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虚实第二-原文
小肠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治小肠热胀,口疮,柴胡泽泻汤方
柴胡泽泻橘皮一方用桔梗黄芩枳实旋复花升麻芒消各二两生地黄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大黄丸
调小肠热结满不通方。
大黄芍药葶苈各二两大戟朴消各三两杏仁五十枚巴豆七枚
上七味末之,蜜和丸。饮服如梧子大,大人七丸,小儿二三丸,日二。热去,日一服。
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穴夹中脘两边相去一寸。
小肠泄痢脓血灸魂舍一百壮,小儿减之,穴在夹脐两边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又灸小肠俞七壮。
小肠虚寒
左手寸门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名曰小肠虚寒也。
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补之方
干姜三两当归黄檗地榆各四两黄连阿胶各二两石榴皮三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取胶烊尽,分三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虚实第二-译文
小肠实热:左手寸口人迎之前的脉象表现为阳实,这是手太阳经的病症,患者会感到身体忽热忽冷,不出汗,心中烦躁不安,身体沉重,口中长疮,这种情况称为小肠实热。
治疗小肠热胀、口疮,可以使用柴胡泽泻汤方:柴胡、泽泻、橘皮各二两,桔梗、黄芩、枳实、旋复花、升麻、芒硝各二两,生地黄切,一升。将这九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大黄丸:调整小肠热结、胀满不通的方法。大黄、芍药、葶苈子各二两,大戟、朴硝各三两,杏仁五十枚,巴豆七枚。将这七味药研成末,用蜜调和成丸。口服,大人每次七丸,小儿每次二三丸,每天两次。热退后,每天一次。
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龄壮数,穴位位于中脘两侧各一寸处。
小肠泄痢脓血灸魂舍一百壮,小儿减量,穴位位于肚脐两侧各一寸处。据《翼》记载:距离为一寸。
又灸小肠俞七壮。
小肠虚寒:左手寸口人迎之前的脉象表现为阳虚,这是手太阳经的病症,患者会感到头部两侧偏头痛,耳颊痛,这种情况称为小肠虚寒。
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不安,可以使用补之方:干姜三两,当归、黄柏、地榆各四两,黄连、阿胶各二两,石榴皮三枚。将这七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取二升五合,去渣后加入阿胶,煮至阿胶溶化,分三次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虚实第二-注解
小肠实热:指小肠内热盛,表现为身体发热、汗不出、心中烦闷、身体沉重、口中生疮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小肠实热属于温病范畴,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原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热邪内生。
寸口人迎:中医脉诊术语,指手腕内侧的寸口和颈部的迎香穴,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脉阳实:脉象的一种,指脉搏有力、充实,多见于实证。
手太阳经:中医经络学中的十二经络之一,起于小指外侧端,上行至头部。
身热来去:身体发热有规律地出现和消失。
汗不出:不出汗,指身体不通过汗液排泄热量的情况。
心中烦满:心中感到烦躁,腹部有胀满感。
身重:身体感到沉重。
口中生疮:口腔内出现疮口。
柴胡泽泻汤方: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小肠实热引起的病症。
桔梗: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的作用。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枳实: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行气止痛的作用。
旋复花: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升麻:中药材,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作用。
芒消: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大黄丸: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小肠热结、腹部胀满不通的病症。
大黄芍药葶苈:中药材,大黄具有泻热通便的作用,芍药具有养血止痛的作用,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的作用。
大戟:中药材,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作用。
朴消:中药材,即芒硝,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
杏仁: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润肠的作用。
巴豆:中药材,具有泻下逐水、破血消积的作用。
蜜和丸:用蜂蜜调和药物制成的丸剂。
梧子大:梧子是一种果实,用来形容药丸的大小。
日二:一天服用两次。
热满:体内热邪充盛。
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都: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具有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
魂舍: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具有调和脾胃、止泻的作用。
小肠虚寒:指小肠内寒邪较重,表现为头痛、耳颊痛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小肠虚寒属于寒病范畴,是由于饮食生冷、久病体虚等原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寒邪内生。
颅际偏头痛:头部两侧的疼痛。
耳颊痛:耳朵和面颊部位的疼痛。
肠滑:指肠道功能失调,大便稀薄。
肠中懊:指肠道内有不适感。
补之方:用于治疗小肠虚寒的方剂。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
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黄檗: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地榆:中药材,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作用。
黄连阿胶:中药材,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石榴皮:中药材,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作用。
㕮咀:古代药物制剂方法,将药材捣碎成末。
胶:指阿胶,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虚实第二-评注
小肠实热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描述了小肠实热证的病状和治疗方法。首先,‘小肠实热’一词揭示了本证的病机,即小肠内部的热邪炽盛。‘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表明此证与手太阳经相关,手太阳经在人体中主要负责小肠的功能。
‘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是对小肠实热证症状的具体描述。身热来去,表明热势时轻时重;汗不出,说明体内热邪无法通过汗液排出;心中烦满,身重,体现了热邪内扰,导致心神不宁和身体沉重;口中生疮,则是热邪上攻的表现。
‘名曰小肠实热也’是对该证的命名,强调了病机为小肠实热。
‘治小肠热胀,口疮,柴胡泽泻汤方’提出了治疗该证的方剂,柴胡泽泻汤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肠实热所致的热胀和口疮。
方剂中‘柴胡泽泻橘皮一方用桔梗黄芩枳实旋复花升麻芒消各二两生地黄切,一升’详细列出了方剂的组成,其中柴胡、泽泻、橘皮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作用,桔梗、黄芩、枳实等则有助于疏风散热,旋复花、升麻、芒消等药材则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大黄丸’是另一种治疗小肠实热证的方剂,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结满不通的症状。
‘调小肠热结满不通方’中的药材组成,大黄、芍药、葶苈、大戟、朴消、杏仁、巴豆等,均具有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肠热结满不通。
‘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穴夹中脘两边相去一寸’描述了针对小肠热满证的灸法,通过灸阴都穴来调节小肠的热满症状,随年壮则是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来调整灸壮的数量。
‘小肠泄痢脓血灸魂舍一百壮,小儿减之,穴在夹脐两边相去各一寸’是针对小肠泄痢脓血证的灸法,通过灸魂舍穴来治疗泄痢脓血,小儿的治疗量应适当减少。
‘小肠虚寒’是对另一种证的描述,与实热证相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左手寸门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指出小肠虚寒证与手太阳经相关,脉象表现为阳虚。
‘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描述了小肠虚寒证的典型症状,颅际偏头痛和耳颊痛均与太阳经的循行路径相关。
‘名曰小肠虚寒也’是对该证的命名,强调了病机为小肠虚寒。
‘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补之方’提出了治疗该证的方剂,方剂中干姜、当归、黄檗、地榆、黄连、阿胶、石榴皮等药材,均具有温中补虚、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肠虚寒。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取胶烊尽,分三服’是对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的描述,体现了中医的制药和服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