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腑脉论第一-原文
论曰: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于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难经》、《甲乙》云:长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
后附脊,左回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脐上,回运环返十六曲,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应主二十四气也。
‘《难经》云: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太半。’
‘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滑者,《脉经》作陷,《甲乙》同此其候也。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纹中入一分。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腹而痛。
心前受病,移于小肠。心咳不已,则气与咳俱出。
厥气客于小肠,梦聚邑街衢。
心应皮,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扁鹊云: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所以表清里浊,清实浊虚,故食下肠实而胃虚,故腑实而不满。实则伤热,热则口张,口为之生疮;虚则伤寒,寒则便泄脓血,或发里水,其根在小肠,先从腹起,方在治水篇中。
小肠绝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阳之脉,是动则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经脉支别已见心脏部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腑脉论第一-译文
论说:小肠是脏腑之一,主要与心脏相关,舌头是它的反映,心脏与小肠相合。小肠是承受食物的脏腑,被称为监仓官吏,重量是二斤十四两,长度是二丈四尺,宽度是二寸四分。《难经》和《甲乙经》说:长度是二丈二尺,直径是二寸半,周长是八分的三分之二。它连接在脊柱后面,向左回环重叠,其注入回肠的部分,外部附着在肚脐上方,回环运转十六次,通常保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中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对应着二十四节气。《难经》说:十六曲,容纳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占大多数。《甲乙经》说:容纳三斗三合,占大多数。嘴唇厚,人中长,这是观察小肠的方法。
小肠有病的人,会有小腹疼痛,腰部和脊背牵连睾丸疼痛,有时会突然感到困顿,耳朵前方发热,如果寒冷得很严重,只有肩膀上热,以及手的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热。如果脉象滑利,那么《脉经》和《甲乙经》都说是陷脉,这就是它的征候。
小腹和睾丸疼痛会牵连腰部和脊背,向上冲心,邪气在小肠,会连结睾丸的系带,属于脊骨,贯穿肝脏和肺部,络连心脏。气盛就会逆行,向上冲肠胃,扰动肝脏和肺部,散布在盲肠,结聚在肚脐,所以通过在盲原处散邪,刺太阴以补之,取厥阴以降之,取巨虚下廉以排除之,按其所经过的经络来调整。
左手关前寸口脉象阳绝的人,没有小肠的脉象,如果肚脐有痹痛,小腹中有疝瘕,主月经冷上行至心,刺手心主,治疗阴,手心主位于手掌后横纹中进一分。左手关前寸口脉象阳实的人,小肠有实证,如果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疗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小肠有寒,患者会感觉下半身沉重,大便有脓血。有热,必定会有痔疮。
小肠有宿食,常常在傍晚发热,第二天就停止。
小肠胀气,小腹胀痛,牵引腹部疼痛。
心脏前面的疾病会转移到小肠。心咳不止,那么气和咳嗽都会出来。
逆气停留在小肠,梦中会聚集在街巷。
心脏对应皮肤,皮肤厚的人脉象厚,脉象厚的人小肠也厚;皮肤薄的人脉象薄,脉象薄的人小肠也薄;皮肤松弛的人脉象也松弛,脉象松弛的人小肠大而长;皮肤薄而脉象细小的人,小肠小而短;所有阳经经脉都多曲折的人,小肠会有结。
扁鹊说:手少阴经和手太阳经互为表里,所以表为清,里为浊,清为实,浊为虚,所以食物进入小肠后,小肠实而胃虚,所以脏腑实而不满。实证会伤及热,热则口张开,口内生疮;虚证会感受寒邪,寒则大便泄脓血,或者发生内水病,其根源在小肠,先从腹部开始,详细内容在治水篇中。
小肠病如果不治疗,六天后就会死亡。怎么知道呢?头发会变得干燥,不能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阳经的脉动,会导致喉咙痛,下巴肿,不能回头看,肩膀像被拔起,上臂像被折断。这是液所生的疾病,会出现耳聋、目黄、面颊和下巴肿,颈部、肩膀、上臂、肘部、前臂外侧后廉痛。经脉的支别已在心脏部分中有所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腑脉论第一-注解
小肠腑: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中医认为小肠具有受纳、消化、吸收等功能,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舌:舌是人体的味觉器官,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与心有密切关系。
心合于小肠: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可以下移至小肠,影响小肠的功能。
受盛之腑:小肠具有受纳食物的作用,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
监仓吏:古代对管理仓库官员的称呼,此处比喻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管理作用。
二十四气:中医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和人体生理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养生和治疗。
唇厚,人中长:人中是面部的一个区域,其长度和厚度与人体生理状态有关,中医通过观察人中可以诊断疾病。
少腹痛:少腹是指小腹区域,疼痛可能是由小肠疾病引起的。
腰脊控睾而痛:腰脊和睾丸疼痛,可能是由于小肠疾病引起的。
陷: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沉而无力。
肓: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种特殊部位,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巨虚下廉:中医穴位,位于小腿内侧。
脐痹:脐部疼痛,可能是由于小肠疾病引起的。
疝瘕:中医术语,指腹内肿块。
月即冷上抢心:月经期间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手心主:中医穴位,位于手掌后横纹中。
手太阳:中医经络之一,与心相表里。
里水: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湿停聚所引起的疾病。
六日死:中医认为小肠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六天后可能导致死亡。
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中医描述的病情表现,可能是由于小肠疾病引起的严重症状。
嗌痛颔肿:咽喉痛,下颌肿胀。
臑似折:上臂疼痛,感觉像折断一样。
液:中医术语,指体内的体液,如唾液、涕液等。
耳聋目黄:耳聋和眼黄,可能是由于液病引起的。
颊颔肿:面颊和下颌肿胀。
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颈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外侧后侧疼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腑脉论第一-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小肠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心、肝、肺等脏腑的关系。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论曰: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于小肠。此句阐述了小肠与心的关系,小肠主心,舌为心之候,心与小肠相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难经》、《甲乙》云:长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此句描述了小肠的形态和重量,并引用《难经》、《甲乙经》中的记载,体现了中医对小肠的详细描述。
后附脊,左回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脐上,回运环返十六曲,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应主二十四气也。《难经》云: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太半。此句详细描述了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回运环返、水谷留纳等,体现了中医对小肠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此句通过观察唇厚、人中长等外在特征来判断小肠的虚实,体现了中医的望诊方法。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滑者,《脉经》作陷,《甲乙》同此其候也。此句描述了小肠病的症状,包括腹痛、腰脊痛、耳前热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此句分析了小肠病的病机,提出了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治疗原则。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纹中入一分。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此句通过脉象来判断小肠的虚实,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此句描述了小肠寒热病证的症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句描述了小肠宿食病证的症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腹而痛。此句描述了小肠胀病证的症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心前受病,移于小肠。心咳不已,则气与咳俱出。此句描述了心与小肠的病理关系,体现了中医的病理观。
厥气客于小肠,梦聚邑街衢。此句描述了厥气客于小肠的病证,并提出了梦境的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心应皮,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此句通过观察皮肤、脉象等外在特征来判断小肠的虚实,体现了中医的望诊方法。
扁鹊云: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所以表清里浊,清实浊虚,故食下肠实而胃虚,故腑实而不满。实则伤热,热则口张,口为之生疮;虚则伤寒,寒则便泄脓血,或发里水,其根在小肠,先从腹起,方在治水篇中。此句引用了扁鹊的观点,阐述了手少阴与太阳的关系,以及小肠与胃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小肠绝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此句描述了小肠绝病证的症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手太阳之脉,是动则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经脉支别已见心脏部中。此句描述了手太阳经脉的病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