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下第八-原文

例曰:大法秋宜下。

凡下以汤胜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有血也,当须下之,宜抵当丸。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为血证谛也,属抵党汤下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结者,可攻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大便已坚,宜承气汤。

若汗多,而微热恶寒者,为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

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少与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坚,与承气汤。

不坚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气汤,腹中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气者,此为头坚后溏,不可攻之也。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坚,宜与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气者,慎勿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坚,大便必黑,宜抵党汤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以茵陈汤。

方出第十卷中。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

夫实则讝语,虚则郑声。

郑声,重语也。

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

大承气汤

主热盛,腹中有燥屎,语者方。

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消五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消,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抵党丸方

水蛭二十枚桃仁二十三枚虻虫二十枚大黄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

晬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党汤方

水蛭三十枚桃仁二十三枚虻虫二十枚大黄三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大黄四两芒消半升甘草二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

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生地黄汤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大枣二枚甘草一两芒消二合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粪,讝语,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芍药各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大黄甘草各一两人参三两萎蕤知母各二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

《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四两升麻黄芩大青杏仁各三两芍药知母栀子仁各四两香豉一升石膏八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

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快豉丸方

豆豉一升巴豆三百枚,今用二百枚杏仁六十枚黄芩黄连大黄麻黄各四两芒消甘遂各三两

上九味末之,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

崔氏云:此黄素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下第八-译文

举例来说:按照大法,秋天应该泻下。通常泻下用汤剂比丸剂和散剂更有效,一旦病好了就停止,不必用完所有的药量。

伤寒有热病症状,而小腹肿胀,应该小便不利,但现在反而利小便了,这说明有血瘀,应该用泻下的方法,适宜用抵当丸。

太阳病,如果身体发黄,脉沉结,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说明没有血瘀;如果小便自然通畅,但人显得疯狂,这是血瘀的确证,可以用抵当汤泻下。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如果人显得疯狂,血液自然泻下就会痊愈。如果外部症状还没有解除,暂时还不能用攻下法,应该先解除外部的症状。如果外部症状已经解除,但小腹还有结块,可以使用攻下法。

阳明病,如果脉象迟缓,即使出汗也不怕冷,身体必然沉重,气短,腹部胀满,喘息,有潮热,这是外部症状想要解除,可以攻下里部。如果手足冷,出汗,大便已经硬,适宜用承气汤。如果出汗多,但稍微怕冷,说明外部的症状还没有解除,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如果热不潮,不可以使用承气汤。如果腹部胀满,但不大便,可以稍微使用承气汤,调和胃气,不要让它大泻。

阳明病,潮热,大便稍微硬,可以用承气汤。如果大便不硬,不可以使用承气汤。如果不大便六七天,担心有燥屎,想知道的方法是,稍微使用承气汤,如果腹中转失气,说明有燥屎,可以攻下;如果气不转,这是头部硬而后面稀软,不可以攻下。攻下必然会导致腹胀不能吃饭。想要喝水,就会呃逆,之后发热,大便必然变硬,适宜用小承气汤调和。如果气不转,千万不要攻下。

阳明证,如果人喜欢忘记事情,必然有蓄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本就有久瘀的血,所以让人喜欢忘记,虽然大便硬,但大便必然是黑色的,适宜用抵当汤泻下。

阳明病,发热出汗,这是越热,不能发黄。如果只是头部出汗,身体不出汗,从颈部到头,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这是里部有瘀热,身体必然发黄,适宜用泻下的方法,用茵陈汤。

少阴病,如果病了两三天,口干咽干,应该紧急泻下,适宜用承气汤。

少阴病,如果病了六七天,腹部胀满,不大便,应该紧急泻下,适宜用承气汤。

实证导致谵语,虚证导致郑声。郑声,就是重复说话。直视,谵语,喘满,这是死症,下痢也是死症。

伤寒四五天,脉沉,喘满,沉脉说明病在里,却反而发汗,津液流失,大便困难,表虚里实,时间久了就会谵语。

大承气汤:主要治疗热盛,腹中有燥屎,有谵语的症状。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消五合。这四味药先煮前两种,取五升水,去渣,加入大黄再煎取二升,去渣,加入芒消,再煎一两沸,分两次服用,直到泻下为止。

抵当丸方:水蛭二十枚,桃仁二十三枚,虻虫二十枚,大黄三两。这四味药研末,用蜜调和成四丸,用一升水煮一丸,取七合,一次服完。如果一服后血未下,再服。

抵当汤方:水蛭三十枚,桃仁二十三枚,虻虫二十枚,大黄三两。这四味药研末,用五升水煮取三升,去渣,服一升,如果不下,再服。

承气汤方:枳实五枚,大黄四两,芒消半升,甘草二两。这四味药研末,用五升水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时,如果行五里路,就服用一次,直到泻下为止。

生地黄汤:治疗伤寒有热,身体虚弱,少气,心下胀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大枣二枚,甘草一两,芒消二合。这五味药混合捣碎,加水蒸煮五升米,熟后绞取汁,分两次服用。

伤寒七八天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粪,谵语,大柴胡加瓜蒌知母汤方:柴胡半斤,黄芩、芍药各三两半,半夏半升,生姜五两,大黄、甘草各一两,人参三两,瓜蒌、知母各二两。这十味药研末,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渣,服一升,一天三次,直到泻下为止。

伤寒,头痛高热,百节疼痛方:柴胡四两,升麻、黄芩、大青、杏仁各三两,芍药、知母、栀子仁各四两,香豉一升,石膏八两。这十味药研末,用九升水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次温服。如果热盛,加大黄四两。

治疗伤寒留饮,宿食不消,快豉丸方:豆豉一升,巴豆三百枚(现在用二百枚),杏仁六十枚,黄芩、黄连、大黄、麻黄各四两,芒消、甘遂各三两。这九味药研末,用蜜和成豆大的丸,服二丸,如果不下,增加用量。崔氏说:这是黄素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下第八-注解

大法秋宜下:在中医理论中,秋季天气干燥,人体阳气逐渐收敛,此时应适当减少使用下法,即减少使用泻药。

汤胜丸散:汤剂比丸剂和散剂更易于吸收和发挥作用,因此对于需要下法的病症,通常首选汤剂。

中病便止: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即达到治疗目的后即停止用药。

剂:剂量,指药物的使用量。

抵当丸: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血瘀证。

太阳病:中医术语,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

身黄:中医症状,指皮肤和眼睛发黄。

脉沉结:中医脉象,指脉象深沉且结滞。

小腹坚满:中医症状,指小腹部胀满。

小便不利:中医症状,指小便困难或量少。

血证谛也:真正的血证。

抵党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血瘀证。

热结在膀胱:中医理论,指热邪在膀胱部位凝结。

如狂:中医症状,指患者表现出狂躁不安的状态。

其外不解:指外感症状未解除。

其外已解:指外感症状已经解除。

攻里:指治疗内里疾病。

承气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病,具有清热通便的作用。

桂枝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潮热:中医症状,指体温时高时低,如潮水般变化。

燥屎:中医术语,指干燥的大便。

茵陈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少阴病:中医术语,指少阴经的病变。

口燥咽干:中医症状,指口干舌燥,咽喉干燥。

急下之:中医治疗原则,指病情紧急时需要立即使用泻下药物。

讝语:中医症状,指说话不清,语言不利。

郑声:中医症状,指声音低沉,语速缓慢。

直视:中医症状,指目光呆滞,不能转动。

大承气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抵党丸: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血瘀证。

生地黄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伤寒有热,虚羸少气等症状。

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伤寒不解,心烦,腹中有干粪等症状。

头痛壮热:中医症状,指头痛剧烈,伴有高热。

百节疼痛:中医症状,指全身关节疼痛。

快豉丸: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伤寒留饮,宿食不消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下第八-评注

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汤胜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此句中,‘大法’指的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强调在秋季应当采用下法来治疗。‘汤胜丸散’说明汤剂比丸剂和散剂更为适宜。‘中病便止’表明治疗应当适度,一旦病情得到控制,便应停止用药,不宜过度治疗。此句体现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强调个体化治疗和适度原则。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有血也,当须下之,宜抵当丸。

此句阐述了伤寒病的症状,指出患者有热邪,小腹满,小便不利,但反利,说明体内有血瘀。‘当须下之’意味着应当采用下法治疗,‘宜抵当丸’则是指使用抵当丸这种药物。此句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强调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为血证谛也,属抵党汤下之。

此句分析了太阳病的症状,指出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利为无血症状,而小便自利、人如狂为血证。‘属抵党汤下之’说明应使用抵党汤进行治疗。此句体现了中医对病证的细致观察和精准用药。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结者,可攻之。

此句论述了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指出热结在膀胱时,血自下即愈,但若外部症状未解,则不可急于攻下,应先解外部症状。一旦外部症状解除,但小腹仍有结滞,则可进行攻下治疗。此句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和个体化治疗。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此句描述了阳明病的症状,指出脉迟、汗出不恶寒、体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说明病邪在表,但欲解之,可以攻里。此句体现了中医的表里辨证思想,强调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坚,与承气汤。不坚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气汤,腹中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气者,此为头坚后溏,不可攻之也。

此句详细阐述了阳明病的治疗,指出潮热、大便微坚时,可用承气汤治疗。若大便不坚,则不可使用。若大便六七日不通,可能存在燥屎,可以通过少量承气汤来检测,若腹中转失气,说明有燥屎,可进行攻下。若不转气,则说明头坚后溏,不可攻下。此句强调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坚,大便必黑,宜抵党汤下之。

此句指出阳明证患者若喜忘,必有蓄血。喜忘的原因是久瘀血,导致大便虽坚,但颜色必黑。治疗应使用抵党汤进行下法。此句反映了中医对症状与病机关系的认识,强调根据症状判断病机。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以茵陈汤。

此句分析了阳明病的发热汗出症状,指出若仅头汗出,身无汗,且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说明体内有瘀热,可能导致身黄。治疗应使用茵陈汤进行下法。此句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强调根据症状判断病机。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

此句描述了少阴病的早期症状,指出患者出现口燥咽干,应立即进行下法治疗,使用承气汤。此句反映了中医对病势发展的认识,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

此句继续描述少阴病的症状,指出患者出现腹满、不大便,应立即进行下法治疗,使用承气汤。此句强调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夫实则讝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

此句阐述了中医对虚实辨证的认识,指出实证表现为讝语,虚证表现为郑声。郑声即重语。直视、讝语、喘满为实证重症,下痢也为重症。此句反映了中医的辨证思想,强调根据症状判断病情的轻重。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

此句分析了伤寒病四五日的症状,指出脉沉、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时间久则可能出现讝语。此句反映了中医的辨证思想,强调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法。

大承气汤、抵党丸方、抵党汤方、承气汤方、生地黄汤、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汤方、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快豉丸方等

以上方剂均为中医方剂,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这些方剂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治疗目的。方剂中的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药性理论,如大黄的泻下作用、枳实的行气作用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