症状,可加赤石脂和龙骨,若口渴,可加麦门冬。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治腹冷绞痛,羊肉当归汤方

此方用于治疗腹冷绞痛,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羊肉等,通过温补脾胃,调和气血来缓解症状。

当归四分干姜橘皮黄芪芍药芎桂心独活防风各一分人参吴茱萸甘草干地黄茯苓各一分生姜六分大枣三十枚羊肉半斤

此方详细列出了各种药材的用量,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严谨性。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肉,取一斗二升,出肉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温暖。

此方制作过程中,先将羊肉煮烂,取出肉后加入其他药材,再次煮取药液,分三次服用,注意保暖,体现了中医注重整体调理的特点。

治寒冷腹中痛,当归汤方

此方用于治疗寒冷引起的腹中痛,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吴茱萸、生姜等,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产后虚冷。《小品》名吴茱萸汤。

此方详细描述了药材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并指出也可用于产后虚冷的治疗,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广泛适用性。

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方

此方用于治疗腹痛,症状表现为脐下绞结,绕脐不止,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干姜、附子等,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此方详细描述了药材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严谨性。

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

此方用于治疗冷气引起的胁下疼痛,症状表现为痛引胁背,闷,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吴茱萸、桂心等,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方》无茯苓枳实。

此方详细描述了药材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并指出也可用于治疗尸疰,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广泛适用性。

治久寒疾,胸腹中痛,时下痢,当归汤方

此方用于治疗久寒引起的胸腹中痛,时下痢,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甘草、柑皮等,具有温中散寒,止痢的作用。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此方详细描述了药材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严谨性。

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气,时滞下痢,当归汤方

此方用于治疗久寒引起的胸腹中痛,短气,时滞下痢,主要成分包括当归、桂心、干姜等,具有温中散寒,止痢的作用。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无附子,用甘草二两,云:虚冷激痛甚者,加黄芪芍药各二两。

此方详细描述了药材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并指出在虚冷激痛甚者的情况下,可加黄芪和芍药,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治胸腹中卒痛,生姜汤方

此方用于治疗胸腹中突然发生的疼痛,主要成分包括生姜、蜂蜜、酥油等,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生姜一斤,取汁食蜜八两醍醐四两

此方详细描述了药材的制备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严谨性。

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

此方详细描述了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

凡心腹冷痛熬盐一斗,熨。熬蚕沙,烧砖石蒸熨,取其里温暖止,蒸土亦大佳。

此段描述了治疗心腹冷痛的方法,包括熬盐熨、熬蚕沙熨等,体现了中医注重外治法的特点。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腧。

此段描述了心痛的病因及症状,并指出要根据病情调整腧穴,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此段描述了治疗肾心痛的方法,包括针灸京骨、昆仑、然谷等腧穴,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此段描述了治疗胃心痛的方法,包括针灸大都、太白等腧穴,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脾心痛取然谷太溪。

此段描述了治疗脾心痛的方法,包括针灸然谷、太溪等腧穴,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此段描述了治疗肝心痛的方法,包括针灸行间、太冲等腧穴,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肺心痛取鱼际太渊。

此段描述了治疗肺心痛的方法,包括针灸鱼际、太渊等腧穴,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引腰脊,欲呕刺足少阴。

此段描述了心痛引腰脊,欲呕的症状,并指出针灸足少阴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阴。

此段描述了心痛引背,不得息的症状,并指出针灸足少阴、手少阴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腹胀,濇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此段描述了心痛腹胀,大便不利的症状,并指出针灸足太阴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少腹上下无常处,溲便难刺足厥阴。

此段描述了心痛,少腹上下无常处,溲便难的症状,并指出针灸足厥阴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此段描述了心痛,短气不足以息的症状,并指出针灸手太阴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

此段描述了心痛不可按,烦心的症状,并指出巨阙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

此段描述了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的症状,并指出上脘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此段描述了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中脘的症状,并指出人中脘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如针锥刺然谷及太溪主之。

此段描述了心痛如针锥刺的症状,并指出针灸然谷、太溪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腹中卒痛石门主之。

此段描述了心腹中卒痛的症状,并指出石门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

此段描述了心疝暴痛的症状,并指出针灸足太阴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懊微痛,烦逆灸心输百壮。

此段描述了心懊微痛,烦逆的症状,并指出灸心输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输七壮。

此段描述了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的症状,并指出灸膈输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冷气上灸龙颔百壮,在鸠尾头上行一寸半,不可刺。

此段描述了心痛,冷气上的症状,并指出灸龙颔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此段描述了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的症状,并指出灸通谷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

此段描述了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的症状,并指出灸神府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

此段描述了心痛,暴恶风的症状,并指出灸巨阙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

此段描述了心痛,坚烦气结的症状,并指出灸太仓腧穴可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心痛灸臂腕横文三七壮,又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此段描述了心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灸臂腕横文、两虎口白肉际等腧穴,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腹痛第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