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原文
神丹丸
治伤寒敕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
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汗出止。
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
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
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
治疟先发服二丸。
《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罔枣大一枚,名赤丸,主寒气厥逆。
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则愈,麦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方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大黄麦奴黄芩芒消各一两麻黄二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
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
不欲饮水,当强饮之。
服药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解。
若服药日移五尺许不汗,复服如前法,不过再三服佳。
小麦黑勃名麦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译文
神丹丸可以治疗伤寒,特别是那些感到恶寒、发热、身体疼痛的病症。
需要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
将这六种药材研成粉末,用蜜制成丸子,颜色要用真丹。
饭前服用像大豆一样大的两丸,用生姜汤送服,一天三次。然后不久再喝两升左右的热粥,直到大量出汗为止。
如果不出汗,或者出汗少病没有好转,就再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
如果出汗足够,但病没有好,应该服用桂枝汤。
这种药毒性很大,热病的人要喝水来解毒,寒病的人要喝温开水来解毒。
治疗疟疾,先发病时服用两丸。
《要略》中提到使用细辛,而不是人参,还有用枣大小的射罔,名为赤丸,主要治疗寒气逆行。
治疗伤寒五到六天以上还没好的,热在胸中,口紧不能说话,只想喝水,这是严重的伤寒,医生也治不好,已经像是死人了,精神已经耗尽,如果心下还有微温,可以用棒子撬开嘴巴,将药灌入咽喉,药如果顺利下到,病就会好。
麦奴丸,又称黑奴丸或水解丸的配方是: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大黄麦奴黄芩芒消各一两,麻黄二两。
将这八种药材研成粉末,用蜜制成像弹子一样大的丸子,用新打的水五合研碎一丸,打破后浸泡在水中,等到药完全溶解后服用。
病人如果口渴想喝水,不要管喝的量,想要停止再强行喝,能多喝就多喝。
如果不渴,也要强行喝。
服药后不久会感觉冷,冷过之后出汗病就会好。
如果服药后过了一天还没出汗,就再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不过最多不要超过三次。
小麦黑勃称为麦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注解
神丹丸: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病,具有驱寒、发热、体疼等症状。
伤寒: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是由外邪侵袭人体引起的。
敕恶寒:命令寒邪退去,即驱除寒邪。
发热体疼:身体发热,伴有疼痛。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乌头: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人参:一种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朱砂:一种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的功效。
蜜丸:将药物与蜜糖混合制成的药丸。
真丹:古代炼丹术中的术语,指经过炼制而成的丹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生姜汤:以生姜为主要原料熬制的汤剂,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桂枝汤: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毒:指药物的毒性,即药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疟: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身痛等症状,是由疟原虫引起的。
射罔:一种古代的毒药,具有强烈的毒性。
赤丸: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气厥逆。
寒气厥逆: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表现为手脚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
坏伤寒:指病情严重,难以治愈的伤寒。
成死人:指病情严重,已经接近死亡的状态。
精魂已竭:指人的精神、灵魂已经耗尽,形容病情非常严重。
心下才温:指患者的心下(即胸部)还有一点温暖,表示还有救的可能性。
麦奴: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芒消: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功效。
新汲水: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水,常用于制药。
渍置水中:将药丸浸泡在水中。
弹子大:形容药丸的大小,如弹子一样大。
升数: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等于一斗的十分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评注
此方名为‘神丹丸’,出自古代医学著作,主要针对伤寒病症。从方剂组成来看,‘附子’、‘乌头’、‘人参’、‘茯苓’、‘半夏’、‘朱砂’等药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附子’、‘乌头’性温热,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恶寒、发热、体疼等寒性症状。‘人参’、‘茯苓’则能补气健脾,增强机体抵抗力。‘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朱砂’则能安神定志。
方中‘蜜丸’的使用,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蜜丸既可增加药效,又易于服用。‘真丹’的加入,则增强了药方的神秘色彩,但实际作用需谨慎评估。
在服用方法上,‘先食服如大豆二丸’,体现了中医‘食后服药’的原则,有助于药物吸收。‘生姜汤下’则有助于发汗解表,但需注意‘须臾进热粥二升许’,以防伤津。
‘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的描述,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桂枝汤’的提及,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变化选择不同的方剂。
‘此药多毒’的提醒,强调了该药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谨慎。‘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则是对药物副作用的一种应对措施。
‘治疟先发服二丸’的说明,表明该药也可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中药的广泛用途。‘赤丸’的提及,则是对该药剂的进一步说明,‘射罔’、‘枣大一枚’等描述,增加了方剂的神秘感。
‘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的描述,表明该药适用于治疗较严重的伤寒病症。‘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等描述,则是对病情的详细描述,有助于医生辨证施治。
‘麦奴丸’、‘黑奴丸’、‘水解丸’等名称,体现了古代医学对药物命名的特点,富有诗意和神秘色彩。‘麦奴’、‘大黄’、‘黄芩’、‘芒消’、‘麻黄’等药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寒热并用’的治疗原则。
‘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的描述,体现了中医‘水为药引’的理念,有助于药物吸收。‘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的说明,则是对患者饮水的具体指导。
‘服药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解’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寒汗解表’的治疗原则。‘若服药日移五尺许不汗,复服如前法,不过再三服佳’的说明,则是对服药时间的指导,体现了中医‘适时治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