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原文

度瘴发汗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二两半桔梗细辛吴茱萸防风白术各一两乌头干姜蜀椒桂心各一两六铢

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快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避时行病。

五苓散

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方。

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心十二铢泽泻三十铢

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崔文行解散

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细辛各四两白术八两乌头一斤

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且服钱五匕。避恶气欲省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白术各一两六铢防风细辛各一两十八铢桔梗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出漐漐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方出下篇发汗丸门。

青散

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厚朴石膏各三十铢大黄细辛各二两麻黄五两乌头五枚

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诏书发汗白薇散

治伤寒二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铢杏仁贝母各十八铢麻黄一两八铢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华佗赤散方

丹砂十二铢蜀椒蜀漆干姜细辛黄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参沙参桔梗女萎乌头各十八铢雄黄二十四铢吴茱萸三十铢麻黄代赭各二两半

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赤散

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

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乌头赤散

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皂荚半两雄黄细辛桔梗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清酒若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著两鼻孔中。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水解散方

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

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差,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疱疮疼痛,解肌出汗。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

大黄寒水石芒消石膏升麻麻黄葛根

上八味等分,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译文

度瘴发汗青散:治疗伤寒的药方,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体疼痛等症状。

麻黄二两半、桔梗、细辛、吴茱萸、防风、白术各一两,乌头、干姜、蜀椒、桂心各一两六铢。

将上述十味药研成粉末,用温酒服下一钱,然后盖被子发汗,出汗后停止。如果不出汗,或者出汗少,不解热,就按照这个方法再次服用。如果出汗足够,但仍然头痛发热,这是体内有实邪,应该服用快豉丸或者翟氏丸。如果感到头部沉重,可以取两粒大豆大小的药粉放入鼻孔中,感觉干燥后涕出,一天可以三四次,必愈。同时可以避免流行病。

五苓散:主治流行热病,但患者表现为狂言、烦躁不安,言语精彩却不愿与人交流。

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心十二铢,泽泻三十铢。

将上述五味药研成粉末,用温水服下一钱,一天三次。多喝水,出汗后病愈。

崔文行解散:治疗时气不和,伤寒发热的药方。

桔梗、细辛各四两,白术八两,乌头一斤。

将上述四味药研成粉末,如果患有伤寒,服用五钱,然后盖被子发汗以解热。如果不觉得热,可以适量增加剂量,以感觉为度。如果时气不和,也服用五钱。为了避开恶气、减少病痛,服用一剂。都是用酒服用的。

六物青散:治疗伤寒恶寒的药方。

附子、白术各一两六铢,防风、细辛各一两十八铢,桔梗、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将上述六味药研成粉末,用温酒服下一钱,如果不出汗,可以逐渐增加剂量。服用后如果食后不久不出汗,可以喝一杯温粥来促进出汗。盖被子发汗,汗出后慢慢停止。如果出汗过多不止,可以用温粉扑粉,出汗少的不需要扑粉。不出汗的话,应该再次服用。出汗后如果病仍未解,应该服用神丹丸。药方见下篇发汗丸门。

青散:治疗春伤寒,头痛发热的药方。

苦参、厚朴、石膏各三十铢,大黄、细辛各二两,麻黄五两,乌头五枚。

将上述七味药研成粉末,感觉有伤寒头痛发热时,用半升白汤和药一钱,煮沸后去渣,全部服下。盖被子发汗,出汗后,用温粉扑粉。如果一剂药没有效果,可以重服。或者如果应该轻微腹泻,这是因为有大黄的原因。

诏书发汗白薇散:治疗伤寒两天不解的药方。

白薇十二铢,杏仁、贝母各十八铢,麻黄一两八铢。

将上述四味药研成粉末,用酒服下一钱,自己盖被子卧床,出汗后病愈。

治疗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直,颈部僵硬,以及口噤,疟疾不断,妇女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华佗赤散方。

丹砂十二铢,蜀椒、蜀漆、干姜、细辛、黄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参、沙参、桔梗、女萎、乌头各十八铢,雄黄二十四铢,吴茱萸三十铢,麻黄、代赭各二两半。

将上述十八味药研成粉末,用酒服下一钱,一天三次,耐药者可以服二钱,盖被子发汗。想要治疗疟疾,先发一次所服药物的二钱半,根据病情调整。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需要熬制,其余都熬制。

赤散:治疗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症状有规律地出现。

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

将上述十四味药研成粉末,饭前用酒服下一钱,一天三次。

乌头赤散:治疗流行疫气病。

乌头一两半,皂荚半两,雄黄、细辛、桔梗、大黄各一两。

将上述六味药研成粉末,用清酒或井水服下一钱,一天两次,如果效果不佳,可以逐渐增加剂量,以感觉为度。可以治疗流行疫病,如果牛马等家畜中流行疫病,也可以用这个方子。人刚开始得病一天时,服下一钱,取两粒大豆大小的药粉吹入两个鼻孔中。

治疗流行病,头痛高热一两天,水解散方。

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

将上述四味药研成粉末,患者洗完澡后,用温水服下一钱,一天三次,出汗后病愈。或者如果腹泻,效果也会好。强壮的人可以服二钱。《延年秘录》中还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中没有甘草,但有芍药。治疗流行热病,生疱疮疼痛,解肌出汗。

治疗时病,表里大热,快要死去的方子。

大黄、寒水石、芒消、石膏、升麻、麻黄、葛根各等分。

将上述八味药研成粉末,用温水服下一钱,一天两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注解

度瘴发汗青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病,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桔梗:一种中药材,具有宣肺、利咽、排脓的功效。

细辛:一种中药材,具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吴茱萸:一种中药材,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

防风: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白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乌头: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但有毒。

干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蜀椒: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功效。

桂心: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五苓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时行热病,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

猪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功效。

泽泻: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的作用。

崔文行解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时气不和、伤寒发热。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但有毒。

神丹丸: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内实引起的头痛发热。

六物青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恶寒。

苦参: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

厚朴: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石膏: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诏书发汗白薇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二日不解。

白薇: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疗疮的功效。

杏仁: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润肠的功效。

贝母: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

华佗赤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产后中风寒等。

丹砂:一种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解毒杀虫的功效,但有毒。

雄黄: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但有毒。

赤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

乌头赤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天行疫气病。

皂荚: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

水解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时行头痛壮热。

寒水石: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芒消: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润燥通便的功效。

升麻:一种中药材,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

葛根: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时病:指在特定时间发生的疾病,如时行热病。

表里大热:指身体内外均感到热,症状严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评注

度瘴发汗青散方,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方剂。其中麻黄、桂枝、白术等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的功效。麻黄能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桂枝温中散寒,调和营卫;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此方针对伤寒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等,通过发汗来驱除邪气,达到治疗目的。

五苓散方,主要治疗时行热病,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等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作用。猪苓利水渗湿,茯苓健脾安神,泽泻利水消肿。此方针对时行热病,如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通过利水渗湿,调和脾胃,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崔文行解散方,此方同样出自《伤寒杂病论》,适用于治疗时气不和、伤寒发热等症状。方中桔梗、细辛、白术等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调和脾胃的功效。桔梗能宣肺化痰,细辛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益气。此方通过发汗解表,调和脾胃,以达到治疗时气不和、伤寒发热的效果。

六物青散方,适用于治疗伤寒恶寒症状。方中附子、白术、防风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脾胃、祛风除湿的功效。附子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祛风除湿。此方通过温中散寒,调和脾胃,以达到治疗伤寒恶寒的效果。

青散方,适用于治疗春伤寒、头痛发热等症状。方中苦参、厚朴、石膏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解肌发表的功效。苦参清热解毒,厚朴利湿消肿,石膏解肌发表。此方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以达到治疗春伤寒、头痛发热的效果。

诏书发汗白薇散方,适用于治疗伤寒二日不解者。方中白薇、杏仁、贝母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止痛的功效。白薇清热解毒,杏仁润肺止咳,贝母消肿止痛。此方通过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以达到治疗伤寒二日不解的效果。

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华佗赤散方,此方出自《华氏中藏经》,适用于治疗多种伤寒症状。方中丹砂、蜀椒、干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脾胃、祛风除湿的功效。丹砂温中散寒,蜀椒祛风除湿,干姜温中散寒。此方通过温中散寒,调和脾胃,以达到治疗多种伤寒症状的效果。

赤散方,适用于治疗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等症状。方中干姜、防风、沙参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润肺止咳的功效。干姜温中散寒,防风祛风除湿,沙参润肺止咳。此方通过温中散寒,祛风除湿,以达到治疗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的效果。

乌头赤散方,适用于治疗天行疫气病。方中乌头、皂荚、雄黄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乌头温中散寒,皂荚祛风除湿,雄黄解毒消肿。此方通过温中散寒,祛风除湿,以达到治疗天行疫气病的效果。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水解散方,此方适用于治疗时行热病。方中桂心、甘草、大黄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泻火通便的功效。桂心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药性,大黄泻火通便。此方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以达到治疗时行热病的效果。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此方适用于治疗表里大热欲死症状。方中大黄、寒水石、芒消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利水消肿的功效。大黄清热解毒,寒水石泻火通便,芒消利水消肿。此方通过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以达到治疗表里大热欲死的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