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风眩第四-原文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业,颇习经方,名医要治,备闻之矣。
自谓风眩多途,诸家未能必验。
至于此术,鄙意偏所究也,少来用之,百无遗策。
今年将衰暮,恐奄忽不追,故显明证论,以贻于后云尔。
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
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
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是一。
此方为治,万无不愈,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
大都忌食十二属肉。
而奔豚为患,发多气急,气急则死,不可救。
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勿因此便谓非患所治。
风眩汤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也,困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
灸法次列于后。
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
后人能晓得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续命汤方
竹沥一升二合生地黄汁一升龙齿生姜防风麻黄各四两防己三两附子三分石膏七两桂心二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有气,加附子成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
已服续命汤,口开,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汤主之,方在下第五篇,紫石煮散是也。
治气奔急欲绝者,奔豚汤方
吴茱萸一升桂心芍药生姜各四分石膏人参半夏芎各三分生葛根茯苓各六分当归四两李根皮一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防己地黄汤方
防己二两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甘草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升渍之一宿,绞汁著一面,取其滓著竹箦上,以地黄著药滓上,于三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摇动者,署预汤方
署预人参麦门冬各四两前胡芍药生地黄各八分枳实远志生姜各三分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草黄芩竹叶各一分茯神六分秫米三合
上十六味㕮咀,取江水,高举手扬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减一斗,纳半夏,复减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
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挍手令上头也。
秦中无江,泾渭可用,诸葛灌剑,犹尚取之。
服前汤后,四体尚不凉冷,头目眩动者,防风汤主之。
此汤大都宜长将服,但药中小小消息之,随冷暖耳,仍不除瘥者,依此方
防风赤石脂石膏人参生姜白石脂寒水石龙骨茯苓各三分桂心二分紫石一分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凡用井华水者,取清净也。
今用江水,无泥又无砂秽,源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于下故也。
署预煎方
署预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泽泻人参黄芩各四分当归白蔹桂心防风麦门冬各三分大豆黄卷桔梗芍药山茱萸紫菀白术芎干姜蜀椒干地黄各二分,以上二十味捣筛生地黄十八斤捣绞取汁,煎令余半麻子仁三升,研大枣八十枚蜜三升獐鹿杂髓八两鹿角胶八两桑根皮五升,忌岗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篱屋垣墙下沟渎边者,皆不中用
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枣,得一斗,去滓,乃下地黄汁胶髓蜜,煎减半,纳前诸药末煎之,令可丸如鸡子黄。
饮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署预丸方
署预二十八分桂心大豆黄卷鹿角胶各七分当归神曲人参干地黄各十分防风黄芩麦门冬芍药白术各六分甘草二十分柴胡桔梗茯苓杏仁芎各五分白蔹干姜各三分大枣一百枚,取膏
上二十二味末之,合白蜜枣膏,丸如弹丸。
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者,天雄散方
天雄防风芎人参独活桂心葛根各三分白术远志署预茯神山茱萸各六分莽草四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二,渐加至三匕,以知为度。
菊花酒法九月九日取邓州甘菊花,曝干作末,以米中蒸作酒。
治心中时恍惚不定者,人参丸方
上党人参铁精牛黄丹砂雄黄昌蒲防风大黄各一两赤足蜈蚣蜥蜴各一枚鬼臼一两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
一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增之。
合药皆忌见妇人青衣人犬鼠,勿用青纸,凡合药皆忌浊秽鸡犬六畜,丧孝不具足人见之。
用前菊花酒下,佳。
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迴发,当迴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并依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
若连灸,火气引上其数处迴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
若迴发近额者,亦宜灸。
若惜面为瘢,则缺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食禁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
上十二相属肉物皆不得食及以为药,牛黄龙骨齿用不可废。
嗣伯启:嗣伯于方术岂有效益,但风眩最是遇患小瘥者,常自宝秘,誓不出手,而为作治,亦不令委曲得法。
凡有此病是嗣伯所治,未有不瘥者,若有病此而死,不逢嗣伯故也。
伏愿问人,立知非嗣伯之自夸。
殿下既须此方,谨封上呈。
嗣伯鄙志尚存,谨自书写,年老目暗,多不成字,伏愿恕亮。
谨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风眩第四-译文
徐嗣伯说:我年轻时就继承了家业,很熟悉医学方剂,对名医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了解。自己认为治疗风眩的方法有很多,但各家都没有一定能见效的。至于这个方法,我认为特别值得研究,从小就使用它,百试百灵。今年我将步入暮年,担心突然去世而无法传承,所以明确地记载治疗方法,留给后人。
风眩这种病,是由于心气不稳定,胸部积聚实邪,所以会有高热面红的情况。痰热相互感应引起风邪,风邪扰乱心神就会感到闷闷不乐,所以称为风眩。大人得这种病叫癫,小孩得这种病叫痫,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个方子治疗这种病,万无一失,只是担心诊断不准确,或者治疗方法不当。大多数情况下忌食十二生肖的肉。而奔豚病是一种困扰,发作时气急,气急到极点就会死亡,无法救治。所以这个汤剂是治疗轻重病症的,不要因此认为不是治疗这种病的。
风眩汤散丸煎共有十个方子,对于初发病的人,应该立即服用续命汤。在危急时刻,只需找到灸穴,用火针针刺,没有不痊愈的。一开始得病,针刺后立即灸,效果最好。灸法将在后面列出。我从事这个职业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救治了数十上百人,没有不痊愈的。后人如果能了解这个方子,希望不要掺杂其他方法。
治疗风眩发作时烦躁闷闷不乐,口吐唾沫,四肢抽搐,眼睛向上翻,口紧闭说不出话的续命汤方:竹沥一升二合,生地黄汁一升,龙齿、生姜、防风、麻黄各四两,防己三两,附子三分,石膏七两,桂心二两。以上十味药,用刀片切碎,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有气,加附子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已经服用续命汤,口能张开,但四肢还没有恢复,心中还有不安的,用紫石汤治疗,方子在第五篇,紫石煮散就是。
治疗气奔急欲绝的奔豚汤方:吴茱萸一升,桂心、芍药、生姜各四分,石膏、人参、半夏、芎各三分,生葛根、茯苓各六分,当归四两,李根皮一斤。以上十二味药,用刀片切碎,加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言语狂乱,眼目昏花,或者看到鬼,精神混乱的防己地黄汤方:防己二两,生地黄五斤,切成小块,不要与药一起浸泡,病情轻微,用二斤甘草、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
治疗心中惊悸,四肢无力,头面发热,心胸痰多,头目眩晕,像要摇晃的署预汤方:署预、人参、麦门冬各四两,前胡、芍药、生地黄各八分,枳实、远志、生姜各三分,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草、黄芩、竹叶各一分,茯神六分,秫米三合。
服用前面的汤剂后,四肢仍然不凉快,头目眩晕的防风汤:防风、赤石脂、石膏、人参、生姜、白石脂、寒水石、龙骨、茯苓各三分,桂心二分,紫石一分。
署预煎方:署预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泽泻、人参、黄芩各四分,当归、白蔹、桂心、防风、麦门冬各三分,大豆黄卷、桔梗、芍药、山茱萸、紫菀、白术、芎、干姜、蜀椒、干地黄各二分,以上二十味药,捣碎筛末,生地黄十八斤,捣碎取汁,煎至剩余一半,麻子仁三升,研碎大枣八十枚,蜜三升,獐鹿杂髓八两,鹿角胶八两,桑根皮五升,忌用岗上自出土的,大毒,大忌靠近篱笆、屋墙、沟渠边,都不可用。
治疗头目眩晕,心中烦闷,惊悸狂乱,署预丸方:署预二十八分,桂心、大豆黄卷、鹿角胶各七分,当归、神曲、人参、干地黄各十分,防风、黄芩、麦门冬、芍药、白术各六分,甘草二十分,柴胡、桔梗、茯苓、杏仁、芎各五分,白蔹、干姜各三分,大枣一百枚,取膏。
治疗头目眩晕,感觉房屋旋转倾斜的天雄散方:天雄、防风、芎、人参、独活、桂心、葛根各三分,白术、远志、署预、茯神、山茱萸各六分,莽草四分。
治疗心中时常恍惚不定的人参丸方:上党人参、铁精、牛黄、丹砂、雄黄、菖蒲、防风、大黄各一两,赤足蜈蚣、蜥蜴各一枚,鬼臼一两。
灸法:用绳子横着量过口到两边,得到口度的寸数,然后用绳子的另一头量过鼻子,量到两个鼻孔之间的距离,得到鼻度的寸数,从中折半,与口的全度相合,折半,先找到头上的旋发,就在旋发处灸,用绳子量四边,左右前后,当绳子端处灸,前面以面为正,并依照年龄壮多少,一年总共灸三次,都要求疮口愈合后再灸,壮数如前。如果连续灸,火气引上其数处旋发,就在靠近鼻子的地方灸。如果旋发靠近额头,也适合灸。如果担心面部留下疤痕,就避开面部的地方,但是病情严重的也不能考虑这一点。
食禁: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
上十二生肖的肉物都不能吃,以及作为药物,牛黄、龙骨、牙齿除外。
嗣伯启:嗣伯在方术上是否有效益,但风眩这种病,遇到病情轻微的人,我常常珍视并保密,绝不轻易出手治疗,即使治疗,也不会让病人感到痛苦。所有得这种病由嗣伯治疗的,没有不痊愈的,如果有得这种病而死的,那是因为没有遇到嗣伯。我诚恳地希望人们,立即知道这不是嗣伯的自夸。殿下既然需要这个方子,我小心地封装呈上。嗣伯的志向仍然存在,小心地亲手书写,因为年老眼花,写的不成字,希望您能原谅。谨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风眩第四-注解
经方:古代医学中指代经典医书中的方剂,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风眩:中医术语,指因风邪引起的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
癫:中医术语,指一种以精神错乱、神志不清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痫:中医术语,指一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续命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等症。
奔豚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奔豚病,即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防己地黄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署预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暑湿病,即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
防风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痛等症状。
署预煎方: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暑湿病。
署预丸: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天雄散: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中风、瘫痪等症状。
人参丸: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状。
灸法: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在穴位上施灸,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效果。
十二属肉:指十二生肖对应的肉类,古代中医认为某些生肖的肉类不宜食用。
奔豚:中医术语,指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气急:中医术语,指呼吸急促、气短等症状。
气死:中医术语,指因气息急促、呼吸不畅而导致的死亡。
药汁:指将药材煎煮后所得的液体。
药滓:指将药材煎煮后剩余的固体残渣。
竹箦:竹制的筛子。
地黄:中药名,指地黄属植物的地黄根,具有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的功效。
石膏:中药名,指石膏属矿物,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桂心:中药名,指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防风:中药名,指防风属植物的全草,具有祛风解表、止痛的功效。
麻黄:中药名,指麻黄属植物的全草,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附子:中药名,指乌头属植物的子根,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生姜:中药名,指姜属植物的根茎,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紫苏子:中药名,指紫苏属植物的种子,具有降气平喘、润肺止咳的功效。
橘皮:中药名,指柑橘属植物的果皮,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的功效。
人参:中药名,指人参属植物的根,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半夏:中药名,指半夏属植物的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茯苓:中药名,指茯苓属植物的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指甘草属植物的根及根茎,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黄芩:中药名,指黄芩属植物的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竹叶:中药名,指竹属植物的叶,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
茯神:中药名,指茯苓属植物的菌核,具有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
秫米:中药名,指高粱的种子,具有健脾养胃、止泻的功效。
江水:指长江的水,古代中医认为江水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千里东流水:指从远处流来的水,古代中医认为远水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秦中:指秦地,即今天的陕西省。
泾渭:指泾河和渭河,是黄河的两大支流。
诸葛灌剑:指诸葛亮用剑灌水,古代传说中诸葛亮有神奇的能力。
井华水:指井水,古代中医认为井水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青衣人:指穿青衣的人,古代中医认为青衣人具有特殊的体质。
犬鼠:指狗和老鼠,古代中医认为狗和老鼠具有特殊的体质。
青纸:指用青色纸张,古代中医认为青纸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浊秽:指污秽不洁的东西,古代中医认为浊秽的东西会污染药物。
鸡犬六畜:指鸡、狗和其他家畜,古代中医认为这些动物会污染药物。
丧孝不具足人:指丧葬期间的人,古代中医认为丧葬期间的人会污染药物。
菊花酒: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邓州甘菊花:指邓州出产的甘菊花,古代中医认为邓州甘菊花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米:指稻米,古代中医认为米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白蜜:指蜂蜜,古代中医认为蜂蜜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獐鹿杂髓:指獐和鹿的骨髓,古代中医认为獐鹿杂髓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鹿角胶:中药名,指鹿的角制成的胶,具有滋补强壮、润燥的功效。
桑根皮:中药名,指桑树的根皮,具有祛风除湿、止痒的功效。
岗上自出土者:指在岗地上自然生长的植物,古代中医认为这些植物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篱屋垣墙下沟渎边者:指靠近篱笆、房屋、垣墙和沟渎的植物,古代中医认为这些植物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药末: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白蜜枣膏:指用蜂蜜和红枣制成的膏状物,古代中医认为白蜜枣膏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弹丸:指小型的弹丸,古代中医认为弹丸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天雄:中药名,指附子属植物的子根,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独活:中药名,指独活属植物的根,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葛根:中药名,指葛属植物的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白术:中药名,指白术属植物的根,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远志:中药名,指远志属植物的根,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止咳的功效。
莽草:中药名,指莽草属植物的根,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菊花酒法:指制作菊花酒的方法。
上党人参:中药名,指上党地区出产的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铁精:中药名,指铁矿石,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牛黄:中药名,指牛的胆结石,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功效。
丹砂:中药名,指朱砂,具有镇惊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
雄黄:中药名,指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
昌蒲:中药名,指菖蒲属植物的根茎,具有开窍醒神、祛风除湿的功效。
赤足蜈蚣:中药名,指蜈蚣,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
蜥蜴:中药名,指蜥蜴,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鬼臼:中药名,指鬼臼属植物的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梧子:中药名,指梧桐树的种子,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
方寸匕:古代量器,相当于现在的1/3茶匙。
邓州:指邓州,即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
甘菊花:指甘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降压的功效。
米中蒸作酒:指将米蒸煮后制作成酒。
上党:指上党,即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
铁精牛黄丹砂雄黄昌蒲防风大黄赤足蜈蚣蜥蜴鬼臼:这些药物合在一起,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祛风止痛的功效。
蜜丸:指用蜂蜜制成的药丸。
日三夜一:指每天三次,夜间一次。
稍增之:指逐渐增加剂量。
合药:指将多种药材混合在一起制成药物。
浊秽鸡犬六畜丧孝不具足人见之:指合药时忌讳的东西。
用前菊花酒下:指服用药物时用菊花酒送服。
佳:指效果良好。
迴发:指头发回旋的地方。
口度:指口的大小。
鼻度:指鼻的大小。
迴发近额者:指头发回旋的地方靠近额头。
面为瘢:指面部留下疤痕。
十二相属肉物:指十二生肖对应的肉类。
牛黄龙骨齿:指牛的胆结石、龙骨和牙齿,古代中医认为这些部位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嗣伯:指徐嗣伯,古代中医学家。
方术:指医术、方剂。
小瘥:指病情轻微。
宝秘:指珍视并保密。
委曲得法:指治疗方法得当。
殿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鄙志:指自己的志向。
亮:指明白、理解。
启:古代书信的开头,表示写信的开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风眩第四-评注
徐嗣伯在这段古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传医术的自信和对风眩病的深刻理解。他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学医经历,强调了自己在经方方面的造诣,以及对名医的治疗方法的了解。他自认为在风眩病的治疗上有所独到之处,并以此自豪。
徐嗣伯对风眩病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因此得名。他区分了大人癫和小儿痫,认为本质上是一种疾病,这体现了他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
在治疗方法上,徐嗣伯提出了多种方剂,如续命汤、奔豚汤、防己地黄汤等,这些方剂均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他强调,治疗风眩病忌食十二属肉,并且奔豚病为患时,气急则死,不可救。
徐嗣伯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经验,强调自己从业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愈。这既是对自己医术的自信,也是对后人的警示,提醒后人不要轻易尝试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
文中对于各种药物的用法和剂量都有详细的说明,如竹沥、生地黄汁、龙齿、生姜、防风等,这体现了中医在药物使用上的严谨和精细。
徐嗣伯在文中还提到了灸法,认为灸法在治疗风眩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他详细介绍了灸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绳横度口至两边,度鼻,取半合于口之全度等,这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最后,徐嗣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了风眩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必要性,表达了自己对于后人的期望,希望后人能够了解并掌握这些治疗方法,以救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