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跷脉-阴跷脉

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跷脉-阴跷脉-原文

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然谷在内踝前下一寸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 。(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咙,交贯冲脉,入 内廉,上行属目内 ,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内 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

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

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

而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

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

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濒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

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

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

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跷脉-阴跷脉-译文

阴跷脉,是足少阴经的别脉,它的脉起始于脚跟,位于足少阴然谷穴之后(然谷穴在内踝前下一寸的凹陷处),和足少阴经一样沿着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处)向上,在内踝上方二寸处,与交信穴相交接。(交信穴位于内踝骨上,少阴经前方、太阴经后方、筋骨之间)然后直接向上沿着阴股进入阴部,再沿着胸部内部进入缺盆,向上出人迎穴的前方,到达喉咙,与冲脉相交,进入体内,向上属于眼睛内侧,与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阳跷脉这五条脉会合于睛明穴,并继续向上。总共有八个穴位。

张紫阳的八脉经说:八脉是指:冲脉位于风府穴下方,督脉位于肚脐后方,任脉位于肚脐前方,带脉位于腰部,阴跷脉位于尾闾前方、阴囊下方,阳跷脉位于尾闾后方两节处,阴维脉位于头顶前方一寸三分处,阳维脉位于头顶后方一寸三分处。每个人都有这八条脉,它们都属于阴神,平时是闭合的,只有神仙通过阳气才能将其冲开,因此能够得道。八脉是先天大道的根本,一气之源头。采集这些脉气,阴跷脉是最先的,这条脉一动,其他脉就都通了。其次是督、任、冲三条脉,它们是经脉造化的源泉。而阴跷脉散见于丹经之中,它的名字很多,有叫天根、死户、复命关、酆都鬼户、死生根等,有神灵主管它,名叫桃康,向上通泥丸,向下透涌泉。如果能够了解这些,使真气聚散都从这里开始,那么天门就能常开,地户就能永远关闭,尻脉(指腰部脉络)就能周流全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升,阳气增长,阴气消减,水中的火会爆发,雪中的花会开放。所谓天根月窟来来往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天。得到它的人,身体轻健,容颜由衰老恢复青春,昏昏沉沉,如醉如痴,这就是它的验证。

要了解西南方是坤地,尾闾前方,膀胱后方,小肠下方,灵龟上方,这个地方是天地每日所生,气根产铅的地方,医生们不知道有这个地方。

濒湖说:丹经中论述阳精河车,通常都是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来解释,没有专门提到阴跷脉的。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的经脉,与医家的说法稍有不同。然而,内在的景象和通道,只有反思的人才能洞察,他们的话必定不会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跷脉-阴跷脉-注解

阴跷:阴跷脉,中医术语,指足少阴肾经的别脉,与阳跷脉相对,主要功能是调节阴阳平衡,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然谷:然谷穴,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缘,赤白肉际处,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滋阴降火、通经活络的作用。

照海:照海穴,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缘,当跟骨结节的凹陷处,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滋阴降火、通经活络的作用。

交信:交信穴,中医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髁的后缘,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

冲脉:冲脉,中医术语,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贯穿腹部,上至咽喉,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督脉:督脉,中医术语,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会阴,循脊椎上行,至头部,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作用。

任脉:任脉,中医术语,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会阴,循腹部正中线上行,至胸部,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带脉,中医术语,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环绕腰腹一周,具有约束纵行诸经、调节腰腹部气血的作用。

阴维脉:阴维脉,中医术语,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腿内侧,上行至胸部,具有维系阴经气血的作用。

阳维脉:阳维脉,中医术语,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腿外侧,上行至头部,具有维系阳经气血的作用。

八脉:八脉,中医术语,指冲脉、督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经:丹经,中医术语,指道家修炼内丹的经典著作,涉及修炼内丹、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泥丸:泥丸,道家术语,指脑部,比喻人的精神意识所在。

涌泉:涌泉,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底部,当足前掌凹陷处,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滋阴降火、通经活络的作用。

真气: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与元气、元神并称,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天门:天门,道家术语,指头部,比喻人的精神意识所在。

地户:地户,道家术语,指肛门,比喻人体排泄物出口。

尻脉:尻脉,中医术语,指腰部以下至足部的经脉,与督脉、任脉、带脉等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

西南之乡:西南之乡,道家术语,指中国西南地区,被认为是修炼内丹的圣地。

膀胱:膀胱,中医术语,指人体器官,位于腰部,具有储尿和排尿的功能。

小肠:小肠,中医术语,指人体器官,位于腹部,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

灵龟:灵龟,道家术语,指龟,比喻具有长寿、智慧的特点。

阳精河车:阳精河车,道家术语,指人体内运行的生命之气,比喻为河流。

命门:命门,中医术语,指人体后腰部的一个穴位,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作用。

三焦: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器官,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具有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跷脉-阴跷脉-评注

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然谷在内踝前下一寸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咙,交贯冲脉,入 内廉,上行属目内 ,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内 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这段古文描述了阴跷脉的起止点和循行路径,体现了中医经络学的精妙。阴跷脉作为足少阴肾经的别脉,起始于足跟,循行于内踝下,上行至胸里,最终与多个经脉相交,会于睛明穴。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阴跷脉的生理功能,也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此段文字出自张紫阳的《八脉经》,阐述了八脉的位置和功能。其中,阴跷脉位于尾闾前阴囊下,与其他七脉一起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张紫阳认为,八脉属于阴神,只有通过阳气的冲开,才能达到得道的境界。这里的阴阳理论,体现了中医对生命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

这段文字强调了阴跷脉在人体经脉中的重要性。阴跷脉一动,其他经脉皆通,是经脉造化的源泉。阴跷脉的名称众多,如天根、死户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桃康作为阴跷脉的神主,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这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阴跷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通过阴跷脉的调节,真气得以聚散,天门常开,地户永闭,身体各部分气血流通,阴阳平衡。这种描述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反映了中医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此段文字揭示了阴跷脉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其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西南之乡被认为是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等部位是气根产铅之地。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自然和人体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深入探讨。

濒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这段文字是濒湖对张紫阳《八脉经》的评论。他认为,传统的丹书往往以任、冲、督脉等为主,而忽略了阴跷脉。然而,《八脉经》中的描述与医家之说有所不同,但只有通过内观,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这反映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跷脉-阴跷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