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劳第三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劳第三-原文

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

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

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治心劳热,口为生疮,大便苦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小肠热,大黄泄热汤方

大黄泽泻黄芩栀子仁芒消各三两桂心二两石膏八两甘草一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枚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别渍大黄一宿,以余八升水煮诸药,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消令烊,分三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劳第三-译文

论说:对于那些心劳病患,应该通过补充脾气来增强它,脾气强盛了,就能感觉到心的改善。

如果人违背了夏天的气候,手太阳经络就不能正常生长,心气也会变得虚弱。

顺应夏天的气候就会使人健康,违背它就会导致死亡;顺应它就能得到治疗,违背它就会导致混乱。

如果将顺应变成违背,这就叫做关格,疾病就会因此产生。

治疗心劳热病,会出现口疮,大便困难,排泄不畅,心部疼痛,小肠热痛的症状,可以使用大黄泄热汤。

大黄、泽泻、黄芩、栀子仁、芒硝各三两,桂心二两,石膏八两,甘草一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枚。

将这十味药捣碎,用九升水,先用水一升单独浸泡大黄一晚上,再用剩下的八升水煮其他药物,取二升五合的药液,去掉药渣,再加入大黄煮两沸,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使其溶解,分三次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劳第三-注解

心劳:指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心脏疲劳,心劳病即心脏疲劳的病症。

脾气:中医术语,指脾脏的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等功能。

脾旺:脾脏功能强健的状态。

夏气:中医术语,指夏季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与心火旺盛有关。

手太阳:中医经络学中的手太阳小肠经,与心脏相关。

心气内洞:心气亏损,内里空虚的状态。

顺之:顺应自然规律或治疗原则。

逆之:违背自然规律或治疗原则。

治:治疗。

心劳热:因心劳引起的发热。

生疮:皮肤出现疮痈。

大便苦难:大便困难,难以排出。

闭涩不通:身体某些部位或器官不通畅,表现为阻塞。

心满痛:心脏部位感觉饱满且疼痛。

小肠热:小肠部位感觉发热。

大黄: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

泽泻:中药名,有利水渗湿、泄热的作用。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栀子仁: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作用。

芒消:中药名,即芒硝,具有清热泻火、润燥通便的作用。

桂心:中药名,即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通草:中药名,具有清热利尿、通乳的作用。

大枣: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㕮咀:古代药物制剂方法,即切碎药材。

渍:浸泡。

煮:用水煮沸。

滓:药渣。

烊:融化。

服:服用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劳第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涉及中医理论、方剂学及疾病治疗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其逐行的专业赏析:

1. 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

此句提出心劳病的治疗原则,认为心劳病需要通过补脾气来治疗,因为脾气旺盛则能感于心,即脾气能够滋养心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

此句描述了人体在违背夏季气候规律时,手太阳经(小肠经)的气血会受阻,导致心气内洞,即心气虚弱。这里的夏气指的是夏季的气候特点,手太阳不长则是指小肠经的气血不足。

3. 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

此句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无论是生理还是治疗,顺应自然规律则生命得以延续,反之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或疾病加重。

4. 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此句指出如果违背了顺应自然的原则,就会导致关格(指阴阳两气不交,气血不通)的产生,从而引发疾病。

5. 治心劳热,口为生疮,大便苦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小肠热,大黄泄热汤方。

此句介绍了大黄泄热汤的适应症,即治疗心劳热引起的口疮、大便困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和小肠热等症状。

6. 大黄泽泻黄芩栀子仁芒消各三两桂心二两石膏八两甘草一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枚。

此句列出了大黄泄热汤的组成成分及其用量,包括大黄、泽泻、黄芩、栀子仁、芒消、桂心、石膏、甘草、通草和大枣等药材。

7.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别渍大黄一宿,以余八升水煮诸药,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消令烊,分三服。

此句详细描述了大黄泄热汤的制备方法,包括药材的加工、煎煮、去滓和服用等步骤,体现了中医方剂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心脏方-心劳第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