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吐第七-原文

例曰: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

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馀行,而其人脉迟,寸脉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

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水导散

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甘遂半两白芷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须臾令病人饮冷水,腹满即吐之,小便当赤。一名濯肠汤,此治大急者。

藜芦丸

治伤寒不得吐方。

藜芦附子各一两

上二味末之,蜜和如扁豆大,伤寒不食服二丸,不知增之。此谓得病一日以上四日以来,服药后日移三丈不吐,进热粥汁发之。

治伤寒温病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服酒胆方

醇苦酒半升猪胆一具

上二味,尽和饮之,吐即愈。

又方取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服汁尽,须臾复以水五升更煮钱,令得一升,复以水二升投中,合三升,出钱饮之,当吐毒即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吐第七-译文

举例来说:春季适合使用吐药。凡是服用吐药,只要病情得到缓解就应停止,不必把全部的药量都用完。

如果病症像桂枝证那样,但头部不痛,颈部不强,而脉象在寸口处浮,胸部感觉硬实饱满,气上冲喉咙,呼吸不畅的人,这是由于体内有长期积聚的痰,应该使用吐药。

如果胸部感到寒冷,胸部郁郁不乐且疼痛,不能进食,想要让人按摩,按摩后反而有涎液流出,腹泻,一天十多次,而且脉象迟缓,寸脉微滑的人,这应该使用吐药,吐药后腹泻就会停止。

少阴病,饮食入口就呕吐,心中感到烦躁,想要呕吐但又吐不出来的人,应该使用吐药。

如果宿食停留在上腹部,应该使用吐药。

如果病症像桂枝证那样,但头部不痛,颈部不强,寸脉微浮,胸部感觉痞塞坚硬,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的人,这是由于胸部有寒气,应该使用吐药,瓜蒂散的配方如下:

瓜蒂和赤小豆各一两,将这两种药材研成粉末,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用七合熟汤煮成稀粥,去渣取汁,与粉末混合,温热顿服。如果不吐,可以逐渐增加剂量,直到感到快吐为止。张文仲用三合白汤混合服用。

水导散,用于治疗时气病,症状如烦躁如火,狂言乱语,想要逃跑。

甘遂半两,白芷一两,将这两种药材研成粉末,用水服下一方寸匕,不久让病人喝冷水,腹满就吐出来,小便应该变红。又名灌肠汤,这是治疗急症的方法。

藜芦丸,用于治疗伤寒病不能吐。

藜芦和附子各一两,将这两种药材研成粉末,用蜜调和成扁豆大小,伤寒病不进食的人服用两丸,不知道增加剂量。这是指得病一天以上到四天以内,服药后每天移动的距离超过三丈,还不吐,可以进热粥汁来引发呕吐。

治疗伤寒和温病三四天,胸中不适想要呕吐的人,服用酒胆方:

醇苦酒半升,猪胆一具,将这两种药材混合后全部喝下,呕吐后就会痊愈。

又有另一种方法,取一百五十七枚比轮钱,用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次服用,喝完汁后,不久再用五升水煮钱,煮至一升,再用两升水投入其中,合在一起,总共三升,取出钱来喝,当呕吐毒物后就会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吐第七-注解

大法:指古代医学中的总原则或基本方法。

春宜吐:春季适合使用吐法来治疗疾病。

吐药:指能够引起呕吐的药物,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中病便止:治疗到病情有所缓解时就停止用药。

不必尽剂也:不需要用完所有的药量。

桂枝证:中医术语,指与桂枝汤证相符的病症,常见于感冒、发热等。

头不痛,项不强:头部不痛,颈部不强直。

脉寸口浮:寸口脉浮,即脉搏在寸口处感觉跳动明显。

胸中硬满:胸部感觉硬实和胀满。

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气息上冲至喉咙,导致呼吸不畅。

久痰:长期积聚在体内的痰液。

胸上诸寒:胸部有各种寒邪。

胸中郁郁而痛:胸部感觉沉重并伴有疼痛。

不能食:无法进食。

欲得使人按之:希望有人按揉。

涎出:唾液流出。

下利:腹泻。

日十馀行:一天中多次腹泻。

脉迟,寸脉微滑:脉搏迟缓,寸口脉微滑。

少阴病:中医术语,指少阴经的病变。

饮食入口则吐:进食后立即呕吐。

心中愠愠然:心中烦躁不安。

宿食:长时间停留在胃中的食物。

在上脘:位于胃的上部。

手足逆冷:手脚感觉冰冷。

脉乍结:脉搏突然出现结代。

客气:指外来邪气。

心下满而烦:心下(即胸部)感觉胀满且烦躁。

饥不能食:感到饥饿但无法进食。

痞坚:胸部感觉痞塞且坚硬。

瓜蒂散方:一种古代中药方剂。

瓜蒂:中药名,具有催吐作用。

赤小豆:中药名,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香豉:中药名,具有解表、宣肺的作用。

熟汤:煮好的汤。

去滓取汁:过滤掉杂质,只取汤汁。

和散温顿服之:将散剂与热汤混合后立即服用。

水导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

时气病:中医术语,指时令流行性疾病。

狂言妄语:言语混乱,失去理智。

欲走方:想要逃离或逃避。

甘遂:中药名,具有泻下作用。

白芷: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濯肠汤: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急症。

藜芦丸:一种古代中药方剂。

附子:中药名,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扁豆大:指药物的大小,如扁豆一样。

酒胆方: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

醇苦酒:一种浓度较高的酒。

比轮钱: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

毒:指疾病中的毒素或病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吐第七-评注

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此句中,‘大法春宜吐’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治疗方法的原则。春季阳气生发,人体易生痰湿,吐法可以排除体内痰湿,恢复身体健康。‘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强调了中医治疗中‘中病即止’的原则,即治疗到病状缓解即可,不必过度用药,体现了中医的温和治疗理念。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

此句描述了桂枝证的典型症状,通过脉象和症状判断体内有久痰,宜采用吐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

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馀行,而其人脉迟,寸脉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

此句详细描述了胸上诸寒的症状,包括胸痛、食欲不振、脉象变化等,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宜吐之的结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

此句描述了少阴病的症状,饮食入口即吐,心中烦闷,欲吐不能。少阴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采用吐法可以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病机。

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此句指出宿食在上脘,宜采用吐法。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即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此句描述了病手足逆冷、脉象变化等症状,通过分析得出病在胸中,宜采用吐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注重脉象和症状的综合判断。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方。

此句描述了桂枝证的另一种症状,通过脉象和症状判断为胸有寒,采用瓜蒂散方进行治疗。瓜蒂散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方剂和药物配伍的原则。

瓜蒂赤小豆各一两,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此段详细介绍了瓜蒂散方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瓜蒂散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胸有寒、气上冲咽喉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制作注重细节,强调剂量和服法。

水导散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此句介绍了水导散方的适应症,即治疗时气病、烦热如火等症状。水导散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原则。

甘遂半两白芷一两,上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须臾令病人饮冷水,腹满即吐之,小便当赤。一名濯肠汤,此治大急者。

此段介绍了甘遂散方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甘遂散方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大急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原则。

藜芦丸治伤寒不得吐方。

此句介绍了藜芦丸方的适应症,即治疗伤寒不得吐的症状。藜芦丸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原则。

藜芦附子各一两,上二味末之,蜜和如扁豆大,伤寒不食服二丸,不知增之。此谓得病一日以上四日以来,服药后日移三丈不吐,进热粥汁发之。

此段介绍了藜芦丸方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藜芦丸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治疗伤寒不得吐的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原则。

治伤寒温病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服酒胆方。

此句介绍了酒胆方的适应症,即治疗伤寒温病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的症状。酒胆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原则。

醇苦酒半升猪胆一具,上二味,尽和饮之,吐即愈。

此段介绍了酒胆方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酒胆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胸中恶欲令吐的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原则。

又方取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服汁尽,须臾复以水五升更煮钱,令得一升,复以水二升投中,合三升,出钱饮之,当吐毒即愈。

此段介绍了另一种治疗方法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通过煮钱水的方法,达到吐毒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