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原文

论曰:狐惑之病,其气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

其毒在喉咽为惑病;在阴肛者为狐病。

狐惑之病,并恶食饮,不欲食闻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

毒蚀于上者,则声喝也一作嗄;毒蚀下部者,则干咽也。

此由温毒气所为。

食于上者,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者,苦参汤淹洗之。

蚀于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黄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烧,向肛熏之,并服汤也。

治狐惑汤方

黄连薰草各四两

上二味㕮咀,白醋浆一斗渍之一宿,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其四眦黄黑。

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芽足,乃复干之,加当归三两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血散脉中,伤脉尚可,伤脏则剧,井输益肿,黄汁出,经合外烂,肉腐为痈脓,此为火疽,医所伤也。

夫脉数者不可灸,因火为邪,即为烦,因虚逐实,血走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应在泻心,泻心汤兼治下痢不止,腹中愊坚而呕吐肠鸣者方

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仲景名半夏泻心。《要略》用甘草泻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译文

说:狐惑这种病,它的症状像伤寒,患者沉默不语,想要睡觉但眼睛无法闭上,躺下又坐起不安。这种病的毒素在喉咙和咽喉处会引起惑病;在肛门附近会引起狐病。狐惑这种病,患者会厌恶食物和饮料,不愿意进食,一闻到食物的气味就会感到恶心,脸上的颜色会变化,有的发红,有的发白,有的发黑。毒素在上部侵蚀,会导致声音嘶哑;毒素在下部侵蚀,会导致喉咙干涩。这种病是由温毒气引起的。毒素在上部,可以用泻心汤来治疗。毒素在下部,可以用苦参汤来清洗。毒素在肛门外部,可以用熏法治疗,同时使用三片雄黄,稍微放在瓦瓶中,用炭火烧,对着肛门熏,并且服用汤药。

治疗狐惑病的药方:黄连和薰草各四两。将这两种药材捣碎,用一斗白醋浆浸泡一夜,然后煮取二升,分成三次服用。

如果病人的脉搏快,但没有发热,只是轻微烦躁,沉默地只想睡觉,出汗。最初得病的三四天,眼睛会像斑鸠的眼睛一样发红;得病七八天后,眼角会变黄变黑。如果能够进食,说明脓已经形成,可以用赤小豆当归散来治疗。方子是:用三升赤小豆浸泡,使其发芽足够,然后晒干,加入三两当归磨成粉末,用浆水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就能痊愈。

这种病的症状不能攻下,也不能灸疗,因为火会助长邪气,血会散在脉中,伤到脉还可以,伤到内脏就严重了,水道受阻会导致肿胀,黄汁流出,经络外部腐烂,肌肉腐烂形成脓疮,这是火疽,是医生治疗不当造成的。脉搏快的人不能灸疗,因为火会助长邪气,会导致烦躁,因为虚弱而驱赶实邪,血会流失在脉中,火气虽然轻微,但内部攻击力强,焦骨伤筋,血难以恢复。应该使用泻心汤,泻心汤还可以治疗下痢不止,腹部坚硬而呕吐,肠鸣的症状。

药方: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将这七种药材捣碎,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分三次服用一升。这是仲景所命名的半夏泻心汤。《要略》中用的是甘草泻心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注解

狐惑之病:古代医学用语,指一种病因不明、症状复杂的疾病,可能与现在的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相类似。

伤寒:古代医学用语,指一种以发热、头痛、身痛、寒战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类似于现代的感冒或流感。

喉咽:指喉咙和咽部,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通道。

阴肛:指肛门和附近的区域。

恶食饮:指对食物和饮料的厌恶感,食欲不振。

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指面部出现红色、白色和黑色的变化,可能是疾病症状的表现。

毒蚀:指病毒或毒素侵蚀身体。

声喝:指声音嘶哑,可能是由于病毒侵蚀声带造成的。

干咽:指咽喉干燥,可能是由于病毒侵蚀咽喉造成的。

温毒气:指温热性质的病毒或毒素。

泻心汤:古代医学方剂,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疾病,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

苦参汤:古代医学方剂,用于治疗湿热病。

雄黄:一种矿物,古代用于驱邪、消毒,也可入药。

熏:用烟熏的方法进行消毒或治疗。

赤小豆当归散:古代医学方剂,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或感染性疾病。

脓:指化脓,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

火疽:古代医学用语,指一种由火毒引起的皮肤疾病。

血散脉中:指血液在脉管中散乱,可能是由于热病或火毒引起的。

焦骨伤筋:指骨骼和筋脉受到伤害,可能是由于火毒引起的。

半夏:一种植物,其块茎可入药,具有镇咳、祛痰等作用。

黄芩: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等作用。

人参: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补气、益精等作用。

干姜: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温中、散寒等作用。

黄连: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等作用。

甘草: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等作用。

大枣:一种水果,其果实可入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作用。

㕮咀:古代医学用语,指将药材捣碎或切成小块。

渍:指浸泡。

煮取:指将药材加水煮沸,取其药液。

分服:指将药液分次服用。

方寸匕:古代医学用语,指一种量器,相当于现在的药匙,用于量取药粉。

日三:指一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文中所述‘狐惑之病’是一种古代医学中的疾病,其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疾病相类似,如病毒性咽炎、肛门感染等。

首先,文中对狐惑之病的描述细致入微,‘其气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描绘了患者的不适感,表现出疾病对身心的影响。‘其毒在喉咽为惑病;在阴肛者为狐病’则指出了疾病在身体不同部位的侵袭,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狐惑之病,并恶食饮,不欲食闻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进一步描述了疾病的症状,如食欲不振、面部颜色变化等,这些都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毒蚀于上者,则声喝也一作嗄;毒蚀下部者,则干咽也’说明了疾病对声音和吞咽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线索。

‘此由温毒气所为’则指出了病因,即温毒之气,体现了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

‘食于上者,泻心汤主之。蚀于下者,苦参汤淹洗之。蚀于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黄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烧,向肛熏之,并服汤也’是针对不同症状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治狐惑汤方’中,黄连和薰草的使用,体现了清热解毒的治法。‘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则是对患者脉象的描述,为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初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其四眦黄黑’是对疾病发展过程的描述,有助于中医对病情的判断。

‘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则是对疾病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的分期治疗原则。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血散脉中,伤脉尚可,伤脏则剧’说明了治疗时应避免使用攻伐之术,以免加重病情。

‘应在泻心,泻心汤兼治下痢不止,腹中愊坚而呕吐肠鸣者方’则是对泻心汤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原则。

‘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是泻心汤的组成,体现了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下-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