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原文

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青膏方

当归芎蜀椒白芷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各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

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风,黄膏方

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桂心各半两巴豆五十枚

上七味㕮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梧子大一枚。

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

风走肌肤,追风所在摩之,神效。

千金不传,此赵泉方也。

白膏

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

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疮,以布拭之,敷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乌头莽草羊踯躅各三两

上四味㕮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夕,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

取成煎猪脂三斤著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

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

摩时勿令近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译文

治疗伤寒,如果头痛颈部僵硬,四肢疼痛,可以使用青膏方。

青膏方的成分包括当归、川芎、蜀椒、白芷、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各三两。将这些药材捣碎,用醇酒浸泡一夜,再用四斤猪脂煎煮,直到药液呈黄色,过滤掉药渣,用温酒服用三颗枣核大小的药量,一天三次,以出汗为好。如果症状没有减轻,可以适当增加剂量,也可以按摩。

如果刚得了伤寒,第一天出现头痛颈部僵硬,像被邪风侵袭一样,可以使用黄膏方。

黄膏方的成分包括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肉桂心,各半两,巴豆五十枚。将这些药材捣碎,用醇酒浸泡一夜,再用腊月猪脂一斤煎煮,调节火候,使药液煎煮三次,药液呈红色,发热,用酒服用一颗梧子大小的药量。再用火按摩身体数百次,同时可以治疗邪风侵袭。如果风邪走遍肌肤,按摩风邪所在之处,效果显著。这个方子价值千金,是赵泉的秘方。

白膏方可以治疗伤寒引起的头痛,对着火按摩身体,用酒服用像杏核大小的药量,温暖覆盖身体,以出汗为好。按摩身体应当超过一千次,药力才能发挥,同时也可以治疗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等病。先使用盐水清洗疮口,用布擦干,敷上膏药治疗痈肿,用火烤后按摩一千次,一天两次,自然就会消退。

天雄、乌头、莽草、羊踯躅各三两。将这些药材捣碎,用三升苦酒浸泡一夜,在东向的露天灶上煎煮,再准备十二个大约一升大小的湿土堆,将煎好的三斤猪脂倒入铜器中,放在灶上用芦柴燃烧,使药液沸腾,然后将药液倒入土堆上,药液停止沸腾后再倒回铜器中,如此反复十二次,使土堆上的药液均匀受热,药液煎成后过滤掉药渣。如果伤寒导致咽喉痛,含服像枣核大小的药量,一天三次。按摩时不要让药液接触到眼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注解

伤寒:中医学中的一种外感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

头痛项强:头痛并伴有颈部肌肉紧张、僵硬的感觉,是伤寒等疾病常见的症状。

四肢烦疼:四肢感到不适,有疼痛感,是伤寒等疾病的表现之一。

青膏方: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伤寒头痛、项强等症状。

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芎:中药材,即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蜀椒: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作用。

白芷: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吴茱萸: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乌头: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莽草: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羊踯躅: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指将药材捣碎成末。

醇苦酒:一种含有一定浓度的酒精和苦味的酒,用于浸泡药材。

猪脂:猪的脂肪,用于煎药。

温酒:加热的酒,用于服用药物。

枣核:枣的核,用于量取药物。

贼风:中医学中的一种风邪,指突然侵袭人体引起疾病的风。

大黄:中药材,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的作用。

细辛: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桂心:中药材,即肉桂,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巴豆:中药材,具有泻下、逐水、祛痰的作用,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腊月猪脂:农历腊月采集的猪脂,用于煎药。

梧子:梧树的种子,用于量取药物。

天雄:中药材,即附子,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恶疮:严重的皮肤病,如脓疱疮等。

小儿头疮:小儿头部发生的皮肤病。

牛领马鞍:古代战争中,牛颈和马鞍部位可能受到的创伤。

盐汤:用盐溶解于水制成的溶液,用于清洗伤口。

火炙:用火烤炙,用于治疗疾病。

千金不传:形容某种技艺或方剂非常珍贵,不轻易传授。

赵泉方:古代医家赵泉所传的方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评注

此段古文记载了三种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症状。以下是对每个方剂的逐行赏析:

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青膏方

此方名为‘青膏方’,适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头痛、项强、四肢烦疼等症状。方中使用了当归、芎、蜀椒、白芷、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等药材,这些药材均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其中,当归、芎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蜀椒、白芷、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附子、乌头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莽草具有燥湿止痛的作用。

上八味㕮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

方剂制作过程中,先将药材捣碎,然后用醇苦酒浸泡一晚,再用猪脂煎煮,使药液呈黄色,去渣后用温酒送服,每次服用三枚枣核大小,一日三次。此法旨在通过发汗来驱除体内寒邪,同时也可按摩以加强疗效。

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此句说明如果患者刚得伤寒一天,头痛背强,按摩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风,黄膏方

此方名为‘黄膏方’,适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敕色(面色不正常)、头痛、项强以及贼风走风等症状。方中使用了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桂心、巴豆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上七味㕮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梧子大一枚。

方剂制作过程中,先将药材捣碎,用醇苦酒浸泡一晚,再用腊月猪脂煎煮,调节火候,使药液沸腾三次,待药液成后,用酒送服一枚梧子大小的药丸。

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追风所在摩之,神效。

此法不仅可治疗贼风,而且对于风邪走窜肌肤的情况,通过按摩可以追踪风邪所在之处,具有显著的疗效。

白膏

‘白膏’是一种治疗伤寒头痛的方剂,通过向火摩身体,用酒送服药丸,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同时也可治疗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等疾病。

天雄乌头莽草羊踯躅各三两

此方中使用了天雄、乌头、莽草、羊踯躅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

上四味㕮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夕,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著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

方剂制作过程中,先将药材捣碎,用苦酒浸泡一晚,然后在东向露灶上,用湿土作为隔离层,煎煮猪脂,将浸泡好的药材放入猪脂中煎煮,使药液沸腾,反复进行十二次,直到湿土被药液完全渗透,药液煎好后去渣。

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勿令近目。

此方剂还可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咽喉痛,患者需含一枚枣核大小的药丸,一日三次。在按摩时,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到眼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