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下-癖结胀满第七-原文
紫双丸
治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消,腹中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方。
臣亿等详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变蒸篇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当用之。方中并无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紧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十八铢麦门冬十铢甘草五铢甘遂二铢朱砂二铢蜡十铢蕤核仁十八铢牡蛎八铢
上八味,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绞去油,别捣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下筛讫,研蕤核仁令极熟,乃纳散更捣二千杵,药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岁儿服如荏子一双;一岁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岁八岁,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数合即下,丸皆双出也。下甚者,饮以冷粥即止。
治小儿胎中宿热,乳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乳哺不为肌肤,心腹痞满,萎黄瘦瘠,四肢痿躄,缭戾,服之令充悦方
芍药二两半大黄一两甘草半两柴胡二两鳖甲茯苓各一两半干姜半两,如热以枳实代人参一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岁以上,乳服三丸;七岁儿,服十丸,日二。
治小儿宿乳不消,腹痛惊啼,牛黄丸方
牛黄三铢附子二枚真朱一两巴豆一两杏仁一两
上五味捣附子真朱为末,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泥,纳药及牛黄捣一千二百杵,药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儿服如粟米一丸,三岁儿服如麻子一丸,五六岁儿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药,完出为度。
治小儿宿食癖气痰饮,往来寒热,不欲食,消瘦,芒消紫丸方
芒消大黄各四两半夏二两代赭一两甘遂二两巴豆二百枚杏仁一百二十枚
上七味末之,别捣巴豆杏仁治如膏,旋纳药末,捣三千杵,令相和合,强者纳少蜜。
百日儿服如胡豆一丸,过百日至一岁服二丸,随儿大小以意节度。当候儿大便中约出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治八岁以上儿热结痰实,不能食,自下方
芍药栀子各二两柴胡一两六铢升麻黄连黄芩各二两半竹叶切,一升半桔梗一两半细辛十五铢知母大黄各二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岁儿为三服。一本有枳实杏仁各一两半,而无桔梗黄连。
治十五以下儿热结多痰,食饮减,自下方
大黄柴胡黄芩各三两枳实一两十八铢升麻芍药知母栀子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杏仁二两竹叶切,一升半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岁至十五者,分三服。
治小儿结实,乳食不消,心腹痛,牛黄双丸方
牛黄太山甘遂各半两真朱六铢杏仁芍药黄芩各一两巴豆十八铢
上七味末之,蜜丸。一岁儿饮服如麻子二丸,但随儿大小加减之。
牛黄鳖甲丸
治少小癖实壮热,食不消化,中恶忤气方。
牛黄半两鳖甲麦曲柴胡大黄枳实芎各一两厚朴茯苓桂心芍药干姜各半两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治小儿心下痞,痰癖结聚,腹大胀满,身体壮热,不欲哺乳,芫花丸方
芫花一两大黄雄黄各二两半黄芩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更捣一千杵,三岁儿至一岁以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纳儿喉中,令母与乳。若长服消病者,当以意消息与服之,与乳哺相避。
治小儿痰实结聚,宿癖羸露,不能饮食,真朱丸方
真朱半两麦门冬一两蕤仁二百枚巴豆四十枚
上四味末之,蜜丸。期岁儿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儿服如麻子二丸,渐增,以知为度。当下病赤黄白黑葵汁,下勿绝药,病尽下自止。久服使小儿肥白,已试验。
鳖甲丸
治少小腹中结坚,胁下有疹,手足烦热方。
鳖甲芍药大黄各三十铢茯苓柴胡干姜各二十四铢桂心六铢虫蛴螬各二十枚
上九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渐渐加之,以知为度。
治小儿痞气,胁下腹中有积聚坚痛,鳖头丸方
鳖头一枚虻虫䗪虫桃仁各十八铢甘皮半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黄十八铢,以知为度。
治小儿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方甘草五两末之,蜜丸。一岁儿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尽即更合。
治小儿五六日不食,气逆,桂心橘皮汤方
桂心半两橘皮三两成箨薤五两黍米五合人参半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治少小胃气不调,不嗜食生肌肉,地黄丸方
干地黄大黄各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当归柴胡杏仁各半两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治少小胁下有气内痛,喘逆气息难,往来寒热,羸瘦不食,马通粟丸方
马通中粟十八铢杏仁紫苑细辛各半两石膏秦艽半夏茯苓五味子各六铢
上九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治小儿不痢,腹大且坚方以故衣带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腹上摩衣中白鱼,亦治阴肿。
治少小腹胀满方
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
又方韭根汁和猪脂煎,细细服之。
又方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如弹丸,吞之立愈。
又方米粉盐等分,炒变色,腹上摩之。
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
治小儿胎寒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当归丸,一名黑丸方
当归九铢吴茱萸一作杏仁蜀椒各半两细辛干姜附子各十八铢狼毒九铢豉七合巴豆十枚
上九味,捣七种下筛,秤药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纳末,捣令相得,蜜和,桑杯盛,蒸五升米饭下出,捣一千杵。一月儿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为度。亦治水癖。
马齿矾丸
治小儿胎寒𠸯啼,惊痫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并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方。马齿矾一斤烧半日,以枣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儿以意减之,以腹内温为度。有实实去,神妙。
治小儿忽患腹痛夭矫,汗出,名曰胎寒方煮梨叶浓汁七合,可三四度饮之。
治小儿暴腹满欲死,半夏丸方半夏随多少,微火炮之,捣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治小儿霍乱吐痢方
人参一两厚朴甘草各半两白术十八铢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儿服一合,百日儿分三服,期岁分二服,中间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腻等。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治毒气吐下,腹胀,逆害乳哺,藿香汤方
藿香一两生姜三两青竹茹甘草各半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热,加升麻半两。
治孩子霍乱,已用立验方
人参芦箨各半两藊豆藤二两仓米一撮
上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温服。
又方人参一两木瓜一枚仓米一撮
上三味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儿霍乱方
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方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痢方
乱发半两,烧鹿角六铢
上二味末之,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热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烧特猪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下-癖结胀满第七-译文
紫双丸:治疗小孩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或小腹剧痛,大小便不通畅,或频繁腹泻,小孩没有其他疾病,只是饮食过度,不知节制,哺乳不当,或受到惊吓、寒热不适,这种药丸可以治疗。如果不痊愈,可以再服。小孩想要排便,是药效显现的时候;如果喂食减少,气息不顺畅,夜晚啼哭不眠,是腹部不调和,都适宜使用这种药丸,不需要其他药物,多次使用效果显著。这是千金不传的秘方。臣亿等详细查阅了《序例》中提到的服用紫丸,就是前面提到的变蒸篇中的十四味药,如果服用紫丸后不排便,可以服用赤丸,赤丸效果良好,病情严重的应当使用。方中并没有提到赤丸,而这里使用的是朱砂,其效力比紫丸更强,怀疑这就是赤丸。
巴豆十八铢麦门冬十铢甘草五铢甘遂二铢朱砂二铢蜡十铢蕤核仁十八铢牡蛎八铢:上八味药,用汤将巴豆煮熟后洗净,捣碎,用新布绞去油,另外捣碎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然后研磨均匀,将蕤核仁研至极熟,再与药粉混合捣碎两千次,如果药太干不能做成丸子,就加入少量蜜水使其足够湿润。半岁大的小孩服用像荏子一样大小的两丸;一岁到两岁的孩子服用像半麻子一样大小的两丸;三岁到四岁的孩子服用像麻子大小的两丸;五岁到六岁的孩子服用像大麻子大小的两丸;七岁到八岁的孩子服用像小豆大小的两丸;九岁到十岁的孩子,服用略大于小豆的两丸。通常在鸡鸣时服用,如果到日出时小孩还未排便,可以喝几碗热粥,这样丸药就会一起排出。如果排便过多,可以喝冷粥来止住。
芍药二两半大黄一两甘草半两柴胡二两鳖甲茯苓各一两半干姜半两,如热以枳实代人参一两:上八味药研成末,制成蜜丸如大豆大小,服用一丸。一岁以上的孩子,哺乳时服用三丸;七岁的孩子,每天服用十丸,分两次。
牛黄三铢附子二枚真朱一两巴豆一两杏仁一两:上五味药捣碎附子和真朱成末,然后研磨,另外捣碎巴豆和杏仁使其成为泥状,将药和牛黄一起捣一千二百次,药制成。如果药太干,可以加入少量蜜水使其足够湿润。百日大的孩子服用像粟米一样大小的丸药一丸,三岁的孩子服用像麻子一样大小的丸药一丸,五岁到六岁的孩子服用像胡豆一样大小的丸药一丸,每天两次。服用后,如果感觉药丸在喉咙上下移动,病就好了,如果药丸散开,需要再服用。
芒消大黄各四两半夏二两代赭一两甘遂二两巴豆二百枚杏仁一百二十枚:上七味药研成末,将巴豆和杏仁捣成膏状,然后加入药末,捣三千次,使其充分混合,如果药太干,可以加入少量蜜水。
大黄柴胡黄芩各三两枳实一两十八铢升麻芍药知母栀子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杏仁二两竹叶切,一升半:上十一味药研成末,用六升水煮取一升八合,去渣,分四次服用。十岁的孩子服用三次。有一种方子中还有枳实和杏仁各一两半,但没有桔梗和黄连。
大黄柴胡黄芩各三两枳实一两十八铢升麻芍药知母栀子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杏仁二两竹叶切,一升半:上十一味药研成末,用六升半水煮取二升,十岁到十五岁的孩子分三次服用。
牛黄太山甘遂各半两真朱六铢杏仁芍药黄芩各一两巴豆十八铢:上七味药研成末,制成蜜丸。一岁的孩子服用像麻子大小的两丸,根据孩子的大小适当增减。
牛黄半两鳖甲麦曲柴胡大黄枳实芎各一两厚朴茯苓桂心芍药干姜各半两:上十二味药研成末,制成蜜丸如小豆大小。每天三次服用,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芫花一两大黄雄黄各二两半黄芩一两:上四味药研成末,用蜜调和。三岁到一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像粟米一样大小的丸药一丸。如果需要服用丸药,放入孩子的喉咙中,让母亲喂奶。如果长期服用可以消病,根据情况调整剂量,与哺乳相避。
真朱半两麦门冬一两蕤仁二百枚巴豆四十枚:上四味药研成末,制成蜜丸。一岁的孩子服用像小豆大小的两丸,二百天的孩子服用像麻子大小的两丸,逐渐增加,以孩子的情况为度。如果孩子大便中排出病状,停止用药,病完全排出后自然停止。长期服用可以使孩子变得胖白,已经经过试验。
鳖甲芍药大黄各三十铢茯苓柴胡干姜各二十四铢桂心六铢虫蛴螬各二十枚:上九味药研成末,用蜜调和。服用像梧子大小的七丸,逐渐增加,以孩子的情况为度。
鳖头一枚虻虫䗪虫桃仁各十八铢甘皮半两:上五味药研成末,用蜜制成丸。服用像小豆大小的两丸,每天三次。如果大便不通畅,加大黄十八铢,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剂量。
甘草五两末之,蜜丸。一岁儿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尽即更合:甘草五两研成末,制成蜜丸。一岁的孩子服用像小豆大小的十丸,每天三次,服用完即再制作。
桂心半两橘皮三两成箨薤五两黍米五合人参半两:上五味药研成末,用七升水先煮药,煎取二升,然后加入薤米,米煮熟药就煮好了,少量服用。
干地黄大黄各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当归柴胡杏仁各半两:上六味药研成末,用蜜制成麻子大小的丸。服用五丸,每天三次。
马通中粟十八铢杏仁紫苑细辛各半两石膏秦艽半夏茯苓五味子各六铢:上九味药研成末,用蜜制成丸。服用像小豆大小的十丸,每天三次。如果不舒服,可以增加到二十丸。
以故衣带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用带有污垢的旧衣带切一升,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次服用。
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烧父母的指甲灰,用乳头喂孩子。
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烧父母的指甲灰,用乳头喂孩子。
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烧父母的指甲灰,用乳头喂孩子。
又有一个方子,是将韭菜根的汁液和猪油一起煎煮,然后细细地服用。
还有一个方子,是将车轮中的油脂和轮下的泥土混合成弹丸大小,吞服后立刻见效。
还有一个方子,是将米粉和盐等量混合,炒到变色,然后摩擦腹部。
给小孩子在两乳下一寸的地方进行艾灸,每个地方灸三壮。
治疗小孩子胎寒引起的啼哭,肚子痛,舌头上有黑点,青色的唾液,可以使用当归丸,也叫做黑丸方。
当归九铢,吴茱萸(或杏仁、蜀椒)各半两,细辛、干姜、附子各十八铢,狼毒九铢,豉七合,巴豆十枚。
以上九味药,先将七种药捣碎,然后过筛,称取药末使其足量,将巴豆研成膏状,逐渐加入药末中,捣匀,用蜜调和,用桑木杯盛装,在五升米饭下面蒸,蒸好后取出,捣一千下。
一岁的小孩子服用如小米粒大小的一丸,每天一次,如果不知道加量,以病情改善为度。也可以治疗水肿。
马齿矾丸可以治疗小孩子胎寒引起的啼哭,惊痫,腹胀,不喜进食,大便呈青黄色,以及大人的虚冷内冷,或者有实证,不能使用催吐的方子。将一斤马齿矾烧半日,用枣膏调和。
大人的剂量是如梧桐子大小的两丸,每天三次。小孩子的剂量根据情况减少,以腹部温暖为度。实证去除后,效果神奇。
治疗小孩子突然患腹痛,身体僵直,出汗,这叫做胎寒,可以用煮梨叶的浓汁七合,可以分三四次喝。
治疗小孩子突然腹部胀满,几乎要死,可以使用半夏丸方。半夏根据需要多少,用微火炮制,捣成末,用酒调和。
服用如粟米粒大小的五丸,每天三次,立刻见效。
治疗小孩子的霍乱吐泻方:人参一两,厚朴、甘草各半两,白术十八铢。
以上四味药,用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天大的孩子服用一合,百日大的孩子分三次服用,一岁大的孩子分两次服用,中间隔乳服用。哺乳的母亲忌食生冷油腻等。另一种方子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治疗毒气引起的吐泻,腹胀,逆害乳哺,可以使用藿香汤方:藿香一两,生姜三两,青竹茹、甘草各半两。
以上四味药,用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次服用一合,每天三次。如果有热,加升麻半两。
治疗孩子霍乱,已经使用了立验方:人参芦、箨各半两,藊豆藤二两,仓米一撮。
以上四味药,用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温服用。
又方:人参一两,木瓜一枚,仓米一撮。
以上三味药,用水煮分服,根据情况调整剂量,立刻见效。
治疗小孩子的霍乱方:研磨尿滓,涂抹在乳头上服用。
又方:用牛涎灌入口中一合。
治疗小孩子的少小吐泻方:乱发半两,烧鹿角六铢。
以上二味药研成末,用米汁服一刀圭,每天三次。
又方:含食热牛屎。或者使用牛膝。
又方:烧特猪屎,用水溶解取汁,少量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下-癖结胀满第七-注解
紫双丸: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消、腹中胀满等症状。
巴豆:巴豆是一种有毒植物,古代有时用于治疗便秘、水肿等疾病。
麦门冬: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作用。
甘草:甘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甘遂: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便秘、腹胀等。
朱砂:一种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清热解毒的作用。
蜡:一种中药材,具有润燥通便的作用。
蕤核仁: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
牡蛎: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作用。
芍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便秘、腹胀等。
柴胡:一种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解热退烧的作用。
鳖甲: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作用。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干姜:干姜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枳实:一种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止咳的作用。
人参:人参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牛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作用。
附子:附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杏仁: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芒消: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便秘、腹胀等。
半夏:半夏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代赭石:一种中药材,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作用。
竹叶: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桔梗:一种中药材,具有宣肺化痰、利咽排脓的作用。
细辛:细辛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
知母: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作用。
芫花: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便秘、腹胀等。
雄黄: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作用。
真朱:一种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清热解毒的作用。
地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的作用。
马通: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作用。
中粟: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
薤:一种中药材,具有发表散寒、通阳利水的作用。
黍米:一种中药材,具有和中健脾、止汗的作用。
成箨: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虻虫:一种中药材,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䗪虫:一种中药材,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甘皮: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桂心: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
橘皮:一种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虫蛴螬:一种中药材,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故衣带: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白鱼: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指甲灰: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韭根汁:韭菜根的汁液,古代常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感冒、腹痛等。
猪脂:猪的脂肪,古代医学中常用作药引或调和药物。
车毂中脂:车轮轴心处的油脂,古代有时用于治疗疾病。
轮下土:车轮底下的泥土,有时被用作药物的辅料。
弹丸:古代的一种小圆球,这里指将药物制成类似弹丸的形状。
米粉:米粉,即用米粉制成的粉末,古代常用于制作药丸。
盐:食盐,古代常用于调和药物或作为药物的辅料。
炒变色:将药物炒至变色,是一种古代的制药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
腹上摩之:在腹部按摩,是一种古代的按摩疗法。
癖灸: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
两乳下一寸:位于乳房下方一寸的位置,是古代针灸中的一个穴位。
三壮:针灸术语,指艾灸时使用的艾绒量。
胎寒:指婴儿因母体胎寒而导致的疾病。
当归:当归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吴茱萸:吴茱萸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泻、散寒止痛的功效。
蜀椒:蜀椒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狼毒:狼毒是一种有毒植物,古代有时用于治疗皮肤病。
豉:豆豉,一种发酵豆制品,古代常用于制药。
蜜和:用蜜调和药物,增加药物的效果。
桑杯:用桑木制成的杯子,古代有时用于盛装药物。
米饭:稻米煮熟后形成的饭,古代常用于制药。
马齿矾:马齿矾是一种矿物质,古代常用于治疗皮肤病。
枣膏:用红枣熬制而成的膏状物,古代常用于制药。
梧子:梧桐子的种子,古代常用于计量药物。
胎寒啼:婴儿因胎寒而啼哭。
惊痫:癫痫的别称,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腹胀:腹部膨胀,常由消化不良、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
不嗜食: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
大便青黄:大便颜色异常,常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
虚冷内冷:身体虚弱,感觉寒冷。
实:指实证,中医术语,指病情实质性的表现。
吐下方:吐出药物,古代有时用于排除病邪。
马齿矾丸:用马齿矾制成的药丸,古代用于治疗胎寒、惊痫等疾病。
梨叶:梨树的叶子,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霍乱: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呕吐和腹泻为特征。
厚朴:厚朴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白术:白术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㕮咀:古代制药术语,指将药材切成小片或粉末。
乳母:哺乳的母亲,古代有时会提到乳母的饮食禁忌。
藿香:藿香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芳香化湿、和中止呕的功效。
青竹茹:青竹的叶鞘,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藊豆藤:豆类的藤蔓,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仓米:仓库中的米,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尿滓:尿液中的沉淀物,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乱发:乱蓬蓬的头发,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鹿角:鹿的角,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刀圭:古代计量药物的器具,相当于一勺的量。
热牛屎:热牛粪,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特猪屎:特指某种猪的粪便,古代有时用于制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下-癖结胀满第七-评注
又方韭根汁和猪脂煎,细细服之。
此方以韭根汁和猪脂煎,韭根具有温中散寒、解毒的功效,猪脂则能润燥滑肠,二者合用,适用于治疗寒性腹痛、便秘等症状。细细服之,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量的精准把握,以及注重药物温和作用的理念。
又方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如弹丸,吞之立愈。
此方以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制成弹丸状,吞服后立愈,看似神奇,实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利用。车毂中脂可能指车轴润滑油脂,轮下土则可能指车轮接触地面时沾染的土壤,二者结合,可能具有缓解疼痛、消炎的作用。
又方米粉盐等分,炒变色,腹上摩之。
此方用米粉和盐等分,炒至变色后,用于腹部按摩。米粉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盐则能引药入里,此方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痛等症状,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
此方为小儿推拿疗法,通过在两乳下一寸处进行灸法,可治疗小儿腹痛、消化不良等症。此法简便易行,体现了中医注重简便效验的治疗理念。
治小儿胎寒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当归丸,一名黑丸方
此方以当归为主要成分,配以吴茱萸、蜀椒、细辛、干姜、附子、狼毒、豉、巴豆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方中当归养血调经,吴茱萸、蜀椒温中散寒,细辛、干姜、附子温阳散寒,狼毒、豉、巴豆解毒。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
马齿矾丸
此方以马齿矾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胎寒、惊痫、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等症状。方中马齿矾与枣膏合用,既增强了药效,又缓和了药物的毒性。
治小儿忽患腹痛夭矫,汗出,名曰胎寒方煮梨叶浓汁七合,可三四度饮之。
此方以梨叶煮汁,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胎寒引起的腹痛、出汗等症状。梨叶汁的饮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食疗的原则。
治小儿暴腹满欲死,半夏丸方半夏随多少,微火炮之,捣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此方以半夏为主要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暴腹满、欲死等症状。半夏炮制后与酒和末,增强了药效,便于服用。
治小儿霍乱吐痢方
此方以人参、厚朴、甘草、白术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燥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霍乱引起的吐泻等症状。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厚朴、甘草燥湿止泻,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的原则。
治毒气吐下,腹胀,逆害乳哺,藿香汤方
此方以藿香、生姜、青竹茹、甘草为主要成分,具有解表散寒、和中止呕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毒气引起的吐下、腹胀、逆害乳哺等症状。方中藿香解表散寒,生姜和中止呕,青竹茹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治孩子霍乱,已用立验方
此方以人参、芦箨、藊豆藤、仓米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和中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霍乱。方中人参、仓米益气健脾,藊豆藤和中止泻,芦箨清热解毒。
治小儿霍乱方
此方以研尿滓、乳上服之,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霍乱。
治少小吐痢方
此方以乱发、烧鹿角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吐泻。方中乱发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烧鹿角清热解毒。
又方热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此方以热牛屎或牛膝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吐泻。
又方烧特猪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此方以烧特猪屎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小儿吐泻。方中烧特猪屎水解取汁,可减少药物的毒性,便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