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第一-原文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
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
《千金》、《明堂》、《外台》同。
‘《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
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
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
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方在治水篇中。
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
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颊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第一-译文
论说:大肠是主管肺的器官,鼻子的中央部分是其变化的标志。肺和大肠相合,大肠是负责传输和排泄的器官,被称为监仓掾,重量为二斤十二两,长度为一丈二尺,宽度为六寸,位于肚脐右侧回叠堆积,形成十二个弯曲,储存水谷一斗二升,主管十二个时辰,调节血脉,调和精神。《千金》、《明堂》、《外台》都有相同的记载。《难经》说:长度为二丈一尺,直径四寸,稍微小于一寸,有十六个弯曲,能容纳谷物一斗,水七升半。鼻子随大肠的长度而变化,以此来观察大肠的健康状况。
右手寸口的位置如果脉搏消失,说明没有大肠的脉象,如果感到气短,心下有水气,立秋时节就会咳嗽,应该刺手太阴经,治疗阴病,位置在鱼际之间。如果右手寸口的位置脉搏充实,说明大肠有实证,如果感到肠中剧痛,像针刀刺一样,没有休息的时候,应该刺手阳明经,治疗阳病,位置在手腕中。
大肠有病的人,肠中剧痛并且有鸣响,冬天如果再受寒就会腹泻,肚脐周围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胃一起候诊,可以取巨虚上廉穴位。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长时间站立,邪气在大肠,应该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气的人,肠鸣并且疼痛,受寒就会腹泻,食物不能消化。
大肠有寒,大便溏薄,有热,大便中有黏液。
大肠有宿食,身体发冷发热,有时像疟疾一样。
肺在前部受到病邪侵袭,会转移到大肠,肺咳嗽不止,咳嗽时会有便失。
厥气停留在大肠,会梦见田野。
肺对应皮肤,皮肤厚的人大肠也厚,皮肤薄的人大肠也薄,皮肤松弛腹部包裹大的大肠也松弛且长,皮肤紧的人大肠也紧且短,皮肤滑的人大肠直,皮肤和肌肉不分离的人大肠有结。
扁鹊说: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是表里关系,大肠如果生病并且实证,是热病,热病会导致胀满不通,口腔生疮。食物进入肠道,肠道充实而胃部空虚,食物进入胃,胃充实而肠道空虚,所以会出现充实和空虚交替,来去不定。虚证是伤寒,寒证会导致肠中雷鸣,腹泻出青白色的水样便,根源在大肠,治疗方法在治水篇中。
大肠如果不治疗,怎么知道呢?腹泻不止,腹泻停止就会死亡。
手阳明经的脉起始于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外侧,沿着手指上缘,出合谷两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之间,沿着手臂上缘,向上进入肘部外侧,沿着臂外侧前缘上肩,出髃骨前缘,向上出柱骨的会合处,向下进入缺盆,联络肺,向下穿过膈膜属于大肠。它的分支,从缺盆直上,穿过颈部,贯穿面颊,进入下齿缝中,再出来夹在口旁,左转右,右转左,向上夹着鼻孔。如果这个脉动,就会导致牙齿疼痛,面颊肿胀。这个脉主管津液所生的疾病,如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臂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不能使用。气盛有余,就会在脉所经过的地方出现热肿,气虚就会寒栗不止,气盛的人人迎脉搏比寸口脉搏大三倍,气虚的人人迎脉搏反而小于寸口脉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第一-注解
大肠腑: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与肺相表里,主司津液的传输。
鼻柱中央:鼻柱中央指的是鼻梁的中央部位,中医认为这里是观察大肠状况的部位。
监仓掾:古代官职名称,此处比喻大肠为人体内的“监仓”,负责管理食物残渣。
脐右回叠积:指大肠在人体内的位置,位于腹部,靠近右侧。
十二曲:指大肠的曲折程度,十二曲表示大肠曲折较多。
血脉:中医术语,指血液流动的通道。
千金:《千金要方》的简称,唐代孙思邈所著,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
明堂:古代医学名词,指人体的重要部位。
外台:《外台秘要》的简称,唐代孙思邈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著作。
难经:《黄帝内经》的别称,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
寸口:中医术语,指手腕横纹处,是脉诊的重要部位。
手太阴: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阴经之一,与肺相联系。
手阳明: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阳经之一,与大肠相联系。
鱼际间:中医术语,指手掌外侧,靠近拇指根部。
手腕中:指手腕的中央部位。
巨虚上廉:中医术语,指小腿前侧的穴位。
三里:中医术语,指小腿前侧的穴位。
肓之原: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穴位,位于腰部。
鹜溏:中医术语,指大便稀薄如水。
便肠垢:中医术语,指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宿食:中医术语,指消化不良,食物在肠道中停滞。
厥气:中医术语,指突然的昏厥或身体不适。
皮厚薄:中医术语,指皮肤厚薄与大肠的厚薄有关。
皮缓急:中医术语,指皮肤紧张程度与大肠的紧张程度有关。
皮滑直:中医术语,指皮肤光滑程度与大肠的形状有关。
皮肉不相离:中医术语,指皮肤与肌肉的关系与大肠的状态有关。
扁鹊:古代著名医学家,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人。
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中医术语,指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生疮:中医术语,指皮肤出现疮疡。
人迎:中医术语,指颈动脉搏动处,是脉诊的重要部位。
气盛有余:中医术语,指体内气血过盛。
虚则寒栗不复:中医术语,指身体虚弱,容易感到寒冷,无法恢复体温。
乍实乍虚:中医术语,指身体的状况时好时坏,不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第一-评注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大肠与肺的关系,大肠为肺之候,鼻柱中央为大肠的反映点,体现了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此句也揭示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外在的反映点来推断内在的病变情况。
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
此句详细描述了大肠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大肠与肺相合,共同参与气的运行。大肠为行道传泻之腑,具有传导糟粕、吸收水分、排泄粪便的作用。大肠的形态结构也在此句中得以体现,如重量、长度、宽度等,这些描述为中医对大肠的认识提供了依据。
《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此句引用了《千金》、《明堂》、《外台》和《难经》等经典著作,进一步印证了大肠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同时,通过鼻遂的长度来反映大肠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此句介绍了大肠脉的诊法,通过观察右手关前寸口脉象的变化来判断大肠的病变。若脉象阳绝,则表示大肠无脉,可能伴有少气、心下有水气等症状。治疗方法为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此句介绍了大肠实病的诊法和治疗方法。若脉象阳实,则表示大肠实,伴有肠中切痛等症状。治疗方法为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此句描述了大肠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大肠病表现为肠中切痛、鸣濯濯、泄泻等症状。治疗方法为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此句描述了邪气客于大肠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邪气客于大肠,表现为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等症状。治疗方法为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此句描述了大肠胀的症状,包括肠鸣、腹痛、泄泻、食不化等。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此句描述了大肠寒热病变的症状,如鹜溏、便肠垢等。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此句描述了大肠宿食病变的症状,如寒栗、发热、如疟状等。
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
此句描述了肺病移于大肠的症状,如肺咳不已、遗失便利等。
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此句描述了厥气客于大肠的症状,如梦田野等。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此句描述了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肤状况与大肠的关系。体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外在的反映点来推断内在的病变情况。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
此句引用了扁鹊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大肠病的病因病机。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同时,还解释了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等病理现象。
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方在治水篇中。
此句描述了大肠虚寒病变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于气水,治疗方法在治水篇中。
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此句描述了大肠绝病的诊断和预后。大肠绝病表现为泄利无度,利绝则死,提示病情严重。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此句描述了手阳明脉的起止点和循行路线,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
其支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此句描述了手阳明脉的分支和所主病证,如齿痛、颊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等。
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此句描述了手阳明脉的气盛与气虚的表现,以及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关系。气盛有余则热肿,气虚则寒栗不复,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关系也在此句中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