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妇人方上-妊娠恶阻第二-原文
论曰:何以知妇人妊娠,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
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
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
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
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
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
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
妊娠四月,欲知男女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产二子。
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俱浮大,猥生二女。
尺脉若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
大者如实状。
又法,左手尺中浮大者男,右手尺中沉细者女;若来而断绝者,月水不利。
又法,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然女作男生;俱沉为产二女,不尔男作女生。
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又,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又,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后首是男,右回首是女。
又,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
妊娠欲知将产者,怀妊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出也。
但离经者,不病也。
又法,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痛,日中则生也。
论曰:凡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或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
所谓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来,颜色肌肤如常,但苦沉重愦闷,不欲食饮,又不知其患所在,脉理顺时平和,则是欲有娠也。
如此经二月日后,便觉不通,则结胎也。
阻病者,患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堕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卧少起,世谓恶食,其至三四月日以上,皆大剧吐逆,不能自胜举也。
此由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
血脉不通,经络否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也。
觉如此候者,便宜服半夏茯苓汤,数剂后将茯苓丸,淡水消除,便欲食也。
既得食力,体强气盛,力足养胎,母便健矣。
古今治阻病方有十数首,不问虚实冷热长少,殆死者活于此方。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方。
半夏三十铢茯苓干地黄各十八铢橘皮细辛人参芍药旋复花芎桔梗甘草各十二铢生姜三十铢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铢;
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入桂心十二铢;
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黄十八铢,去地黄,加黄芩六铢。
余依方服一剂得下后,消息看气力冷热增损,方调定,更服一剂汤,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强健也。
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
茯苓丸
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烦闷,头眩重,憎闻饮食气,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垂弱,不自胜持,服之即效。
要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后可将服此方。
茯苓人参桂心熬干姜半夏橘皮各一两白术葛根甘草枳实各二两
上十味末之,蜜和,为丸如梧子。
饮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三。
《肘后》不用干姜半夏橘皮白术葛根,只五味。
又云:妊娠忌桂,故熬。
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方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
治妊娠呕吐,不下食,橘皮汤方
橘皮竹茹人参白术各十八铢生姜一两厚朴十二铢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妇人方上-妊娠恶阻第二-译文
论曰:怎么知道妇女怀孕,脉象平和而虚弱的,这是乳子的征象。经书上说:阴脉跳动与阳脉分开,称为有孕。这是因为血气和顺,阳气作用于阴气所致。诊察手少阴脉跳动强烈的,是怀孕的妇女。少阴脉是心脉,心主血脉。又因为肾被称为胞门子户,尺脉是肾脉。尺脉按之不绝,是怀孕的征兆。三部脉沉浮均匀,按之无绝的,是有孕的。怀孕初期,寸脉微小,呼吸五至,三个月后尺脉跳动加快。怀孕四个月,想知道男女的,左脉跳动快为男,右脉跳动快为女;左右脉都跳动快,是生两个孩子。又有说法,左手脉沉实为男,右手脉浮大为女;左右手脉都沉实,生两个孩子;都浮大,生两个女儿。尺脉如果左偏大是男,右偏大是女;左右都大,生两个孩子。大的脉象就像实物一样。又有说法,左手尺脉浮大的是男,右手尺脉沉细的是女;如果脉来断绝,是月经不调。又有说法,左右尺脉都浮,是生两个孩子;如果不这样,女作男,男作女;都沉,是生两个女儿,不这样男作女。又有说法,得到太阴脉是男,得到太阳脉是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还有,让怀孕的妇女面朝南走,回来后呼她,左回头的是男,右回头的是女。还有,观察上厕所时,丈夫从后面急忙呼她,左回头的是男,右回头的是女。还有,妇女怀孕,丈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想知道将要生产的人,怀孕后月经停止,脉象浮,如果腹痛牵引腰脊,就是现在要生产了。只是月经停止的,并不算病。又有说法,要生产的人,脉象离开月经,半夜觉得疼痛,中午就生了。
论曰:凡妇女身体虚弱,血气不足,肾气又弱,或者因为风吹喝冷过度,心下有痰水,想要怀孕却容易生病阻碍。所谓想要怀孕的人,她的月经还在来,脸色皮肤如常,只是感到沉重,不想要饮食,也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脉象顺应时节平和,那就是将要怀孕了。像这样,过了两个月后,就感觉月经不通,那就是怀孕了。阻碍病的人,感到心中沉重,头重眼花,四肢沉重,精神不振,不愿意做事,讨厌闻到食物的味道,想吃咸酸的水果,多躺少起,世人称之为恶食,到了三四个月以上,都大吐不止,不能自己承受。这是由于月经已经停止,水湿浸渍在脏腑中,脏腑之气不畅通,所以心烦意乱,气逆而呕吐。血脉不通,经络阻塞,四肢就沉重,夹风则头目眩晕。感觉这样的征候,应该服用半夏茯苓汤,几剂后服用茯苓丸,淡水消除,就会想要吃东西。一旦得到食物的力量,身体强健,气力充足,能够养胎,母亲就会健康。古今治疗阻碍病的方剂有十几首,不论虚实冷热,长幼,几乎都是用这个方剂救活的。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方。
半夏三十铢茯苓干地黄各十八铢橘皮细辛人参芍药旋复花芎桔梗甘草各十二铢生姜三十铢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铢;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入桂心十二铢;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黄十八铢,去地黄,加黄芩六铢。余依方服一剂得下后,消息看气力冷热增损,方调定,更服一剂汤,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强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
茯苓丸
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烦闷,头眩重,憎闻饮食气,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垂弱,不自胜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后可将服此方。
茯苓人参桂心熬干姜半夏橘皮各一两白术葛根甘草枳实各二两
上十味末之,蜜和,为丸如梧子。饮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三。《肘后》不用干姜半夏橘皮白术葛根,只五味。又云:妊娠忌桂,故熬。
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方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
治妊娠呕吐,不下食,橘皮汤方
橘皮竹茹人参白术各十八铢生姜一两厚朴十二铢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妇人方上-妊娠恶阻第二-注解
妇人:指女性,古代对女性的统称。
妊娠:指妇女怀孕。
脉平而虚:指脉搏平和但稍显虚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乳子法:指通过观察妇女的乳汁来诊断妊娠的方法。
经:指古代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
阴搏阳别:指阴脉和阳脉搏动不同,是中医诊断妊娠的术语。
血气和调:指血液和气息调和,是中医理论中的健康状态。
阳施阴化:指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是中医理论中的生理现象。
手少阴脉:指手部心经的脉象。
肾名胞门子户:指肾脏与子宫、生育有关。
尺中肾脉:指尺骨下端的脉象,与肾脏有关。
三部脉:指寸、关、尺三部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寸:指手腕横纹上部的脉象,与肺、心有关。
关:指手腕横纹中部的脉象,与肝、脾有关。
尺:指手腕横纹下部的脉象,与肾有关。
离经:指脉搏与正常脉象不符,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现象。
月水:指女性的月经。
阻病:指妇女怀孕期间出现的疾病,如妊娠呕吐等。
半夏茯苓汤: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妊娠阻病。
茯苓丸: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妊娠阻病。
青竹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和胃、止呕等功效。
橘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理气、燥湿、化痰等功效。
生姜: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等功效。
半夏: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
厚朴: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行气、燥湿、消痰等功效。
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功效。
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知母: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功效。
前胡: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降气化痰等功效。
桂心: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
白术: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
葛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等功效。
枳实: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结等功效。
甘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缓急止痛等功效。
干姜: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功效。
芍药: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清热等功效。
旋复花:是一种中药材,具有降气化痰、止呕止噫等功效。
芎:指川芎,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
桔梗: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等功效。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指将药材切碎。
蜜和:指用蜜调和药末。
梧子:指梧桐子,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饮服:指用口服的方式服用药物。
消息:指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
忌:指避免食用或接触某些食物或物质。
生冷:指生的、冷的食品。
醋滑:指醋和滑腻的食物。
油腻:指油腻的食物。
菘菜:指白菜。
海藻:是一种海藻类植物,古代用于药用或食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妇人方上-妊娠恶阻第二-评注
论曰:何以知妇人妊娠,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妊娠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妇人是否怀孕。‘脉平而虚’是妊娠的典型脉象,体现了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中的‘切’法,即通过脉象来判断身体的状况。‘乳子法’则是指通过观察乳头的形态来判断是否怀孕,这是一种古老的诊断方法。
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此句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经文,‘阴搏阳别’是指脉象中阴阳脉搏的强弱不同,这是判断妊娠的另一个依据。这里的‘阴’指的是手少阴心脉,‘阳’指的是手阳明大肠脉,通过两者的对比来判断是否怀孕。
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阴搏阳别’的含义,认为这是由于血气和调,阴阳相互协调,阳施阴化,从而形成妊娠。
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这里明确指出,如果手少阴心脉跳动明显,则可以诊断为妊娠。这是对妊娠脉象的具体描述。
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
这句话解释了手少阴心脉为何能够反映妊娠,因为心主血脉,血脉的运行与妊娠有密切关系。
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
这里提到了肾脏与妊娠的关系,认为肾脏是胞门子户,尺中肾脉的变化可以反映妊娠的情况。
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
尺中之脉,即肾脉,按之不绝,说明肾脉的运行正常,这是判断妊娠的另一个依据。
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
这里提到了三部脉,即寸、关、尺脉,三部脉的沉浮程度相等,按之无绝,也是妊娠的脉象特征。
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
这句话描述了妊娠初期脉象的变化,寸脉微小,呼吸五至,三个月后尺脉开始数动。
妊娠四月,欲知男女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产二子。
这里介绍了通过脉象来判断男女的方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则为产二子。
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俱浮大,猥生二女。
这里提供了另一种判断男女的方法,通过手脉的沉实和浮大来判断男女,以及生男生女的情况。
尺脉若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尺脉的偏大与男女的关系,以及生男生女的情况。
大者如实状。
这里的‘大者’指的是脉象的偏大,‘如实状’则是指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实际情况。
又法,左手尺中浮大者男,右手尺中沉细者女;若来而断绝者,月水不利。
这里提供了另一种判断男女的方法,以及月经不调的情况。
又法,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然女作男生;俱沉为产二女,不尔男作女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左右尺脉的浮沉与生男生女的关系。
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这里介绍了通过太阴脉和太阳脉的沉浮来判断男女的方法。
又,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这句话介绍了一种通过观察孕妇行走时的回首方向来判断男女的方法。
又,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后首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这里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孕妇回首方向的方法,通过丈夫在孕妇上厕所时从后呼喊,观察孕妇的回首方向来判断男女。
又,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
这句话介绍了一种通过观察孕妇丈夫乳房上的核来判断男女的方法。
妊娠欲知将产者,怀妊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出也。
这里介绍了如何判断孕妇即将分娩的方法,即通过脉象的变化和腹痛等症状来判断。
但离经者,不病也。
这句话说明如果孕妇的脉象离经,即脉象不正常,但孕妇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则不属于疾病。
又法,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痛,日中则生也。
这里提供了另一种判断孕妇即将分娩的方法,即通过脉象的变化和疼痛的时间来判断。
论曰:凡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或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
这句话分析了孕妇出现妊娠阻病的原因,包括血气不足、肾气虚弱、受风饮冷等。
所谓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来,颜色肌肤如常,但苦沉重愦闷,不欲食饮,又不知其患所在,脉理顺时平和,则是欲有娠也。
这里描述了孕妇妊娠阻病的症状,包括月经仍然来潮、面色肌肤正常、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等。
如此经二月日后,便觉不通,则结胎也。
这句话说明如果孕妇在两个月后月经停止,则可以判断为怀孕。
阻病者,患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堕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卧少起,世谓恶食,其至三四月日以上,皆大剧吐逆,不能自胜举也。
这里详细描述了妊娠阻病的症状,包括心烦、头重眼花、四肢沉重、食欲不振等。
此由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
这句话分析了妊娠阻病的原因,认为是由于经血停止,水湿停留在脏腑,导致脏腑气机不畅,从而出现心烦、呕吐等症状。
血脉不通,经络否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也。
这里进一步解释了妊娠阻病的病理机制,认为血脉不通、经络不畅是导致四肢沉重、头目眩晕的原因。
觉如此候者,便宜服半夏茯苓汤,数剂后将茯苓丸,淡水消除,便欲食也。
这里提出了治疗妊娠阻病的方法,即服用半夏茯苓汤和茯苓丸,以消除病症,恢复食欲。
既得食力,体强气盛,力足养胎,母便健矣。
这句话说明了治疗妊娠阻病的目的,即通过治疗恢复孕妇的体力,确保胎儿的健康。
古今治阻病方有十数首,不问虚实冷热长少,殆死者活于此方。
这句话说明治疗妊娠阻病的方法有很多,无论病情虚实、寒热、长短,都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救治。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方。
这里列出了一种治疗妊娠阻病的方剂,包括半夏、茯苓、干地黄、橘皮、细辛、人参、芍药、旋复花、芎、桔梗、甘草、生姜等药材。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这句话说明了制备和服用该方剂的方法,即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后分三次服用。
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铢;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入桂心十二铢;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黄十八铢,去地黄,加黄芩六铢。余依方服一剂得下后,消息看气力冷热增损,方调定,更服一剂汤,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强健也。
这句话说明了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的方法,以及服用方剂后的注意事项。
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
这句话提醒孕妇在服用方剂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醋、滑腻、油腻、菘菜、海藻等食物。
茯苓丸
这是另一种治疗妊娠阻病的方剂,包括茯苓、人参、桂心、干姜、半夏、橘皮、白术、葛根、甘草、枳实等药材。
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烦闷,头眩重,憎闻饮食气,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垂弱,不自胜持,服之即效。
这句话说明了茯苓丸的主治症状和疗效。
要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后可将服此方。
这句话说明了茯苓丸的服用顺序,即在服用半夏茯苓汤两剂后,再服用茯苓丸。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
这是治疗妊娠呕吐的方剂,包括青竹茹、橘皮、茯苓、生姜、半夏等药材。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
这句话说明了制备和服用该方剂的方法。
治妊娠呕吐,不下食,橘皮汤方
这是另一种治疗妊娠呕吐的方剂,包括橘皮、竹茹、人参、白术、生姜、厚朴等药材。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
这句话说明了制备和服用该方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