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序-序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序-序-原文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

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

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瘵萌起。

大圣神农氏悯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

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

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

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

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

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 ,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

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

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

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

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

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

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

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

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究归天,束手受败。

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

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

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序-序-译文

清澈与浑浊得以区分,上下得以分别,天地人和的元素开始形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开始显现,万物纯真质朴,无法一一称颂。燧人氏出现,观察斗柄来确定方位,从此有了火的使用。伏羲氏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八卦,建立了厨房,从此有了饮食的味道,疾病也开始滋生。大圣神农氏怜悯百姓多病,于是尝试百种草药来救治,但仍未达到完美。黄帝受命,创造了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等人一起讨论经脉,广泛询问难题,深入研究理论,将其作为经典论述,因此后世可以依据这些论述来发展医学。

春秋时期,有良医和缓,战国时期有扁鹊,汉朝有仓公、仲景,魏国有华佗,他们都能深入探究疾病的奥秘,用药不过两三味,艾灸的艾柱不超过七八个,但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晋宋以来,虽然名医不时出现,但治疗十个病人只能治愈五六个,主要是因为现代人过于追求欲望,心态不稳定,放纵自己,缺乏适当的调养。

我怀念追寻圣人的教诲,希望每个人都能自学,自己明白。如果父母生病自己却不能治疗,那是不忠不孝。时下的小人,常常行骗,依靠圣教来欺骗人,以至于朝野上下,士农工商都耻于提起医术。他们更多地教子弟背诵短文,制定小策略,以求出人头地。对于医术,却置之不理,真是令人奇怪。唉!这与圣贤的本意大相径庭。我年幼时遭遇风寒,多次求医,花费了家产。因此,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就崇尚医学;到了老年,我从未放下过书籍。至于切脉诊断,采集草药,调和药物,服用药物的规则,休息和注意事项,只要有比我更精通的人,我都会不远千里去请教。

到了弱冠之年,我颇有感悟,因此,对于国内外的亲友和邻里,我都能给予帮助。对于自己的疾病,我断绝了求医的道路,因此我知道方剂和草药的知识不可不学。我看到各种医书浩如烟海,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查找起来非常困难,等到找到方剂,疾病已经无法救治了。唉!对于那些无辜早逝的人,对于那些因为无知而放弃学习的人,我感到非常遗憾,于是广泛收集各种经典,删减繁杂的内容,力求简单实用,编写了《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共三十卷。虽然不能完全探究疾病的根源,但只要用心学习,也能掌握一半以上的知识。因为人的生命非常宝贵,就像千金一样,一个有效的方剂就能超过千金的价值,所以我给这本书取名为《备急千金要方》。这本书不适合传给士族,只希望留给我的家族。

张仲景说:现在的士人,很少关注医药,深入研究医学,上可以治疗君王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贱之人,中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保养生命。但他们只追求名利,追逐权势,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根本,想要外表华丽而内心枯槁,皮囊没有了,毛发还能依附在哪里?他们既不能关爱他人,也不能关爱自己,突然遭遇邪气侵袭,患上重病,等到病患和灾难来临才感到惊慌。身处困境,迷茫无知,就像游魂一样,降低自己的志向,屈从于他人,仰望巫师和神灵,祈求归天,束手就擒。百年的寿命,宝贵的生命,却委托给庸医,任由他们摆布,叹息声声,身体已经死去,精神也随之消散,变成了异物,深埋在地下,只能让人哭泣。

全世界的人都陷入了迷茫,没有人能够觉醒,自己这样放弃,还有什么荣华富贵可言呢?这就是所说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序-序-注解

清浊剖判:指清与浊的区分,比喻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分别。

上下攸分:指上与下的分别,常用来比喻地位、等级的差异。

三才:指天、地、人,是古代哲学中宇宙万物的根本。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哲学中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燧人氏:传说中最早发明取火的人,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伏羲氏:传说中最早的华夏族首领,创造了八卦。

庖厨:厨房,指烹饪食物的地方。

滋味:指食物的味道,这里指烹饪技艺的发展。

瘵:指疾病,特别是指严重的、难以治愈的疾病。

神农氏:传说中最早尝百草的神农氏,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九针:古代中医中使用的九种针灸针具。

方士:古代懂得方术、炼丹术的人。

雷公:古代传说中的神医。

和缓:古代著名的医生。

扁鹊:古代著名的医生,以医术高明著称。

仓公:古代著名的医生。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以医术高超著称。

探赜索隐:指深入探究深奥隐秘的事物。

穷幽洞微:指深入探究深奥微妙的事物。

阙摄养:指缺乏适当的保养。

青衿:指年轻的学生。

白首之年:指年老的时候。

切脉诊候:指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

采药合和:指采集草药并进行配伍。

服饵节度:指服用药物的方法和节制。

将息避慎:指调养身体和避免伤害。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疾厄:指疾病和困苦。

方药本草:指中药方剂和草药。

群经:指众多的经典著作。

删裁繁重:指删除和裁剪繁重的部分。

简易:指简单易行。

备急千金要方:指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被誉为医学宝库。

荣势:指荣耀和权势。

委付庸医:指把生命交给平庸的医生。

咄嗟喑呜:指急促而无声的叹息。

神明消灭:指精神和智慧消失。

异物:指非人间的生物或物体。

重泉:指深泉,比喻深不可测的地方。

涕泣:指流泪,表示悲伤和哀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序-序-评注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

此句开篇即以宇宙的宏观视角出发,阐述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与本质。‘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等词汇,展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生成和万物构成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敬畏。‘万物淳朴,无得而称’则是对万物初始状态的赞美,强调其自然、纯粹的本性,为后文对医术的探讨奠定了哲学基础。

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

燧人氏作为传说中的火神,其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观斗极以定方名’体现了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性,‘始有火化’则是对火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此句通过对燧人氏的描述,强调了火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医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瘵萌起。

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创制八卦和庖厨,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滋味既兴’与‘瘵萌起’形成对比,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疾病产生的关联,为后文对医术的探讨提供了现实依据。

大圣神农氏悯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

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药王,其尝百药救黎元的传说,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医药的重视。‘悯黎元之多疾’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犹未尽善’则是对医术发展的反思,为后文对医术的探讨提供了启示。

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创制九针和与岐伯、雷公等方士的医学探讨,标志着中医学的正式形成。‘备论经脉’、‘详究义理’等词汇,体现了古代中医学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入研究,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

此句列举了春秋至魏时期的一些著名医学家,如和缓、扁鹊、仓公、仲景、华佗等,他们通过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的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医疗成果。‘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则体现了古代中医学注重简便、有效的治疗原则。

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

此句反映了晋宋时期医学发展的困境,指出当时医术虽然有所发展,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嗜欲太甚’、‘立心不常’等词汇,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医学教育的重视,强调医学知识应该普及,使人人都能掌握基本的医疗技能。‘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则是对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批判。

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

此句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对医学发展的阻碍,指出一些小人利用医学知识进行欺诈,导致人们对医术产生厌恶。

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

此句批评了当时社会风气,指出一些人对医学的忽视,认为医学只是出身之道的附属品,而非真正的学问。

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其与圣贤的本意相悖。

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此句讲述了作者幼年时期因疾病而多次求医的经历,以及因此耗费家产的情况,体现了作者对医学的重视。

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医学的热爱,从青衿之岁到白首之年,始终未曾放弃对医学的学习和研究。

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此句概括了作者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包括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等方面,体现了作者在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此句讲述了作者在弱冠之年对医学的领悟,以及因此为他人带来福祉的情况。

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医学知识的重视,认为学习方药本草是必要的。

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

此句反映了作者在医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于医学知识的迫切需求。

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

此句讲述了作者编写《备急千金要方》的初衷,即为了解决医学知识繁杂、难以查找的问题,使医学知识更加简易、实用。

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备急千金要方》的信心,认为其能够帮助读者掌握医学知识的一半。

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此句阐述了《备急千金要方》的命名原因,即强调人命至重,医学知识的价值。

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备急千金要方》的传承理念,即不传于士族,而是留给自己的家族。

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此句引用了张仲景的观点,强调了医学的重要性,以及医学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士人追求名利,忽视医学的本质,导致医学发展受阻。

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

此句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对医学发展的阻碍,指出一些人在面对疾病时束手无策。

身居厄地,蒙蒙昧昧,孑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究归天,束手受败。

此句描绘了当时人们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助和无奈,以及对于巫祝的依赖。

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医学家责任的重视,认为医学家应该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否则将导致无数生命陨落。

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

此句批评了当时社会风气,指出人们对于医学的忽视,以及对于荣势的追求。

此之谓也。

此句总结了全文,强调了医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医学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序-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0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