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养性-养性序第一-原文
扁鹊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
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
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
呜呼!昔人叹逝,何可不为善以自补邪。
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
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不足为喻焉。
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
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
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故夫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祜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
圣人所以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
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
此其所以岐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邪,将人失之也?
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
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
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
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
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名异。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毋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
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长统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
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
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
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养护无法。
又蒸之以绵纩,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干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
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
答曰:亦何独斯哉。
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
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于长俗一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
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足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
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
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
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
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
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
养性之理,尽于此矣。
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
虽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
匪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矇瞽,以丝竹娱聋夫者也。
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
所服食施行道引,可得闻乎。
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
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
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
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
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
万年无穷,当由修道。
道甚易知,但莫能行。
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啄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
玉泉者,口中唾也。
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啄齿二七遍。
如此者,乃名曰练精。
嵇康云:穰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
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羞,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
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北方仕子游宦至彼,遇其丰赡,以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长幼,恣口食啖,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或患霍乱脚气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
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
静言思之,可谓太息者也。
学者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夫人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
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养性-养性序第一-译文
扁鹊说:黄帝说:一昼夜的时间,漏下的水是一百刻。每刻之间,人呼吸大约一百三十五次,十刻就是一千三百五十次,一百刻就是一万三千五百次。人在世间,呼吸之间的时间,真是短暂啊。唉!古人感叹时光流逝,怎么可以不为善行来弥补自己呢。我常常思考,一天一夜有十二个时辰,十天十夜就是一百二十个时辰,一百天一百夜就是一千二百个时辰,一千天一千夜就是一万二千个时辰,一万天一万夜就是一十二万个时辰,这样算下来,三十年就是三千六百万个时辰。如果长寿到九十年,也只有三千六百万个时辰。在百年之内,这些极短的时间;活着的时光,就像朝菌和蟪蛄一样,不足以比喻。难道不应该自省,不沉迷于六情(喜、怒、哀、乐、爱、恶),不追逐名利,不千方百计追求虚名,直到老死都不知满足吗。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对名和利,都像有又像没有;对非名非利,也像有又像没有,因此能够终身安全。我感叹时下风俗的荒谬,都是因为放纵而毁灭,就趁闲暇时间,简要地写下这篇养生篇,用来奖励人伦之道,希望有好事之君子与我志同道合。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古代的人,春秋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动作不衰老。现在的人,到了五十岁,动作就都衰老了,这是时代不同呢,还是人失去了什么?岐伯说:古代的人,那些懂得道理的人,遵循阴阳法则,顺应术数,饮食有规律,起居有节度,不胡乱劳累,所以能够形神合一,尽享天年,活到一百岁才离开。
上古圣人的教诲,人们都去实践。他们避开邪气、贼风,在适当的时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虚无,真气就会随之而来,精神内守,疾病就不会产生。因此,他们的心志闲散而少欲,心情安宁而不惧,身体劳累而不倦。气顺从自然,各从其欲,都能满足愿望,所以对食物感到满足,对衣服感到满意,《素问》里说是对食物感到满意,对衣服感到满意。喜欢自己的习俗,不羡慕别人,所以他们的百姓看起来很纯朴。因此,嗜欲不能使他们的眼睛劳累,淫邪不能使他们的心灵迷惑,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肖,都不害怕外物,符合道数,所以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动作不衰老,这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完备而不危险。
人的寿命长短在于节制,如果能够适时养生,就能长生不老。如果放纵情欲,那么寿命就像朝露一样短暂。岐伯说:人到了四十岁,阴气就减半了,起居就会衰弱。到了五十岁,身体沉重,耳目不灵敏。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泪俱出。所以说:知道这个道理就强健,不知道就衰老,同一个名字,结果却不同。智者看到的是相同之处,愚者看到的是不同之处。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就会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年老恢复青春,年轻人更加理顺。
圣人做无为的事情,享受恬淡的味道,能够放纵欲望,得到虚无的守护,所以寿命无穷,与天地同终。这是圣人的养生之道。
春天三个月,这是说的万物开始生长。天地一起生长,万物都繁荣起来,晚上睡觉早点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放松身体,让意志生长,生长而不杀伐,给予而不夺取,奖赏而不惩罚。这是顺应春气的做法,是养生的方法。逆着春气,就会伤害肝脏,夏天就会生寒,收敛的力量就会减少。
夏天三个月,这是说的万物茂盛。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晚上早点起,不要厌倦白天,让意志不要愤怒,让花朵结出果实,让气得到发泄,就像爱恋的东西在外一样。这是顺应夏气的做法,是养长的方法。逆着夏气,就会伤害心脏,秋天就会生疟疾,收敛的力量就会减少,冬至时重病。
秋天三个月,这是说的万物成熟。天气变得急促,地气变得明亮,早睡早起,和鸡一起起床,让意志安宁,缓解秋天的刑罚。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和。不要让意志外露,使肺气清静。这是顺应秋气的做法,是养收的方法。逆着秋气,就会伤害肺,冬天就会生泄泻,收敛的力量就会减少。
冬天三个月,这是说的万物闭藏。水冻结,地面裂开,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让意志像隐藏一样,像有私心一样,像已经得到一样,远离寒冷,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泄露,使气急速流失,这是顺应冬气的做法,是养藏的方法。逆着冬气,就会伤害肾脏,春天就会生痿厥,收敛的力量就会减少。
天有四季和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所以喜怒会伤害气,寒暑会伤害身体,暴怒会伤害阴气,暴喜会伤害阳气。所以喜怒不节制,寒暑失度,生命就不会稳固。人能够依照时令养生,所以能够避免夭折。
仲长统说:王侯的宫中,美女有上千;卿士的家中,侍妾有几百。白天用美酒浸泡骨髓,晚上在房室中消耗血气。耳朵听淫荡的音乐,眼睛看邪恶的色彩,不出宴席,不回外游,王公在上得到这些,豪杰在下追逐这些。到了生育的时候,生育过早,或者童孺之年就消耗精气,或者疾病中消耗精气,精气薄弱,血脉不充足,孩子出生后,养护不得法。又用绵絮包裹,用五味煎熬,胎伤孩病而脆弱,没有来得及坚强,又放纵情欲,层层相生,疾病层层相孕,国家没有良医,医生没有高明的医术,干预其间,错误常有,一旦生病,没有人能够避免。现在很少有一百岁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纯正吗?
抱朴子说:有人问,所谓的伤害身体的原因,难道仅仅是色欲吗?我回答说:又何止是这些。然而,长生不老的秘诀,在于房中术,高明的人懂得这个道理,可以延年益寿,去除疾病,次一等的人不会因此而炫耀自己。如果年纪轻壮,知道通过还阴丹来补充大脑,采集七种有益于长寿的谷物,不服用药物,也能活到一二百岁,只是不能成为仙人。不懂这种方法的人,古人把它比作用杯子盛汤,用羽毛包裹火种,又或者是因为能力不够却强行思考而伤害自己,力量不够却强行举重而伤害自己,过度忧虑和愤怒而伤害自己,悲伤憔悴而伤害自己,过度喜悦而伤害自己,急切追求欲望而伤害自己,忧虑所患而伤害自己,长时间谈话和欢笑而伤害自己,睡眠和休息不按时而伤害自己,拉弓射箭而伤害自己,醉酒呕吐而伤害自己,饱食后立即躺下而伤害自己,跳跃奔跑而气喘吁吁而伤害自己,欢呼哭泣而伤害自己,阴阳不交而伤害自己,积累伤害到极致,到了极致就会早逝,到了极致就不是正确的道路了。
因此,修养身心的人,吐痰不会吐得太远,走路不会走得很快,耳朵不会过度倾听,眼睛不会过度注视,坐着不会坐得太久,站着不会站得疲倦,躺着不会睡得太沉。在寒冷之前就穿衣,在炎热之前就脱衣。不想饿极了才吃饭,吃饭不要吃得过饱;不想渴极了才喝水,喝水不要喝得过多。吃得过饱会形成结块,喝得过多会形成痰湿。不想过于劳累,不想过于放纵,不想流汗过多,不想多唾液,不想奔跑骑马,不想极目远望,不想多吃生冷食物,不想在风中饮酒,不想频繁洗澡,不想有远大的志向和愿望,不想尝试制作奇巧的东西。冬天不想穿得过于温暖,夏天不想过于凉爽。不想露天睡觉,不想在睡觉时使用扇子。在极寒极热、大风大雾的时候,都不想冒险。五种味道不要偏多,因为酸多了会伤害脾脏,苦多了会伤害肺脏,辣多了会伤害肝脏,咸多了会伤害心脏,甜多了会伤害肾脏。这五种味道会伤害五脏,这是五行自然之理。
凡是说到的伤害,也不是立刻就能感觉到的,而是说长时间下去会损害寿命。因此,善于养生的人,睡觉和起床有四季的早晚,生活有和顺的常规,调养筋骨有适当的方法,驱除疾病和邪恶有吐纳的技巧,流行荣卫有补泻的方法,调节劳逸有适当的方法。忍住愤怒以保全阴气,抑制喜悦以培养阳气。然后先服用草木药物来治疗亏损,再服用金丹来稳定生命。养生的道理,就在这里了。那些想要随意行事,自认为通达明智,知道命运,不拘泥于异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不劳持久的人,听到这些话,就像风从耳边吹过,电从眼前闪过,不足以比喻。即使身体在沉迷中枯萎,精神在华丽的物质中消亡,也心甘情愿,又怎么能够告诉他们养生的道理呢?不仅不愿意接受,还认为这是妖言怪论,希望他们相信,就像用明亮的镜子给盲人看,用丝竹乐器娱乐聋人一样。
魏武帝与皇甫隆的命令说:听说你的年纪已经超过一百岁,但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面色和悦,这是大好事。你所服用的食物、实行的养生方法,可以告诉我吗?如果有可以传授的,希望你能秘密地告诉我。隆上书回答说:我听说天地之间的本性,以人为最贵,人中最贵的是生命。从古至今,劫数无穷,人生在世,就像闪电一样短暂,每次想到这一点,心中都会感到焦急。生命不会再回来,逝去的东西无法追回,为什么不压抑自己的情感,修养自己的本性来保护自己呢?现在四海已经安定,太平盛世,又应该施展才华,传播美德,应当追求万年的寿命。万年无穷无尽,应当通过修道来实现。道很容易理解,但难以实践。我常听说道人蒯京,已经一百七十八岁,但身体健壮,他说人应当每天早晨服用玉泉,啄齿,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去除寄生虫,牙齿坚固。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早晨起床前,先吐出唾液让满口,然后吞下去,啄齿二十七遍。这样做的,就叫做练精。
嵇康说:丰收的年份人们多病,饥荒的年份人们少病,这是真的,不虚假。因此,关中地区的土地,习俗节俭,饮食简单,只是酸菜酱菜而已,那里的人们少病而长寿。江南岭表地区,那里物资丰富,海陆各种食物都有,当地风俗多病,人们早逝。北方的人到那里游历做官,遇到那里的丰富食物,认为这是福佑降临,因此,无论尊卑老幼,都任意吃吃喝喝,晚上长醉饱食,身体热闷,赤身露体睡觉,宿食不消,不到一个月,大小便都会生病。有的患霍乱、脚气、肿胀,有的患寒热、疟疾、痢疾,有的患恶核、疔疮、肿胀,有的患痈疽、痔疮、漏病,有的患偏风、瘫痪,不知道治疗,以至于死亡。像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只是说他们不习惯水土,都不懂得疾病的原因。静下心来思考,真是令人叹息。学者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来提醒自己谨慎。
抱朴子说: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国家。胸腹的位置,就像宫殿;四肢的排列,就像郊外;骨节的分布,就像百官;精神就像君主,血液就像臣子,气就像百姓。知道如何治理身体,就能治理好国家。爱护百姓,所以国家安定;珍惜气,所以身体保全。百姓散失,国家就会灭亡;气竭尽,身体就会死亡。死亡的人无法复活,失去的无法保存。因此,圣人消除未发生的隐患,治疗未发病的疾病。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治疗,而不是在疾病发生后才去追悔。人难以养育而容易陷入危险,气难以澄清而容易污浊。因此,能够审慎地运用威德来保护国家,割舍嗜欲来巩固血气,然后真一存在,三一守护,百病退去,寿命延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养性-养性序第一-注解
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生,被誉为中医的鼻祖之一。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中医学中的权威人物,被尊为医学的始祖。
昼夜漏下水百刻:古代计时方法,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一刻人百三十五息:一刻指的是一小时的四分之一,即15分钟,人在这段时间内大约呼吸135次。
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十刻即2.5小时,人在这段时间内大约呼吸1350次。
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昼夜,人在这段时间内大约呼吸13500次。
居世:活在世上。
信哉:确实如此。
昔人:古人。
逝:去世。
邪:疑问词,表示反问。
自补:自我弥补。
思:思考。
一日一夜:一昼夜。
十二时: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十日十夜:十天十夜。
百日百夜:一百天一百夜。
千日千夜:一千天一千夜。
万日万夜:一万天一万夜。
此为三十年:这样算下来,三十年就是这样的时辰数。
若长寿者九十年:如果长寿到九十岁。
只得三十六万时:那么总共只有三十六万时。
朝菌蟪蛄: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蟪蛄,即蟋蟀,寿命较短。
自摄养:自我修养。
驰骋六情:放纵六种情感,即喜、怒、哀、乐、爱、恶。
孜孜汲汲:形容勤奋不懈。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千诈万巧:各种欺诈和狡猾的手段。
虚誉:虚假的名誉。
没齿而无厌:直到死都不满足。
养性:修养身心。
饵药餐霞:服用药物和吸收天地精华。
百行:各种行为。
周备:完备无缺。
遐年:长寿。
玉液金丹: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陆行不遇虎兕:在地上行走不会遇到老虎和犀牛,比喻平安无事。
救过行之人:纠正过错的人。
缠疴没齿:一直缠绵病榻直到去世。
终无悔心:直到死都没有悔改之心。
岐和长逝:指寿命长久。
彭跗永归:指寿命短暂。
养生有五难:养生有五个难点。
名利不去:名利不能去除。
喜怒不除:喜怒不能消除。
声色不去:声色不能去除。
滋味不绝:美味不能断绝。
神虑精散:精神思虑分散。
信顺日跻:诚实顺从,日日进步。
道德日全:道德日益完善。
仁义:仁爱和正义。
泰之累:过于奢侈的累赘。
放逸以殒亡:放纵自己而死亡。
暇日:空闲的日子。
粗述养性篇:简要地叙述养性篇章。
人伦之道:人伦道德。
好事君子:好事的人。
同志:志同道合的人。
内外百病:身体内部的和外部的各种疾病。
祸乱灾害:灾祸和灾难。
兼於百行:包括各种行为。
德行不克:德行不够。
道德之祜:道德的庇佑。
服饵:服用药物。
祈遐年:祈求长寿。
过行之人:有过错的人。
历年而不修一行:多年不修行。
五者必存:这五种东西必须存在。
口诵至言:嘴里说着至理名言。
咀嚼英华:咀嚼精华。
呼吸太阳:呼吸天地精华。
回其操:改变自己的行为。
夭其年:缩短寿命。
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善而自然有福。
不求寿而自延:不求长寿而自然长寿。
养生之大旨:养生的根本原则。
虚邪贼风:虚弱的邪风。
避之有时:避开它们有时间。
恬憺虚无:心情平静,无欲无求。
真气从之:真气随之而来。
精神守内: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病从何来。
志闲而少欲:心志清闲,欲望少。
其心安而不惧:心情安定,不感到恐惧。
其形劳而不倦:身体劳累而不感到疲倦。
气从以顺:气随之而顺畅。
各从其欲:各自追求自己的欲望。
皆得所愿:都得到自己所愿。
甘其食:吃得香甜。
美其服:穿得漂亮。
任其服:任由其穿戴。
乐其俗:喜欢自己的习俗。
高下不相慕:不羡慕高低贵贱。
其民曰朴:他们的民众被称为纯朴。
嗜欲不能劳其目:欲望不能使他们的眼睛劳累。
淫邪不能惑其心:淫邪不能使他们的心迷惑。
愚智贤不肖: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肖。
合于道数:符合道数。
撙节:节制。
消息得所:消息得到适当的处理。
恣其情欲:放纵自己的情欲。
命同朝露:寿命如同朝露一般短暂。
阴气自半:阴气减少到一半。
起居衰矣:起居行动衰弱了。
体重:身体沉重。
耳目不聪明也:耳朵和眼睛不再灵敏。
阴痿:性功能衰退。
气力大衰:体力大幅度衰退。
九窍不利:九窍(指耳、目、口、鼻、舌、肛门、尿道、阴道、耳道)不畅通。
下虚上实:下部空虚,上部充实。
涕泣俱出:眼泪和鼻涕同时流出。
知之则强:知道了就会强壮。
不知则老:不知道就会衰老。
同出名异:名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智者察同:智者看到的是相同之处。
愚者察异:愚者看到的是不同之处。
不足:不够。
有余:有余。
无为之事:不做无用之事。
恬淡之味:清静淡泊的口味。
纵欲快志:放纵欲望,满足自己的志向。
虚无之守:保持虚无的心态。
治身:修养身心。
发陈:万物开始生长。
夜卧早起:晚上睡觉,早上起床。
广步于庭:在庭院里散步。
披发缓形:披散头发,放松身体。
使志生:使自己的意志活跃起来。
生而勿杀:生长而不杀生。
与而勿夺:给予而不夺取。
赏而勿罚:奖赏而不惩罚。
逆之则伤肝:违背它就会伤害肝脏。
蕃秀:万物茂盛。
毋厌于日:不要厌倦太阳。
使志无怒:使自己的意志不愤怒。
使华英成秀:使花木茂盛。
使气得泄:使气得到发泄。
若所爱在外:好像所爱的一切都在外面。
逆之则伤心:违背它就会伤害心脏。
容平:万物成熟。
天气以急:天气变得急促。
地气以明:地气变得明亮。
与鸡俱兴:和鸡一起起床。
使志安宁:使自己的意志平静。
以缓秋刑:以缓解秋天的刑罚。
收敛神气:收敛精神和气息。
使秋气平:使秋天的气息平和。
毋外其志:不要使自己的意志外露。
使肺气清:使肺气清澈。
逆之则伤肺:违背它就会伤害肺部。
闭藏:万物闭藏。
无扰乎阳:不要扰动阳气。
必待日光:一定要等到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使自己的意志像隐藏一样。
若有私意:好像有私心。
若已有得:好像已经得到了什么。
去寒就温:离开寒冷,寻求温暖。
毋泄皮肤:不要使皮肤出汗。
使气亟夺:使气息迅速丧失。
逆之则伤肾:违背它就会伤害肾脏。
四时五行:四季和五行。
生长收藏:生长、收藏。
寒暑燥湿风:寒、暑、燥、湿、风。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气:与五脏相对应的五种气。
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
伤气:伤害气。
伤形:伤害身体。
暴怒伤阴:暴怒伤害阴气。
暴喜伤阳:暴喜伤害阳气。
不固:不稳定。
依时摄养:根据时节进行养生。
免其夭枉:避免短命和意外。
王侯之宫:王侯的宫殿。
美女兼千:美女有上千。
卿士之家:卿士(高级官员)的家。
侍妾数百:侍妾有几百。
醇酒淋其骨髓:用醇酒淋遍骨髓。
房室输其血气:在房事中消耗血气。
淫声:淫荡的音乐。
邪色:邪恶的颜色。
宴内不出:不出宴席。
游外不返:不回游外。
生产不时:生育不按时。
字育太早:生育过早。
童孺而擅气:儿童时期就气盛。
疾病而构精:生病时也房事。
精气薄恶:精气薄弱。
血脉不充:血脉不充足。
胎伤孩病:胎伤和儿童疾病。
蒸之以绵纩:用绵絮包裹。
烁之以五味:用五味烹煮。
胎伤孩病而脆:胎伤和儿童疾病导致身体脆弱。
未及坚刚:没有达到坚强。
复纵情欲:再次放纵情欲。
重重相生:反复产生。
病病相孕:疾病孕育疾病。
国无良医:国家没有好医生。
医无审术:医生没有高明的医术。
干佐其间:干预其中。
过谬常有:错误经常发生。
会有一疾:会得一种疾病。
莫能自免:无法避免。
抱朴子:抱朴子是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教修炼、养生、医药等内容的论述。
伤:在古文中,’伤’通常指对身体或精神的损害。
色欲:指对性欲的追求和满足。
房中:在道教中,’房中术’是指通过房事修炼来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方法。
上士:指有高深学问和修养的人。
延年除病:延长寿命并消除疾病。
还阴丹:一种古代道教中用于补脑的药物。
七益:指七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物或方法。
长俗一作谷者:长俗,指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谷者,指谷物,这里可能指的是谷类食物。
凌杯以盛汤:凌杯,指古代的一种酒杯;盛汤,指装满汤。
羽苞之蓄火:羽苞,指古代的一种用羽毛装饰的火把;蓄火,指保存火种。
深忧重恚:深重的忧虑和愤怒。
悲哀憔悴:极度悲伤和憔悴。
喜乐过度:过度喜悦。
汲汲所欲:急切地追求。
戚戚所患:忧虑和担忧。
久谈言笑:长时间谈话和欢笑。
寝息失时:睡眠和休息时间不规律。
挽弓引弩:拉弓射箭。
沉醉呕吐:醉酒后呕吐。
饱食即卧:吃饱后立即躺下。
跳足喘乏:跳跃后感到脚部疲劳。
欢呼哭泣:大声欢呼或哭泣。
阴阳不交:指男女不进行性交。
积伤至尽:累积的损害达到极限。
养性之士:指注重养生的人。
唾不至远:唾沫不喷溅得太远。
行不疾步:走路不快。
耳不极听:不听得过于专注。
目不极视:不看得过于专注。
坐不久处:坐着不长时间停留。
立不至疲:站立不感到疲劳。
卧不至懻:躺着不感到不安。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先感到冷就穿衣,先感到热就脱衣。
结积聚:食物在体内积聚形成硬块。
痰癖:痰液在体内积聚形成疾病。
与夺之要:掌握给予和剥夺的要点。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忍耐愤怒以保持阴气,抑制喜悦以养阳气。
金丹:道教中的一种炼制方法,认为可以炼制出长生不老的金丹。
唐荒无始,劫运无穷:唐荒,指古代的荒乱时期;劫运,指劫数,即命运。
玉泉:指口中唾液。
啄齿:古代的一种牙齿锻炼方法。
三虫:指牙齿中的虫子,这里可能是指牙齿疾病。
练精: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修炼精神。
穰岁多病,饥年少疾:穰岁,指丰收的年份;饥年,指饥荒的年份;少疾,指少生病。
关中土地: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
岭表:指中国南方的山区。
海陆鲑肴:海陆各种美味的食物。
霍乱脚气:霍乱和脚气病。
恶核疔肿:恶核,指恶性的肿块;疔肿,指疔疮和肿胀。
痈疽痔漏:痈疽,指疮疖;痔漏,指痔疮。
偏风猥退:偏风,指中风;猥退,指逐渐衰退。
社稷:指国家。
真一存焉,三一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真一、三一,指道教修炼中的术语;百病却,指消除百病;年寿延,指延长寿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养性-养性序第一-评注
抱朴子在这段文字中,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探讨了养生之道,以及如何通过调养身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首先,抱朴子提出了‘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的问题,这里的‘伤’指的是对身心健康的损害。他认为,损害不仅仅来自于色欲,还包括各种过度或不适当的行为。
接着,抱朴子详细列举了多种损害身体的方式,如‘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等,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过度行为对身体的伤害。
抱朴子进一步指出,养生之要在于‘房中’,即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房中之事,可以达到延年除病的效果。他认为,即使不修炼房中术,只要不过度,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养生方法上,抱朴子强调‘养性之士’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如‘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懑’等,这些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抱朴子还提到,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甚劳,不欲甚逸’等。
此外,抱朴子还强调了‘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的重要性,即通过控制情绪来维护阴阳平衡。
在魏武与皇甫隆的对话中,皇甫隆提到了‘玉泉’和‘啄齿’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简单生活的理念。
嵇康在文中提到了‘穰岁多病,饥年少疾’的现象,说明了环境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他通过对比关中和江南地区的饮食习惯,说明了简朴生活对健康的益处。
最后,抱朴子通过‘一人之身,一国之象’的比喻,说明了治国和养生的相似之处,强调了维护身心平衡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保护好自身,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