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原文
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
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诗》有厥初生民;《传》云声子生隐公。
此之一义,即是从微至著,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
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
然小儿气势微弱,医士欲留心救疗,立功瘥难,今之学者,多不存意,良由婴儿在于襁褓之内,乳气腥臊,医者操行英雄,讵肯瞻视,静而言之,可为太息者矣。
‘《小品方》云:凡人年六岁以上为小,十六以上为少,巢源、《外台》作十八以上为少。
三十以上为壮,巢源、《外台》作二十以上为壮。
五十以上为老。
其六岁以下,经所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
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
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
齐有徐王者,亦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者,颇得传授。
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未为至秘,今博撰诸家及自经用有效者,以为此篇。
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之祸也。
又曰:小儿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八九篇,合为此卷,下痢等余方并散在诸篇,可披而得之。
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覆;一作百五十日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
此其定法,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
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
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
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
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哯,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
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
变蒸毕,自睛明矣,此其证也。
单变小微,兼蒸小剧。
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
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
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
恐不解了,故重说之。
且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多人。
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
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儿变蒸时,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腹腰夭纠,啼不止者,熨之则愈也。
熨法出下篇,炙粉絮熨者是。
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作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也。
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
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
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候丹孔出而泄。
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
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
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
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
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
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
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
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
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也。
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紫丸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后,食痫,先寒后热者方。
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末之,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之,密器中收。
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
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
夏月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
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黑散
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方。
麻黄半两大黄六铢杏仁半两
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纳散,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
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
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择乳母法
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
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
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其多,不可求备,
但取不胡臭瘿瘘气嗽瘑疥痴癃白秃疬疡渖唇耳聋齆鼻癫痫,
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
师见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译文
论述说:关于养育人民的方法,没有不把培养小的看作是重要的。如果没有从小培养,最终就不会成就大事,所以《易经》说积累小的可以成就大的;《诗经》有关于最初的人民;《传》中说声子生了隐公。这个道理,就是从微小的到显著的,从年少到年老,这是人们共同看到的,不需要依靠经史。所以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先重视妇女和小孩,然后才是成年人和老年人,这就是崇尚根本的意义。然而小孩的体力和精神都很弱小,医生想要留心救治,立功很难,现在的学者,大多不放在心上,原因在于婴儿还在襁褓之中,奶味腥臊,医生行为英勇,怎么会愿意去关注,静下心来想想,真是令人叹息。《小品方》说:人从六岁以上算作小孩,十六岁以上算作少年,巢源、《外台》说是十八岁以上算作少年。三十岁以上算作壮年,巢源、《外台》说是二十岁以上算作壮年。五十岁以上算作老年。六岁以下,经书中没有记载,所以奶下的婴儿有病难以治疗,都是因为没有依据。中古时期有巫方巢源说是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用来预测寿命,判断疾病生死,世世代代相传,这才有了小儿方。到了晋朝和宋朝,江左推崇苏家的方子,传习有效,流传于民间。齐国有徐王者,也有《小儿方》三卷,所以现在的学者,多能传承这些方子。然而徐氏地位崇高,哪里有闲工夫留心小孩,详细研究方子的意义,不甚深入细致,只有少数可以采纳,并不算什么秘密,现在广泛收集各家以及自己使用有效的方子,编成这篇文章。对于所有的家庭,都应该了解这些养育小孩的方法,这样就不会有横祸夭折的事情发生。又说:小孩的病和大人不一样,只是用药的多少不同,像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八九种病,合在一起编成这一卷,下痢等其余的方子分散在其他篇中,可以查阅得到。
婴儿出生后六十天,眼睛的瞳孔形成,能够咳嗽、笑,能够应和人;一百天任脉形成,能够自己翻身;一百五十天或一百八十天尻骨形成,能够独坐;二百一十天掌骨形成,能够爬行;三百天膑骨形成,能够独立;三百六十天膝骨形成,能够行走。这些都是固定的规律,如果不能按照这个时间表发展,必然是有不正常的地方。
小孩出生后三十二天有一次变化,六十四天再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九十六天第三次变化,一百二十八天第四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一百六十天第五次变化,一百九十二天第六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二百二十四天第七次变化,二百五十六天第八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二百八十八天第九次变化,三百二十天第十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积累三百二十天后小发热结束,六十四天大发热,大发热后六十四天再次大发热,大发热后一百二十八天再次大发热。小孩从出生后三十二天开始变化,每次变化称为一次发热,总共十次变化称为五次小发热,再加上三次大发热,积累五百七十六天,大小发热都结束,才算成人。小孩之所以会有变化和发热,是为了使血脉畅通,改变五脏,所以每次变化后,都会觉得情态有异。变化时,上气不足,发热时,身体发热。变化和发热有轻重之分,轻的,身体发热而轻微惊吓,耳朵和尻骨发冷,上唇头出现白色水泡,像鱼眼睛一样,微微出汗;重的,身体壮热而脉象紊乱,有时出汗,有时不出汗,不想吃东西,吃东西就吐,眼睛白眼球微红,黑眼球微白。又有人说,白眼球重,红黑眼球轻微。变化和发热结束后,眼睛明亮了,这就是这个症状。单独变化轻微,同时发热则严重。发热平缓的,五天后衰减,远的十天后衰减。提前五天,延迟五天,在十天之内,热就消除了。小孩出生后三十二天有一次变化,二十九天提前发热,按照这个方法治疗,到三十六七天,发热就结束了。担心大家不理解,所以再次强调。而且变化和发热的时候,不要惊动小孩,不要让旁边有很多人。小孩的变化和发热,有时早有时晚,不符合规律的情况很多。又初变的时候,如果发热很严重,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停止,核实变化和发热的日子,当时有轻微发热和惊吓,千万不能治疗和针灸,只是温和地观察;如果长时间发热不止,可以稍微给一些紫丸,使其轻微通便,发热停止后,就停止用药;如果在变化和发热期间,加上时行的温病,或者不是变化和发热时期而得的时行病,其症状都相似,只是耳朵和尻骨通热,口上没有白色水泡,应该先服用黑散,使其发汗,发汗后,用温粉扑之,发热就会停止,如果还是不彻底,就给紫丸通便;小孩在变化和发热时,如果有寒邪侵袭,就会寒热交争,腹部和腰部疼痛,啼哭不止,用热敷就可以治愈。热敷的方法在下一篇中,是用热粉和棉絮热敷的。变化和发热与温壮伤寒相似,如果不是变化和发热,身体和耳朵都发热,尻骨也发热,这是其他疾病,可以按照其他方法治疗,如果是变化和发热,就不能按照其他方法治疗。
另一种方法,小孩出生后三十二天开始变化,变化的症状是身体发热。到六十四天再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表现为躺得端正。到九十六天第三次变化,等到丹孔出而泄。到一百二十八天第四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以能够咳嗽、笑为特征。到一百六十天第五次变化,以形成机关为特征。到一百九十二天第六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五个机关形成。到二百二十四天第七次变化,以能够爬行为特征。到二百五十六天第八次变化,变化并且发热,以知道想要学说话为特征。到二百八十八天第九次变化,以直立为特征。小孩出生到二百八十八天第九次变化四次发热,在其变化的日子,千万不可胡乱治疗,否则会加重病情。变化和发热是小孩迎接月亮的时候。发热很严重而脉象紊乱,出汗就是这种情况,近的几天会停止,远的八九天会停止。在这个时候,不可针灸和胡乱治疗。
紫丸:治疗小孩变化和发热,发热不解,并伴有伤寒温壮,出汗后热不退,以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哺乳时呕吐,食后抽搐,先寒后热的情况。
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以上四味药研成末,巴豆和杏仁分别研成膏,混合在一起,再捣两千次,使之均匀。如果太硬,可以加入少量蜜水一起捣,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三十天的婴儿服用如麻子大小的一丸,与少量乳汁一起服用,食后不久,再服用少量乳汁,不要过多,到中午时应该会有轻微通便,热退,如果还没有完全退热,第二天再服用一丸。一百天的婴儿服用如小豆大小的一丸,按照这个比例增减。夏天多热,喜欢让小孩发疹子,每隔二三十天服用一次,效果很好。紫丸无所不能治疗,即使通便也不会使人虚弱。
黑散:治疗小孩变化和发热中伴有时行温病,或者不是变化和发热时期而得的时行病。
麻黄半两,大黄六铢,杏仁半两。
以上三味药,先将麻黄和大黄研成散,再将杏仁研成膏,然后慢慢加入散中,再捣匀,放入密封的容器中。一个月大的婴儿服用小豆大小的一枚,用乳汁混合后服用,抱在怀里使其出汗,出汗后,用温粉扑之,不要让风吹。一百天的婴儿服用如枣核大小,根据婴儿的大小适量增减。
选择乳母的方法:
凡是乳母,她们的血气就是乳汁。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都是由血气产生的,所以乳母在对待孩子的喜怒方面都应该小心谨慎。
乳母的外貌和气质,有一些是天生就有的,种类很多,不可能全部具备。但是只要没有以下这些疾病:胡臭、瘿瘤、气喘、咳嗽、疥疮、痴癫、癃病、白秃、疬病、湿疮、溃烂、唇裂、耳聋、鼻塞、癫痫,那么就可以哺乳孩子了。
老师看到乳母身上的灸痕,就能知道她之前生过什么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注解
生民之道: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养小为大:培养和教育儿童是重要的,因为这是培养大人的基础。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
《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传》:指古代的传记或解释性的文献。
声子生隐公:声子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大臣,隐公是郑国的一位国君。
微至著:从微小到显著,从小到大。
人情共见:这是人们普遍能够看到的现象。
崇本:重视根本,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襁褓:婴儿的包裹,这里指婴儿时期。
医士:医生。
瘥难:治愈疾病困难。
《小品方》:古代医学著作。
巢源:古代医学家。
《外台》:古代医学著作。
苏家:指古代医学世家。
位望隆重:地位和声望都很高。
少小:指小孩子。
方意:方剂的意义或作用。
居家:家庭。
横夭:意外早逝。
惊痫客忤解颅不行:指小儿常见的几种疾病。
瞳子:瞳孔。
任脉:中医经络之一。
尻骨:尾骨。
掌骨:手掌的骨骼。
膑骨:膝盖骨。
膝骨:膝盖骨。
变蒸:中医术语,指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现象。
荣其血脉:使血脉通畅。
改其五脏:改变五脏的功能。
单变小微:变化微小。
兼蒸小剧:同时伴有蒸热,病情较重。
黑散:古代医学方剂。
紫丸:古代医学方剂。
时行温病:流行性温病。
温粉:古代的一种粉末,用于外敷。
炙粉絮熨:用粉末和棉絮进行热敷。
温壮伤寒:温病和伤寒。
择乳母法:选择乳母的方法。
乳母:指喂养婴儿的女性,通常是在婴儿母亲无法亲自哺乳时由其他女性担任。
血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血液和气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乳汁:乳母分泌的液体,是婴儿重要的营养来源。
五情:指喜、怒、忧、思、悲五种情绪。
善恶:指道德上的好与坏。
喜怒:指高兴和生气这两种情绪。
形色:指人的外貌和神态。
候:指时机或情况。
胡臭:指一种体臭,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或体质原因造成的。
瘿瘘:瘿指甲状腺肿大,瘘指体表的窦道或囊肿。
气嗽:指咳嗽,可能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
瘑疥:指皮肤疾病,如牛皮癣、湿疹等。
痴癃:痴指智力低下,癃指小便不利。
白秃:指头发变白,可能是由于遗传或疾病引起的。
疬疡:疬指皮肤上的结节,疡指溃疡。
渖唇:渖指嘴唇干裂,唇指嘴唇。
耳聋:指听力下降或丧失。
齆鼻:齆指鼻塞,鼻指鼻子。
癫痫: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故灸瘢:故指旧的,灸指针灸,瘢指疤痕。这里指以前针灸留下的疤痕。
先疾之源:指疾病的根源或起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乳母的重要性,‘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一句,揭示了乳母的血气与乳汁之间的密切关系,乳母的血气直接影响到乳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婴儿的健康成长。
‘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进一步阐述了乳母情绪与婴儿成长的关系,乳母的五情(喜、怒、哀、惧、爱)会通过血气传递给婴儿,因此乳母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喜怒无常可能会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一句,强调了乳母在哺乳期间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婴儿的健康。
‘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其多,不可求备,但取不胡臭瘿瘘气嗽瘑疥痴癃白秃疬疡渖唇耳聋齆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这一段,详细列举了乳母应避免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的健康。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人对婴儿健康的重视和对乳母健康状态的严格把关。
‘师见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这句话,说明了通过观察乳母的过去病史,如灸瘢(过去治疗留下的疤痕),可以推测乳母的既往疾病,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哺乳。这体现了古人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对婴儿健康的重视。
整段古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阐述乳母的血气、情绪、健康状况与婴儿健康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乳母在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婴儿健康护理的细致入微。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乳母角色的描述,更是对古人对生命健康观念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