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原文

论曰:夫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

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十八铢石膏寒水石甘草各半两桂心八铢

上五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分服一合,日三。

治少小伤寒,芍药四物解肌汤方

芍药黄芩升麻葛根各半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岁以上分三服。

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方

麻黄生姜黄芩各一两甘草石膏芍药各半两杏仁十枚桂心半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

治小儿伤寒方

葛根汁淡竹沥各六合

上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斟酌服之。不宜生,煮服佳。

治小儿时气方

桃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烧雄鼠屎二枚,烧水调服之。

治小儿伤寒病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十铢甘草当归各十二铢大黄六铢芒消五铢麦门冬黄芩前胡各六铢石膏一两黄连六铢

上十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计大小增减之。

治少小伤寒,莽草汤浴方

莽草半斤牡蛎四两雷丸三十枚蛇床子一升大黄一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治小儿卒寒热不佳,不能服药,莽草汤浴方

莽草丹参桂心各三两昌蒲半斤蛇床子一两雷丸一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二斗煮三五沸,适寒温以浴儿,避目及阴。

治小儿忽寒热,雷丸汤浴方

雷丸二十枚大黄四两苦参三两黄芩一两丹参二两石膏三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浴儿,避目及阴。浴讫,以粉粉之,勿厚衣,一宿复浴。

治少小身热,李叶汤浴方

李叶无多少咀,以水煮去滓,将浴儿,良。

治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方

细切柳枝,煮取汁洗儿。若渴,绞冬瓜汁服之。

青木香汤

浴小儿壮热羸瘠方。

青木香四两麻子人一升虎骨五两白芷三两竹叶一升

上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儿。

治小儿暴有热,得之二三日,李根汤方

李根桂心芒消各十八铢甘草麦门冬各一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治少小身体壮热,不能服药,十二物寒水石散粉方

寒水石芒消滑石石膏赤石脂青木香大黄甘草黄芩防风芎麻黄根

上各等分,合治下筛,以粉一升,药屑三合相和,复以筛筛之,以粉儿身,日三。

升麻汤

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悉主之方。

升麻白薇麻黄萎蕤柴胡甘草各半两黄芩一两朴消大黄钓藤各六铢

上十味㕮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儿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

治小儿肉中久挟宿热,瘦瘠,热进退休作无时,大黄汤方

大黄甘草芒消各半两桂心八铢石膏一两大枣五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治小儿潮热,蜀漆汤方

蜀漆甘草知母龙骨牡蛎各半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岁儿少少温服半合,日再。

治小儿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不化方

大黄黄芩甘草芒消麦门冬各半两石膏一两桂心八铢

上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岁以下儿作五服。

治小儿夏月患腹中伏热,温壮来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黄,三焦不利,竹叶汤方

竹叶切,五合小麦三合柴胡半两黄芩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人参麦门冬甘草各半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竹叶小麦取三升,去竹叶麦,下诸药,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儿夏月忽壮热烧人手,洞下黄溏,气力惙然,脉极洪数,用此方加大黄二两,再服,得下即瘥。

竹叶汤

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

竹叶切,一升小麦半升甘草黄芩栝楼根泽泻茯苓知母白术大黄各二两桂心二铢生姜一两半人参麦门冬半夏各一两当归十八铢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小麦竹叶,取四升,去滓纳药,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小儿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悸方

大黄一两黄芩栝楼根甘草各十八铢桂心半两滑石二两牡蛎人参龙骨凝水石白石脂消石各半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服三合,一日一夜令尽,虽吐亦与之。一本加紫石英半两。

调中汤

治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下痢,或欲赤白滞起数去,小腹胀痛,极壮热气,脉洪大,或急数者,服之热便歇,下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黄芩茯苓桔梗芍药白术藁本大黄甘草各六铢

上九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后法: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斟酌之;其百日至三百日儿,一如前篇,龙胆汤加之。

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桂心各二两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岁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一方七味,有芍药、寒水石、黄芩、当归、甘草各半两。

治小儿伤寒发黄方

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方捣青麦汁服之。

又方捣韭根汁,澄清,以滴儿鼻中如大豆许,即出黄水,瘥。

又方小豆三七枚瓜蒂十四枚糯米四十粒

上三味为末,吹鼻中。

治少小有热不汗,二物通汗散方

雷丸四两粉半斤

上捣和下筛,以粉儿身。

治少小头汗,二物茯苓粉散方

茯苓牡蛎各四两

上治下筛,以粉八两合捣为散。有热,辄以粉,汗即自止。

治少小盗汗,三物黄连粉方

黄连牡蛎贝母各十八铢

上以粉一升,合捣下筛,以粉身,良。

此由心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

犀角十八铢茯神一两麦门冬一两半甘草半两白术六铢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龙齿一两,佳。

恒山汤

治小儿温疟方。

恒山一两,切小麦三合淡竹叶切,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升半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儿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儿二合,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儿六合,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

又方鹿角末,先发时便服一钱匕。

又方烧鳖甲灰,以酒服一钱匕,至发时服三匕,并以火炙身。

又方烧鸡肶胵中黄皮,末,和乳与服。男雄女雌。

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译文

论说:小孩子因为还没经历过霜雪的考验,所以不会患伤寒。而大人长期脱离寒冷的环境,一旦受到寒冷的伤害,就不再只是耳朵的问题。然而,天行非节之气,大人也会感染。有时遇到流行疾病年份,小孩子刚出生就患上斑疹,治疗这种流行病,按照大人的方法,只是用药的分量稍有不同,药物性质稍微偏凉。

治疗不满百日的婴儿患伤寒,症状为鼻出血、发热、呕吐,可以使用麦门冬汤:麦门冬十八铢,石膏、寒水石、甘草各半两,桂心八铢。这五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两升半水煮取一升,分三次服用,每次一合。

治疗较小的婴儿患伤寒,可以使用芍药四物解肌汤:芍药、黄芩、升麻、葛根各半两。这四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三升水煮取九合,去渣,分三次服用。

治疗较小的婴儿患伤寒,伴有发热、咳嗽、头面发热,可以使用麻黄汤:麻黄、生姜、黄芩各一两,甘草、石膏、芍药各半两,杏仁十枚,桂心半两。这八味药材一起捣碎,用四升水煮取一升半,分两次服用,小孩子可以适当减少用量。

治疗婴儿伤寒,可以使用葛根汁和淡竹沥各六合混合,二三岁的孩子分三次服用,百日大的孩子适量服用。不宜生服,煮后服用为佳。

治疗婴儿时气病,可以使用桃叶三两捣碎,用五升水煮十沸,取汁,一天五六次擦洗。如果复发,可以烧两枚雄鼠屎,烧水调和后服用。

治疗婴儿伤寒病久不愈,病愈后病情又加剧,身体瘦弱,可以使用五味子汤:五味子十铢,甘草、当归各十二铢,大黄六铢,芒消五铢,麦门冬、黄芩、前胡各六铢,石膏一两,黄连六铢。这十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半,服用二合,根据大小适量增减。

治疗较小的婴儿患伤寒,可以使用莽草汤沐浴:莽草半斤,牡蛎四两,雷丸三十枚,蛇床子一升,大黄一两。这五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三斗水煮取一斗半,适合的寒温用来沐浴孩子,避免眼睛和隐私部位。

治疗婴儿突然出现寒热不适,不能服药,可以使用莽草汤沐浴:莽草、丹参、桂心各三两,昌蒲半斤,蛇床子一两,雷丸一升。这六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二斗水煮三五沸,适合的寒温用来沐浴孩子,避免眼睛和隐私部位。

治疗婴儿突然出现寒热,可以使用雷丸汤沐浴:雷丸二十枚,大黄四两,苦参三两,黄芩一两,丹参二两,石膏三两。这六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二斗水煮取一斗半,沐浴孩子,避免眼睛和隐私部位。沐浴后,用粉敷上,不要穿厚衣服,一夜后再次沐浴。

治疗较小的婴儿身体发热,可以使用李叶汤沐浴:李叶适量捣碎,煮去渣,用来沐浴孩子。

治疗婴儿出生一月至五月,忽冷忽热,可以细切柳枝,煮取汁洗孩子。如果口渴,可以绞取冬瓜汁服用。

青木香汤:用来沐浴孩子,治疗壮热和消瘦。

治疗婴儿突然发热,二三天后,可以使用李根汤:李根、桂心、芒消各十八铢,甘草、麦门冬各一两。这五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分五次服用。

治疗较小的婴儿身体壮热,不能服药,可以使用十二物寒水石散粉:寒水石、芒消、滑石、石膏、赤石脂、青木香、大黄、甘草、黄芩、防风、芎、麻黄根。这些药材等分,混合后筛成粉末,用一升粉末和三合药屑混合,再筛一遍,用来涂抹孩子身体,一天三次。

升麻汤:治疗婴儿伤寒转化为热毒病,症状为身体发热、面部发红、口干、心腹坚硬、大小便不利,或者口腔溃疡,或者因高热导致四肢抽搐、惊厥,甚至形成癫痫,时醒时昏,清醒后身体发热如火,这些症状都可以使用这个方子。

治疗婴儿体内久积宿热,身体瘦弱,热病时发时退,大黄汤:大黄、甘草、芒消各半两,桂心八铢,石膏一两,大枣五枚。这六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每次服用二合。

治疗婴儿潮热,蜀漆汤:蜀漆、甘草、知母、龙骨、牡蛎各半两。这五味药材一起捣碎,用四升水煮取一升,去渣。一岁大的孩子适量温服半合,一天两次。

治疗婴儿腹部膨胀、呼吸短促、发热有进有退、食欲不振、食物不消化,大黄黄芩甘草芒消麦门冬各半两,石膏一两,桂心八铢。这七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用。一岁以下的孩子作为五次服用。

治疗婴儿夏季患腹部伏热,体温升高,或患下痢,颜色或白或黄,三焦不通,竹叶汤:竹叶切碎,五合,小麦三合,柴胡半两,黄芩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人参、麦门冬、甘草各半两。这八味药材一起捣碎,用四升水煮竹叶和小麦取三升,去竹叶麦,下其他药,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用。如果婴儿夏季突然高热,手心发热,腹泻黄水,气力衰弱,脉象洪大而数,可以使用这个方子,加大黄二两,再服,腹泻后即愈。

竹叶汤:治疗五六岁孩子发热、腹部胀满、呼吸不利,或者有轻微水肿,也治疗极度消瘦,不吃不喝,坚硬的痞块,手脚冰冷。

大黄黄芩甘草芒消麦门冬各半两,石膏一两,桂心八铢。这七味药材一起捣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用。一岁以下的孩子作为五次服用。

大黄一两,黄芩、栝楼根、甘草各十八铢,桂心半两,滑石二两,牡蛎、人参、龙骨、凝水石、白石脂、消石各半两。这十二味药材一起捣碎,用四升水煮取一升半,服用三合,一天一夜内服完,即使呕吐也要继续服用。有的方子中加紫石英半两。

调中汤:治疗孩子在春秋季节早晚突然受冷,冷气折损四肢,热不能散发则发热,冷气进入胃中变为下痢,或者想排泄赤白滞物,小腹胀痛,极度发热,脉象洪大,或者急数,服用后发热停止,腹泻也好了。如果只是发热不呕吐腹泻,也可以使用这个方子。葛根、黄芩、茯苓、桔梗、芍药、白术、藁本、大黄、甘草各六铢。

将这九种草药一起咀嚼,用两升水煮,煮到剩下五合(约250毫升),按照以下方法服用:孩子出生后一日至七日,取一合(约83毫升),分成三次服用;出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成三次服用;出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成三次服用;出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成三次服用;出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成三次服用,如果担心一次吃五合不够,可以适当调整;对于一百日至三百日的孩子,按照前面的方法,再加上龙胆汤。

治疗小儿寒热交替,啼哭腹痛,生地黄汤的配方:生地黄和桂心各二两。

将这二味药一起咀嚼,用三升水煮,煮到一升,一岁以下的孩子服用二合,一岁以上的孩子服用三合。还有一种七味药方的配方,包括芍药、寒水石、黄芩、当归、甘草各半两。

治疗小儿伤寒发黄的方法:捣碎土瓜根汁三合,服用。

又有方:捣碎青麦汁服用。

又有方:捣碎韭菜根汁,澄清后,像滴大豆一样滴入孩子鼻中,就会流出黄水,病就好了。

又有方:小豆三七枚,瓜蒂十四枚,糯米四十粒。

将这三种药研成末,吹入鼻中。

治疗小儿不出汗而有热,二物通汗散的配方:雷丸四两,米粉半斤。

将它们捣碎和匀,然后筛成粉末,涂抹在孩子身上。

治疗小儿头部出汗,二物茯苓粉散的配方:茯苓和牡蛎各四两。

将它们研成粉末,混合八两粉末,捣成散剂。有热的时候,就使用粉末,出汗后热就会自然停止。

治疗小儿盗汗,三物黄连粉的配方:黄连、牡蛎、贝母各十八铢。

将它们研成粉末,混合一升粉末,捣匀后筛成粉末,涂抹在孩子身上,效果很好。

这是由于心脏热引起的,应该服用犀角饮子:犀角十八铢,茯神一两,麦门冬一两半,甘草半两,白术六铢。

将这五味药一起咀嚼,用九合水煎,煮到四合,分三次服用。如果加龙齿一两,效果更佳。

恒山汤:治疗小儿温疟的方法。

恒山一两,切小麦三合,淡竹叶切,一升。

将这三种药用水一升半煮,煮到五合,一日至七日的孩子服用一合,分三次服用;八日至十五日的孩子服用一合半,分三次服用;十六日至二十日的孩子服用二合,分三次服用;四十日至六十日的孩子服用六合,分三次服用;六十日至一百日的孩子,一次服用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的孩子,一次服用三合。

又有方:鹿角末,在发病前就服用一钱匕。

又有方:烧鳖甲灰,用酒服一钱匕,到发病时服用三匕,并用火烤身体。

又有方:烧鸡肝中的黄皮,研成末,与乳混合后服用。男孩用雄鸡,女孩用雌鸡。

小儿温疟时,在两乳下一指处灸三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注解

伤寒:指因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疾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麦门冬: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作用。

石膏: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桂心:中药材,即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㕮咀:古代的制药方法,指将药材捣碎成粉末。

分剂:指药物的剂量分配。

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生姜: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杏仁: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桃叶:桃树的叶子,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雄鼠屎:指雄性老鼠的粪便,古代有认为其有药用价值。

五味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芒消:即芒硝,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燥通便的功效。

前胡: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的功效。

黄连: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莽草: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牡蛎: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作用。

雷丸: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作用。

蛇床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

丹参: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昌蒲:即菖蒲,一种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祛风除湿的功效。

苦参: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

蜀漆: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龙骨:一种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收敛固涩的功效。

竹叶:竹子的叶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小麦:中药材,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汗的作用。

柴胡:一种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功效。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人参:一种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白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葛根: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白薇: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朴消:即朴硝,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燥通便的功效。

钓藤: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芎:即川芎,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麻黄根:麻黄的根,具有收敛止汗的功效。

肉桂: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栝楼根:即天花粉,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的功效。

泽泻: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的作用。

知母: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白芷: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紫石英:一种中药材,具有温肾壮阳、镇惊安神的功效。

桔梗:一种中药材,具有宣肺、利咽、排脓的功效。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藁本: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

调中汤: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脾胃、和中止泻的功效。

合:古代的容量单位,一合约为20毫升。

分服:将药液分成几次服用。

儿生一日至七日:婴儿出生后的第1天到第7天。

龙胆汤: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生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的作用。

寒水石: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土瓜根汁:用土瓜根榨取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青麦汁:用青麦榨取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韭根汁:用韭菜根榨取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小豆: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瓜蒂:中药材,具有涌吐痰涎、清热解毒的作用。

糯米: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作用。

粉: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贝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

犀角:中药材,即犀牛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茯神: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利水渗湿的作用。

龙齿: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平肝潜阳的作用。

恒山: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淡竹叶: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鹿角末:鹿角研磨成的粉末,具有补肾壮骨、活血止痛的作用。

鳖甲: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作用。

鸡肶胵:鸡的胃和胰腺,具有补中益气、消食化积的作用。

两乳下一指三壮:在婴儿两侧乳头下方一指宽处进行三壮的艾灸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评注

此段古文内容为中医方剂学中的小儿疾病治疗方剂,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上九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后法’这一句表明了古代中医在制药过程中的精细操作。‘㕮咀’是一种将药材细碎的制药方法,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释放。‘服如后法’则是对服用方法的详细说明,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服用的重视。

‘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等句子说明了方剂的剂量和服用时间,根据婴儿的年龄和病情变化调整剂量,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生地黄汤方’中的‘生地黄汤方’是一种治疗小儿寒热交替、腹痛的方剂,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桂心则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体现了中医的寒热并用、调和阴阳的治疗思想。

‘治小儿伤寒发黄方’中提到了多种治疗小儿伤寒发黄的方剂,如土瓜根汁、青麦汁、韭根汁等,这些方剂多采用自然界中的植物汁液,体现了中医的‘以自然为本’的治疗理念。

‘治少小有热不汗,二物通汗散方’和‘治少小头汗,二物茯苓粉散方’等方剂,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小儿疾病时,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由心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中的‘犀角饮子方’是一种治疗心脏热的方剂,犀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茯神、麦门冬、甘草等药材则具有滋阴养心的功效,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深入理解。

‘恒山汤’是一种治疗小儿温疟的方剂,恒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小麦、淡竹叶等药材则具有清热除湿的功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念。

整段古文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也反映了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