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七窍病-鼻病第二-原文
治鼻塞,脑冷,清涕出方
通草辛夷各半两细辛甘遂一作甘草桂心芎附子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蜜丸,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
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细辛蜀椒干姜芎吴茱萸附子各十八铢桂心一两皂荚屑半两猪膏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绵裹,苦酒渍一宿,取猪膏煎,以附子色黄为度,去滓,绵裹纳鼻孔中,并摩鼻上。
涕出不止灸鼻两孔与柱齐七壮。
治鼻塞窒,香膏方
白芷芎通草各十八铢当归细辛莽草《小品》并《翼》作薰草辛夷各三十铢
上七味㕮咀,以苦酒渍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去滓,绵沾如枣核大,纳鼻中,日三。《小品》加桂心十八铢。
治鼻不利,香膏方
当归薰草《古今录验》用木香通草细辛蕤仁各十八铢芎白芷各半两•羊髓四两,猪脂亦得
上八味㕮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纳鼻中,日二。先患热后鼻中生赤烂疮者,以黄芩栀子代当归细辛。
治鼻窒,气息不通方小蓟一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瓜蒂末少许吹鼻中,亦可绵裹塞鼻中。
又方槐叶五升葱白切,一升豉一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方取当道车辗过蒺藜一把,捣,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卧,使人满口含取一合汁灌鼻中,使入不过再度,大嚏必出一两个瘜肉,似赤蛹。一方有黄连等分同煎。
治鼻齆方
通草细辛附子
上三味各等分末之,以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又方甘遂通草细辛附子等分
上四味末之,以白雄犬胆和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鼻中,辛热涕出四五升,瘥。亦治瘜肉。
又方炙皂荚,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干姜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
又方铁锁磨石取末,以猪脂和,绵裹纳之,经日,肉出瘥。
又方以马新屎汁,仰头含满口,灌鼻中。
又方伏面临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后以瓜蒂末绵裹塞之。
治齆鼻有瘜肉,不闻香臭方
瓜丁细辛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绵裹如豆大许,塞鼻中,须臾即通。
治鼻中瘜肉,不通利,通草散方
通草半两矾石一两真朱一两
上三味末之,捻绵如枣核,取药如小豆著绵头,纳鼻中,日三易之。一方有桂心细辛各一两,同前捣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瘜肉,不得息方
矾石六铢藜芦六铢瓜蒂二七枚附子十一铢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以小竹管吹药如小豆许于鼻孔中,以绵絮塞鼻中,日再,以愈为度。《古今录验》葶苈半两
治鼻中瘜肉方
炙猬皮末,绵裹塞之三日。
又方细筛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瘜肉,不闻香臭方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著鼻中,数日瘜肉随药消落。
又方末瓜丁,如小豆许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数度。
又方细辛釜底墨
上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绵裹瓜蒂末塞鼻中。
治鼻中瘜肉梁起,羊肺散方
羊肺一具干之白术四两苁蓉通草干姜芎各二两上六味末之,食后以米饮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通草十三铢真朱六铢矾石细辛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捻绵如枣核,沾散如小豆,并绵纳鼻中,日再三。
鼻中瘜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
又灸夹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治鼻中生疮方
烧祀灶饭末,以敷鼻中。
又方烧故马绊末,敷鼻中。
又方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乌牛耳垢敷之。
又方以牛鼻津敷之。
又方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
又方烧牛狗骨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
治疳虫蚀鼻生疮方
烧铜箸头,以醋淬之数过,取醋敷之。又以人屎灰涂之瘥。
治鼻痛方
常以油涂鼻内外,酥亦得。
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方牛脂若羊脂如指头大纳鼻中,以鼻吸取脂,须臾脂消,则物逐脂俱出也。
论曰:鼻头微白者,亡血。设令微赤,非时者死。病人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断,即以龙骨末吹之。九窍出血者,皆用吹之。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气急,此是劳热所致方。
生地黄八两蒲黄一升地骨皮五两黄芩芍药生竹茹各三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
凡吐血衄血,溺血,皆脏气虚,膈气伤,或起惊悸,治之方
生竹皮一升芍药二两芎当归桂心甘草各一两黄芩二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三升下药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衄血方
伏龙肝二枚,如鸡子大生地黄六两芎一两桂心三两细辛六铢白芷干姜芍药吴茱萸甘草各三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生地黄汤
主衄方。
生地黄八两黄芩一两阿胶二两柏叶一把甘草二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生地黄三斤,切阿胶二两蒲黄六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鼻出血不止方
干地黄栀子甘草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以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
治鼻衄方
地黄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炙肉,且服粳米饮。
又方饮小蓟汁。
又方以冷水净漱口,含水以芦管吹二孔中,即止。
又方取乱发五两,烧作灰,以管吹鼻中枣核大,不止益吹之,以血断止。
并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
已困不识人者,服亦佳。
又方取人屎尖烧灰,水服,并吹少许鼻中,止。
又方五月五日取人屎烧作灰,冷水服五分匕。
又方以胶帖鼻头上至顶及发际三寸,止。
又方新马屎汁灌鼻中,及饮之。
又方以湿布薄胸上。
又方淳醋和土,涂阴囊上,干,易之。
又方韭根葱根取汁,悬头著一枣大纳鼻中,少时更著,两三度瘥。
葱白捣汁亦得。
治鼻出血不止方
捣楮叶汁,饮三升,大良。
又方张弓令弦向上,病儿仰卧,枕弦,放四体如常卧法。
衄时痒痒,便灸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
衄不止,灸之。
并治阴卵肿。
又灸风府一穴四壮,不止又灸。
又灸涌泉二穴各百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七窍病-鼻病第二-译文
治疗鼻塞、脑部寒冷、流清鼻涕的方子:通草和辛夷各半两,细辛、甘遂(或甘草)、桂心、川芎、附子各一两。将这七种药材研成末,用蜜制成丸子,用棉裹着放入鼻中,密封不要让气泄漏,丸子大小如大麻子,稍微感觉有点小痛,捣姜做成丸子即愈。用白狗的胆汁和丸子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治疗鼻塞,经常流清鼻涕的方子:细辛、蜀椒、干姜、川芎、吴茱萸、附子各十八铢,桂心一两,皂荚屑半两,猪脂一升。将这九种药材捣碎,用棉裹着,用苦酒浸泡一夜,取出后用猪脂煎,以附子煎至黄色为度,去除杂质,用棉裹着放入鼻孔中,并按摩鼻子上。
涕出不止,灸鼻两孔与柱齐七壮。
治疗鼻塞不通,香膏方:白芷、川芎、通草各十八铢,当归、细辛、莒草(或薰草)、辛夷各三十铢。将这七种药材捣碎,用苦酒浸泡一夜,用不接触水的猪脂一升煎三次,以白芷煎至黄色膏成,去除杂质,用棉沾成如枣核大小,放入鼻中,一天三次。《小品》中加桂心十八铢。
治疗鼻不利,香膏方:当归、莒草(或木香)、通草、细辛、杏仁各十八铢,川芎、白芷各半两,羊髓四两,猪脂也可。将这八种药材捣碎,用微火合煎三次,白芷煎至黄色膏成,去除杂质,取如小豆大小,放入鼻中,一天两次。先患热后鼻中生赤烂疮者,用黄芩、栀子代替当归、细辛。
治疗鼻塞不通,气息不通方:小蓟一把,捣碎,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两次服用。
又方:瓜蒂末少许吹入鼻中,也可以用棉裹着塞入鼻中。
又方:槐叶五升,葱白切,一升豉一合。将这三味药材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治疗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方:取当道车轱辘压过的蒺藜一把,捣碎,用水三升煎至熟,先仰卧,让人满口含取一合汁灌入鼻中,使汁液不过度,大嚏必出一两个肉瘤,似赤蛹。一方有黄连等分同煎。
治鼻塞方:通草、细辛、附子。将这三种药材等分研成末,用蜜调和,用棉裹少许,放入鼻中。
又方:甘遂、通草、细辛、附子等分。将这四种药材研成末,用白公狗的胆汁和为丸,如枣核大小,用棉裹着放入鼻中,辛热涕出四五升,病愈。也可治疗肉瘤。
又方:炙皂荚,研成末,如小豆大小,用竹管吹入鼻中。
又方:干姜末和蜜,塞入鼻中,吹也行。
又方:铁锁磨成末,用猪脂和,用棉裹着放入鼻中,经日,肉瘤随药消落。
又方:用马的新屎汁,仰头含满口,灌入鼻中。
又方:伏面临床前,用新打的水淋在玉枕上,后用瓜蒂末用棉裹着塞入鼻中。
治鼻塞有肉瘤,不闻香臭方:瓜丁、细辛。将这两种药材等分研成末,用棉裹成如豆大小,塞入鼻中,不久即通。
治鼻中肉瘤,不通利,通草散方:通草半两,矾石一两,真朱一两。将这三种药材研成末,捻成如枣核大小,取药如小豆大小,放在棉头,放入鼻中,一天三次更换。一方有桂心、细辛各一两,同前捣末和使之。
治鼻塞,鼻中肉瘤,不得息方:矾石六铢,藜芦六铢,瓜蒂二十七枚,附子十一铢。将这四种药材捣碎,筛成末,合在一起,用小竹管吹药如小豆大小于鼻孔中,用棉絮塞入鼻中,一天两次,以愈为度。《古今录验》中用葶苈半两。
治鼻中肉瘤方:炙猬皮末,用棉裹着塞入鼻中三日。
又方:细筛锅底墨,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肉瘤,不闻香臭方:烧矾石末,用面脂和,用棉裹着塞入鼻中,数日肉瘤随药消落。
又方:末瓜丁,如小豆大小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数次。
又方:细辛、锅底墨。将这两种药材研成末,用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绵裹瓜蒂末塞入鼻中。
治鼻中肉瘤梁起,羊肺散方:羊肺一具,干之,白术四两,苁蓉、通草、干姜、川芎各二两。将这六种药材研成末,饭后用米饮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通草十三铢,真朱六铢,矾石、细辛各一两。将这四种药材研成末,捻成如枣核大小,沾散如小豆大小,并棉裹着放入鼻中,一天三次。
鼻中肉瘤灸上星三百壮,穴位在直鼻入发际一寸。
又灸夹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治鼻中生疮方:烧祀灶饭末,敷入鼻中。
又方:烧故马绊末,敷入鼻中。
又方: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乌牛耳垢敷之。
又方:以牛鼻津敷之。
又方:捣杏仁乳敷之。也可烧核,压取油敷之。
又方:烧牛狗骨灰,用腊月猪脂和敷之。
治疳虫蚀鼻生疮方:烧铜箸头,用醋淬几次,取醋敷之。又用人屎灰涂之,病愈。
治鼻痛方:经常用油涂鼻内外,酥也可。
治突然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疼痛不出方:牛脂或羊脂如指头大小放入鼻中,用鼻吸取脂,一会儿脂消,则食物随脂一起出来。
论曰:鼻头微白者,亡血。如果微红,非时者死。病人面色苍白者,都是失血所致。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断,即以龙骨末吹之。九窍出血者,皆用吹之。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气急,这是劳热所致方。
生地黄八两,蒲黄一升,地骨皮五两,黄芩、芍药、生竹茹各三两。将这六种药材捣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次温服。
凡吐血、衄血、尿血,都是脏气虚,膈气伤,或起惊悸,治之方:生竹皮一升,芍药二两,川芎、当归、桂心、甘草各一两,黄芩二两。将这七种药材捣碎,用水一斗煮竹皮,减至三升下药煎取二升,分三次服用。
治衄血方:伏龙肝二枚,如鸡子大,生地黄六两,川芎一两,桂心三两,细辛六铢,白芷、干姜、芍药、吴茱萸、甘草各三两。将这十种药材捣碎,用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生地黄汤:主衄方。
生地黄八两,黄芩一两,阿胶二两,柏叶一把,甘草二两。将这五味药材捣碎,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除杂质,加入阿胶,煎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又方:生地黄三斤,切,阿胶二两,蒲黄六合。将这三种药材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鼻出血不止方:干地黄、栀子、甘草等分。将这三种药材研成末,用酒服方寸匕,一天三次。如果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用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
治鼻衄方:地黄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炙肉,且服粳米饮。
又方:饮小蓟汁。
又方:用冷水净漱口,含水以芦管吹入二孔中,即止。
又有一种方法,取乱发五两,烧成灰,用管子吹入鼻中,吹到像枣核那么大,如果不止,就继续吹,直到出血停止。同时用水服用方寸匕的量,一天三次,病情严重的晚上服用两次。如果已经昏迷不省人事,服用这个方法也是有效的。
又有一种方法,取人屎的尖端烧成灰,用水服用,同时吹少许入鼻中,可以止血。
又有一种方法,在五月五日取人屎烧成灰,用冷水服用五分匕。
又有一种方法,用胶布贴在鼻头上,直到头顶和发际的三寸处,可以止血。
又有一种方法,用新马的粪便汁灌入鼻中,同时饮用。
又有一种方法,用湿布敷在胸部。
又有一种方法,用纯醋和土混合,涂抹在阴囊上,干了就换。
又有一种方法,取韭菜根和葱根的汁,将一枣大小的汁液悬挂在头上,然后放入鼻中,过一会儿再放,连续两三次就会好转。也可以用葱白的汁液。
治疗鼻出血不止的方法:捣碎楮树叶的汁液,饮用三升,效果很好。
又有一种方法,让弓弦向上,病儿仰卧,头枕在弦上,四肢放松,像平常睡觉一样。当出血时感觉痒痒,就在足大趾节横纹的三毛中灸十壮,病情严重的灸一百壮。如果鼻出血不止,就继续灸。同时也可以治疗阴囊肿胀。
再灸风府穴一壮,如果出血不止,再灸。
再灸涌泉穴,每个穴位各灸一百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七窍病-鼻病第二-注解
通草: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通利水道,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
辛夷: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发散风寒,通鼻窍。
细辛: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发散风寒,温经止痛。
甘遂: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泻水逐饮,治疗水肿。
甘草: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常用作调和药性,缓解药毒。
桂心:桂树的树皮,中医上用于温经止痛,散寒活血。
芎: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活血通经,止痛。
附子: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温经止痛,散寒除湿。
蜜丸:用蜜调和药物制成的药丸。
绵裹:用绵包裹。
白狗胆汁:用白狗的胆汁,中医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苦酒:一种用米酒发酵制成的饮料,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皂荚屑:皂荚的细末,中医上用于通鼻窍。
猪膏:猪的脂肪,中医上用于润燥、生肌。
㕮咀:将药物切成小片。
苦酒渍:用苦酒浸泡。
煎:将药物加水煮沸。
去滓:去除药液中的药渣。
绵沾:用绵沾取。
小豆:豆类的一种,中医上常用作剂量单位。
白芷: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当归: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莽草: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薰草: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祛风散寒,止痛。
蕤仁: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润肺止咳,通鼻窍。
羊髓:羊的骨髓,中医上用于补虚损,润燥。
猪脂:猪的脂肪,中医上用于润燥、生肌。
小蓟: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瓜蒂: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涌吐,治疗食物中毒。
蒺藜: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瘜肉:中医上指鼻中生长的肉状物。
矾石:一种矿物,中医上用于解毒杀虫,收敛生肌。
真朱:一种矿物,中医上用于解毒,收敛生肌。
矾石六铢:矾石六铢,一种剂量单位。
藜芦: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涌吐,解毒。
伏龙肝:一种动物内脏,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祀灶饭末:祭祀灶神时留下的饭末,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故马绊末:马匹绊绳的末,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偷孝子帽:指孝子帽,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乌牛耳垢:乌牛的耳垢,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牛鼻津:牛的鼻涕,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杏仁乳:杏仁和乳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腊月猪脂:腊月的猪脂肪,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铜箸头:铜制的筷子头,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人屎灰:人粪的灰,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油:动植物的脂肪,中医上用于滋润皮肤。
酥:用牛奶、羊奶等制成的乳制品,中医上用于滋润皮肤。
牛脂:牛的脂肪,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羊脂:羊的脂肪,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介介痛:形容剧烈的疼痛。
龙骨:一种矿物,中医上用于收敛止血,镇静安神。
地黄: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滋阴清热,养血生津。
蒲黄: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活血化瘀,收敛止血。
地骨皮: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清热凉血,祛风除湿。
黄芩: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养血调经,活血止痛。
生竹茹:竹子的叶,中医上用于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膈气:中医术语,指胸膈之间的不适感。
惊悸:中医术语,指突然惊恐,心跳加速。
阿胶:一种动物胶,中医上用于滋阴补血,润燥止渴。
柏叶:柏树的叶子,中医上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竹皮:竹子的皮,中医上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伏龙肝二枚:伏龙肝两枚,一种剂量单位。
鸡子大:鸡蛋大小。
白芷干姜:白芷和干姜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温中散寒,止痛。
吴茱萸: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温中散寒,止痛。
生地黄汤:以生地黄为主要成分的汤剂,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阿胶二两:阿胶两两,一种剂量单位。
柏叶一把:柏叶一把,一种剂量单位。
甘草二两:甘草两两,一种剂量单位。
生地黄六两:生地黄六两,一种剂量单位。
芎一两:芎一两,一种剂量单位。
桂心三两:桂心三两,一种剂量单位。
细辛六铢:细辛六铢,一种剂量单位。
芍药吴茱萸:芍药和吴茱萸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温中散寒,止痛。
甘草三两:甘草三两,一种剂量单位。
生地黄八两:生地黄八两,一种剂量单位。
黄芩一两:黄芩一两,一种剂量单位。
干地黄栀子:干地黄和栀子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甘草等分:甘草等分,一种剂量单位。
豉:一种发酵豆制品,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葱涕:葱的汁液,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梧子:梧桐树的种子,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地黄汁:地黄的汁液,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小蓟汁:小蓟的汁液,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芦管:芦苇制成的管子,中医上用于吹药。
伏面:中医术语,指面部。
临床前:中医术语,指靠近床边。
新汲冷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冷水,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玉枕:中医术语,指头部。
瓜蒂末:瓜蒂的末,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瓜丁:瓜的种子,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矾石末:矾石的末,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面脂:用面粉制成的油脂,中医上用于护肤。
细辛釜底墨:细辛和釜底墨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羊肺:羊的肺,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白术: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苁蓉: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补肾壮阳,润肠通便。
羊肺散:以羊肺为主要成分的散剂,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羊肺一具:羊肺一个,一种剂量单位。
干之:干燥处理。
白术四两:白术四两,一种剂量单位。
苁蓉通草:苁蓉和通草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干姜:一种草本植物,中医上用于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羊肺散方:以羊肺为主要成分的散剂方剂,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通草十三铢:通草十三铢,一种剂量单位。
真朱六铢:真朱六铢,一种剂量单位。
矾石细辛:矾石和细辛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治疗疾病。
上星:中医术语,指头部穴位。
直鼻入发际:中医术语,指从鼻子直入发际的穴位。
三百壮:中医术语,指艾灸的次数。
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穴位位于鼻子直入发际一寸处。
烧祀灶饭末:祭祀灶神时留下的饭末,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烧故马绊末:马匹绊绳的末,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捣杏仁乳敷之:将杏仁和乳捣碎后敷于鼻中,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烧核:烧焦的核,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压取油敷之:压榨出油后敷于鼻中,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烧牛狗骨灰:烧焦的牛狗骨灰,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烧铜箸头:烧焦的铜筷子头,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醋淬之:用醋淬制,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牛脂若羊脂:牛脂或羊脂,中医上用于治疗鼻出血。
指头大:手指头大小。
以鼻吸取脂:用鼻子吸取脂肪。
物逐脂俱出:物体随着脂肪一起排出。
鼻头微白:鼻尖略微发白。
亡血:中医术语,指失血过多。
微赤:略微发红。
非时者死:不合时宜者会死亡。
病人色白:病人的面色发白。
时行衄:流行性鼻出血。
龙骨末:龙骨的末,中医上用于收敛止血,镇静安神。
九窍出血:九窍(眼、耳、鼻、口、舌、前后阴)出血。
劳热:中医术语,指因劳累引起的发热。
蒲黄一升:蒲黄一升,一种剂量单位。
地骨皮五两:地骨皮五两,一种剂量单位。
黄芩芍药:黄芩和芍药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清热解毒,养血调经。
生竹茹各三两:生竹茹各三两,一种剂量单位。
生竹皮一升:生竹皮一升,一种剂量单位。
芍药二两:芍药两两,一种剂量单位。
芎当归桂心:芎、当归、桂心的混合物,中医上用于活血调经,温经止痛。
甘草各一两:甘草一两,一种剂量单位。
黄芩二两:黄芩两两,一种剂量单位。
酒服方寸匕:用酒送服方寸匕,一种剂量单位。
鼻疼:鼻部疼痛。
鼻有风热:鼻部有风热症状。
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用葱涕和服如梧桐子大小的五丸,一种剂量单位。
地黄汁五合:地黄汁五合,一种剂量单位。
煮取四合:煮沸后取四合,一种剂量单位。
空腹服之:空腹服用。
忌酒炙肉:忌饮酒和吃烤肉。
且服粳米饮:并且服用粳米汤。
饮小蓟汁:饮用小蓟汁。
冷水净漱口:用冷水漱口。
含水以芦管吹二孔中:含水用芦管吹入两个鼻孔中。
即止:立即停止。
乱发:乱发指的是头发,尤其是指已经剪下或脱落的头发。在古代医学中,头发被认为具有特殊的药效,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疾病。
灰:灰是指燃烧后的残留物,古代医学中常用灰来制药,认为其具有收敛、止血等作用。
管:管在此处可能指的是一种古代的吹管,用于将药灰吹入鼻腔。
枣核大:枣核大是指枣核的大小,用来形容吹入鼻腔的药灰的量。
血断止:血断止意味着通过某种方法使出血停止。
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工具,一匕约等于三克。
人屎尖:人屎尖指的是人粪便的最前端部分,古代医学中有时会使用粪便作为药物成分。
五月五日:五月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是古代民间认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胶:胶是指粘性物质,如动物胶,古代医学中常用作粘合伤口或固定药物。
马屎汁:马屎汁是指马的粪便中的液体部分,古代医学中有时会使用其作为药物。
湿布:湿布是指湿润的布料,古代医学中常用湿布敷贴以缓解症状。
淳醋:淳醋是指浓度较高的醋,古代医学中常用作消毒或调制药物。
阴囊:阴囊是指男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位于阴茎后面,保护睾丸。
韭根:韭根是指韭菜的根部,古代医学中有时会使用其作为药物成分。
葱根:葱根是指葱的根部,古代医学中有时会使用其作为药物成分。
纳鼻中:纳鼻中是指将药物放入鼻腔。
瘥:瘥是指病情好转或痊愈。
楮叶:楮叶是指楮树的叶子,古代医学中有时会使用其作为药物成分。
张弓:张弓是指拉紧弓弦,古代医学中可能是指通过某种动作或姿势来治疗疾病。
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是指足大趾关节横纹中的三根毛发的位置,古代医学中可能是指针灸的穴位。
风府:风府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颈部,古代医学中认为可以治疗头痛、鼻塞等症状。
涌泉:涌泉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足底部,古代医学中认为可以治疗头痛、脚部疾病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上七窍病-鼻病第二-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多种治疗鼻出血的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
第一方中,使用乱发烧灰吹鼻,是利用了燃烧后的灰烬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同时通过吹入鼻中,可以迅速作用于出血点,达到止血的效果。
第二方中,使用人屎尖烧灰,可能是基于古代中医认为人屎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水服后,再吹入少许鼻中,可能是为了加强止血效果。
第三方中,五月五日取人屎烧灰,冷水服,可能是认为在这一天采集的人屎烧灰具有特殊的疗效,冷水服可以降低药性,减少对胃的刺激。
第四方中,以胶帖鼻头上至顶及发际三寸,止,这种方法可能是通过胶的粘性来封闭鼻孔,防止血液流出。
第五方中,新马屎汁灌鼻中,及饮之,马屎汁可能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通过灌鼻和饮用,可能是为了从内外两方面治疗鼻出血。
第六方中,以湿布薄胸上,可能是通过湿布的冷敷作用,缓解鼻出血时的不适感。
第七方中,淳醋和土,涂阴囊上,干,易之,淳醋具有收敛作用,可能与第四方类似,通过封闭阴囊来止血。
第八方中,韭根葱根取汁,悬头著一枣大纳鼻中,少时更著,两三度瘥,葱白捣汁亦得,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葱和韭的汁液,可能认为其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第九方中,捣楮叶汁,饮三升,大良,楮叶汁可能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作用,大量饮用可能是因为古代认为药力越足,效果越好。
第十方中,张弓令弦向上,病儿仰卧,枕弦,放四体如常卧法,这种方法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特殊的姿势和动作,让病儿放松,从而缓解症状。
第十方中,衄时痒痒,便灸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治阴卵肿,这里提到的灸法,是古代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艾灸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十方中,又灸风府一穴四壮,不止又灸,风府穴位于颈部,是治疗头痛、鼻出血等疾病的常用穴位。
第十方中,又灸涌泉二穴各百壮,涌泉穴位于足底,是治疗各种出血症状的常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