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原文
论曰:夫疟者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痎疟也。
问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对曰: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问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对曰: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问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对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
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如是则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
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问曰:瘅疟何如?
对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
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气内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故命曰瘅疟。
夫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阳已伤,阴从之,故气未并。
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紧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过时乃解。
夫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
若脉紧数者,可发汗、针灸之。
脉浮大者,吐之瘥。
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岁岁发至三岁,或连月发不解者,以胁下有痞也。
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虚其津液,先其时发其汗。
服汤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
疟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也。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
设不瘥,当月尽解也。
今不愈,当云何?
师曰:此病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当治之,鳖甲煎丸方
成死鳖十二斤,治如食法。
《要略》作鳖甲三两半夏人参大戟各八铢瞿麦阿胶紫葳一作紫菀牡丹皮石韦干姜大黄厚朴桂心海藻《要略》作赤消葶苈羌螂各十二铢蜂窠桃仁芍药各一两乌羽烧,一作乌扇黄芩各十八铢䗪虫虻虫各三十铢,《要略》作鼠妇柴胡一两半
上二十四味末之,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渍灰,去灰取酒,著鳖其中,煮鳖尽烂,泯泯如漆,绞去滓,下诸药煎,为丸如梧子。
未食服七丸,日三。
仲景方无大戟海藻。
疟而发渴者,与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方
柴胡八两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栝楼根四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牝疟者多寒,牡蛎汤主之方
牡蛎麻黄各四两蜀漆三两,无,以恒山代之。
甘草二两
上四味,先洗蜀漆三过去腥,㕮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黄得六升,去沫乃纳余药,煮取二升,饮一升,即吐出,勿复饮之。
多寒者牝疟也,蜀漆散主之方
蜀漆云母龙骨
上三味等分,治下筛,先未发一炊顷,以醋浆服半钱,临发服一钱。
温疟者,加蜀漆半分。
云母取火烧之三日三夜。
《要略》不用云母,用云实
有瘅疟者,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而脉微,其候必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也。
有温疟者,其脉平无寒,时病六七日,但见热也。
其候,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温疟,白虎加桂汤主之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烂,去滓,加桂心三两,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
麻黄汤
治疟须发汗方。
麻黄栝楼根大黄各四两甘草一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服后皆厚覆取汗。
治疟或间日发者,或夜发者方
恒山竹叶各二两秫米一百粒石膏八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铜器中渍药,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明日取药于病人房门,以铜器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发前一食顷一服,临欲发一服。
三服讫,静室中卧,莫共人语。
当一日勿洗手面及漱口,勿进食,取过时不发,乃澡洗进食,并用药汁涂五心胸前头面,药滓置头边。
曾用神验。
《救急方》用乌梅二七枚
又方先作羊肉臛面饼,饱食之,并进少酒,随所能,其令欣欣有酒气,入密室里燃炭火,厚覆取大汗即瘥。
又方烧黑牛尾头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恒山丸
治痎疟,说不可具方。
恒山知母甘草大黄各十八铢麻黄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
未食服五丸如梧子,日二,不知渐增,以瘥为度。
《肘后》无大黄。
栀子汤
主疟经数年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一剂瘥方。
栀子十四枚恒山三两车前叶二七枚,炙干秫米十四粒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发一服,发时一服,发后一服。
以吐利四五行为瘥,不止,冷饭止之。
丸方恒山三两末之,以鸡子白和,并手丸如梧子,置铜碗中,于汤中煮之令熟,杀腥气则止,以竹叶饮服二十丸。
欲吐但吐,至发令得三服,时早可断食,时晚不可断食,可竹叶汁煮糜少食之。
治老疟久不断者方
恒山三两鳖甲升麻附子乌贼骨各一两
上五味㕮咀,绢袋盛,以酒六升渍之,小令近火,转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发可数服或吐下。
治疟无问新久者方
小便一升半蜜三匕
上二味煮三沸,顿服。每发日平旦时服,自至发勿食,重者渐退,不过三服瘥。
又方鼠尾草车前子各一虎口
上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发前服尽。
又方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又方服翘摇汁。
又方捣莨菪根烧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强弱用之。
又方瓜蒂二七枚捣,水渍一宿,服之。
又方水服桃花末方寸匕。
又方常以七月上寅日采麻花,酒服末方寸匕。又方故鞋底去两头,烧作灰,井华水服之。
治疟方
鳖甲方寸乌贼骨二方寸附子甘草各一两恒山二两
上五味㕮咀,以酒二升半渍之,露一宿,明日涂五心手足,过发时疟断,若不断,可饮一合许,瘥。
蜀漆丸
治劳疟,并治积劳,寒热发有时,似疟者方。
蜀漆麦门冬知母白薇地骨皮升麻各三十铢甘草鳖甲乌梅肉萎蕤各一两恒山一两半石膏二两豉一合
上十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此神验,无不瘥也。加光明砂一两。
乌梅丸
治寒热劳疟久不瘥,形体羸瘦,痰结胸堂,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服之神效方。
乌梅肉豆豉各一合升麻地骨皮柴胡鳖甲恒山前胡各一两肉苁蓉玄参百合蜀漆桂心人参知母各半两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者方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第二服取临发时。
大五补汤
治时行后变成瘴疟方。
桂心三十铢远志桔梗芎各二两茯苓干地黄芍药人参白术当归黄芪甘草各三两竹叶五两大枣二十枚生枸杞根生姜各一斤半夏麦门冬各一升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三斗煮竹叶枸杞,取二斗,次纳诸药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尽。
鲮鲤汤
治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山瘴疟方。
鲮鲤甲十四枚鳖甲乌贼骨各一两恒山三两附子一枚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渍一夕,发前稍稍啜之,勿绝吐也,兼以涂身,断食,过时乃食饮之。
治肝邪热为疟,令人颜色苍苍,气息喘闷颤掉,状如死
治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间则善惊如有所见者,恒山汤方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瘥,乌梅丸方
乌梅肉蜀漆鳖甲萎蕤知母苦参各一两恒山一两半石膏二两甘草细辛各十八铢香豉一合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饮服亦得。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烦心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甘草一两蜀漆三两恒山四两石膏五两鳖甲四两香豉一升栀子乌梅各三七枚淡竹叶切,二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脾热为疟,或渴或不渴,热气内伤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肠中鸣,汗出恒山丸方
恒山三两甘草半两知母鳖甲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
恒山三两秫米二百二十粒甘草半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时令三服尽。
治肾热发为疟,令人凄凄然腰脊痛,不能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汤方
恒山三两乌梅三七枚香豉八合竹叶切,一升葱白一握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令尽。
五脏并有疟候,六腑则无,独胃腑有之,胃腑疟者,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藜芦丸主之方
藜芦皂荚恒山牛膝各一两巴豆二十枚
上五味,先熬藜芦皂荚色黄,合捣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发时一丸,一日勿饱食。《肘后》无恒山牛膝。
肝疟刺足厥阴见血。心疟刺手少阴。
脾疟刺足太阴。
肺疟刺手太阴阳明。
肾疟刺足少阴太阳。
胃疟刺足太阴阳明横脉出血。
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灸艾炷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务大炷也。
觉小异即灸百会七壮。若后更发,又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以足踏地,以线围足一匝,中折,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七壮,炷如小豆。
又灸风池二穴三壮。
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五脏一切诸疟灸尺泽七壮,穴在肘中约上动脉是也。
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疟刺足少阴,血出愈。
痎疟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发际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壮。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风池。
疟,日西而发者临泣主之,穴在目眦上入发际五分陷者,灸七壮。
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壮。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灸三壮。
禳疟法未发前抱大雄鸡一头著怀中,时时惊动,令鸡作大声,立瘥。
治疟符,凡用二符:
疟小儿,父字石拔,母字石锤,某甲著患人姓名患疟,人窃读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
今有一疟鬼小儿骂灶君作黑面奴,若当不信,看文书,急急如律令。
上件符必须真书,前后各留白纸一行,拟著灶君额上,瓦石压之。不得压字上,勿令人近符。
若得专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敷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见。
著符次第如后,若明日日出后发,须令人夜扫灶君前及额上令净,至发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灶前读符,使人自读,必须分明,读符勿错一字。
每一遍若别人读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手捉患人一度。
若患人自读,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甲,如此是凡三遍读,三拜了,以净瓦石压两角,字向上著灶额上,勿令压字上。
若疟日西发,具如上法三遍读符,至午时,更三遍读如上法。
如夜发,日暮更三遍读并如上法。
其灶作食亦得,勿使动此符。
若有两灶,大灶上著符。
若有露地灶,屋里灶上著。
止有露灶,依法著。
仍须手捉符,其符法如后。
若有客患,会须客经停过三度,发三度,委曲著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疟,乞拘录疟鬼小儿如下。
凡治久患者,一著符一渐瘥,亦可五度著符如始,可全瘥,又须手把符如下。
王良符张季伯书之,急急如律令。
上王良符,依法长卷两手握,念佛端坐,如须行动,检校插著胸前,字头向上。
上二符各依法一时用,不得缺一符,万一不差,但得一发轻,后发日更读即瘥。
一一仔细依法,若字参差,即不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译文
论述说:疟疾都是由于风引起的。夏天受到暑热的伤害,秋天就会得疟疾。问:疟疾先冷后热的,是什么原因?回答:冷是阴气,风是阳气。先受到冷的影响,然后受到风的影响,所以先冷后热。疾病随着季节变化而发作,称为寒疟。问:先热后冷的,是什么原因?回答:先受到风的影响,然后受到冷的影响,所以先热后冷。也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发作,称为温疟。如果只是热而不冷,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就会少气、心烦、手脚热、想呕吐,称为瘅疟。问:温疟和寒疟,都停留在哪个脏腑?回答:温疟是因为冬天受到风邪,寒气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阳气大盛,邪气不能自己出来,遇到大暑,脑髓焦枯,肌肉消瘦,腠理疏松,因为用力,邪气和汗液都排出。这种病邪气先藏在肾脏,其气先从内向外散发。这样阴虚阳盛,盛则生病。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虚则寒。所以先热后寒,称为温疟。
问:瘅疟是什么样的?回答:瘅疟是因为肺里本来就有热,气盛于身体,逆行上冲,中气充实而不外泄,因为用力,腠理开放,风寒停留在皮肤内、肌肉之间,发作时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就会生病。其气不及于阴,所以只是热而不冷。气内脏于心,而外舍于肌肉之间,使人消瘦,所以称为瘅疟。
疟疾发作时,阴阳之气将要转移,必定从四肢末端开始。阳气已伤,阴气随之,所以气未合并。在发作前一刻钟,用细绳紧紧束缚住病人的十个手指,让邪气不能进入,阴气不能出来,过了时间就解开了。
疟疾的脉象自始至终都是弦的,弦而数的多热,弦而迟的多寒。弦而小紧的,可以用泻法治疗;弦而迟的,可以用温法治疗。如果脉象紧而数,可以用发汗、针灸的方法治疗。脉象浮而大的,可以用吐法治疗;脉象弦而数的,是风邪发作,可以用饮食调节来制止。
疟疾每年发作到第三年,或者连月不断,是因为胁下有痞块。治疗时不能攻其痞块,只能使津液虚,在发作前发汗。服完汤药后,先感到微寒的,就自己盖上衣服,出汗,小便便利就痊愈。疟疾的病人,身体消瘦,皮肤上必定会起小疙瘩。
疟疾每月初一日发作,应当在十五日痊愈。如果不好,这个月就会痊愈。现在不愈,该怎么办?老师说:这种病结成癥瘕,称为疟母,应该紧急治疗,用鳖甲煎丸方。
将五种香料咀嚼后放入绢袋中,用六升酒浸泡,稍微靠近火源,转一夜即可。每次服用一合,发病时可以连续服用或出现呕吐。
治疗疟疾,不论新旧,方剂如下:
小便一升半,蜂蜜三勺。
将上述两种材料煮沸三次,一次性服用。每天发病时在清晨服用,直到发病,不要进食,病情重的逐渐减轻,不超过三次即可痊愈。
又方:鼠尾草和车前子各一虎口。
将上述两种材料咀嚼后,用五升水煮沸取二升,发病前服用。
又方: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次服用。
又方:服用翘摇汁。
又方:捣碎莨菪根烧成灰,和水服一合,根据人的大小强弱来使用。
又方:瓜蒂二十七枚捣碎,水浸泡一晚,服用。
又方:水服桃花末一勺。
又方:常在七月上寅日采集麻花,用酒服末一勺。又方:将旧鞋底两头去掉,烧成灰,用井水服用。
治疗疟疾的方剂:
鳖甲一方寸,乌贼骨二方寸,附子、甘草各一两,常山二两。
将上述五种材料咀嚼后,用二升半酒浸泡,露一夜,第二天涂抹在五心(手心、脚心)、手足上,发病时疟疾停止,如果不停,可以喝一合左右,病愈。
蜀漆丸:治疗劳疟,并治疗积劳,寒热发作有时,像疟疾一样。
蜀漆、麦门冬、知母、白薇、地骨皮、升麻各三十铢,甘草、鳖甲、乌梅肉、萎蕤各一两,常山一两半,石膏二两,豉一合。
将上述十三种材料研成末,用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服用十丸,一天两次,逐渐增加到二三十丸。这种药非常有效,没有不痊愈的。加光明砂一两。
乌梅丸:治疗寒热劳疟久不愈,身体消瘦,痰结在胸部,饮食减少,或者因为远行,长期劳累,患此病多年不愈,服用此药效果显著。
乌梅肉、豆豉各一合,升麻、地骨皮、柴胡、鳖甲、常山、前胡各一两,肉苁蓉、玄参、百合、蜀漆、桂心、人参、知母各半两,桃仁八十一枚。
将上述十六种材料研成末,制成蜜丸。空腹用细茶送服三十丸,一天两次,老少儿童根据体力服用,没有禁忌。
治疗劳疟积时不断,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方剂:生长大牛膝一把,切成段,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两次服用,第一次在发病前食后服用,第二次在发病时服用。
大五补汤:治疗流行病后变成瘴疟的方剂。
桂心三十铢,远志、桔梗、芎各二两,茯苓、干地黄、芍药、人参、白术、当归、黄芪、甘草各三两,竹叶五两,大枣二十枚,生枸杞根、生姜各一斤半,半夏、麦门冬各一升。
将上述十八种材料咀嚼后,用三斗水煮竹叶和枸杞,取二斗,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煎煮取六升,分六次服用,一天一夜服完。
鲮鲤汤:治疗忽冷忽热,有时有有时无的山瘴疟。
鲮鲤甲十四枚,鳖甲、乌贼骨各一两,常山三两,附子一枚。
将上述五种材料咀嚼后,用三升酒浸泡一晚,发病前慢慢喝,不要断断续续地呕吐,也可以涂抹在身上,断食,过一段时间再进食。
治疗肝邪热引起的疟疾,使人脸色苍白,呼吸急促,颤抖,状如死。
治疗肺热痰聚在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疾,症状使人感到心寒,寒重则发热,热时则容易惊恐,像看到什么一样,恒山汤方。
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愈,乌梅丸方。
乌梅肉、蜀漆、鳖甲、萎蕤、知母、苦参各一两,常山一两半,石膏二两,甘草、细辛各十八铢,香豉一合。
将上述十一种材料研成末,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用酒服用十丸,一天两次,也可以用茶水服用。
治疗心热引起的疟疾不止,或停止后热不退,忽来忽去,使人心情烦躁,想喝冷水,反而感到寒冷,不太热的方剂。
甘草一两,蜀漆三两,常山四两,石膏五两,鳖甲四两,香豉一升,栀子、乌梅各三十七枚,淡竹叶切,二升。
将上述九种材料咀嚼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脾热引起的疟疾,或口渴或不口渴,热气内伤不泄,使人感到寒冷,腹部疼痛,肠鸣,出汗,恒山丸方。
恒山三两,甘草半两,知母、鳖甲各一两。
将上述四种材料研成末,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发病前用酒服用十丸,发病时服用一丸,发病时服用一丸。
恒山三两,高粱米二百二十粒,甘草半两。
将上述三种材料咀嚼后,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到发病时三服都要服完。
治疗肾热引起的疟疾,使人感到腰脊疼痛,不能弯曲,大便困难,眼睛模糊,身体颤抖,手足寒冷,恒山汤方。
恒山三两,乌梅三十七枚,香豉八合,竹叶切,一升,葱白一握。
将上述五种材料咀嚼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到发病时三服都要服完。
五脏都有疟疾症状,六腑没有,只有胃腑有,胃腑疟疾的人,早晨发病。喜欢饥饿但不能吃,吃了食物感到腹满,腹部变大,藜芦丸可以治疗。
藜芦、皂荚、常山、牛膝各一两,巴豆二十枚。
将上述五种材料先熬至黄色,混合捣碎成末,制成如小豆大小的蜜丸。早晨服用一丸,发病时服用一丸,一天不要吃得过饱。
《肘后》中没有常山和牛膝。
肝疟刺足厥阴经穴位出血。
心疟刺手少阴经穴位。
脾疟刺足太阴经穴位。
肺疟刺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穴位。
肾疟刺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穴位。
胃疟刺足太阴经和手阳明经横脉出血。
凡是用灸法治疗疟疾的人,必须先问其病是从哪里先发作的,先灸那里。从头项发作者,在未发病前预先灸大椎尖头,逐渐灸过时为止。从腰脊发作者,灸肾俞一百壮。从手臂发作者,灸三间。
疟疾灸上星和大椎,到发病时灸满一百壮,艾炷如黍米粒大小。俗人不懂得取穴位,总是用大的艾炷。
觉得有轻微异常就灸百会七壮。如果之后再次发病,再灸七壮。极难治愈的,不超过三次灸。用脚踩地,用线围绕脚一围,从中折断,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十七壮,艾炷如小豆大小。
又灸风池二穴三壮。
一切疟疾无论远近,病人正仰卧,用线量两乳间,从中折断,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龄壮数,男左女右。
五脏的一切疟疾灸尺泽七壮,穴位在肘中约上动脉处。
所有疟疾而脉不见的人,刺十指间出血,血去病必愈,先看身上的红色如小豆大小的,全部取出来。
疟疾刺足少阴经,出血后病愈。
痎疟上星主之,穴位在鼻中央直发际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壮。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风池。
疟疾,日西而发者临泣主之,穴位在目眦上入发际五分陷者,灸七壮。
疟疾,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流涕主之,穴位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壮。
疟疾,多汗,腰痛不能弯腰,眼睛如脱出,颈部如拔出昆仑主之,穴位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灸三壮。
禳疟法:未发病前抱一只大公鸡放在怀中,时时惊动,让鸡大声啼叫,立刻病愈。
治疗疟疾的符咒,一般用两个符:
有一个患疟疾的小孩子,父亲名叫石拔,母亲名叫石锤。某甲记录了患疟疾人的姓名。有人偷看了这个记录,上面写着: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都敬奉灶君。现在有一个疟疾鬼孩子骂灶君是黑面奴,如果不信,可以看文书,急急如律令。
这张符必须用手书写,前后各留一行空白纸,用来贴在灶君的额头上,用瓦石压住。不要压在字上,也不要让人靠近符。如果可以专门派一个人看护符,那就更好了。也不要让灰土覆盖在符上,以免字迹不清晰。贴符的顺序如下:如果第二天日出后发符,必须让人在夜晚打扫灶君前的地面和额头,直到发符那天早上。让患人整理好衣帽,站在灶前读符,让人自己读,必须读得清楚,不要读错一个字。每读一遍,如果别人读一遍,患人就要跪拜一次。再用手摸一下患人的衣服。如果患人自己读,自己摸衣服,念道:人姓某甲,如此连续念三遍,跪拜三次,然后用干净的瓦石压住符的两角,字面朝上贴在灶君的额头上,不要压在字上。
如果疟疾在傍晚发作,按照上面的方法连续读符三次,到中午时,再按照上面的方法读三次。如果是在晚上发作,日落时再按照上面的方法读三次。如果灶台是用来做饭的,也可以贴符,但不要移动这个符。如果有两个灶台,就在大灶台上贴符。如果有露天的灶台,就在屋里的灶台上贴。如果只有露天灶台,就按照规定贴符。仍然需要用手拿符,符的写法如下。
如果有客人患疟疾,必须让客人停留三次,发三次符,按照上面的方法曲折地贴符,符上也要写上客人的姓名和患疟疾的情况,请求拘捕疟疾鬼孩子。对于久治不愈的疟疾患者,贴一次符病情就会逐渐好转,也可以像开始那样连续贴五次符,就可以完全康复。还必须用手拿符,拿符的方法如下。
王良符和张季伯写的符,急急如律令。
上面的王良符,按照规定长卷,双手握住,念佛时端坐,如果需要行动,检查后插在胸前,字头朝上。
上面的两个符各按照规定一次性使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符,万一出现差错,但只要第一次发作能减轻,之后的发作再读符就会好转。一一仔细按照规定操作,如果字迹有误,就不会好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注解
疟: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风:中医术语,指自然界中的一种气候现象,也可指病因,认为某些疾病与风有关。
暑:中医术语,指夏季的高温气候,容易导致人体中暑。
痎疟:疟疾的一种,表现为寒热交替发作。
阴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相对寒冷、收敛、静止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阳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相对温暖、外向、活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腠理: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缝隙,是汗液和气息出入的通道。
瘅疟:疟疾的一种,表现为只有热没有寒的症状。
温疟:疟疾的一种,表现为先热后寒的症状。
瘕瘕:中医术语,指腹部肿块,多由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聚积而成。
疟母:中医术语,指疟疾久治不愈,形成的一种病证。
鳖甲:鳖的甲壳,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半夏:一种药用植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大戟:中药材,具有泻下逐水、消肿散结的功效。
瞿麦:中药材,具有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的功效。
阿胶:中药材,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
紫葳: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牡丹皮: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石韦: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效。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大黄: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厚朴:中药材,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桂心: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脉的功效。
海藻:中药材,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
乌羽烧: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䗪虫: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消癥的功效。
虻虫:中药材,具有破血逐瘀、消积止痛的功效。
鼠妇:中药材,具有破血逐瘀、消积止痛的功效。
柴胡:中药材,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的功效。
栝楼根: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润燥止咳的功效。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阳病证。
牡蛎: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蜀漆: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甘草:一种药用植物,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云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龙骨: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收敛固涩的功效。
白虎加桂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温疟。
麻黄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疟疾需要发汗的情况。
恒山: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祛风湿的功效。
竹叶:中药材,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
秫米: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止汗的功效。
石膏:一种矿物,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知母: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炙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补气和中、解毒的功效。
生姜:一种药用植物,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大枣:红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疟疾伴随口渴的情况。
牝疟:疟疾的一种,以女性患者多见,表现为多寒的症状。
牡蛎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牝疟。
蜀漆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多寒的疟疾。
栀子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疟疾经年不愈的情况。
恒山丸: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痎疟。
栀子: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
车前叶: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的功效。
炙干秫米: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止汗的功效。
丸方:中医术语,指将药材制成丸剂的形式。
升麻:一种药用植物,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
附子:一种有毒植物,其根可入药,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
乌贼骨:乌贼的内壳,有收敛止血、止痛止泻的作用。
五味:指五种味道,即辛、甘、酸、苦、咸,是中医理论中的五味,分别对应不同的药性和人体五脏。
㕮咀:古时制药的一种方法,即捣碎药材。
绢袋:用丝绸制成的袋子,用于装药材。
渍:浸泡。
近火:靠近火源。
转之一宿成:转动一夜使之成熟。
一服一合:一次服用一合(古时量器)。
比发可数服或吐下:等到发病时,可以多次服用或呕吐。
比发:等到发病时。
日平旦时服:每天早晨服用。
重者渐退:病情严重者会逐渐好转。
不过三服瘥:不超过三次服用就会痊愈。
鼠尾草: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车前子:一种药用植物,有利尿通便的作用。
马鞭草: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
翘摇: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莨菪:一种有毒植物,其根可入药,有镇痛、解痉的作用。
瓜蒂:葫芦科植物瓜蒂的果实,有催吐的作用。
桃花末:桃花的粉末,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麻花:一种用麻绳制成的装饰品,这里指麻花的粉末。
故鞋底:旧鞋的鞋底。
井华水:井水,特指清晨的第一桶井水。
麦门冬:一种药用植物,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
白薇: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地骨皮: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凉血、除蒸止汗的功效。
萎蕤:一种药用植物,有滋阴润肺、清热解毒的功效。
豉:豆豉,一种发酵豆制品,有清热解毒、和中消食的功效。
枸杞根:枸杞的根,有滋阴补肾、养血明目的功效。
乌梅:梅子,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
肉苁蓉:一种药用植物,有补肾阳、益精血的功效。
玄参:一种药用植物,有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
百合:一种药用植物,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光明砂:一种矿物,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
细辛:一种药用植物,有祛风散寒、止痛止痒的功效。
香豉: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功效。
淡竹叶: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的功效。
藜芦:一种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
皂荚:一种药用植物,有祛风止痒、解毒消肿的功效。
巴豆:一种有毒植物,其种子可入药,有泻下、逐水的作用。
大椎:人体穴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有清热解毒、通阳活络的功效。
肾俞:人体穴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有补肾壮腰、强筋骨的功效。
三间:人体穴位,位于手腕横纹上三寸处,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功效。
上星:人体穴位,位于头部正中线入发际1寸处,有清热解毒、通鼻窍的功效。
百会:人体穴位,位于头部正中线入发际5寸处,有调和阴阳、安神定志的功效。
风池:人体穴位,位于颈部两侧,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有祛风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度头:人体穴位,位于颈部正中线入发际3寸处,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功效。
尺泽:人体穴位,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功效。
十指间:手指之间的缝隙。
譩譆:古代对疟疾的称呼。
天牖:人体穴位,位于颈部两侧,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有祛风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临泣:人体穴位,位于头部两侧,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凹陷处,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功效。
鼽衄:鼻塞和鼻出血。
飞扬:人体穴位,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处,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
昆仑:人体穴位,位于足外踝后跟骨上凹陷处,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禳疟法:一种祛除疟疾的方法。
符:古代的一种符咒,认为可以驱邪治病。
疟小儿:疟疾的小儿患者,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父字石拔:父亲的名字,石拔,这里的’父字’指的是父亲的名字。
母字石锤:母亲的名字,石锤,这里的’母字’指的是母亲的名字。
患人:患病的人,指患有疟疾的人。
姓名:个人的名字,用于标识个人。
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指宇宙中的自然元素和天体,城隍是地方守护神,日月五星指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
敬灶君:尊敬灶神,灶君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守护家庭的神祇,常被认为守护着家庭的安宁和健康。
黑面奴:对灶君的不敬称谓,’黑面’可能指灶君的面貌特征,’奴’在这里可能含有贬义。
急急如律令:古代符咒中常用的结尾语,表示命令或祈求的紧迫性和权威性。
真书:楷书,一种规范的汉字书写形式。
白纸:干净的纸张,用于书写符咒。
额上:额头,这里指灶神的额头。
瓦石:瓦片和石头,用于压在符咒上,防止其移动。
灰土:灰尘和泥土,可能指符咒上的污渍。
次第: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患疟:患有疟疾。
瘥:病愈,康复。
王良符:一种符咒,由王良书写。
张季伯:一种符咒,由张季伯书写。
长卷:长长的卷轴,用于书写符咒。
念佛:念诵佛号,一种宗教修行方式。
端坐:端正地坐着。
检校:检查核对。
插著胸前:将符咒插在胸前。
字头向上:符咒的书写方向是向上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针对疟疾的符咒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的特点。
首句‘疟小儿,父字石拔,母字石锤’点明了患疟疾的小儿的父母名字,这种直接点名的做法在古代民间信仰中常见,旨在通过名字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事物。
‘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对灶君的崇拜,灶君被视为家神,负责管理家庭和饮食。
‘今有一疟鬼小儿骂灶君作黑面奴’描绘了疟疾被认为是由于疟鬼作祟所致,而疟鬼又与灶君有关,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民间对疾病成因的神秘主义解释。
‘急急如律令’是道教符咒中常见的咒语,用以加强符咒的力量,表达一种急迫的语气,要求神灵迅速行动。
‘上件符必须真书,前后各留白纸一行’说明了符咒的制作要求,要求书写工整,且有一定的格式,这种格式在道教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得压字上,勿令人近符’强调了符咒的禁忌,避免破坏符咒的效力。
‘若得专遣一人看符,大好’表明了在实施符咒治疗时,需要有专人负责,以确保符咒的正确使用。
‘亦勿令灰土敷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见’进一步说明了符咒的清洁和完整性对于其效力的关键作用。
‘著符次第如后’到‘可全瘥’这一段详细描述了符咒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包括符咒的放置、读咒、跪拜等,这些步骤体现了道教仪式的严谨性。
‘王良符张季伯书之’表明了符咒的书写者,这些名字可能代表了特定的道教流派或信仰体系。
‘急急如律令’再次出现,强调了符咒的紧急性和神圣性。
‘上王良符,依法长卷两手握,念佛端坐’描述了符咒的使用者在进行仪式时的具体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有助于集中精神,增强符咒的效力。
‘上二符各依法一时用,不得缺一符’说明了符咒的使用必须完整,不能有所遗漏。
‘万一不差,但得一发轻,后发日更读即瘥’反映了符咒治疗的效果,强调了符咒的正确使用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一一仔细依法,若字参差,即不瘥’再次强调了符咒制作和使用的规范性,任何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